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学数学教师如何撰写教研论文

 土家刘郎 2014-09-10

作者:《中国数学教育》杂志社 杨淑清

         作为《中国数学教育》的一名编辑,遵照推进中学数学教育改革,探索中学数学教育规律,为提高中学数学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基础教育质量服务的办刊宗旨认真组织好稿件,杂志自创刊以来得到了学会和广大教师的支持与厚爱,很多优质的稿件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中学数学杂志作为教师交流的平台,承载了各位优秀教师的教学精华,对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学习园地。作为中学数学杂志的编辑,每天看到来自全国各地教师的稿件,每篇稿件其实都凝结了教师的汗水,但是稿件质量参差不齐,有些稿子基本都不用编辑费什么力气,就直接可以刊登,并得到广大教师的喜爱,但是有些老师不善于提升教学经验,所以老师的稿件写的无论从选题上还是深度上很一般,也提不出来什么修改建议,但能说这些老师的教学水平就差吗?很有可能就是教师没有找到好的选题和角度去写,本人想从一个编辑的角度谈谈教师在撰写教研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怎样进行选题和撰写教研论文。

一、教师撰写教研论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选题大内容空,不具有实际的指导价值

教学论文选题涉及面很宽,包括教学观念、课堂教学、教材理解、教学设计等等,范围很广。教师对教学论文的理解有的是往大范围上去理解,比如在新课程中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上,很多来稿中有些老师就直接以这个标题来写,从宏观上论述教师观念的转变,比如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观念”“新课程下教师如何反思等等,在论述上都是一些大家比较熟悉的话语,选题落入俗套,论述角度不新颖。对同行理解新课程理念不具有指导价值,当然这样的稿件,编辑看到之后就觉得一点新意也没有,初审这关就过不了,而且这样的文章也很难提出进一步的修改建议。

对策:中学老师实际上是处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他们是最有话语权的,2011729日《人民日报》周晓娜对教师成为研究者作了很深刻的评论,认为教师就应该成为研究者,教学和研究分离很尴尬,有些老师做了自己所不能驾驭的课题研究,教师做研究的目的是促进教学,结果事与愿违,老师在此过程中并没有提高科研能力,倒是学会了从网上汇集资料,没有深入学习研究,最后急于成文。对于选题比较大的题目,很多中学老师是很难把握好的,中学老师对于理论的研究其实是很有必要了解并掌握的,但是不是就以这些内容为题目做文章,那就没有这个必要了,但是在课堂教学这个操作层面上很有话语权,比如新课程理念如何实施和实施后存在哪些问题是老师应该研究和关注的问题,从这里就会引发出需要的选题。比如,《中国数学教育(高中版)》2009年第6期《新课程下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一文从7个方面论述了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对教师理解新课程有进一步的指导价值,此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中国数学教育(高中版)》2009年第6期《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学情研究》一文对学情的特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新课程中学情研究的策略,此文也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因此教师在对教学类的选题上一定要符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切忌大而空,在课程中能真正的实施并得到验证。这样的教学论文充实也具有实用价值。

2.选题恰当,但入手的角度不新颖

在稿件的来稿中,很多老师也能抓住教学的一些重要的问题进行研究,比如在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这个问题,很多文章对情境创设的原则和情境创设的方法论述的很详细了,但是很多老师还在这方面做文章。老师在找选题的时候只是就自己不知道的或者不了解的,但是很多这样的文章在杂志上已经刊登了,辛辛苦苦写的文章常常被略过。

对策:老师在选题时一定要注意这个选题研究的进展程度,找到近年杂志刊登的同类文章,然后找到切入点,看哪个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或者经过多年的实践论证有些观点的理解需要矫正,就拿创设情境这个选题来说,新课程实施初期,老师在上公开课时,基本都用生活中或者趣味性的问题作为课堂的引入,但后来经过论证,有些问题其实也可以用数学问题直接引入更好,《中国数学教育(高中版)》2009年第3期《数学教学需要怎样的教学情境》一文对什么是教学情境进行了论述,并以案例的形式阐述了怎样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师就可以思考每堂课的教学情境的创设问题,自己可以对比创设的效果,这样的文章无论对自己还是同行的教学都有帮助。

3.文章框架结构较好,但案例较陈旧

好文章的框架结构的严谨性与完整性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作为中学数学教研论文来说,案例对文章观点的论述提供了很好的论证,案例是文章精彩的部分,只有好的案例才能把要阐述的观点论述清楚。有的老师在写论文时选择案例时只是注意了是否具有典型性(即所选案例是否能说明文章的观点),往往忽视了案例的新颖性,比如,案例在讲述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时,教师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利用倒序求和的方法推导公式,其实这个案例是大家很熟悉的,上课的时候基本上每位老师都要讲的,这也是个典型的案例,也很能说明你所要论述的观点,但是对于同行是否有借鉴价值值得商榷。

对策:对于这种典型的案例,也不能说是置之不理,如果案例用新的角度来诠释或者在上课操作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情况(课堂生成是多样的、多变的、不可预料的 可以成为很好的案例和大家共同探讨,给同行上课拓宽了思路,比如,刊登在本刊2010年第11期的文章《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生成智慧》中的案例2 已知数列{ }的前n项之和为,若,对任意的都有4 =,求证:数列{ }是等差数列,并求出通项公式。教师通过适时地提问,适时地延迟判断,有的放矢,为学生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其开拓思路,突破难点,活跃思维,并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教师追寻学生的思维轨迹,不断地紧追不舍,不断地由此及彼,由浅入深,思路就越探越清,问题就越探越明,知识就越探越多。看似简单、平常的一问一引却蕴含着智慧,孕育着深刻,点亮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发了学生的猜想、推理、证明,学生的思维水平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让我们一次次感受到了学生思维的激流勇动,使课堂成为了一方智慧飞扬的天地。总之,教师在平时上课时要注重每个案例的使用,适时地引导学生,课堂会发生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这些点点滴滴聚集在一起就是很好的案例,写文章并不是去找案例,而是在课堂中实施、发现,只有这样的案例让老师看了感觉新颖、自然,出自真情实感。

4. 现有成果参考很少,创新点说明不够

在来稿中,很多文章的标题很相似,比如,数学课堂提问策略,很多文章都是单刀直,直奔主题,直接就策略1 、策略2……展开论述,其实这样的文章大家都很熟悉,文章并没有在序言中对他人研究进行综述,也没有说明有何创新点

        对策:每篇文章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特的特点,对一个问题的探讨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研究,但研究在最好建立在已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查阅相关论文,在文章的序言部分论述已有相关研究的进展程度,说明你的入手点及创新之处。

5. 研究的问题不是自己能理解的范围内,写作文风不自然

有些文章读起来,感觉很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形成这种文章风格的主要原因是作者本人并没有对文章的主要观点理解明白,所以在叙述的时候并没有以简单的写作风格呈现。

对策:一个人的文风,尤其是在中学数学教研论文这个层面上,反映了一个人的教学水平和对数学的认识的程度,大家应该都有这样的体会,很多专家级的人物对很复杂的原理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大家讲清楚,究其原因是因为他对这个难题的来龙去脉弄得很清楚,对问题的解读自然会很明白。所以,教师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把问题弄得很清楚,这时写的文章让人看了条理清楚、思路清晰。比如,本刊2010年第4期《数学教师应关注自身教学行为的得当性》一文作者对教师教学行为理解的很清楚,本文着重研究教师教的行为,结合教学实际,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的几种教学行为的得当性。文章框架结构是:一、的行为;二、课堂师生互动的行为;三、课堂板书的行为;四、作业布置的行为;五、作业批改的行为。此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二、教师撰写教研论文进行选题的途径

途径1 查看《中国数学教育》杂志每年的选题规划和相关课题信息

一线的教师在忙于教学任务之余,经常翻阅期刊杂志对于选题其实是很有帮助的。为了帮助作者把握研究热点,我们每年都会在杂志或网站上发布年度选题规划。这些规划都是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专业委员会根据基础教育发展现状提出的课题方向。比如今年比较关注的是同课异构和核心概念等方面的研究。还可以通过阅读近期发表的论文,确定你的选题或学习论文结构。比如,本期刊20101-2期合刊上的《怎样确定教学的重、难点》一文对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方法做了论述,教师可以就这个选题思考教学中都是怎样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在课堂中关注突破的方法和教学效果,并做好课后反思和笔记,作为以后成文的很好的论据。

对于刚刚步入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来说,有一些零星琐碎的想法,但是想写成一篇文章可能难度上要大一些,其实这是写作的萌芽时期,对于自己的零星想法通过记笔记或者个人日志的形式记录下来,经常翻阅杂志的文章,查看类似的文章题材,可以先模仿,模仿前辈的框架结构以及思路特点,比如教学案例的文章,可以参照杂志相关的案例,《中国数学教育(高中版)》2010年第10期《一道求函数最小值典型问题的教学实践》一文框架是:背景说明(成文背景,教材说明);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文章共三部分,有背景交代,有教学实录,有课后反思,这种框架对于刚刚进行写作的老师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范文。比如解题方面变式探究的文章,本期刊2010年第11期《抛物线对称轴上点的相关弦性质的变式探究》一文的框架结构是:问题提出;变式探究;应用举例。文章共分为3部分,其中第2部分有探究,有证明,一步步进行性质和变式探究,此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对于一些教育理论的问题,可以查阅相关教育书籍,这样使论点更有说服力。

途径 听取专家和同行的讲课

读是一个人获取知识重要的途径之一,那么听则是另外一种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由章建跃博士主持的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结构体系及其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研讨会的形式很好,由几位老师在现场上课,然后大家在一起讨论、点评,形成了很好的研讨气氛,有专家的引领,有同行的示范,使得教师对数学概念等越来越清晰。比如本刊2009年第4期、第5期刊登的是课题组第七次会议的研究成果,章建跃博士做了成果综述——追求数学课堂的本来面目,相关的教研员和老师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曲线与方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概念的理解等方面做了相关论述,使得问题越来越明白。也许有的老师会说,这样的机会我们也没有啊,当然能和专家在一起讨论问题机会是很难得的,但是您可以先和自己的同事共同探讨,互相听课,经常看杂志专家的相关知识点的论述,对数学的概念的理解会更深入,经过听课和研讨这样的过程,那么你对问题的理解会更深入,自己也当然会有很多想法,这时就可以形成相关论文。

途径 研究选题要以一反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很多老师在撰写教研论文的时候,有的时候是想起来一个选题就写一个选题,大多数是随机性的,其实如果找到一个选题,就可以顺藤摸瓜。比如,作者朱恒元,现任浙江省义乌中学高级教师,曾任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高中数学教研员,浙江省特级教师,全国苏步青数学教育奖获得者。高中数学课例教学的策略研究,是该科研项目的一个重要板块,其系列论文《数学概念教学的写意工笔》、《数学习题课教学的共鸣变奏》和《数学试卷讲评课教学的扫描特写》,先后发表在本刊2009年第1期、2009年第9期和2010年第1-2期上。其中第1篇文章获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八次全国中学数学教育优秀论文一等奖,后两篇分别全文复印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学数学教与学》2010年第2期和2010年第9期上。通过看杂志和听课是找到选题的重要渠道,反过来,通过研究自己熟悉的领域,比如高考命题的研究、数学竞赛题的研究、初等数学的研究等等,先找到选题,然后在找资料去研究,这也是不错的一种渠道,资料选题资料或者选题资料选题,使得教师在某个领域研究的更深入,促进了教师的科研水平的提高。

途径 针对自己教学遇到的困惑或问题进行实证研究

作为一线教师来说,每天都能随时随地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情境创设问题、习题设置问题、布置作业问题、学生学习心理问题、教学设计问题等等,可以说自老师登上讲台的那天起,教学问题时时伴随着老师。针对这些教学问题,教师要有研究的意识,比如课堂追问这个问题,本刊2010年第12期《例谈数学课堂教学追问时机的把握》一文对教师如何追问做了研究,教师追问于粗浅时、矛盾时、错误时、意外时、难点时、困惑时,引导学生不断地由此及彼,由浅入深,深入挖掘,逼近本质,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探究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益。

以上是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杂志编辑对教师撰写论文的心得体会,其实现在很多教师在写作上可以说是很有造诣的,希望更多的老师来探讨这个话题,对于青年教师和写作上需要提高的教师都是有所帮助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