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谦虚还问,且有容人之量,诸先生各抒己见,只对问题本身而辩,少骂街吹牛放狗屁顾左右言他之徒 ,如此治学,则欲中医不兴也甚难也。 |
|
云白风清
|
|
|
|
|
  
|
回复 #71 刘建军 的帖子
认同,古人治病汗吐下三法常用,见证用方,但有时方证合一也不是药到病除,服后又见别证,这条中的"仍"字就是见证.说明服桂枝汤或下都不是误治!那么又见后证则可服桂枝去桂加苓术汤.去桂还是去芍要从证及伤寒条文分析.
见证:1头项强痛 2翕翕发热 3无汗 4心下满微痛 5小便不利
分析:心下胸满者不同白芍(伤寒21条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主之)
因小便不利,无汗.邪无出路,初其又是太阳病,故必见头项强痛,发热.当然以苓
桂术甘汤之法实行利水通阳祛邪.使邪有出路.(伤寒67,金匮十二中16,17条就
是此法)
所以相信仲景之意为去白芍! |
|
|
|
|
|
|
 

|
原帖由 yych22182 于 2009-6-1 21:33 发表 
认同,古人治病汗吐下三法常用,见证用方,但有时方证合一也不是药到病除,服后又见别证,这条中的"仍"字就是见证.说明服桂枝汤或下都不是误治!那么又见后证则可服桂枝去桂加苓术汤.去桂还是去芍要从证及伤寒条文分析.
...
心下满,不是胸满。心下满,甚至于急痛,用芍药都没有问题,大柴胡汤可以为证,柴胡桂枝汤也可以为证。还请明察。 |
-
1
评分人数
-
|
堂吉诃德驾着自己斑驳嶙峋的瘦马,向风车冲去,恍惚间,我看见了自己,也看见了别人!
|
|
|
|
|
 
|
看争论什么问题。有些问题需要正在巨人的肩膀,少走些弯路,有些问题,拿到实践中去检验。当然自知没有发言权,欢迎拍砖! |
-
1
评分人数
-
|
云白风清
|
|
|
|
|
 
|
|
上帝只给了我一滴水,我却用它折射整个太阳的光辉!
|
|
|
|
|
 
|
回复 #20 董红昌 的帖子
我已得营卫之解----
营者,有如大气层的嗅氧气,肺天之所积;
卫者,有如氧气,乃肝木之所吐也! |
|
事在人为,事成在天;与天合德,万事定矣!
|
|
|
|
|
 

|
原帖由 天人合一 于 2009-6-2 10:59 发表 
我已得营卫之解----
营者,有如大气层的嗅氧气,肺天之所积;
卫者,有如氧气,乃肝木之所吐也!
我从内经得出的结论,供您参考。卫出下焦,因肾阳温煦膀胱而化生;营出中焦,因脾运水液而化生。具体论证过程太复杂,就不说了。供您参考。 |
|
堂吉诃德驾着自己斑驳嶙峋的瘦马,向风车冲去,恍惚间,我看见了自己,也看见了别人!
|
|
|
|
|
 

|
原帖由 辽东狂生 于 2009-6-2 11:12 发表 
营卫似乎都不是单纯的某个脏腑的功能。~~~~~~~
当然是不是某个脏腑的功能,但是他的根源却应该某个对应的脏腑,要不然身体分工不明,还不大乱吗? |
|
堂吉诃德驾着自己斑驳嶙峋的瘦马,向风车冲去,恍惚间,我看见了自己,也看见了别人!
|
|
|
|
|
 
|
桂枝汤的方后注中言明,不可使汗水淋漓,从这一条文来看,先前用的 桂枝汤是发汗是正确的,只是发汗太过了,但是邪气并没有解除,所以后面说道“仍XXX”,这也就是说明表证没有解。
但是发汗太过后,出现发热较甚,复用泻下法来从阳明来泄热,结果复又伤及脾胃,出现“心下满微痛”,这时候出现表未解,里又伤,导致脾的吸收水谷精微的作用减弱,出现营阴不足的表现,如无汗,小便不利等症,这时候的治疗既要解表,还要治疗太阴,使脾运增强,水谷精微入于脉内,上达于心肺,布散于全身,既能发汗以解表,还能通条水道以利小便,所以张仲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去掉桂枝,以防发散更伤津液,用白术茯苓健脾,运化水液,使脾运增强,津液自复。
所以董版主认为的是脾营不足的道理是对的。 |
-
1
评分人数
-
|
中医爱好者
|
|
|
|
|
 
|
原帖由 末代中医 于 2009-6-2 09:54 发表 
有几点需要说明一下:
1、到底是不是错简,是个历史问题,我们无从知晓。如果可能的话,让仲师托梦给我,我给大家解释。
2、原文的意思到底是什么,即仲师之意,为本条文的原意,此为一;
作者把意思写成书,书中表述的意思未 ...
善于思,分析层层递进。 学习是永远的任务,穷究事理是学者的态度。此类圆圈多多益善。 |
|
道在稊稗,道在屎尿。
|
|
|
|
|
 

|
原帖由 柴桂方应 于 2009-6-2 11:23 发表 
桂枝汤的方后注中言明,不可使汗水淋漓,从这一条文来看,先前用的 桂枝汤是发汗是正确的,只是发汗太过了,但是邪气并没有解除,所以后面说道“仍XXX”,这也就是说明表证没有解。
但是发汗太过后,出现发热较甚,复用泻下法来从阳明 ...
很赞同您的分析,但是对病因,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是一个鉴别性条文,鉴别与桂枝汤相类似的症状的治疗方法,同样的也29条也是如此。所以我个人认为,28条很可能本身就是一个杂病。因为脾营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导致饮停中焦,卫气郁阻不发,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
一点看法,还请指点。 |
|
堂吉诃德驾着自己斑驳嶙峋的瘦马,向风车冲去,恍惚间,我看见了自己,也看见了别人!
|
|
|
|
|
 
|
原帖由 董红昌 于 2009-6-1 16:56 发表 
我和老师的焦点和分歧,在对于桂枝的认识。从张仲景的原文中,看不出阴阳两虚,不能用桂枝。哪么,我个人认为,这里不用桂枝,当另有用意。仅为学术探讨,如有得罪,还请老师见谅。 ...
“知犯何逆,以法治之”是仲师之训。 本不想再说什么,因为我深感人们的认知范围和认知角度很难形成一致,所以会永远争论不休。只是爱惜你穷究不舍的精神,提示一个个人体会:研究伤寒,应从病理究其生理,从病理和生理究其药理,这些功夫,离不开临证的磨练。桂是阳中之阳药,术是阳中之阴药。小建中汤用桂枝,必没有表津亏虚一证。去桂加术,在于法理。 |
-
1
评分人数
-
|
道在稊稗,道在屎尿。
|
|
|
|
|
 

|
原帖由 lgday 于 2009-6-6 06:35 发表 
“知犯何逆,以法治之”是仲师之训。本不想再说什么,因为我深感人们的认知范围和认知角度很难形成一致,所以会永远争论不休。只是爱惜你穷究不舍的精神,提示一个个人体会:研究伤寒,应从病理究其生理,从病理和生理究其药理,这 ...
以学生之见,小建中汤不管是治疗杂病,还是治疗外感,皮表的津液都将不足。因营气虚滞,则脉道不通;脉道不通,则卫气不行;卫气不行,则津液不能布散。是内经云:卫气者,肥腠理,充皮肤。故体表津液之多寡,主要是看卫气之盛衰。如麻黄汤之表闭,卫气郁于上焦不能出,故体表无汗,浑身疼痛;如膀胱水蓄之五苓散,卫气郁于下焦,故发热,水蓄下焦,故小便不利,津液不化不能上承,故口干心烦。
一点看法,还请老师指点。 |
|
堂吉诃德驾着自己斑驳嶙峋的瘦马,向风车冲去,恍惚间,我看见了自己,也看见了别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