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法入门》修改稿

 南山月轩 2014-07-18
                                                  【诗法入门】
一、 诗论
很高兴再一次同朋友们交流。以前曾发表过本讲座。此次经重新整理后,再次同大家探讨有关诗词理性问题,供大家参考。希望批评指正。
我国诗的起源较早,最早的《诗经》是收入了西周初年到春秋时期(中期,约500多年)间的诗歌305篇。西汉始称《诗经》,到南北朝的庚信,这一时期的诗都称“古体诗”,此时的诗是按照古代的诗体而写的,没有一定的规范。在律诗尚未定型化的时候。诗人也绝非完全按律写诗,因此。平仄不合,对仗不工也大量存在。有人称为拗体。因拗体不属正规律诗,后来写此种诗的人很少,渐转入律体诗(又叫“今体诗”)上来。
【唐】刘禹锡:“圣人感人心,而天地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使乎言,莫切呼声,莫深乎文;故诗贵和平,令人易晓,温柔敦厚,诗之本教也。”又曰:“片言可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工于诗者能之;风雅体变而兴同,古今调殊而理一,达于诗者能之”
【明】吴宽:“诗可以观人的性情,情性偏隘者其词躁,宽裕者其词平,端静者其词雅,疏旷者其词逸,雄伟者其词壮,酝籍者其词婉,涵养性情发于气,行于言,此乃诗之本源也。”
【明】方孝孺:“作诗最重丰致,意欲圆;语欲活,气欲流;藏深思与寓言之中,发天趣於摸题之外,可也。”
【明】解缙:“诗在相题,不可一律而论;有宜含蓄者,则意当浑;有宜豪放者,则意当露;有宜庄重者则语当痛快;有宜轻送者,则语当流利。”
【明】商辂:“诗之写题处妙在亲切,其出题处妙在有美刺之隐情,喜怒哀惧恶欲之深意。”
【元】范德机:“诗贵乎实,实则随事命意,遇景得情,如传神写真各尽其态自不至有重复蹈袭之患。”
【东汉】杨弘:“诗要铺叙正,波澜阔,用意深,琢句雅,使字当,下字响。”又曰“人所多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则自不俗。”又言“诗中用字,一毫不可苟;倘一字不雅,则一句不工;一句不工,则全篇皆废矣。”
【元末明初】宋濂:“诗为韵所缚,作者须以题意为主,韵为客。
【南宋】张南轩:“作诗不可直说破,须知诗人婉而成章。”
【南宋】严羽:“夫诗有别才,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
【明】杨士奇:“诗之气势,最忌断续。如颔联兴起句不接,腹联与颔联不接,结句又与前联不相迎摄,便非诗也;作者须一气呵成,贯珠而下,不露痕迹方妙”。
【清】杨尧臣:“思之工者,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明】王世贞:“诗旨有极含蓄者,隐恻者,紧切者。法有极婉曲者清畅者,峻洁者,奇诡者,玄妙者。骚赋古乐府歌行,千变万化,不能出其境界”。以上都是古诗名家精绝的论点,对我们学诗很有帮助。
二、 诗法
(一)韵和辙
韵是在诗词某一特定的位置,使用声调相同的和相近的字,做为韵脚。北方戏曲中又叫“辙”。如“合辙”、“赶辙”、“找辙”、“合辙押韵”等。是诗词曲赋中最基本的要素。在《诗经》中和诗词、民歌等都讲究押韵。
押韵是为了追求音韵的和谐美。但是有些诗读起来好像并不押韵。这是因为,随着时代发展,语音发生很大变化的缘故,自晚唐特别是宋代以后语音变化很大,而诗人仍然按韵书作诗,就出现上面的问题。
(二)平水韵在各个不同的时期都各自有不同的用韵标准。魏晋六朝时期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韵书。隋朝陆言法就以四声分206韵编成《切韵》一书(后经考证为193韵)。唐代孙愐编撰《唐韵》;宋代陈彭年编撰《广韵》;宋代丁度编撰《集韵》唐代有人认为分得太细,很受拘束。许敬宗等人把206韵中相邻近的韵合并使用。实际上唐人使用的就是《平水》韵,此书成书于金代,清代的学者认为《平水韵》是宋代刘渊所作,刘渊是平水人。后人则称其为平水韵。《平水韵》一共分106韵:
平声
上平声:15韵
下平声:15韵
仄声
上声:29韵
去声:30韵
入声:17韵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入声,现在就语音来说,江浙、两广、福建、江西及北方山西、内蒙仍保存入声。北方大部分地区和西南大部分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
(三)音韵.语音
历史上最早的诗歌如《诗经》、《楚辞》以及后来汉魏时代的诗歌都是有韵律的,但其韵律都是自然形成的,没有严格的规定。到了南北朝时代,由于翻译印度佛经,中国人懂得了音韵学,发现了汉字的四声。于是作诗讲求平仄,唐初形成完备的今体诗(律诗)。从此中国诗歌走上了音乐性更强的格律化的道路。
诗歌用韵随着语音的变化而变化,诗韵有时代性,语音有地域的差异。所以诗歌用韵还有地方性。所以,弄清楚音韵和语音的关系,对于读写诗词曲很有益处。
诗词曲中的韵,大致相当于汉语拼音的韵母,如《平水韵》上平声【一东】中的“东”、“同”拼成dōng、tóng,韵母都是ong。但是不能一概而论。前面说过,由于时期不同,历史久远,各地方的语言差异很大。变化也不尽相同。当时又没有拼音,现在很难知道当时各字的真正发音。《平水韵》中声韵与现代也不尽相同。如【九佳】里有些字的韵母差异就很大。“佳”jiā;“怀”huái;“街”jiē等,韵母都不同,但都是同一声韵。再如“斜”字,现代发音是“xie”,过去是读“xia”,如“远上寒山石径斜(xia)”。其他韵部也有相同的问题。可以说在当时它们的发音都是相同的。
由于我们学的就是古诗词,所以也必须依《平水韵》作诗填词。
(四)、对仗:
 对仗就是诗词曲中的对偶。关于该术语来历已无可考。
对偶,就是把同类或对立的概念,放在诗词句中相同的位置。使之并列起来。具体要求是对偶句即对仗句字数相等,句法相似,词性相同或相反,词意相关或相对,平仄相对,一一对称。对仗的真正渊源在于古代诗文中的对句,如最早的古书《易经》,其《系辞》中:“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老子》、《诗经》都有这种例子。这些对偶,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随着四六体骈文和五、七言律诗的出现对仗才逐步规范起来,形成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演化出对联及其它艺术。
一般来说,对仗的规则是: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可重复。
以上规则是律诗和词中的对句所必须遵循的。(有的词中的对仗可以同字相对,也可以同声相对,以后另论)。
对仗中要注意“合掌”,即对句与出句的意思完全一样,对句与出句完全同义,历来是作诗之大忌。
古人为了论诗方便,把律诗分四联:
第一、二句,称作首联(古称《破题法》,有《起句法》共十五法)。
第三、四句,称作颔联(古称《颔联法》。
第五、六句,称作颈联(古称《颈联法》)。
第七。八句,称作尾联(古称《缴结法》,有《结句法》十七则)。
对仗种类繁多,比较复杂。现就主要的提出来供大家参考,其他较少见的少时提示一下,知道就可以了,有兴趣再详谈。
律诗中有三种特殊的对仗形式:
1)、数目对:如“三山”、“一水”、“三峡”、“五溪”前边的字都是数字,因而构成数目对。如:
“三山败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2)、颜色对:如“青天”、“白鹭”、“红雨”、“青山”前面的字都是颜色,因而构成颜色对。如: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3)、方位对:如“北极”、“西山”、“西望”、“东来”如: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盗寇莫相侵”。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这三类词很少与别的词相对,在律诗中非常多见。
另外,一般在对仗中,要求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代词对代词等等。在很多情况下,不及物动词也可以与形容词相对,连绵字与连绵字相对。而且词性须一致。单说名词对名词,也很复杂,要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专用名词对专用名词。等等。从名词细目上分,还可以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宫室、服饰、器用、植物、动物,人伦、人事,体形、文化,武器、技艺、珍宝等等。
【工对】:词性、词类、句型等分别整齐相对的。严格的工对很难,一般也没有必要那样苛求。在一般情况下,尽量求工,是必要的。但如求工过切,即会妨害诗意的顺畅表达,甚至由于用词总是局限于狭窄的范围而造成同义反复。好的工对,往往属于“妙手偶得”,不是刻意雕凿出来的。所以多数诗作,用的都是不太严格的工对、邻对(把相邻的门类合用,如把天文、时令、地理方面的词,合在一起用),
有些字词,在分类表上虽然并不属于同一门类,但因意义上的关联比较紧密,所以在传统上,习惯上,历来认为把这些字语对用属于工对。如“诗”与“酒”,“歌”与“舞”,“声”与“色”,“心”与“迹”,“兵”与''马”,“人”与“地”,“老”与“病”,“无”与“不”,等等。例如: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杜甫《不见》) 
“老添新甲子,病减旧容辉。”(白居易《除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九日》)
所谓工对,真正做到字字都对得很严格,那是少有的,通常也没有必要。一联诗中,只要多数字、主要字对得很好,就算工对了。特别是把数字、颜色、方位、叠字词对好了,就会显得很工。例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历来认为是极好的工对,因为数字、颜色都对得特别好,至于“柳”字和“天”字,对得并不很工,那就不重要了,又如苏轼的“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也是极好的工对。“歌管”与“楼台”,“秋千”与“院落”,都有句中自对之美感,两句互对又很工整,特别是“细细”与“沉沉”两个叠字词对得很工,这就够了。至于说“声”字和“夜”字对得并不很工,那就不应计较了。  
【宽对】:
顾名思义,就是比较宽松的对仗,只要平仄相对、同词性的词相对就可以了,不讲究词的具体门类。  
写诗只讲工对不行,大多数情况离不开宽对。比工对要求宽一些,两句在大的方向相对,其中有的字、词不甚相对如王维《使至塞上》诗中“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塞”为地理,“天”为天文。 
第一、严格的工对很难,一般也没有必要那样苛求。尽量求工,是必要的。但如求工过切,即会妨害诗意的顺畅表达,甚至由于用词总是局限于狭窄的范围而造成同义反复。即使总体上算工对的对仗,往往也有少量或个别的字用了宽对。在七言诗句中,前四个字对得较严格,后三字,特别是最后一个字不讲究的情形,比较常见。特别是最后一字,连词性都不对的例子,也不少。例如: 
"不待金门诏,空持宝剑游。”(李白《寄淮南友人》) 
“遥知杨柳是门处,似隔芙蓉无路通。”(刘威《游东湖》) 
【借对】:(又称假对):如杜甫《曲江》诗中: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寻常”是平常的意思,但也是数词,古时八尺为“寻”,两“寻”为“常”。
【借字对】:(古称借韵对)如刘长卿《重别薛六》诗中:
“寄身切喜沧海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借“沧”为“苍”与上句“白”字相对。
眼昏常讶双鱼影,耳热何辞数爵频。
“鱼”(盂),爵(酒具)。再如:
“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下”(夏)。等等。
【当句对】:(古称“句中对”、“巧变对”)在诗词中有的在一句中自成对仗,如杜甫《白帝》诗中: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归马”对“戎马”,“百家”对“千家”。
“今空无古迹,宋复有唐文。”“古”对“今”,“唐”对“宋”。
“白头清鬓有存没,落日断霞无古今”。“清鬓”对“白头”,“断霞对落日”。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地”对“天”,“无”对“有”。
“胡越书难到,存亡梦岂知”。“越”对“胡”,“亡”对“存”。
本身内部都有对仗意味,既自对又互对,就显得特别工整。即使两句之间某些字对得较宽,亦堪称为工对。例如:
“草木尽能酬雨露,荣枯安敢问乾坤。”(王维)在出句中,“草”与“木”对,“雨”与“露”对;在对句中,“荣”与“枯”对,“乾”与“坤”对。两句之间又互对。又如陆游的: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也是句中自对而又互对。 
【隔句对】:(亦称扇面对),在诗词中不是相连的两句对仗,而是第三句对第一句,第四句对第二句这样的隔句相对。诗中如《诗经.采薇》中的:
“昔我往亦,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今我来思”对“昔我往亦”,“雨雪霏霏”对“杨柳依依”。得罪台州去,时危弃硕儒。
移官蓬阁上,溪谷殁潜鱼。(杜甫《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
几思闻静语,夜雨对禅床。
未得重相见,秋灯炤影堂。(郑谷《吊僧》)
词中的例子就更多了,《沁园春》上片的第4.5.6.7句和下片的第3.4.5.6句,均要求作扇面对。毛主席《雪》中的:“大河上下”对“长城内外”“顿失滔滔”对“惟余莽莽”;“唐宗宋祖”对“秦皇汉武”,“稍逊风骚”对“略输文采”。
【错综对】:(又叫“犄角对”“交股对”,旧时两对有别)。对仗时字词不是依次相对,而是交错相对。如李群玉《杜丞相宴中赠美人》诗中:
“裙施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
以“巫山一段”对“六幅湘江”。就是交错相对。又如:
“春深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
“多”对“少”;“密”对“疏”。
【流水对】:(又叫“串对”)是指上下两句意思相贯穿,各自的顺序不能颠倒,下句是上句意思的延伸,似水顺流而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又如李商隐《杜工部蜀中离席》中: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隋宫》: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烘托出空灵的境界和文雅的氛围,
“一从归白舍,不复到青门。”(王维《辋川闲居》)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亦属工对。
【就句对】:“白首丹心依紫禁,一麾五部净三边”。“一、五、三”对“白、丹、紫”。
【不对之对】:“自有生民来,未如今日盛”。对意不对字。
【不对处对】:“舳舻争利色,来往接风潮”。此不对而偏对也。
【连珠对】:“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奇健对】:“五湖归去孤舟月,六国平来两鬓霜”。
【律诗不拘对】:“或起句用对,而中二联全不对着;或颔联不对,颈联不对,或八句全不用对者;或首尾似对,中二联不对者;只要不失粘皆名律诗也,一失粘,则为拗体非律诗也。
其他还有:实字对、虚字对、人物对、鸟兽对、花木对、数目对、巧变对(类似于句中对和流水对)、情景对、怀古对等。
在个人作品中的实际应用:
【七律】楚歌
一生霸气为雄杰,
不识奇才胯下人。
子弟八千思忆楚,
将军一世恨殇秦。“世”谐示“四”音对“千”。
轻贤慢士乾坤帝,“慢士”对“轻贤”。句中对。
碧落黄泉日月臣。“黄泉”(地府)对“碧落”(天界)。句中对。
朝夕哀歌兴汉盛,
延康四百落埃尘。
【七律】 武穆遗恨
报国精忠本栋梁,
无辜英烈殉天殇。
投戎杀敌渔阳弄,
复土驱鞑战鼓狂。
抗旨拥兵非有意,
奉天卸甲侍无常。“侍”谐“是”音对“非”。借字对。
帅臣藐视金牌令,
必定风波一命亡。
【七律】叹老
晨清风暖羽鸾鸣,
我我卿卿妙语生。
相伴林中寻尺蠖,
同栖巢室育雏莺。
春阑豆蔻凋残日,
秋至余年谢紫丁。“余年”对“残日”;“紫丁”对“豆蔻”。交股对(犄角对,错综对)。
终老气衰茕岁月,
路穷日暮慢西行。
【七律】白门楼
盖世神功冠一流,
辕门射戟解玄愁。
不仁三姓无常奉,
有志难酬万事休。“事”谐“氏”音对“姓”。借字对。“难酬万事”对“三姓无常”。交股对。
贪恋香尘迷彩袖,
轻纨乱世戏温侯。
英雄气短恨无用,
血溅白门城上楼。
【七律】天上人间
锦玉黄衫柳巷勾,
挥金如土肆无休。
高阳千载江山莠,
饕餮神州万世秋。“神州万世”对“千载江山”。交股对。
天上竹弦声厌厌,
人间萧瑟怨幽幽。
红楼宵夜春阑梦,
旋看狱牢多殁囚。
【七律】暮歌
清歌一曲解烦愁,
喜乐哀思任事酬。
蝶去蜂来天过燕,“蜂来”对“蝶去”;
云轻雨细水栖鴎。“雨细”对“云轻”。句中对。
霜丝弄瓦随身后,
壮岁儿孙聚膝头。
体弱闲居无寂落,
危楼翠钿复何求。
【七律】福寿幽阑
换代更年自古轮,
一朝帝业一朝臣。
方经少壮逾青壮,
又过六旬超七旬。颔联是流水对
俗众难承王子晋,
佛仙亦愿降红尘。
沧桑往复非神定,
福寿悠阑不尽人。
【七律】秋殇
金风复雨冷霜寒,
北燕离椽弃旧阑。
时逾冬春经夏伏,
人过少壮到秋残。颔联是流水对、
滋生润物承宗继,
颐养余生度梦殚。
竞逐繁华殇岁月,
苍天不老少忧欢。
起句法:实叙、状景、问答、颂美、反题故事、吊古、伤今、怀愁等十五法。
结句法:劝诫、祝颂、自感、自爱、含情不尽相思、寓意、等十七法。
另对句中有眼用实字、眼用虚字、眼用响字、用拗字、拗句换字、子母句等十余种句法。
(五)四声与声调
上面讲到平仄就联系到四声与声调。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个声调,弄明白了什么是声调,四声也就不难懂了。
有人认为声调是由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的,其中主要的因素是高低和升降。据此古代汉语分为四声:
1、平声,是一个中平调。
2、上声,是一个升调。
3、去声,是一个降调。
4、入声,是一个短调。
《康熙字典》有一首“分四声法”的歌诀: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艺子六氏辑》(41年版)有:
平声哀而安,(东至咸韵是也)
上声厉而举,(董至琰韵是也;现今平水韵是董至豏韵)
去声清而远,(送至陷韵是也)
入声直而促,(屋至洽韵是也)
平水韵共106韵,分平声30韵(上平声15韵、下平声15韵),所谓上平声、下平声也就是平声上卷和平声下卷的意思,因为平声字多,就分成两部分;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具体参看《诗韵常用字表》。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入声,现在就语音来说,江浙、两广、福建、江西及北方山西、内蒙仍保存入声。北方大部分地区和西南大部分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现代汉语的普通话中四个声调是:
1、阴平:是从古代汉语平声、入声分化而来,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
2、阳平:也是从古汉语平声、入声分化而来,是一个中声调(不高不低叫中)。
3、上声:从古代汉语中的上声、入声分化而来,是一个降声调。
4、去声:从古代汉语中的去声、和入声分化而来,是一个全降调。
其主要区别于新韵没有入声,原古韵的入声被分化于现代汉语四声中。古韵的入声可以是现代汉语中的四声中任何一声。如“别”、“直”、“合”、“俗”在现代汉语中读平声,而在古诗词中却当仄声用。无须费力去区别它,只要按《诗韵常用字表》和《词韵简编》(平水韵)去作诗、填词即可。也不必死记硬背,经常写作会掌握一些常用的,不常用的,必要时可按韵字表核对即可。
(六)平仄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重要术语。依照四声,将平仄分两大类,平:包括上平声和下平声;仄:包括上、去、入声。仄,从字面理解就是不平,是平的对立面。写诗填词作曲就是巧妙的运用这两类声调有规律的交替的出现,使声调产生变化多样、不单调,读起来有音乐的美感。
平仄在诗词曲中的变化是在本句中交替出现的;平仄在对句中与本句比是相反的。
(六)对粘
先将粘平仄:(学诗者先要知平仄,不然,句虽工巧,不入规矩)
五言律式(首句仄起仄收式)
〇仄平平仄,(起句单)
平平仄仄平。(反起句)
〇平平仄仄,(粘二句)
〇仄仄平平。(反三句)
〇仄平平仄,(粘四句)
平平仄仄平。(反五句)
〇平平仄仄,(粘六句)
〇仄仄平平。(反七句应起句)
例:
1、欲 (下) 丹 (青) 笔,-〇仄平平仄-首句单
2、先(拈)宝(镜)寒。-〇平仄仄平-(反初句).........
3、已(惊)颜(索)寞,-〇平平仄仄-第二字平、四字仄。第二字平平(拈、惊)相粘;第四字仄仄(镜、索)相粘。
4、渐(觉)鬓(凋)残。-〇仄平平仄-第二字仄、四字平。
5、泪(眼)描(将)易,-〇仄平平仄-第二字仄、四字平。第二字仄仄(觉、眼)相粘;第四字平平(凋、将)相粘。
6、愁(肠)写(出)难。-平平仄仄平-第二字平、四字仄。
7、恐(君)浑(忘)却,-〇平平仄仄-第二字平。四字仄。第二字平平(肠、君)相粘;第四字仄仄(出、忘)相粘。
8、时 (展) 画 (图) 看。-〇仄仄平平-尾句单
(一、三、不论)。绝句同。
二三句同,四五句同,六、七句同、首尾句同谓之不失粘,一句差,则全首差。
平对仄,仄对平,反切要分明,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
律诗中七言第2、3句;4、5句;6、7句2、4、6字相粘,(1、3、5不论)。五言为2、4句2、4字相粘,(1、3不论)。
七言律式(首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此句单)
仄仄平平仄仄平(要反初句)
仄仄平平平仄仄(要粘二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要反三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要粘四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要反五句)
仄仄平平平仄仄(要粘六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要反七句应起句)
1、三年谪宦此栖迟,*平平仄仄仄平平(此句单)
2、万古惟留楚客悲。*仄仄平平仄仄平(要反初句)
3、秋草独寻人去后,-仄仄平平平仄仄(要粘二句)2/3句:第二字仄仄(古、草)相粘;第四字平平(寻、留)相粘;第六字仄仄(客、去)相粘。
4、寒林空见日斜时。*平平仄仄仄平平(要反三句
5、汉文有道恩犹薄,-平平仄仄平平仄(要粘四句)4/5句:第二字平平(林、文)相粘;第四字仄仄(见、道)相粘;第六字平平(斜、犹)相粘。
6、湘水无情吊岂知。*仄仄平平仄仄平(要反五句)
7、寂寂江山摇落处,-仄仄平平平仄仄(要粘六句)6/7句:第二字仄仄(水、寂)相粘;第四字平平(情、山)相粘;第六字仄仄(岂、落)相粘。
8、惟君何事到天涯!*平平仄仄仄平平(要反七句)
初学者如记忆困难,可以用简单符号做好格律。可用填词的方法学写诗,熟了以后就可以直接写作律绝了。如:
三 年 谪宦此栖迟,
〇 — 〇 √ √ — — 
万 古惟留楚客悲。 △
〇 √  — —√ √  — 
〇:可平可仄
√:仄声
—:平声
△:韵
(七)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前人在谈律诗、绝句的平仄时,有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该口诀为何人所创亦不得而知,《切韵》后面载有这个口诀,有的学者认为《切韵指南》是元代作品。明弘治本无此口诀此口诀,康熙本收入了这个口诀。这的口诀是指七律和七绝而言。意思是说律句、绝句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拘,而二、四、六字必须分明。当然,第七字平仄也必须分明,因为韵脚在第七字,逢平必韵,加上“对仗”的要求出句末字必仄。
另该口诀是指七律、七绝说的。对于五律、五绝每句只有五字,这个口诀也就变成了“一、三不论,二、四分明”。同样第五字的平仄也必须分明(同七律第七字)。对于初学者明白这个口诀可以吧律诗复杂的平仄关系条理化,有益于入门。
但这个口诀也并不完全确切和科学,易引起初学者误解。一些名家指出“.一、三、五不一定可以不论,二、四、六不一定分明。”(《汉语诗律学》83页.王力)。在五言“平平仄仄平”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否则犯孤平。在五言“平平仄平仄”的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论。同样,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论。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非论不可了。以保持韵脚基本句型,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对于七言仄脚句子来说可以“一、三、五”不论。对于七言平脚句子只有“一、五”两个字不论,第三个字非论不可了,古人在这样的句子中,宁可“二、四、六”不论也绝不在此处用一仄声。为的是避免律诗的大忌----孤平。对于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一、三”不论,平脚句子只有一字不论。
还应指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也是不完全的。五言第二字、七言第二、四字必须分明。而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依五言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四字不一定分明;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的第六字也并不一定非要分明不可。“二、四、六分明”的说法也是相对而言。
“综上所述,对于律诗的格律,还是认真钻研一番,真正弄通为好,这不只是学律诗的需要,也是欣赏律诗的需要。至于作律诗,能严格按格律赋诗当然最好,不过这的确不容易,要慢慢来,由浅入深。只要肯专研,学习上是没有不可逾越的难关。实在没有兴趣看是很枯燥的诗词曲律,也不要硬去“写诗”“填词”“作曲”。不要凑上五十六个字,就标上“七律”。那样还不如写新诗为好,根本没有什么格律限制。”----张福有----
(八)、孤平
所谓孤平指的是平脚的句子:五言“平平仄仄平”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型中,除了韵脚的平声之外不能只有一个平声字。如果只有一个平声字,即为孤平。也就是上句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字,而不能用仄声字。孤平是律诗之大忌。唐代律诗中几乎没有孤平,《全唐诗》中也只找到两个例子:高适《淇上送韦司仓》:“醉多适不愁”:“醉”应平却仄了。李颀《野老曓背》:“百岁老翁不种田”:老应平而仄了。科举时代,试帖诗不论作得多么好,如果犯了孤平,就算不及格。可见古人对此重是的程度。
(九)拗救
拗救是律诗、绝句常用的技法,填词、作曲有时也用。拗救是两个意思:
“拗”:是指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
“救”:是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必须在适当的位子上补偿一个平声。这种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这种句子,就变成古风式的律诗了。为了避免孤平,在律绝中就现出了一种特定的格式,五言的“平平仄平仄”和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王力先生称其为“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很常见。但多用于律诗的第七句。如:
杜荀鹤《山中寡妇》中的“任是深山更深处”
李白《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
毛主席《送瘟神(其二)》中的“借问欲何往”,《答友人》中的“我欲因之梦寥廓”等。
在吧帖的诗词里很少有用拗救这一技法,有人认为只要按格律写诗就行了,不必如此费力去学,其实,律诗比较严谨,格律要求复杂,而如“拗救”、各种对仗、“一、三、五不论”等都是给复杂的律诗一个宽松的条件,利用好了,写诗词将更加得心应手。
拗救其实学起来很简单,没有想象的那麽复杂。首先要记住拗救只发生在两种句型中。
律诗是由四个基本句型,根据格律需要求,组成不同的律绝(共十六种)格式:
五言
1)仄仄平平仄——3、4字可拗(第三字拗为小拗;第四字拗为大拗;3、4字都拗即出现三仄韵)。可1不论
2)平平仄仄平——第3字可救出句之拗;第一字拗,第三字救为“孤平拗救”(本句自救)。
3)平平平仄仄——除1不论外其他必须遵律而行
4)仄仄仄平平——除1不论外其他必须遵律而行
七言
1)平平仄仄平平仄——5、6字可拗(第五字拗为小拗;第六字拗为大拗;5、6字都拗即出现三仄韵)。可1、3不。
2)仄仄平平仄仄平——第5字可救出句之拗;第三字拗,第五字救为“孤平拗救”(本句自救)。可1不论。
3)仄仄平平平仄仄——除1、3不论外其他必须遵律而行
4)平平仄仄仄平平——除1、3不论外其他必须遵律而行
其中只有基本句型1、和2、才可出现拗救:
一、韵脚句型为“仄仄平”的句子,又叫“仄平脚句型”。五言句型是“平平仄仄平”;七言句型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如用仄声字,必须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本该用仄声字的地方改用平声字相救,又叫本句自救。如果不救,这两句除韵脚是平声字外,就只有五言第二字;七言第四字是平声字了(韵脚不算),又叫犯“孤平”,必须救。否则为拗体诗,不是律诗。
需要注意的是,其他句型如出现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则不算孤平,因为它不是仄平脚句型(仄仄平)。如五言“仄仄仄平平”。
二、韵脚句型为“平平仄”的句子,又叫“平仄脚句型”。记住这个句型的对句只能是“仄仄平”,如全句是:
五言
出句“仄仄平平仄”,
对句“平平仄仄平”;
七言
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该句型有四种“拗救”形式:
1、本句自救:
五言句型是:
(平)平仄仄平,第一字拗成----(仄)平仄仄平,犯孤平;第三字应仄改平救成----(仄)平(平)仄平。
如:李白“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恐”字该用平声字,所以作者在第三字该用仄声字的地方用了一个平声字“天”字。救了“恐”字之拗。
七言句型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拗成----仄仄(仄)平仄仄平,犯孤平;第五字应仄改平救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如:陆游《桐庐县泛舟东归》:“宦游何啻路九折,归卧恨无山万重”。“恨”拗犯孤平,第五字应仄改平声字山救。(也救了出句5、6字之拗暂不论)。
2、对句相救:
当五言出句第3字或3、4字;七言出句第5或5、6字用了仄声字。则必须在五言对句第3字。七言第5字用平声字相救。
出句---仄仄(平)(平)仄,第3字或3、4字拗成----仄仄平(仄)仄或成仄仄(仄)(仄)仄。(三仄尾)
对句---平平(仄)(仄)平,第3字救成----平平(平)仄平。如:
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不”字本应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不”,作者在对句第3字该用仄的地方用了一个“吹”字相救。
七言:
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第5字或5、6字拗成----平平仄仄(平) (仄)仄或成平平仄仄(仄) (仄)仄,(三仄尾)
对句---仄仄平平(仄)(仄) 平。第5字救成----仄仄平平(平)(仄)平。
如:“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有、万”两字都用了仄声字,作者在对句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一个“无”字,既救了“有、万”之拗,有救了本句“向”字之拗(孤平),是本句自救与对句相救的同时运用。
3、大拗必救:
句型:
五言出句“仄仄平平仄”,
七言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如在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用了仄声字,两个韵脚都成了”平仄仄“。
可在对句:
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仄改平救。韵脚句型成“平仄平”
因为五言第四字拗;七言第六字拗改变了平仄脚句型,成了“平仄仄”,故为大拗,必救。
五言:
出句---仄仄平(平)仄,第四字拗成----仄仄平(仄)仄,(韵脚句型应是“平平仄”)。
对句---平平(仄)仄平,第三字救成----平平(平)仄平。
如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出句第四字“此”应平却仄,本应是平仄脚(平平仄)句子,被“此”字改变了“平仄脚”的句型(“此”拗成平仄仄),属大拗必救,在对句的第三字用了一个平声“空”字来补偿。
七言:
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第六字拗成----平平仄仄平(仄)仄,(韵脚句型应是“平平仄”)。
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第六字救成----仄仄平平(平)仄平。
如杜牧《江南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八十“应平却用了仄声字,”八“为小拗,可救可不救,”十“为大拗必救,在对句第五字应仄改平声字”烟“救,同时也救了”八“字小拗。
4、小拗可救可不救:
句型:
五言出句“仄仄平平仄”,
七言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如五言第三字拗;七言第五字拗,可在对句的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平声字救。但属小拗亦可不救。但是谙熟此技法的人,大都会救五言
出句---仄仄(平)平仄,第三字拗成----仄仄(仄)平仄
对句---平平(仄)仄平,第三字救成----平平(平)仄平
如李白《赠孟浩然》的“吾爱孟夫子”的“孟”应平却仄,便在对句“风流天下闻”的第三字应仄改平声“天”字救。
七言
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五字拗成----平平仄仄(仄)平仄
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五字救成----仄仄平平(平)仄平
如苏轼《新城道中》的“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情”,“竹篱短”,出句属平仄脚(平平仄),此句中第五字“竹”,本应平声,“竹”字是入声属仄(入声【一屋】韵第三字),不合仄脚(平平仄)的格式。苏轼便在对句中的第五字该用仄声的位置,用了个平声“沙”字,仅一个“沙”字即救起出句的“竹”字又救起本句“自”字(本句为平脚“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子)的仄声拗(犯孤平)。这也是本句自救与对句相救的结合运用。
须要记住:
1)、只有两种句型可以出现拗救:平仄脚句型(本句自救)和仄平脚句型(对句相救)。
2)、特殊拗句:五言的“平平仄平仄”和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多用于律诗第七句。也有用在其他位置上的同样句型。
3)、其他两种句型(基本句型3、4)必须遵律: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五言除1不论)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七言除1、3不论)
下面列举我实际应用于律诗中的例子(每例一诗):
【七律】愿
粗茶陋室伴徐娘,
拜乞佛神怜窘殇。--第三字“佛”拗。犯孤平;第五字应仄改平声“怜”救。孤平拗救,
求赐楼堂描彩栋,
赏俦春眷配秋郎。
金银万贯乘车辇,
燕翅三餐饮杜康。
香烛供需无看少,
依然清苦睡寒床。
【七律】笑爵侯
隐逸深山笑爵侯,
日边伴虎起高楼。
爽风过舍炎当扇,
细雨淋扉暑自柔。
林竹掘芋为膳喜,
溪潭垂钓解觞愁。
柳荫约弈司黑白,--“黑”大拗,因它改变了平仄脚(平平仄)句型,属大拗。
草笠麻衣优绢绸。--第五字应仄改平“优”救,属大拗必救。
【七律】 好恶篇
千奇百怪寻常事,
好恶亲疏莫憾伤。
爱养猧儿当孝子,
喜收咪崽认爷娘。
愿为玉瑕失真烈,--“失”拗为小拗,可救亦可不救
想保冰清修节坊。--第六句在该用“仄”的地方改用平声字“修”相救
苦辣酸甜人各道,
谁能劝恶做贤良。
【七律】孔方兄
天圆地正孔方兄,
行走千年任纵横。
可教鬼神推碾磨,
尽由匪盗变囚黥。
一文挫倒英雄锐,
万贯鼎成商贾经。
美女相携识贪色,--特定拗句:“〇仄平平仄平仄”
远离裙钿见官清。
【七律】河殇
叹闻长河杜宇鸣,
神州万里放悲声。
艳阳碧落群仙聚,
寂夜黄泉少鬼行。
六道轮回修正果,
三生往复写英名。
凌波漫步一路好,---〇平〇仄(平)(平)仄,"一(小拗)路(大拗)“拗。
莫惦后人殇与荣。---〇仄(平)平(仄)仄平。第五字应仄改平声字“殇”字救,在救了出句“一路”两字之拗后,又救了本句“后”字之拗。一字三救。
【七律】流年
荏苒华年白发霜,----〇仄平平仄仄平
几秋不见旧儿郎。----〇平〇仄仄平平
昨晨俩小抬花轿,----〇平〇仄平平仄
今夕夫妻入洞房。----〇仄平平仄仄平
皓首黄童都是梦,----〇仄〇平平仄仄
花楼村墅并非乡。----〇平〇仄仄平平
今朝有酒何须醉,----〇平〇仄平平仄
尙为后人铺垫梁。----〇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后”字是仄,犯孤平(全句只有第四字是平声字,韵脚“梁”不算),因是平脚句子(仄仄平),可本句自救,故在第五字应仄改平声字“铺”(上平七虞)救,又叫孤平拗救。其他合律、不失粘、不出律。
(十)、古风式的律、律绝
从格律上说,是可以分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一般称古诗和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所谓今体诗不是“今天的诗体”,而是唐代就有的一种分法和说法。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庚信,都算是古。因而对他们所写的诗称作古体诗。古体诗是按照古代的诗体而写的,古代的诗没有一定的规范,因而不可能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王力先生曾下过一个定义:“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都是古体诗”。在律诗尚未定型化的时候诗人也并非按律写诗,因此,平仄不合、对仗不工等情况大量存在。如崔颢的《黄鹤楼》等。李白、杜甫、苏轼都有古风格调的律诗,失对、失粘。因而有人将这种体称为拗体,因不属正规律诗,模仿这种诗体的人恨少。《黄鹤楼》前四句是拗体:平仄不合,反复使用同一词,是律诗大忌。后四句是律句。所以该诗不是律诗。见《诗词曲律说解》27页。供参考。
同诗分律诗和古诗一样,绝句也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而古绝则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古绝是古体诗的一种。不受格律限制,不用平仄,而用仄韵。也不讲就粘和对仗。如李绅的《悯农》(二首)。押仄韵,显然为古绝。也有押平韵的,但也不属律绝,如李白的《静夜诗》。也有在古绝和律绝之间的如孟浩然的《春眠》,基本合律,但用仄韵,又失粘。同时还有柳宗元的《江雪》也是仄韵。以上可见古绝和律绝的界限不是截然可分的。大体上掌握了这方面知识就可以了,主要学习、钻研律诗。
(十一)、起、承、转、合
起:起如开门见山,突兀峥嵘,或如闲云出壑,轻逸自在。有“凤头”之说。“起”的方式很多,有明起、暗起、陪起、反起、逆起、单起、对起等;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但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开门见山、当头棒喝;一种是迂回入题、托物起兴。无论哪种“起”法,都禁忌平淡乏味,力求笔势突兀,句法挺拔,起到振起全篇的作用,古人谓之“突起”。,
承:处如草蛇灰线,不即不离。,“承”的方式也摇曳多姿。有总接,有分承;有明顺,有暗接。无论那种方法,依据文本中固有的景路、理路、情路应该是体察诗歌结构的不二法门。欧阳修在《笔说·峡州诗说》曾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何堪;既见下句,则上句颇工。”由此可见“承”在诗歌的结构中所起的既要承上又要有启下作用。
转:处如洪波万顷,必有高原。“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转”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而言。它不仅使诗歌在章法上给人一种回环往复、摇曳多姿之感,更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进而品味出作者的情感和诗歌的主旨,
合:处如风回气聚,渊泳含蓄。所谓“合”就是指诗词的收束句。它既可浑圆章法,更是作者“感发意志”“体物写情”“神光所聚的“诗眼”和“词眼”所在。因此,我们在解读古典诗歌时,更应钟情于此。古人曾说:“填词结句,或以动荡见奇,或以迷离称俊”;“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尽。”
然一句有一句起承转合,一首有一首起承转合,十首有十首起承转合,今人作诗十首,只是情景反复,十首只有一首意也。
(十二)、诗家四则
句:一诗之中,妙在一句为诗之根本,根本不凡,则枝叶自然殊异。复如威将示权,奇兵翕合。君子在位,善人自来。
字:一字之妙,所以含趣之微,一诗之根所以生一字之妙。故夫圆活善用如转枢机,温清自然如瞻佩玉。
法:病在(腐)、在(浮)、在(常)、在(暗弱)、在(生强)、在(无谓)、在(枪棒)、在(嘴爪)、在(不经)、猷陶家营器,本陶一土而名等差非一。然有古形今制之别,精朴浅深之殊,贵
各具体用形制之似尔,诗则诗矣而名制非一。汉晋(高古)、盛唐(风流)、西昆(秾野)、晚唐(华藻)、宋氏(乖缕)、泊江西诸家造立不等,气象差殊,各求其似者而。
格:所以条达神气吹嘘兴趣非音非响,能咏而为之犹清风徘徊于幽林,遇之可爱。微径荣纡於遥翠求之愈深。
诗词的根本是句字运用之妙,要自然流畅,
(十三)、诗家十利
意:作诗先命意(立意),如构宫室,必须法度形制以备与胸中,始施斧斤,此已实验,取譬则风之于空,春之于世,虽覱有其迹,而无能得之于物者。是以造化超空,变化已成,立意不凡,情真愈远。
趣:意之所不尽而有余者之为趣(弦外音也),是犹听钟而得其希微,乘月而思游汗漫,窅然直用,将于造化者交流,此其趣也。
神:其所已变化诗道,濯炼性情,会秀储真,起源达本,皆其神也。
情:是由中心静想中生,不必尽论,不必不论,犹月于水,触处自然,神于诗,为色为染,情染在心,色染在境,一时心境会融,而情出焉。
气:其于条达为清明,滞著为昏浊,情贵乎流通虚往无碍盛大,等平空量,气微蔼如春和然,非果有所自而生之者愈不可不知。
理:有所兴起而言也(应有道理),故凡一事之感,一物之悟,皆兴起也。而其悲懽(同欢)通塞,总属自然,非有照设,惟不尽其所已尽之兴,犹王家之疆理也。
力:今之发足,将有所即,靡不由是而达。......(要有力度,功力和才力要驯熟精深)。
境:耳闻目击,神寓意会,凡接于形似声响,皆为境也。......(立境,引共鸣耳)。
物:凡引古证今,当如己造,无为彼夺,缘望失真。......(适当引证)。
事:(举事要明,不落俗套)。
(十四)、作诗准绳
立意:要高古浑厚,有气概,要沉着,忌俚弱浅陋。
炼句:雄伟清健,有金石声。,
琢句:宁粗毋弱,宁拙勿巧,宁村毋华,忌野俗。
写意:意中写景,议论发明,
书事:景中含意,事中嵌景,细密清淡,忌庸腐雕巧。
用事:大而国事,小而家事、身事、心事。
下字:陈古讽今、因彼证此、不可着迹、只使影子、虽死当活用。
用韵:押韵稳健,则琢句有精神,如柱磉(柱下的石墩)之欲其坚固也。
(十五)、体式
风雅颂赋比兴,起源于诗经,合称“六义”:
风体:风者,列国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其言则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婉而善人,微而不露,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所谓有先王之风也。
雅体:雅者,朝廷之事,公卿大夫之诗也,有箴规劝诫之心,有忠厚恻粗之情,陈美辟邪之意,而恺切敷陈,明晰正告,能使人悚然而动听。
颂:颂者,宗庙之诗,用之歆格鬼神者也,主于扬盛德,叙成功,达诚敬,其语和而庄,其义宽而密,能令人肃然而恭。穆然而思也。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比者,是以一物比一物,而所措之事常在言外,比意虽且而却浅,兴意虽浅而味长。
兴:兴者,先言他物,引起所咏之辞也,然兴比相似,只是有炤应为兴,无炤应为比也。
(十三)、(十四)两项()内注解为本人所作,因不通古文,如解释有误,请原谅。请按您自己理解的意思叁考解读。
“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三、诗窍
(一)、诗有体志
1、风韵切畅曰(高):如左太冲诗:“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评文”。“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是其高也,
2、体格闲放曰(逸):如“左挹丘袂,右拍洪厓肩。”是其逸也。
3、放词正直曰(贞):如“山峰高无极,泾渭杨清浊。”是其贞也。
4、临危不变曰(忠):如唐太宗诗“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是也。
5、操持不改曰(节):如“捐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是也。
6、立性不放曰(志):如左太冲诗“习习笼中鸟,举翔触回隅。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是也。
7、风情耿介曰(气):如吴均诗“何当数千丈,为君覆明日。”是也。
8、缘景不尽曰(情):如班婕妤诗“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是也。
9、气多含苛曰(思):如苏子卿诗:“黄鹄一远别,千里顾徘徊。”是也。
10、词温而正曰(德):如谢灵运诗:“南州实炎德,桂树陵寒山。”是也。
11、检束防闲曰(诚):如古诗“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是也。
12、性情疎野曰(闲):如江文通诗“桂栋留复飚,兰寮定冬霞。”是也。
13、心迹矌诞曰(达):“服药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是也。
14、伤其迫切曰(悲):如王仲宣诗“临穴呼苍天,泪下如梗糜”是也。
15、哀怀隐痛为(苦):如水立和尚诗“県针刺出江山血,截管吹伤天地心。”是也。
16、词理凄惨曰(怨):如古诗“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宜相与言”是也。
17、有为而言曰(意):如古诗“青青陵上陌,磊磊涧中人。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是也。
18、体裁劲健曰(力):如沈约诗“咏歌麟趾合,萧管凤雏来。”是也。
19、神情安寂曰(静):如谢朓诗“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乃谓意中之静也。
20、相隔辽绝曰(远):如王维送晁监还日本诗“向国惟看日,归帆但言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不如“渺渺望水,杳杳望山。”乃意中之远也。
(二)、诗有(情)(景)
作诗不过情景二字,情景兼者为上,偏到者为次。
1、情景兼到者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也。
2、情到者如“长疑即见面,翻致久无书。”是也。
3、景到者如“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是也。
4、景中寓情者如“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是也。
5、情中寓景者如“卷帘惟白水,隐儿亦青山。”是也。
6、情景相触而不分者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也。
7、一句景一句情者如“白首多年病,秋天昨夜寒是也。
以上情景之实证,或一联景、一联情,或四句景、或六句情,皆可。但欲以情结之,惟情可以全篇言,苟无法驻之,易如流俗。故曰赋情于景物之中,托思于风云之表者,非初学之所能也。
(三)、诗中句法
1、问答:“谁其获者妇与姑?何日东归花发时?”
2、当对:“白狐跳梁黄狐立?妇女行泣夫走藏?”
3、上三下三:“凤凰乐(奏)钧天曲,鸟鹊桥(通)织女河。”
4、上四下三:“金马朝回门似水,碧溪天远路如年。”
5、上呼下应:“林花着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6、上应下呼:“素鍊抹林云气薄,明珠穿草露华新。”
7、颠倒错乱:“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8、言颠理顺:“海岸夜深长见日,寒严四月始知春。”
9、直书句:“郑县亭子涧之滨,一去三年竟不归。”
10、两句成一句:“屡将心上事,相与梦中论。萧萧千里马,个个五花文。”。
11、上二下五:“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12、上五下二:“杖履叹世者谁子?中天月色好谯看。”
13、上六下一:“微红几处花心吐,嫩绿谁家柳眼开。”
(四)、诗有内外意
1、内意欲尽其理:如颂美箴是也。
2、外意欲尽其象:如日月山河草木鱼虫是也。
3、内外含蓄,方入诗格:如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旌旗喻号令,日月喻时明,龙蛇喻君臣,宫殿喻朝廷,微风喻政教,燕雀喻小人。言号令明,臣奉行也。政教出,小人向化也。旌旗龙蛇,外意也。号令政教内意也。
具体地说你写诗的目的是什么?想说什么?是写你内心感情,或是赞美大自然。
(五)、诗有三体
1、以声律为窍。
2、以物象为骨。
3、以意格为髓。 
有了意向要掌握好声律,有中心主题,辨明体志:高、逸、贞、忠、节、志、气、情......围绕中心体志写。
(六)诗有四炼
炼字
炼句
炼意
炼格
炼句不如炼意,炼意不如炼格。修辞、用字、立意、格律都要精选精用,应以求精。
(七)诗有五理
1、美:“都来消帝道,浑不用兵防。”美君在道德以服远人。--赞美
2、刺:“桑拓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徭。”刺税重也。--讽刺,批判时弊
3、规:“幸无偏炤处,刚有不明时。”规圣人行号令,亦有不明时。--劝人令行禁止
4、箴:“日暮碧云合,佳人期不来。”规佞人进而使贤人不仕也。--勸戒与人为善
5、诲:“明河明上没,芳草露中哀。”诲明时,草泽中贤人不得用也。--训导,教诲
.(八)诗有偏法
有一字一思之句者,有些诗家诗走偏门,如李长吉(唐)之诗也。李贺(李长吉)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驰骋天上人间,化平庸为神奇。语言上善于镕铸,句字凝炼、色彩瑰丽,形成一种奇崛幽峭、浓丽凄清的风格。
有行云流水之句者,如邵尧夫的诗等,了解就可以了。
(九)、诗有喜怒哀乐四得之辞
1、喜而得之其辞(丽)如:“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九枝花。”是也。
2、怒而得之其辞(愤)如:“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是也。
3、哀而得之其辞(伤)如:“泪流襟上血,发变镜中丝。”是也。
4、乐而得之其辞(逸)如:“谁家绿酒欢连夜,何处红妆睡到明。”是也。
(十)、诗有喜怒哀乐四失之辞
1、失之大喜其辞(放)如:“东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是也。
2、失之大怒其辞(躁)如:“解通银汉终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是也。
3、失之大哀其辞(伤)如:“主客夜呻吟,痛人妻子心。”是也。
4、失之大乐其辞(荡)如:“骤然始散东城外,倏忽还达南陌头。”是也。
(十一)、诗有上中下
纯而归正者上,如:“几席宴尧舜,轩辕立禹功。”是也。
淡而有味者中,如:“闲防太古石,醉卧洞庭秋。”是也。
华而不浮者下,如:“华山插宝髻,石竹修罗衣。”是也。
诗有三般句:
有自然句:命题属意,如有神助,归于自然。
有容易句:命题率意,遂成文章,归于容易。
有苦求句:命题用意,求之不得,归于苦求。
(十二)、诗有六对
一曰正名:天地日月是也。
二曰同类:花叶草茅是也。
三曰连珠:萧萧赫赫是也。
四曰双声:黄槐绿槚是也。
五曰叠韵:仿佛放旷是也。
六曰双拟:春树秋池是也。
(十三)、诗有物象比
日月比君臣、龙比君位、雨露比君恩泽、雷霆比君威、山河比君邦国、阴阳比君臣、金石比忠烈、松柏比节义、鸾凤比君子、燕雀比小人、鱼虫草木各以其类轻重比之。
(十四)、诗有魔有癖
好吟而不工者才卑,好奇而不纯者格卑。
(十五)、诗有四不入格
轻重不等。
用意太过。
指事不实。
用意偏枯。
(十六)、诗有五忌
1、格弱:则诗不老。
2、字俗:则诗不清。
3、才浮:则诗不雅。
4、理短:则诗不深。
5、意杂:则诗不纯。
(十七)、诗有八病(主要指五言诗)
1、平头病: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
如:“(今)(日)同宴会,(欢)(乐)难具陈。”(今)--(欢)同声,(日)--(乐)同声。
2、上尾病: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
如:“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楼)--(齐)同声。
3、蜂腰病: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两头大,中心细,似蜂腰也。
如:“闻(君)爱我(甘),切(欲)自修(饰)。”(君)--(甘)同声,(欲)--(饰)同声。
4、鹤膝病: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所以两头细,中间粗,如鹤膝也。
如:“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扎。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来)--(思)皆平声也。若一句举其法。首尾须避之。第三字不得与第五字相犯,第五字不得与第七字相犯。
5、大韵病:重叠相犯,如五言诗以(新)字为韵者,九字内若用(津)(人)字为大韵病。
如:“(胡)姬年十五,春日正当(炉)。”(胡)--(炉)自同声也。
6、小韵病:除本韵外,九字中不得有两字同韵。
如:“客(子)(已)乖(离),那(亦)远相送。”既是。大韵(子)与(已)同声。小韵五字内最忌,九字内稍缓。
7、正钮病:壬纴任人一钮。一句内有壬子,更不能犯壬纴人字也。
如:“我本汉家女,来嫁单于庭。”家与嫁二字系正钮也。
8、、旁钮病:五言诗一句内有月字,更不可用元远怨字,此是双声,即旁钮也。五字中急,十字中稍缓。旁钮缘声而来相忤也。
八病多指五言体诗。
本讲主要是写诗的理论基础知识,只有在学习中慢慢学习体会才会贯通。
(5四、诗式
(一)、辨别比兴赋
所谓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赋”,是铺陈的意思,对事物直接陈述,不用比喻。“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诗歌创作地主要形象化方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至深至远的影响。
赋、兴、比全用体,如《汉武帝思李夫人》李邕
惆怅朱颜不复归,---赋也
晚秋黄叶满天飞。---兴也
迎风细荇传香粉,
隔水残霞见画衣。
白玉帐寒鸳梦绝,
紫阳宫远雁书稀。---比也
夜深池上兰橈歇,
断续歌声接太微。
比体:以物比物,所指之事常在言外。如《梅花》
众芳摇落独暄妍,
占断风情向小园。
疎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欲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
不须檀板共金樽。
兴体:先以它物引起所咏之词,故为兴体。如《忧旱》
捧日人无传说心,
黎民何处望甘霖?
晴光煮地炎如冶,
火色流空烁似金。
万姓尚能供赋税,
九重谁能祷桑林。
微驱不满长三尺,
激起新愁一万寻。
此三诗比赋兴三体。
(二)、辨别体格
一曰翰苑,《直中书省寺》.白乐天
师纶阁下文章静,
钟鼓楼中刻漏长。
独坐黄昏谁是伴,
紫薇花对紫薇郎。
《早朝》.杜子美
五夜漏声埀小箭,
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龙蛇动,
宫殿风微燕雀高。
(三)、辩别诗外杂体
《六言诗体》.“送万臣”庐纶:
把酒晋君听琴,
谁堪岁暮离心。
双叶无风自落,
秋云不雨空阴。
人愁荒村路细,
马怯寒溪水深。
望尽青山独立,
更知何处相寻。
杂言诗体:
《三五七言》,李白
秋风清,
秋月明。
叶落聚还散,
寒鸦欺复惊。
相逢相见知何日,
此时此夜难为情。
《一三五七九言》.义净
游,
愁。
赤县远,
丹思抽。
鹫岭寒风騪,
龙河激水流。
既喜朝闻日复日,
不觉季颓秋更秋。
已毕耆山本愿诚难在,
终望持经振锡往扬州。
《一至七咏酒》.无名氏
酒,酒。
酌来,饮取。
君莫诉,时难久。
偏乐少年,能娱老叟。
对月不可无,看花必须有。
于髡一醉一石,刘伶解酲五斗。
临行强战三五场,酩酊更能相忆否。
《一至九字联句》
东,西, --鲍防
步月,寻溪。 --严维
鸟已宿,猿又啼。 --郑概
狂流碍石,迸笋穿溪。 --成用
望望人烟远,行行萝径迷。 --陈元初
探题只应尽墨,持赠更欲封泥。 --陈元初
松下流时何岁月,云中幽处屡攀跻。 --张叔政
乘兴不知山路远近,缘情莫问日过高低。 --贾弇
静听林下潺潺足湍濑,厌问城中喧喧多鼓鼙。 --周颂
《一至十咏竹》.文同
竹,竹。
森寒,洁绿。
湘江滨,渭水曲。
帷幔翠锦,戈矛苍玉。
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
化龙杖入仙陂,呼凤律鸣神谷。
月娥巾帔静苒苒,风神笙竽清蔌蔌。
林间饮酒碎影摇樽,石上围棋轻阴覆局。
屈大夫逐去徒悦椒兰,陶先生归来但寻松菊。
若论檀栾之操无敌于君,欲图潇洒之姿莫贤于仆。
《回文诗体》(又叫龟山回文)“题金山寺”(宋)苏轼
潮回暗浪雪山倾,
远浦渔舟照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
槛当泉眼石波清。 
滔滔绿树江天晓,
霭霭红霞海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
碧波千点数鸥轻。
倒读又一首 
轻鸥数点千波碧,
水接云边四望遥。
晴日海霞红霭霭,
晓天江树绿滔滔。 
清波石眼泉当槛,
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照舟渔浦远,
倾山雪浪暗回潮。
《题织锦回文》
春晚落花余碧草,
夜凉低月半梧桐。  
人随雁远边城暮,
雨映疏帘绣阁空。  
倒读则诗曰:  
空阁绣帘疏映雨,
暮城边远雁随人。  
桐梧半月低凉夜,
草碧余花落晚春
《仄体诗体》.“题郑家隐居”. 唐求
不信最清旷,
及来秋已空;
数点石泉雨,
一溪霜叶风;
业在有山处,
道归无事中;
酌尽一杯酒,
老夫颜亦红。
(起字皆仄也)
《叠字诗体》“贡院垂成双莲呈瑞因成鄙语勉语士子” 王十朋
大厦垂垂就,
佳莲得得开;
双双戴千佛,
两两应主台。
欢意重重合,
香风比比来。
人人宜自勉,
济济有廷魁.
《句句用字诗体》.“ 春日”梁示帝
春还春即美,
春风春日过。
春心日日异,
春情处处多。
处处春芳动,
日日春情变。
春意春已繁,
春人春不见。
不见怀春人,
徒望春光新。
春愁春自结,
春结谁能伸。
欲道春园趣,
复忆春时人。
春时人何在,
空爽上春期。
独念春花落,
还是惜春时。
《全仄诗体》.“五仄诗”
月出断岸日,
影照别舫背。
且独与妇饮,
颇胜俗客对。
月渐上我席,
晻色亦稍退。
岂必在秉烛,
此景亦可爱。
(四十字皆仄声也)
四声诗体:
《五平诗体》.“五平诗.陆龟蒙
幽栖眠疏窗,
豪居凭高楼。
浮沤惊跳丸,
寒声思重裘。
床前垂文竿,
巢边登轻舟。
虽无东臯田,
还生渔乎忧。
(四十字皆平声也)
《平上声诗》.陆龟蒙
孱云愁天低,
久雨倚冷槛。
丝禽藏荷香,
锦鲤绕岛影。
心将时人乖,
道与隐者静。
桐阴无深泉,
所以有短绠。
(一句平声,一句上声)
《平去声诗》.陆龟蒙
银蟾俱沉光,
昼夜恨暗渡。
何当乘云螭,
面见上帝愬。
帝言阴灵欺,
诏用利剑付。
回车诛群奸,
自散万籁怒。
(一句平声,一句去声)
《平入声诗》.陆龟蒙
荒檐仍空阶,
十日滴不歇。
青莎看成狂,
白菊即欲没。
吴王荒金尊,
越妾挟玉瑟。
当时虽愁霖,
亦若惜落日。
(一句平声,一句入声)
《叠韵诗体》.“山中吟”皮日休
穿烟泉潺湲,(一先)
触竹犊觳觳。(一屋)
荒篁香墙匡,(七阳)
熟鹿伏屋曲。(一屋)
(此体俱以韵为诗)
《平仄两韵体》“两韵诗”.无名氏
东南路尽吴江畔,
正是穷愁暮雨天。
鸥鹭不嫌斜雨岸,
波涛欺得送风船。
偶逢岛寺停帆看,
深羡渔翁下钓眠。
今古若论英达算,
鸱夷高兴固无边。
五、格律
律诗、绝句都是由四个基础句型组成:
如五言
1)、仄仄平平仄。
2)、仄仄仄平平。
3)、平平平仄仄。
4)、平平仄仄平。
根据平仄反、粘各组成四种格式。实际上这四种基础句型各做为四种格式的首句,又都是组成四种格式其他句子的句型。1)、2)两种格式的2、3、4句的句型是相同的:3)、4)两种格式的2、3、4句的句型也是相同的。其他的格式同理。熟悉了律格往往根据首句的句型就可以推知其他的句型。
(一)、五绝的格式:
1、首句仄起仄收式
〇仄平平仄----天下伤心处,
平平仄仄平----劳劳送客亭。*
〇平平仄仄----春风知别苦,
〇仄仄平平----不遗柳条青。*
注:“〇”为可平可仄,声韵同下一字;“*”为韵脚。以下同。
2、首句仄起平收式
〇仄仄平平----拔翠五云中,*
平平仄仄平----擎天不计功。*
〇平平仄仄----谁能凌绝顶?
〇仄仄平平----看取日升东。*
3、首句平起仄收式
〇平平仄仄----暗芳春色晓,
〇仄仄平平----水影夕阳微。*
〇仄平平仄----寂寂深烟里,
平平仄仄平----渔舟夜不归。*
4、首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平----南山宿雨晴,*
〇仄仄平平----春入凤凰城。*
〇仄平平仄----处处闻弦管,
〇平仄仄平----无非送酒声。*
(二)七绝的格式
1、首句仄起仄收式:
〇仄〇平平仄仄----荷尽已无擎雨盖,
〇平〇仄仄平平----菊残犹有傲霜枝。*
〇平〇仄平平仄----一年好景君须记,
〇仄平平仄仄平----最是橙黄橘绿时。*
2、首句仄起平收式
〇仄平平仄仄平----折戟沉沙铁未消,*
〇平〇仄仄平平----自将磨洗认前朝。*
〇平〇仄平平仄----东风不与周郎便,
〇仄平平仄仄平----铜雀春深锁二乔。*
3、首句平起仄收式
〇平〇仄平平仄----风传画阁空知晓,
〇仄平平仄仄平----雨湿江城不见春。*
〇仄〇平平仄仄----堆案绕床君莫怪,
〇平〇仄仄平平----已经愁思古时人。*
4、首句平起平收式
〇平〇仄仄平平----秋风四面足风沙,*
〇仄平平仄仄平----塞外征人暂别家。*
〇仄〇平平仄仄----千里不辞行路远,
〇平〇仄仄平平----时光早晚到天涯。*
(三)、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共有四个基本句型:
〇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〇平平仄仄
〇仄仄平平
以上四个基本句型交替变化,就构成了五律的四种格式。
1、首句仄起仄收式
〇仄平平仄----见说蚕丛路,
平平仄仄平----崎岖不易行。*
〇平平仄仄----山从人面起,
〇仄仄平平----云旁马头生。*
〇仄平平仄----芳树笼秦栈,
平平仄仄平----春流绕蜀城。*
〇平平仄仄----升沉应已定,
〇仄仄平平----不必问君平。*
2、首句仄起平收式
〇仄仄平平----八月洞庭秋,*
平平仄仄平----潇湘水北流。*
〇平平仄仄----还家万里梦,
〇仄仄平平----为客五更愁。*
〇仄平平仄----不用开书帙,
平平仄仄平----偏宜上酒楼。*
〇平平仄仄----故人京洛满,
〇仄仄平平----何日复同游。*
3、首句平起仄收式
〇平平仄仄----几行归塞尽,
〇仄仄平平----念尔独何之?*
〇仄平平仄----暮雨相呼失,
平平仄仄平----寒塘欲下迟。*
〇平平仄仄----渚云低暗度,
〇仄仄平平----关月冷相随。*
〇仄平平仄----未必逢矰缴,
平平仄仄平----孤飞自可疑。*
4、首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平----凄凉宝剑篇,*
〇仄仄平平----春去夏犹清。*
〇仄平平仄----天意怜幽草,
平平仄仄平----人间重晚晴。*
〇平平仄仄----并添高阁迥,
〇仄仄平平----微注小窗明。*
〇仄平平仄----越鸟巢干后,
平平仄仄平----归飞体更轻。
(四)七言律诗 简称七律 也有四个基本句型
1)平平仄仄平平仄
2)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平平平仄仄
4)平平仄仄仄平平
以上四个基本句型,实际上就是在五律四个基本句型的每一句型前面,各加两个字,但所加的两个字,其平仄与原句首字平仄相反,这四个基本句型交替变化,就构成七律的四种格式。
1、首句仄起仄收式:
〇仄〇平平仄仄----诸葛大名垂宇宙,
〇平〇仄仄平平----宗臣遗像肃清高。*
〇平〇仄平平仄----三分割据纡筹策,
〇仄平平仄仄平----万古云霄一羽毛。*
〇仄〇平平仄仄----伯仲之间见伊吕,
〇平〇仄仄平平----指挥若定失萧曹。*
〇平〇仄平平仄----运移汉祚终难复,
〇仄平平仄仄平----志决身坚军务劳。*
2、首句仄起平收式
〇仄平平仄仄平----锦瑟无端五十弦,*
〇平〇仄仄平平----一弦一柱思华年。*
〇平〇仄平平仄----庄生晓梦迷蝴蝶,
〇仄平平仄仄平----望帝春心托杜鹃。*
〇仄〇平平仄仄----沧海月明珠有泪,
〇平〇仄仄平平----蓝田日暖玉生烟。*
〇平〇仄平平仄----此情可待成追忆,
〇仄平平仄仄平----只是当时已惘然。*
3、首句平起仄收式
〇平〇仄平平仄----重阳独酌杯中酒,
〇仄平平仄仄平----抱病起登江上台。*
〇仄〇平平仄仄----竹叶于人既无分,
〇平〇仄仄平平----菊花从此不须开。*
〇平〇仄平平仄----殊方日落玄猿哭,
〇仄平平仄仄平----旧国霜前白雁来。*
〇仄〇平平仄仄----弟妹萧条各何在,
〇平〇仄仄平平----干戈衰谢两相催。*
4、首句平起平收式
〇平〇仄仄平平----三年谪宦此栖迟,*
〇仄平平仄仄平----万古惟留楚客悲。*
〇仄〇平平仄仄----秋草独寻人去后,
〇平〇仄仄平平----寒林空见日斜时。*
〇平〇仄平平仄----汉文有道恩犹薄,
〇仄平平仄仄平----湘水无情吊岂知。*
〇仄〇平平仄仄----寂寂江山摇落处,
〇平〇仄仄平平----惟君何事到天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