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条河和一座城的传奇

 苏迷 2014-06-23
曾有文化学者比拟太湖为苏州的母亲湖,大运河是苏州的父亲河;水做的苏州,从两千多年前开始,绵延至今,还将流淌永远……
一条河和一座城的传奇
盘门外城河全景,因迭经战乱,河两岸原先俱为荒地,民国时期外来人口在此落脚谋生,渐成市井,城墙下也有人居住。2003年环古城风貌工程中河两侧民居拆迁。
 盘门新貌 王建中摄
 俯瞰盘门 选自《俯瞰新苏州》画册
 图为清代吴门桥东侧商市码头情景,摄于兴隆 桥摆渡口,南门未开辟前,往来行人常在此摆渡。
宝带古桥与公路木桥,民国二十一年(1932)苏州至嘉兴公路通车,图为新筑不久的宝带桥公路木桥。
 当年宝带桥与公路桥航拍
 当年宝带桥与公路桥
 山塘虎丘河景
 老山塘 瞿金根摄
 图为航运船队经过横塘亭子桥。
 胥门夜景 高榴松摄
 图为1932年的万年桥。
 今日山塘 郑红摄
 老灭渡桥瞿金根摄
  ■金凯帆
  一条河成就一座城。随着时间的演变,河流流经的所在,形成了城市最初的格局。先前人类农耕文明的缘起都离不开河流。就算游牧民族也是逐水草而居。河流满足了人类最原始的需求,也慢慢孕育出城市文化,开出灿烂的文明之花。
  曾有文化学者比拟太湖为苏州的母亲湖,大运河是苏州的父亲河——这是充满感情的比喻。据说,上世纪40年代,美国飞行员在空中拍摄了苏州城的全景,这张全景照片与宋代著名的城市平面图《平江图》相比较,人们惊讶地发现,就城址和水道而言,千百年来,苏州城没有任何大的变化。这在世界建城史上或许是个特例。
  苏州富庶的经济仰仗于四通八达的黄金水道,距今五百多年的吴中才子唐伯虎曾有句云:“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道出了苏州城的富庶与水的关系,苏州人自古充分利用了水网地带舟楫便利的自然条件,和谐于水,得益于水。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称苏州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其实,他特指的是阊门。自唐代以后,特别是明、清两代,阊门的繁华很大部分得益于运河的水运,一条南北水道,使阊门成为农耕文明时期各种生产和生活物资流通的集散地。
  苏东坡一句“至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牵扯着骚人墨客的心,这座历经千年,比意大利比萨斜塔完工早几百年,并斜而不倒的虎丘塔,早已是苏州的城市形象代言。
  胥江,据说是伍子胥为攻打楚国率人开挖的,这条比京杭运河还要早的水道,为后人带来了很多生活上的便利。就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城里一些烧开水的老虎灶、喝茶考究的茶馆店,还有专门挑水的挑夫从胥江挑水,以供饮用。
  作为运河沿线重要的文化古城,苏州共有4条运河故道(山塘河、上塘河、胥江、环古城河)和7个点段(盘门、山塘历史街区含虎丘云岩寺塔、平江历史街区含全晋会馆、宝带桥、吴江运河古纤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苏州是运河沿线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遗的城市。
  水做的苏州,从两千多年前开始,绵延至今,还将流淌永远……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提供,特此鸣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