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太阳篇中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均属于表证,习惯多指风寒感冒。温病邪在卫分时,习惯上多称之为风热感冒,同样属于表证。对这种借用互指的办法,严格的说并不是十分熨帖的。首先是所指的范围被人为地缩小了,其次是有些病证是难以用风寒或风热加以概括的。鉴于大家对狭义的伤寒和温病卫分证候比较熟悉,故不再列出二者各自的主要脉证,主要从病因病机的不同方面进行鉴别。 既然二者均属于表证,必然有其相似的共同表现,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治法各异,不可混淆,乃是众所周知的常识,于是鉴别诊断的关键则在于:﹝1﹞邪侵部位:不论是狭义的伤寒或中风,除具有头痛、身楚外,还有项背痛的表现。项背为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的部位,被外邪中伤之后则有疼痛之作。“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外合皮毛,主一身之表,故有全身疼痛和头痛之作,而项背疼痛并不突出,而且疼痛的程度亦较缓和。虽然同为外邪客犯肌表,致使经气不利,但因邪侵的部位不同,在症状的表现上必然会有所差异。﹝2﹞致病因素:伤寒之邪为风寒,温病之邪则为风热温邪。风邪为二者所共有,寒和热则为二者所独具之。伤于寒者,因寒邪性主凝闭、收引、阻碍阳气,故痛楚的程度较重,同时恶寒甚于发热,口不渴。温为火热之邪,易伤人阴分,故病之初即见口渴,而且发热重于恶寒。至于涕之清稀与稠浊、痰的颜色、形状,脉象的变化,都随寒和热这一对根本不同的因素而变化着。由此可以看出,伤寒表证与温病表证之所以不同,皆因致病的病因、病理机制、邪犯部位以及侵入途径的不同而决定,既然均与风邪合并为害,侵犯肌表、经络,故治疗时都应该解除表邪。兼有寒者遵照“寒者温之”的原则,麻桂是用“温者凉之”银翘之类入选,自然会取得良好的疗效。似乎可以说“寒”字是一部伟大的《伤寒论》的纲领,“温”、“热”是温病学的核心。它们的许多具体证候都是在 寒和温这两个字上衍化出来的。掌握了寒与温两种不同的致病因素,由此推演出二者的各自的病理机制,结合邪气侵犯人体的途径诸方面的特点,据此将二者加以明白无误地分别开来是不困难的。如若舍弃这个根本而斤斤计较于症状的同异的分析、往往是“事半功倍”, 终归不得要领。 |
|
来自: johnney908 > 《读医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