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文学要点

 百城主人 2014-09-12
 

苏州派:跨越明清两代的苏州剧作家群,除李玉之外,还有朱素臣、朱佐朝、毕魏、丘园等人,他们剧作的基本倾向、风格大体一致;多取材于“三言”和其他历史传说故事,反映市井间的社伦理问题;又多是苏州人,故称为苏州派。

一人永占:是苏州派作家李玉在明亡以前所作的戏剧的合称,是指《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四种。

神韵说:是清代诗人王士禛在前人司空图、严羽的诗论的基础上提出的诗歌理论,是他在编选《神韵集》是提出的。主要要求诗歌应有高妙的意境和天然的韵致,富于言外之意。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影响最大的派别,其作者以《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及唐宋八大家古文为正统,在文章的体格和作法上又有系统化的理论。其主要代表性人物方苞、姚鼐、刘大櫆等都是安徽桐城人,故有此称。他们都有自己的理论主张,并以具体的作品与之配合。

肌理说:是乾隆时期的学者翁方纲的诗学理论。“肌理”二字出自杜甫《丽人行》“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均”。本意指肌肉的文理。在其主张中指诗的义理和作诗的条理。学人之诗,讲究细密而切实的风格。所谓“理”,是指儒家的经术与学问,把其看作作诗的根本。实际上是对王士禛“神韵说”与沈德潜“格调说”的调和与修证。

格调说:古代的一种诗论主张,为明代前后七子与清乾隆时期的沈德潜所提倡。所谓“格调”,本意是指诗歌的格律、声调,同时也指由此表现出的高华雄壮、富于变化的美感。其诗论是以汉儒的诗教说为本,以唐诗的“格调”这用,有益于统治秩序、合于“温柔敦厚”的诗教。

性灵说:中国古代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以清代乾隆时期的袁枚提倡最为得力。实际上是对明代公安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的创作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

话剧:是一种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的新型剧种。它不用歌唱,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着时装、分幕,采用灯光布景等,属于写实主义的戏剧类型。中国早期话剧的诞生当以春柳社的成立为标志。

南社:1909年,由陈去病、高旭、柳亚子发起,于苏州虎丘举行第一次集会,成了革命文学团体,就是南社。1923年因内部矛盾而解体。

四大谴责小说: 这是鲁迅先生在所著《中国小说史略》所提出的,在其第二十八篇《清末之谴责小说》中说:“虽命意在于匡世,似与刺小说同伦,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有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故别谓之谴责小说”。四大谴责小说是指: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