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养生第一篇

 心住至善 2014-07-26

从老子的“上善若水”来理解文化养生的意义

老子的名篇《道德经》两千多年来被其崇拜者以不同的形式解读,其中名句更是迭出不穷,解读的形式可说是百花齐放,充分展示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喜人现象。

《道经》中第八章“上善若水”名句可以说脍炙人口,可否用此句来指导养生?笔者认为非常具有研究的价值。“善”与“膳”字同符同咒,据此稍加变化“上膳若水”便呼之欲出了。此膳即可理解为普通的膳食,又可理解为药膳,而“上膳若水”则将水对于健康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应有的高度。而水对于健康的重要性中、西医是有共识的,现代医学也有无可辩驳的数据来证明人体内的水与地球表面水比例相一致,达到了70%,而人体内的水则是与体重的质量比,这一点是必须要强调的。无论营养学家如何来强调喝水的重要性,让追求健康的人们做到比较接近于需求的喝水依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把喝水所解决的问题核心表述清楚。如何才能表述清楚?笔者认为唯中华文化之精髓《易》才能做到这一点。人体的健康可以简单归纳为水与火之间的平衡关系,《易》给出了两点结论:一种是火上水下,《易》表达为火水未济;一种是水上火下,《易》表达为水火既济。当人体火水未济时表现为不适或再严重些便为疾病,当水火既济时人就感觉比较舒服。人体就是依据自身的生活习惯不断地在火水未济与水火既济之间发生着动态变化。再看一下人体的结构:《易》用离卦代表火、代表心脏,坎卦代表水、代表肾脏,这样就形成了火上水下的未济形态,并且无法改变。也就是说人体的结构生来便是火水未济状态,为身体的不适与疾病埋下了重重的伏笔。解决这种火水未济的至简方法为:喝水。人体不断的接受由嘴这个高位运行的水,会阶段性的形成水火既济的状态来实现人体所追求的平衡关系,这种平衡关系维系的时间越长久,身体也就越长久地保持其健康的状态。懂得了这一点也就会理解为什么有的人喜欢通过倒立来调整自身的健康了。这是喝水对于人体健康调整的核心机制所在,当然也并不排除传统意义上水对于人体的好处,如:排除体内垃圾、有利于活络经络等等。懂得了上面的道理“上膳若水”这种至简、至要观点便可以接受了。

而对于营养学家们则应鼓吹“尚膳若水”,如:粥、汤等类膳食,对于健康的调节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

水对于任何疾病的治疗都是不可或缺的,理由在于治病的“治”字上。把水抬升起来,病便被治了,其机理与上述的水火既济状态调整相一致,在此不作深入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