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起”就是“起头”,也可称之为“开头”或“开端”。做任何事情都要起头,唱歌要起头,说话要起头,讲故事要起头,写文章要起头,诗歌创作当然也要起头。“万事开头难”。古人创作诗歌非常重视起头,并且对起头有很多讲究,有所谓的明起、暗起、陪起、反起、逆起、单起、对起等等,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或写景,或抒情,或叙事等等等等。诗文创作,头如果起得好,就能收到先声夺人之效。 所谓“承”就是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根据情路、景路、理路,将上下文之间紧紧地联系起来,上下关联,前后呼应,或总接,或分承,或暗接,或明顺,或舒缓,或湍急,或如徐徐春风,拂面而来,或如开闸之水,咆哮而下。 所谓“转”就是转折、转换,由情转到景,由景转到情,由彼转到此,由此转到彼,由事转到理,由理转到事,由物转到人,由人转到物,或顺势而转,或乘势而上,有如奔腾咆哮之江河,遇千重高山之阻挡,曲曲折折向东奔流。一首诗写得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转’,如果转得好,转得神,转得妙,转得出其不意,转得出神入化,就能使作品跌宕起伏,势若奔雷。所以历代诗人无不在转上绞尽脑汁,以求收到“摄人魂魄”之功。 所谓“合”就是结尾,结束全文。结尾往往是诗文的精华之所在,是作者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结尾有两种结法,一是明结,一是暗结。明结就是通过结尾直抒胸臆,阐明事理,抒发感慨和豪情;暗结则是以事说理,借景抒情,用事件和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出作者的感情、寄托和抱负,给人以自由发挥和想象的空间。结尾往往是诗歌的高潮,合得好,合得妙,就能使作品气势磅礴,慷慨激昂,意境深远,引人深思,言虽止而意无穷。 诗歌的创作,尤其是格律诗的创作,很讲究起承转合。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借林黛玉之口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看似开玩笑的几句话,轻松地阐明了格律诗与起承转合的相互关系。 格律诗是唐人在古体诗的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相对与古体诗来说,格律诗增设了许多附加的限制,它不仅在韵律上有严格的规定,在格式上也有严格的限制,不可越雷池一步,如果越了雷池,就不是格律诗了。所以格律诗的创作比其它形式的诗歌创作,要复杂得多。 格律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律诗又分为五律、七律和排律(本文不讨论排律)三种。五律和七律的格式为八句四联,两句一联。第一联称为首联,在章法上叫起句。第二联称为颔联,在章法上叫承句。第三联称为颈联,在章法上叫转句。第四联称为尾联,在章法上叫合句。一联之中上句称为发句(又叫起句),下句称为对句。中间的两联讲究对仗。以 绝句分为五绝和七绝。五绝和七绝的格式为四句两联。第一句和第二句称为首联,第三句和第四句称为尾联。按照《诗法源流》的解释,绝句就是“截句”,即截取律诗的四句,或截首尾二联,或截前两联,或截后两联,或截中间两联。从章法上看,首联的第一句为起句,第二句为承句。尾联的第一句为转句,第二句为合句。以 起承转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完整组合。它是人们在长期的文学创作中总结、探索出来的最基本的创作手法。把握这种最基本的创作手法,对于初学诗歌创作的人,尤其是对初学格律诗创作的人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辅助工具。刚入门时按照起承转合的路子进行创作,能够使我们在蹒跚学步的路途当中少走弯路,少摔跤。在实际创作过程中,我们可以经常地检查一下自己的作品是否符合这种组合,检查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反复诵读,通过诵读,看看自己的作品是不是一气呵成,是不是连续贯通,是不是起伏跌宕,是不是首尾呼应。当然,创作有法,创无定法。格律诗的创作,要按照起承转合的路子进行,又不必把它当作教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