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彩陶符号刻划到甲骨文

 醉吟墨斋 2014-09-14

       书法中有篆隶楷行草五体分类的提法,从隶到草的类型相对都不太复杂,而篆书阶段,由于它大半段处于前书法的文字应用时期,不但殖递环节多,形体变化大,而且其性质也可说是并不完全一致的。比如以篆书的严格意义上说,它最多只能囊括小篆、大篆两大类,而大篆的上限绝不会超过战国箱文;象形文字之类,就很难以一“篆”字概其全,而更早的甲骨文与彩陶符号,更难以直指其“篆”了。
       但论书体(字体)又不能越过它们——它们是任何书体发源起步的原始依据。彩陶符号最早见于西安半坡遗址出土,这是一些还没达到“六书”构字阶段的原始符号。据学者论断,它也有记事的功效,但还未达到文字所具有的系统、表意丰富等较高程度。因此,它可说是一种“准文字”。此外,它作为直观范例,也表明史前人在文字造型上已溶入了明显的空间意识。那些孤零零的单体组合结构.一则具有强烈的抽象性。二则体现了方位与空间美的纯粹价值。

       甲骨文是第一代成熟的文字符号系统。据董作宾分类,共有五种不同的风格类型:第一期为武丁时期,风格雄伟,第二期为祖甲、祖庚时期,风格端正谨伤;第三期为康辛、庚丁时期,风格颓靡;第四期为武乙、文武丁时期,风格劲峭;第五期为帝乙、帝辛时期,风格严整有序。五种分类只是相对而言。一般而论,同是用刀契刻,工具上既受到限制,要象楷、草那样在各个风格群中径渭分明,怕也不易。
       作为一种字体(应用)和书体(形式),我们在彩陶符号中发现单纯的美以及毛笔画线时那种起伏韵律;而在甲骨文王国中则发现造型的丰富自如但在线条上的拘于刻痕。甲骨文的线条无疑是缺乏魅力的,所谓从雄浑直到颓靡,其实也只是就其总体印象而言。至少在线条刻痕上判断,它有粗细之分却没有如此具体的美的分类。

       此外,作为书体来看,由于六书限制在当时并不是预先规定的,因此甲骨文的字形固定能力也不太强。同一字的外形,并没有严格的固定约束范围,写起来可以随意变化:偏旁和字头可有可无,位置也可左右上下更换,笔划更可增减不定,这更加强了它结构的生动性与丰富性,使它成为书法史历程上公认的第一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