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曜变天目”盏

 芝润斋 2014-07-19

中国隋唐大运河博物馆藏“曜变天目”盏

与仿品区别及与日本馆藏之比较

    作者:王红五,安徽淮北市中国隋唐大运河博物馆馆长。
   “曜变天目”盏是产于我国宋代福建建阳地区、属于建窑的特殊品种,现在的名称来源于日本,在我国宋代也被称为“异毫盏”或“毫变盏”.在宋代有关建盏记载最重要的著述是《方舆胜览》,作者祝穆写到:“兔毫盏,出鸥宁之水吉。······然毫色异者土人谓之‘毫变盏’,其价甚高,且艰得之。”

    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四月,素以风流倜傥著称的徽宗皇帝,在皇宫内苑太清楼宴请权臣蔡京。这个当时已权倾朝野的仙游宰相,在宴请中享用到了其时在汴京列入“三绝”的“惠山泉、建溪异毫盏、北苑新贡太平嘉瑞茶”。蔡京精于品茶,于是专门撰文《太清楼特宴记》记录下此殊荣。上述“三绝”中之二绝俱为福建贡品,"北苑新贡太平嘉瑞茶"是福建转运使丁谓、蔡襄等人监制的,而"建溪异毫盏"即是建阳水吉窑所产之黑釉“曜变”茶盏。此事件之后,建溪异毫盏却整整湮没了近800年,直至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的《陶雅》成书,才记下了有关建窑茶盏的重大发现.

    在宋代,由于皇帝对斗茶的喜好与推崇,上行下效,'斗茶'活动迅速成为风靡全国的雅好.在当时朝野上下狂热的斗茶气氛中,此类“异毫盏”,成为皇族士大夫们不惜重金追索的宝物.也被宋徽宗皇帝奉为斗茶器具中的绝品 .

    北宋被金灭亡后,南宋朝廷偏安于半壁江山,玩物丧国的宋徽宗为百姓所不耻,斗茶之风也逐渐陷入低潮,如此造价高昂、产成率低的玩物,已少有人问津.至南宋末年,由于饮茶习俗由“斗茶”改为“繍茶”,由白茶回归绿茶,点茶回归泡饮,茶具也由茶盏改为汤撆 ,不再时尚的黑建盏渐被遗忘,制作'曜变天目'盏的技术也随之失传.[由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当斗茶活动在中国的宋代逐渐落下帷幕时,在当时的日本却刚刚兴起,流入到日本的'建盏',尤其是'毫变'盏,倍受推崇,在当时可谓价值连城.据成书于1511年的日本古代文献《君台观左右帐记》记载(这本书是足利将军的朋友们对他收藏的唐物进行评鉴的记录):曜变,是建盏之最,世上罕见之物,值万匹绢。油滴是仅次于曜变的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到16世纪,武士集团争战,发展到一个'曜变'茶碗可值倾城之价,甚至为争夺一个'曜变'茶碗而引发战争.而如今的日本'茶道',就是从当时的斗茶文化中继承发展和演变过来的.几百年以来,‘曜变天目'盏被日本奉为茶道的圣物,日本人取'曜变'一词,也隐喻希望日本国国运昌盛的意愿.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日本仅有的三件分别藏于"静嘉堂文库美术馆","京都龙光院",和"藤田美术馆"的“曜变天目"盏,被日本政府定为幌物级[顶级]国宝,并被放入特制的大保险柜内,每七到十年展出一次.其中'静嘉堂文库'美术馆所藏的'曜变天目'盏,是目前公认的'世界第一名碗

    日本国所藏的三件“曜变天目”盏见下图:

 “曜变天目”盏

    上图为“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曜变天目”盏

 

    下图为'京都龙光院'藏’曜变天目’盏:

“曜变天目”盏

    下图为'藤田美术馆'藏’曜变天目’盏

“曜变天目”盏

 

    “曜变”为'建瓷'在烧造过程中,一种无法人为控制的自然呈色技术,蓝斑、油滴,鹧鸪斑都是在大量'建瓷'的烧制过程中,求而难得,偶然天成的绝品。特别是'曜变天目'盏更是罕见,因在黑釉盏烧制时,'曜变'蓝斑瞬间即逝,极难留住,就建盏各纹饰的烧成机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仿建釉专家李达先生估计,没有起泡变型或脱釉或粘底等重大缺陷的建盏所占比率不到百分之一,优秀的(没有明显缺陷且斑纹流畅通达)褐兔毫占比率不到千分之一,优秀的银兔毫占比率不到万分之一,而鹧鸪斑和曜变分别属于十万分和百万分之一内的作品。高品位的建盏,为数极少,也就是说'曜变天目'盏在宋代也是屈指可数.'曜变'蓝色斑纹据说为世上所无之物,也因此,'曜变天目'盏在日本被誉为至高无上的神品。

    “曜变”蓝斑据悉有金属“铬”的成分,与“蛤蛎光”蓝斑有所区别,笔者认位其不像有些书中描述的具有七彩光,所谓的七彩光的描述,其实是“京都龙光院”那件盏面顺带了一些“蛤蛎光”斑纹。我们可以从陈显求教授在《扶桑鉴宝记》中一段描述来印证"釉面上曜斑的分布量比静嘉堂国宝较少,但闪烁着的七彩丝毫也没有逊色。特别是在碗壁与碗底交界处的某些部位,明显地放射着鲜蓝色和青绿色而且边界分明的毫纹".这段话中的碗壁与碗底交界处的某些部位的青绿色,图片上也能看得见一.二.这些斑纹包括日本另一件'京都大德寺'藏彩色'油滴'建盏中银油滴上的红色,蓝色,绿色和黄色物质都被归于'蛤蛎光'范围,也称为彩色油滴,[在附件一有两幅照片]在'曜变天目'盏中属少数现象,不具普遍性,'蛤蛎光'在其它窑口也很普遍,不稀奇,而'铬'蓝斑才是真正的'曜变',为建窑所独有,也是日本三件'曜变'盏的主色彩.这也是日本建窑专家将那件'京都大德寺'藏彩色'油滴'建盏由国宝降为'重要文化财'的原因.

    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坐落在安徽省淮北市,古运河航道在其境内长达40.8公里,在唐宋时,贸易非常繁荣.如今经过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包括古陶瓷在内的珍贵文物.其中馆内一件银蓝色相间的'曜变天目'黑釉茶盏,尤为令人瞩目。据该馆馆长王红五先生介绍,馆藏的这件'曜变天目'盏,是收藏家丁仰振先生九十年代从民间征集后,捐赠给博物馆的。

    该件'曜变天目'茶盏,高六公分,口径十一?公分,底径三。七公分.器形为束口,呈斗笠状,十分规整,属于典型的'斗茶'盏.其釉面黑润而柔滑,老气自然,神形古朴,底足开门.[见照片一]旧貌与淮北地区出土的同时代瓷器表面的侵蚀特点完全吻合.

    从胎、釉看,应是宋代建窑中心窑场产品.盏内外釉面,有[亚光]的银色结晶斑,俗称“银油滴”,油滴周围有蓝色斑纹,俗称'曜变'.碗面效果如银星点点,青云朵朵,宝光内敛而蓝彩华美,笔者认为从技术上讲,该件盏可称为'银油滴曜变',其技术按照建盏斑纹的烧制难度来说,要超过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银灰黑油滴曜变'盏.按照一般划分,建盏斑纹的烧制难度从易到难依序排列为;普通黑釉盏--褐兔毫盏---银兔毫----褐油滴---银油滴---彩色油滴---灰黑油曜变--接下去应该是'银油滴曜变'了.之前这件宝物一直藏于博物馆库房内不为人知,直到近期,才受到重视.由于国内博物馆缺少流传有序的实物和相关的研究资料,给此件'曜变天目'盏的认定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又不甘心让这件“真正的世界第一名碗”,灰头土脸地尘封在库房之中。作为民间研究者,我们凭着长期对建窑和大运河出土古陶瓷的认识和研究,结合国内外的资料,斗胆尝试对这件'曜变天目'盏,进行技术上的论证分析.以期抛砖引玉。衷心地希望学界泰斗、大家,加入论证,为国之瑰宝正名。

    照片一;隋唐大运河博物馆藏'曜变天目'盏[图]

“曜变天目”盏

 

    笔者通过研究发现,该盏有四点技术特征为现代仿品没有或仿制不出:   

一,[油滴的色泽]日本'建窑'专家小山富士先生认为:'曜变'是产生于油滴结晶斑基础之上的蓝色斑纹.这是他对日本藏'曜变天目'盏多年研究的成果。

    而隋唐大运河博物馆藏的这件'曜变天目'盏的技术特征,也正是如此.那么我们就先从'油滴'说起;该盏釉面的银'油滴'中的色泽,为亚光银色,比较柔和,接近银子本色,和窑址中找到的标本一样.而新仿的银'油滴'由于电烧和配方的缘故,色泽比较亮,有刺眼感,有的加入消光剂后有浊状感.

从以下照片比较中可见:(另外六张照片在附件二)

    老盏的银斑色泽,比较古朴老道,接近银子的自然色泽.当然,这只是古时银斑色泽中的一种类别.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曜变天目”盏

 

    通过观察,隋唐大运河博物馆藏'曜变天目'盏的釉面银斑,同样接近银子的色泽,其银斑中间的黑,是釉内银色结晶未能完全溢出釉面所至,这恰好证明了,这种银斑是黑釉在烧制的过程中自然溢出的,而非人工在釉表面添加的。(主题相关图片下一幅:)

“曜变天目”盏

 

而观察几件接老底复烧的新仿建盏的釉面的银斑色泽,发现有刺眼加浊状感,这是新仿作旧的赝品,难以掩饰的特征,真赝两相比较非常明显。(主题相关图片下三幅:)

“曜变天目”盏

 

“曜变天目”盏

  

 “曜变天目”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