分享

太阳伤寒麻黄汤的适应证(5)

 johnney908 2014-06-10

(接上篇)所以在他们那么边,麻黄汤是常用的一张方子。因此,我现在举南方的江西的的例子,可以用麻黄汤,我又举东北的例子,麻黄汤更常用,所以这张方子不能淘汰。临床上典型的太阳伤寒表实证,还是存在的,遇到这种证候的时候,就用麻黄汤,没有问题。

至于用量问题,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情况,根据这个人的具体体质。但是我们应当把握一个要点,麻黄在《伤寒论》原文中,说是三两,桂枝是二两,甘草是一两,杏仁是七十粒。麻黄、桂枝、甘草的剂量比例是3:2:1,大体把握这样一个比例就行了。当然,我们在临床上用的时候,常常是麻、桂的量相等。但是,麻黄和甘草的量,你不能倒过来。你如果把麻黄、桂枝、甘草的剂量比例改成是1:2:3,那就发不了汗,只是注意这么一个问题。

杏仁去皮尖的多重?我们在药房选上100粒杏仁,去掉皮尖称量,实际上就是选择200个中等大小的杏仁半粒,一称是40克,那就是说十个杏仁是4克,70个杏仁是四七28克。不要忘了张仲景开的这个量,是几次治疗量,“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那个时候都是用新采的麻黄,它的辛温燥烈之性,比较强烈,所以要先煮。

“去上沫”,减少它辛温燥烈的副作用。因为辛温燥烈太旺盛的话,它容易动阳气,吃完了心率容易快,容易心慌心跳。“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把其它的药再放进去。“煮取二升半”,你看你二升半怎么吃呢?“温服八合”,一次只吃八合。汉代的一合等于20毫升,汉代的一升等于200毫升,一次吃八合等于160毫升,是和我们今天的量是差不多的。

大家有工夫去天安门广场的东侧历史博物馆看一看,那里有很多的汉代的铜合,汉代的铜升,汉代的铜斗,甚至还有一个大斛(音“胡”)。合、升、斗、斛,这都是汉代的容量,你看那个合小到什么程度呀,小到没法用手拿。所以,它有一个长长的把。

我第一次去看的时候,我只是以为那只是汉代的一个勺,后来才发现它旁边写着这是汉代的合。因为它太小了,20毫升你说多么小,它没法拿,所以它要有一个长长的把,象我们今天的小勺一个样。汉代的升就是这么小,也就是盛200毫升,等我以后专门讲一次汉代的度量衡制,和中国古代计量换算的问题。

接着看方后“覆取微似汗”,覆,就是盖被子,尽管麻黄汤它是个纯辛温的发汗的方子,但是在发汗的要求上,还是要发小汗,发微汗。因为麻黄汤发汗力比较强,所以不需要配合喝热稀粥,“不须啜粥”,底下还有句话,“余如桂枝法将息”,剩下的,就象桂枝汤方后所要求的那样,进行调养,甚至包括饮食的禁忌与护理等等。

麻黄汤的适应证,第一个是治疗太阳伤寒表实证,第3条我们以前讲过了,第35条我们刚刚讲了,下面15条、52条,看51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52条是:“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这两条强调一个什么问题呢?你要用麻黄汤的话,你的辩证是太阳伤寒表实证,你要决定用麻黄汤的话,一定要确实审查他的脉一定是浮的,脉不浮不能用麻黄汤。

这两条的意思就是这样,强调一用麻黄汤的脉,必须是浮脉。因为脉浮提示了正气能够抗邪于表,气血能够浮盛于外,提示了里气不虚。因为太阳伤寒表实证本身有发热,发热心率就快,所以浮数。这个数,不是里有热的数,而是病本身有发热,它就脉数。所以,脉快点没关系,只要是太阳伤寒表实证,脉浮的你就可以用麻黄汤,51、52条就强调了脉浮,实际上第37条也强调了要用麻黄汤的话,脉也一定是浮的)(转下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