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澧州人文:澧水澧浦与澧城

 文山书院 2014-09-15

澧州人文:澧水澧浦与澧城

2014-09-15 微澧州

文/鸣泉

澧州漫话之一

一说起这字,湖南人大都知道,它是三湘四水中的澧水的,是芙蓉国里威镇西北的古澧州,今澧县。可是,一出洞庭,远到南疆北国,能一落眼就认得出,一开口就读得准,一闷神就能说出个子丑寅卯的,可能就不太多了。当然,这是我个人的老经验,也是曾经为此产生过大大的不平与不快的往日记忆

记得那还是二十好几年前吧,总之还是粮票饱肚,证明信(介绍信)开路的时代,我与一个同事外出公差,兴致勃勃的踏进了北国一大都市的繁华地,不想在办理住宿手续时,虽然呈上了盖有三级大印的介绍信,可那服务员左瞅右瞧了好半天,直等得我俩站不稳坐不安的时候,忽听大声问:什么地儿的?我们恭维的回说:那证明信上写的是真实的地方!不想那服务员不耐烦的嚷了起来:什么县,难写难认的!到我们拿到摔出的房票和发票一看,不是个白写的澧,就是个笔划组合不全的澧,这当然迫使我们要求重换,可对方不仅的一声关了窗口,还摔出一串话:天知道你那是个什么澧,没听说,没见过,生僻字一个,偏远地一方,要换,别处去吧!好家伙,那穷乡僻壤地的小民遭白眼受训斥的滋味,真让人哭不出,笑不来。一种落魄的伤感,不仅使我俩那次的旅行抑郁寡欢,甚至直到如今想来还是心头痛痛的。

现在,用自我反省的观点来看,其实这也怨不得别人。因为,这字作为澧水、澧地、澧城之名,好早好早以前的老祖宗们就把它名列经传,而且还赋予很多美好的意义,澧水和澧地养育的子孙们,没能把它的光辉弘扬、把它的美名远播,使得远方的朋友不闻其名,不知其美,这难道不是自己辜负了桑梓之恩么?

其实,只要一翻开历史典籍,就会发现,早在中华儒学的经典中,就有一部被尊为《书经》的《尚书》,它里头有一篇重要的文章叫《禹贡》,是专门纪述和表彰大禹披九江,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统一天下的大功大德的著作。学术界公认,这是我国最早的、也是最有价值的地理学著作,至迟写于战国时代,至今已有三千多年。文中便有这样一段话: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到于东陵,东迤北,会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海。那意思是说:大禹王曾从岷山开始疏导长江,向东另外分开一条支流,称为沱江,又向东到达澧水,经过洞庭湖(九江),到巴陵(东陵),再向东斜着延伸北去,与淮河(汇)会合,向东称为中江,流进大海。这表明,早在远古时代,澧水就是先民们生存、治理的地方,澧之名也早由此载诸史册了。

更有趣的是,据传古代的先民们发现,经过大禹治理过的澧水河,看着它,波光粼粼,生动丰沛;听着它,清音荡漾,悦人耳目;喝它一口,是甜滋滋香醇醇的,有如奶酪。于是,最初造字组词的先贤们,便依据澧水的这三大特点,赋于字另三类满含褒美的组词,以表达对澧之爱。这在方块文字的历史中,也算是不可多得的一个美谈。比如,汉朝的刘向在《九叹·离世》中,写下了波澧澧而扬浇兮,顺长濑之浊流的句子,他是以,用澧澧二字写波声之优美,作像声词。同为汉朝人的应邵,在其《风俗通·声音·瑟》中,却写下了暴风及至,大雨澧沛,裂帷幕,破俎豆,堕廊瓦之句。他这是把联,状写迅速,充沛和力量,作形容词。更有不少人干脆把等同起来,作同义词,以表示甜美之意。1990年版的《汉语大词典》说:澧泉,在史书上表示甜美的泉水澧源,则为甜泉之源。并举汉王充的《论衡·自纪》中的是则澧泉有故源,而嘉禾有旧根也,唐孟郊的诗忽见垂书迹,还惊涌澧源的诗为证。可以说,这个字,是因了澧水自身的富与美,引得无数的名人的喜爱和喜用,而且用出了无穷的新意。这样的一个字,当然不能被看作生僻字一个了。

其实,如果再追溯一下,就可发现澧水之名的出现,至少在5000年以上。因为,被当今的许多中外学者认定成书于春秋时代、自汉以来一直号称为中华第一奇书的《山海经》里,就有对于澧水的许多很有意思的记载。比如说,该书一条记载指出:葛山之首,无草木,澧水出焉,东注于余泽。其中多 鱼,其状为肺而有四目六足,有珠,其味酸甘,食之无疠。《吕氏春秋》为之释曰:澧水之鱼,名曰朱 ,六足有珠,鱼之美也。另一条记载则说: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晋朝的郭璞为之注说:这是记述屈原的《离骚》、《九歌》中湘夫人故事的,是言二女游戏江之渊府,则能鼓三江,令风波之气,共相交通,言其灵响之意也。由此可以证明,远古时代的澧水河,就是中华大地上的一条著名的河流。此后,秦、汉等历代的历史典籍,对这条河流的状况均有记载,如《汉书·地理志》就说:历山,澧水所出,东至下隽入沅,过郡二,行一千二百里。这是说汉代的澧水河自发源地流来,浩浩荡荡一千二百里,到古下隽(今岳阳)附近方注入洞庭湖,要比现在的河段长了约400里。

常识告诉我们,有水的地方就会有城,有好水的地方必然会有名城。这可说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澧水之滨城邑的发展,也是非常符合这个规律的:

据史书记传,早在公元前704年,楚武王便对澧地开濮地而有之,并从此视澧地为楚国腹地,认真经营,到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时,澧水已有木船往来航行,并且在澧水的最大支流澧水河畔,筑成了一座好几代楚王最爱巡幸的涔阳城,以至于楚国末期的王子熊完在被质于秦国八、九年的苦难岁月中,写诗悲叹他念念不忘的千乘之家国时,便只以洞庭兮木秋涔阳兮衰草来指代了!而担任过三闾大夫的楚王孙屈原被放逐江南后,则满怀着爱国的激情,行吟在沅、澧侧畔,一曲沅有芷兮澧有兰的不朽诗章,更使得澧水赢得了兰江的美名,座落在澧水下游南岸的澧城也获得了兰城的称誉。

到了秦汉国家和民族大统一的时代,兰城经过几度迁徙,成了中央政府统一南方的前沿重镇——澧阳城。如今遗留下来的马伏波(马援)将军为征南蛮而铸造兵器的铁坑(城北岩子坑),为操练和检阅驻军筑造的七里台(城北门外护城堤),应了他马革裹尸还誓言的马公墓等遗迹,均可使今日怀古的凭吊者闻到当时战火的硝烟味。而汉代的另一位名人司马相如担负远赴 、夜郎,安谕滇黔重任时,操琴持节过澧阳城的停弦渡遗址,也可以使人记起其战略地位之重要。此后直到元、明、清时代,中央政府无论是要剿平还是要安抚南国大地,都必须先在澧阳城集结军事的或政治的力量,再按令渡澧水,进湘西、到湖南,再远征或远赴滇黔。而以澧阳城为基地的驻澧官、军欢呼凯旋之时,也就是朝廷要庆贺南方之胜的时候了!

由于这种地位和作用,历代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便各自采取不同的措施,加强了澧阳城的建设。首先是公元555年,西魏恭帝将澧阳城升为澧州州治,使长江南岸南抵武陵(今常德市),西达九溪卫(今张家界市),东临洞庭湖的广大地区,尽纳其治辖之下。自此以后,辖区的大小虽有变化,但澧阳城作为整个澧水流域的中心和统辖5-6个县(卫、所、区)的地位,直到上世纪中华民国建立前,不曾有过变化。

其二是对澧实行藩封和委派皇亲国戚及朝廷重臣坐镇。唐王朝以前,实际镇守澧地的各朝王侯多达十八个之多,历汉、魏、晋、南北朝近千年不断。到了唐王朝则先是封李继高(唐高祖孙)为澧国公,后原封李恽(唐宪宗子)为澧王,紧接着又先后派彭王李元则(唐高祖第十二子)、驸马杜 为澧州刺史。而明王朝,则是把澧州作为十几代华阳王的封地,与整个明王朝相始终。这种潘封和委派的结果,造成了澧州城的繁荣与发展,比如当时华阳王府所拥有的带有新兴的铜罗在内的打击乐等文化艺术,不仅吸引了众多的王孙贵族慕名游澧阳,同时也繁荣了澧地民间文化艺术的兴盛。

其三,升格和给予优惠政策促进澧阳城的发展。二千多年来,澧阳城曾几度升格为府、路、军州、郡治,而到了清王朝的雍正爷年代,干脆升为直隶州了。在这每次级别的变更之中,中央政府总是根据全局的需要,加速其建设和发展,并派出文治武功显著的要员镇守。再加上澧州城所处的能控荆襄而通云贵的方便的水陆交通,以及洞庭鱼米之乡的丰富的物资,使它得以成为雄峙在长江以南,洞庭湖之西北的第一大重镇,它的佛教文化及其他的文明建设的成果,又吸引着更多的文人墨客的游旅吟唱,于是,澧州城的名声大显,以至于唐代的大改革家和大诗人柳宗元高度评价为:南州之美,十七八莫若澧,此话一出,美冠南州的澧阳城不仅当时享誉天下,而且历此代代相传,荆南第一名州的明代石额更是高悬在澧阳城北门,实在是千古胜事。

然而,这还只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世纪7-80年代,澧州大地的考古新发现表明,古澧州,今澧县,不仅是一座装满古文化遗址的仓库,而且有一座因埋在2米多深的耕作泥层下,保存十分完好而轰动全世界的中华第一城遗址。更加证明古澧州,今澧县真是个神秘、神奇之地!

据考古证实,澧浦之地,早在10万年前,就有属于三苗部落的先民的生息繁衍,至少8-9000年前,就开始了人工栽培水稻,饲养家禽,6000年前,在如今的澧阳平原腹地,曾经出现了一座外有城墙、城门、城壕、吊桥围起来,内有甬道大街、民居建筑、祭坛祭器、陶场作坊、氏族坟茔及稻田水渠,整个面积达15万多平米的城头山之。专家学者们称,这是我国当今发现的时代最早,内容最丰富,最具典型意义的城市文明遗址,是研究中国史前社会文明起源,稻作农业起源,城邦发展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因此,江泽民主席19953月到遗址考察并为之题名,19985月,中央电视台与国家文物局把大型电视艺术片《中华文明之光》的开拍仪式和第一个镜头所定在这座中华第一城的神秘倩影上,国家文物局正为这座古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约一百多知名的科学家学者据此倡仪改写中华文明的起源时间。而北京的中华世纪坛的青铜甬道上,也把离这座城头山之城不远处的彭头山古文化遗址赫然嵌刻在约9000年前的史前文明行列。现在,已有美、法、英、德、日、加拿大、墨西哥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无数专家学者慕名而来,进行考察和研究,这使得古澧州、今澧县名传天下。看到这一切,我和我的朋友十分兴奋和自豪。因为,这样的一个举世瞩目的地方,大概是不会再有人说它是偏远地一方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