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方广用(7)门纯德

 杏林之树 2014-10-10

一、小青龙汤 《伤寒论》

【组成】

麻黄6g          生白芍9g      细辛3     炙甘草6g      桂枝9g   半夏9g   五味子6g      干姜6g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1.         外感风寒,内停水饮。症见恶寒发热不渴,无汗,浮肿、身体疼重、胸痞、干呕、咳喘、脉浮等。

【方义体会】

本方系麻黄汤去杏仁,桂枝汤去生姜,加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而成。麻黄、桂枝解表发汗,干姜、细辛、半夏温中散寒,化饮降逆;麻桂姜辛,共凑温运表里之功。五味子敛肺固气,芍药、甘草以和营卫,半夏止咳化痰,降逆以利气道。八味药相配,辛散温化,宣降有权,使肺气复舒。

水饮为患,不外“喘”“咳”“呕”“肿”之症。小青龙汤证之有“喘满”、“咳嗽”、“短气”、“微肿”是属寒饮,故以寒饮为主症者,均可投之。

【临床应用】

一、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喘满,冷胀、浮肿。若兼有热者加生石膏24克,小便不利者加茯苓15克。

二、治疗感冒并发气管喘息,咳、嚏、干呕、痰多而稀薄者,其效甚捷。

三、治疗风湿关节炎,痛肿兼喘者。

四、治疗流行感胃、喘咳明显痰液清稀者。

五、治疗小儿喘、满、呕、肿症,以该方原量酌减,用之极效。

例:贺xx,男,7岁.患百日咳七十余日,虽痉咳已减,但诸病缠身。诊见:颜面黄而浮肿.腹胀,下肢肿,虽不痉咳,但频频喘息,时而咳嗽干呕,时有痰涎吐出,时而索食.与之则不入口。余断为痰饮犯肺,久病伤脾。“喘”、“肿”为其主症.故先用小青龙轻剂,次日呕止喘大减。二诊.与服香砂六君子汤数剂.时过一周,其父代述,患儿已愈。

六、支气管炎患者,肺气肿患者,若见轻微浮肿喘息者,可与小青龙汤治之。

例:王x,男,40岁,患气管炎八年之久,三年前又检查为肺气肿,长期住院治疗.近来咳喘频频,痰多而稀薄,不能平卧.诊见:胸腹胀满,食少,小便少,眼睑及下肢浮肿.面目暗淡,情志不畅,舌嫩苔淡.脉象沉弦.此为寒饮久蓄,急需辛散除饮之治.遂投以小青龙汤加茯苓18克,令服二剂.服后喘满大减,已能平卧,小便利.又继服一剂,第四日夜间已能睡眠.继服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三剂而诸证墓本消失,后养息半月出院。

 


二、小建中汤 《伤寒论》

【组成】

生白芍18g            桂枝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4枚              饴糖30g

【用法】

五味水煎二次,取汁。兑入饴糖,分二次温服。原方六味,以水七升,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主治】

1.         虚劳里急。腹中时痛,得按则痛减,舌淡苔白,脉细弦而缓;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方义体会】

“虚劳里急”为体内阴精阳气俱不足。尤在泾说:“欲求阴阳之机者,必求于中气,求中气者,必以建中也。”此方为温建中脏而设,故名“建中”。方中以怡糖为君,味甘平,性温而滋润,益脾气,缓钯痛;辅佐以炙甘草、红枣增强其甘温益气健脾之用。与辛甘温的桂枝、生姜相伍,起辛温补阳之用;与白芍同用,有酸甘补阴缓急痛之效.且桂芍相伍,调和营卫,姜枣同用,调补脾胃。此方重用补以甘药之药,合补中宫、灌四旁之理,使中气建、化源充,则五脏有所养。且阴阳兼顾,营卫俱补,补而不闷,温而不燥,确系以阳生阴之法,确有以能促质之效,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临床应用】

一、治疗气血两虚贫血者。其症多有心悸气短,心烦意乱,食少中虚,兼见手足冷,脉弱无力。

二、治疗孕妇贫血症。

例:张xx,女,29岁。妊娠六月余,诊见头眩、心烦、心悸、夜眠不安,动则短气,食后腹中虚满,午后四肢酸楚,嗜睡。其面容苍白,脉滑而无力。投以小建中汤,令其频频少量服用。半月后,诸症若失,饮食有增。

三、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

例:魏xx,女,33岁。患者头晕、乏力,食欲不振,消疲,紫斑,牙龈出血,月经量很少。二年前,曾住xx医院,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经输血及激素治疗,病情有所稳定。出院后不久,诸症再现,检查:红细胞210万/mm3,白细胞3500/mm3,血色素7克,血小板4。5万/mm3,诊其脉象细弱,舌苔薄舌质淡。余与小建中汤炖服鹿角胶、龟板胶调治月余,出血少,诸症改善。再以小建中汤为底方加鹿角胶、龟板胶、当归、五味子、黄花、黄鼠狼肉,令其制成丸剂服用。经治四月余,精神、饮食均很好,皮肤出血点已不明显,牙龈出血己止。遂化验检查,血色素10克,红细胞350万/mm3,白细胞6000/mm3,血小板9万/mm3,后长期随访,病情稳定。

四、治疗慢性肝炎

例:患者张x,男,41岁,有肝炎病史。证见:左胁疼痛月余,每饭后发作,伴四肢乏力,纳差、失眠.触其六脉皆沉细无力,按其两胁隐隐作痛。治疗以小建中汤,令服三剂。服后疼痛缓解,再配以疏肝理气活血的方药与小建中汤交替服用,服药四轮,疼痛消失,饮食如常。

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肝病后期往往以中虚为病,故以仲景小建中汤,建中养营,补之以虚,使肝有所养,其痛自愈。

五、治疗重病患者恢复期,全身倦怠不适,中虚烦闷,饮食不佳,或血虚者,服用此方最为适宜。

六、治疗产后血虚症

例:刘x之妻,37岁。因产后失血过多,自觉头晕.头痛、心悸.失眠,同时有潮热自汗、不思饮食、疲倦无力等.迄今产后月余,诸症日渐发展,故邀余诊治,诊见:面色光白无泽,言语短气,脉沉细弱,舌淡红少苔.治以小建中汤加黄茂20克、当归12克五剂.服后,自汗减.饮食增,再以“归脾汤”调治数日而愈。

七、治疗虚寒性胃痛、头牵、脉细者。

八、治疗气血久虚、遗精、自汗者。

九、治疗小儿瘦弱、偏食者。

十、治疗消化系溃疡。

例:周xx,男,45岁.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五年,身体消瘦,面色黄白,食欲很差,饮食、劳累,心情稍不遂意,心口疼痛即刻加重,常常心口痛,夜不能寐.用西药解痉止痛药后虽可暂疼痛,但病终不能愈。余诊其脉细弦,舌淡苔白,施以黄芪30克、生白芍18克、桂枝9克、炙甘草6克、饴糖30克、生姜9克、大枣4枚,水煎饭前服,令其反复服用,每日一剂。患者服用半月后,饮食精神均有好转,心口疼痛减轻,后又以上方隔日一剂服用二十余日而痊愈。二年后病情稍有反复,自用其上方数剂而安。

 


三、五芩散 《伤寒论》

【组成】

猪苓9g          泽泻15g 白术9g   茯苓12g        桂枝6g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1.         外用表症,内停水湿。症见头疼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

2.         水湿内停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等症。

3.         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方义体会】

《伤寒论》原用本方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府,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至太阳经府同病之蓄水症。

水蓄为患,阳气不化,阴气不利之故矣.水,非阳不化。故用茯苓、桂枝、白术强心促脾,化而行之,即合《内经》“阳化气”之理;水,非阴不停,故用猪苓,泽泻,茯苓以脾导肾,分而利之,即合《内经》“阴成形”之理.余以为:所以气化者,就是增强器官循环功能,促进全身水液运化的作用,所以燥湿,渗湿者,就是增强组织器官对水液的吸收作用,所以除湿利水者,就是增强组织器官对水液的排泄作用.故方中以白术、茯苓增强吸收,燥湿以渗之;泽泻,猪苓增强排泄,以清利之;桂枝促进循环,气化之。

本证见《伤寒论》诸多凡例,均有“渴欲饮水”,而《金匿要略》却有“吐涎沫”。余索其理:热截水分是故“渴欲饮水”;水饮逆流,泛泛于上,是故“吐涎沫”。正如天气不和旱涝不均之意也。五苓散之所以为利水宗方,即在于“阳化气,阴成形”之理,是以促进机体运化水气,整体调节为功的。

【临床应用】

本方治疗湿、水蓄病患甚多,此不附例。

一、治疗霍乱及急性吐泻症,有“渴欲饮水”者,宜服此方。

二、治疗水泻症,下利稀便如水状,倾泻如注者。服此方能立止之。

三、治疗肾病,心脏病之浮肿症.尤以下肢浮肿甚者,疗效很好。

四、治疗感冒浮肿者,服此方一剂即可。

五苓散合平胃散名胃苓汤,临床多治疗腹胀,浮肿,消化功能虚弱之食少,便下水谷不化以及小便不利等诸多肠胃疾患。余每与胃苓汤加炮姜、枳壳用之,效果甚好。


四、厚朴七物汤 《金匮要略》

【组成】

厚朴15g 川大黄6g      甘草6g   桂枝6g   枳实9g   生姜9g   红枣4枚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1.         外感表证未罢,里实已成。腹满、发热,脉浮而数,大便不通。

【方义体会】

仲景所立“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是以“腹满”、“发热”为要点.“病腹满”是内有实热积郁;“发热”、“脉浮”系表证未解.故方以厚朴、枳实、大黄行气除满,泻下实热;以桂枝、甘草、姜枣调营卫,解除表邪.

厚朴七物汤与大柴胡汤均为治疗表里同病之候。但大柴胡汤证属少阳阳明合病,故以小柴胡扬与小承气汤化裁。厚朴七物汤证属太阳阳明合病,故以桂枝汤与小承气汤化裁相合。二者均以洽疗里证为主之两阳病变。

【临床应用】

一、 气郁腹胀症

例:李xx,女,31岁。几日前,与夫生气,致胁胀腹满,暖气声声,夜间不寐,周身烦热,余以厚朴七物汤改枳实为枳壳,加紫苏6克,二剂治之,获愈。

二、 痢疾

证见:腹部拘急而痛,便后有重坠之感,身有发热者,可加生白芍12克,服之即效。

三、 治疗妊娠胎胀。胸胁胀满者可与本方去大黄加当归12克,大腹皮6克,紫苏6克治之

四、 小儿食积感胃

内有积食,复感风寒是小儿常见病,常以此方酌量一、二剂可愈。

 


五、麻杏甘石汤 《伤寒论》

【组成】

麻黄6g          杏仁9g   炙甘草6g      石膏24g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1.         外感风邪,身热不解,有汗或无汗,咳逆气急,甚或鼻煽,口渴,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滑而数者。

【方义体会】

本方证乃因表邪化热,壅闭于肺所致.外邪袭表,入里化热,故见身热不解;肺主皮毛,热塞于肺,蒸而汗出;肺因热闭,则见喘逆,甚则鼻煽;邪热灼伤津液,故见口渴.本方则以身热咳嗽为应用依据,以清宣肺气为治疗大法。

此方乃麻黄汤之变法,即以石膏易桂枝,变辛温为辛凉之法。“麻黄汤”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之功.而本方则除去辛温散寒之桂枝,使“麻黄汤”发汗之功逊之,再加入大量辛寒清热之石膏,就使其成为一首辛凉宣肺、清热平喘的方剂.床运用治疗因肺热所致的各种病症,均可获效。

【临床应用】

一.     治疗肺炎

例:柴×,男,38岁。素体强壮,已咳喘十余年,入冬则咳喘加重,今冬劳累后感受风寒,而咳喘病又发,初起恶寒发热,周身不适,左胸疼痛,咳嗽频作,继则高热不退,面赤气急,胸部憋闷,咳少喘重,口渴喜饮,体温39℃,血象:白细胞22000/mm3、中性粒细胞78%、淋巴细胞21%,X—线报告:左下肺肺炎。诊其脉象滑数,舌红苔黄腻,证属表邪入里化热,壅遏于肺。治宜疏表清热,宣肺平喘,投以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6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炙甘草6克,银花20克,桑叶10克,水煎饭前服四剂。药毕,体温降至37。5℃,虽咳喘胸闷,口渴明显好转,但仍有微热、咳喘痰多之证,继用上方加麻黄6克、石膏18克,杏仁9克,炙甘草6克,葶苈子12克,苏子10克,柔白皮12克,水煎饭前服,五剂后,症状渐除,诸恙不显,X线俭查:肺炎已愈。

二.     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渊)

杜某之子,十五岁。患儿自述:鼻窍经常阻塞不通,嗅觉不灵,常流黄涕,气味腥臭,前额闷痛。诊其脉象略滑,舌苔薄黄。投以麻黄6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炙甘草6克,辛夷12克,细辛1克,水煎饭前服。三剂后,诸症大减。随又处以:麻黄3克,杏仁6克,生石膏15克,炙甘草3克,辛夷12克、地龙9克,水煎饭前服五剂,令其隔日服一剂,半月而愈。

三.     治疗荨麻疹

一老翁,患荨麻疹已十余载,常年皮肤搔痒,每遇风或饮食辛辣刺激物则搔痒更甚。近日出现大片红色疹块,蔓延周身,历经医洽,时好时发,痛苦不堪。与麻杏石甘汤(麻黄6克,杏仁6克,生石膏18克,炙甘草6克)加蝉蜕12克,丹皮9克、白蒺藜12克,白鲜皮12克,水煎饭前服。三剂而告愈。后时有轻度复发。嘱其每月初服三剂,至今已五年病未复发。

 


六、羚角钩藤汤 《通俗伤寒论》

【组成】

羚羊角片6g   钩藤15g 桑叶10g 生地15g 菊花9g   生白芍30g     茯苓12g 竹茹9g   甘草6g   川贝母9g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1.         肝经热盛,热极功风.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发为痉厥,甚则神昏,舌质绛而干,或舌焦起刺,脉弦而数。

【方义体会】

本方原为邪热传入厥阴,神昏搐搦而设。热极伤阴,风动痰生,痰热扰心,甚则神昏,故用羚羊角、钩藤凉肝熄风,清热解痉;桑叶、菊花以助熄风之效。风火相煽,易耗阴灼液,故用生白芍、地黄养阴增液,柔肝舒筋,合羚羊角、钩藤凉肝熄风,标本兼顾。邪热亢盛,灼津成痰,故用川贝母、竹茹清热化痰;热扰心神,又以茯神木宁心安神,生甘草与生白芍相伍,酸甘化阴,缓急舒筋。

肝阳上亢与此病机一致,故常用此凉肝熄风,可酌加生龟板,石决明等潜镇肝阳。

【临床应用】

一、治疗温热病,高热烦躁,手足抽搐,发为痉厥者,服之即效。

二、治疗素体阳盛的头痛、头晕、震颤证。

三、治疗类中风(脑血管意外)

例:李xx,男,59岁。患者卒然倒地,人事不省,四肢瘫软,急诊住xx医院。入院时,血压180/140mmHg,诊为:高血压、脑出血?全内科抢救三日,病情仍不稳定,遂邀余会诊。

患者面色潮红,双目具赤,神昏不语,呼吸声重,杂有鼾鸣,四胶全瘫,体温39℃,脉洪而数,舌绛而干,辨为素体阴虚阳亢,外感邪热,引动肝风,气血并行于上,风火相煽,热伤经络,痰扰心神,治宜滋阴清热,凉血熄风化痰,处方如下:

羚羊角(另炖)9克,钩藤15克,桑叶10克,生地15克,菊花9克,生自芍30克,茯苓12克,竹茹9克。生石膏1 5克,生龟板15克,生甘草6克,川大黄6克,汉三七粉(冲眼)6克,水煎服三剂。

复诊,患者灌服上药,逐日神志清醒,能少量进水,舌渐红润,脉趋平,四肢微有动意,继拟滋补肝肾,平肝熄风之,处方如下:

当归12克,麦冬15克,沙参12克,枸杞子12克。生地12克,熟地12克,川楝子10克,生白芍20克,钩藤20克,水煎饭前服,令隔日一剂,配合西医治疗。

一月后,四肢已能小动,血压160/100mmHg,病情日趋稳定,逐配合针灸治疗,加强功能锻炼,出院养息。

 


七、猪苓汤 《伤寒论》

【组成】

茯苓15g        猪苓10g 泽泻10g 阿胶9g   滑石9g

【用法】

用水久煎温服

【主治】

1.         水热互结,小便不利。症见发热、口渴欲饮,或见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不利者。

【方义体会】

本方原治伤寒之邪传入阳明,或少阴化崦为热,与水相搏,遂成水热互结,邪热伤阴,小便不利之证.水热相搏不得气化,阴津不布.加之热邪伤阴.故口揭欲饮;水热互结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水湿下渗大肠,故而下利;水气上逆,则为咳逆;中阻于胃,则为呕逆;虚热上扰,则心烦不寐.此当利水、清热,养阴。方以茯苓、猪芩苓、泽泻,渗利水湿;滑石清热通淋;阿胶滋养营阴。诸药相合,利水不伤阴,滋阴不敛邪,使水气去,邪热清、阴液复,则诸症自除

猪苓汤与五苓散在药物上均有二苓、泽泻,可谓共有利水之功。然猪苓汤以滑石、阿胶养阴清热通淋,而五苓散则以白术、桂枝温阳化气健脾.故猪苓汤是以养阴清热而利水,五苓散则以温阳化气而利水.二方各有所主,均为解除水患之良方。

【临床应用】

余多年来临证体会,此方治疗泌尿系疾患疗效甚佳,如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核、尿血及肾小球肾炎等。

一.          治疗膀胱炎

例:于xx。男,30岁。小便点滴而出血涩痛,化验为血尿(尿中有大量红细胞)。医院诊断为膀肌炎、尿道炎。找余治疗,先与服“八正散”汤四剂,尿痛减轻,仍有血尿,后与“猪苓汤”十余剂,小便自利,血尿消失,化验尿中已无红细胞。

二.          治行肾结核血尿症

例:兰x,男,45岁,因肾结核血尿症,住某医院治疗月余,仍时轻时重。效果不佳,常腰痛、精神不振。后找余治疗。经服用“猪苓汤’加生山药18克,白茅根10克,十余剂,血尿止。

三.          治疗输尿管结石

例:贾x,男,44岁,右侧输尿管上中部有一约0。5cm大小结石,患者后腰肾区疼痛,经常发作。诊见:心烦低热、口渴能饮,脉细数。以猪苓汤煎汤送服自拟化石丹半月后,疼痛次数减少,后坚持服药三月余,诸证悉除。经某医院“B超”,检查,结石己无。

例2:戈xx,男,9岁。八四年春天腹痛、小便不利、食差、消瘦、手足心热,医院检查后诊断为尿路结石。病已数月,多方治疗不效。余以猪苓15克、泽泻12克,茯苓12克,滑石克,阿胶9克(烊化),远志12克,白茅根15克,金钱草12克,生甘草3克。四剂,隔日一剂,水煎服。患儿服药期间,尿量大增,尿出大如小豆、小如米粒大小“石头”四五十块,其母很害怕,药末眼完便带着“石头”前来详述其情况。余亦感惊!小儿用成人量,其效颇,嘱其继用前方,同时又处以轻剂“归脾汤”与上方反复轮服三轮而告痊愈。患者现已上中学,病未复发。

 


八、理中丸 《伤寒论》

【组成】

人参6g          干姜6g   炙甘草6g      白术9g

【用法】

丸剂每服9—12克,开水送下;或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主治】

1.         脾胃虚寒。症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以及霍乱等。

2.         阳虚失血。

3.         小儿馒惊,病后喜唾涎沫,及胸痹等证由中焦虚寒所致者。

【方义体会】

本方主证太阴脾胃虚寒证。脾胃属土,具有统血、运化,升降等功能。中焦虚寒,则运化失职,升降失常,是以吐利腹痛等为主症。病属虚寒,非温则寒湿不祛,非补则虚不得治。故以人参补气健脾,干姜温中祛寒,白术燥湿健脾,炙甘草益气和中,共成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之剂。

阳之动始于温,温气得而谷精运,谷气升而中气赡。凡由中焦虚寒所致之各种杂证,均可治之。

若脐上筑者,是心阳虚肾水上逆筑动,故去术,加桂枝通心阳,化水气而降筑动;吐者,是胃气上逆,故去白术,加生姜止呕;心悸者,为水气凌心,故加茯苓利水养心气;腹痛喜温喜按,是内虚,故重用人参,补中益气;恶寒,肢冷者,为寒甚,故重用干姜,温中散寒;腹满,为阳虚寒积。故加附子,温阳散寒;呕吐酸水者,是湿郁上犯,故以黄连,燥湿降逆;咳喘者,是中焦久虚,痰饮内停,故加半夏、茯苓,燥湿化痰,健脾除饮。

【临床应用】

一、              疗妇人白带过多症

若见妇人白带过多,少腹虚冷者,与本方加山药20克治之,有效。

二、              治疗久虚腹泻

此类腹泻,长期缠绵不愈。腹满、纳差,四肢倦怠。常以本方温补中宫而取效。

三、              治疗小儿口多涎,便秘者

此症系脾虚津液不布散。水津由脾而上,溢于口中。脾胃不运,津液逆冷于上,下焦肠中失润,故多便秘,常以本方酌量,治之即效。

四、              治疗宫寒不孕症

脾胃阳气不运,日久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常导致少腹虚冷,宫寒不孕。与本方加挂枝9克,吴芋3克,洽之有效。

五、              治疗虚寒胃病呕吐酸水者

素日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胃中隐隐作痛,泛吐酸水者,与本方加黄连6克,几剂可愈。余以为黄连与干姜配伍,一辛一苦,一寒一热,开降中焦,共为平胃制酸之上药,临床多年,用之即效。

六、              治疗寒喘

常以本方加茯苓15克、桂枝12克、半夏9克,治疗脾胃虚弱喘息者,疗效很好。

七、              治疗冠心病

例:刘××,男,50岁,每受凉,劳累后则恶寒,心悸、胸闷、气短、神疲、嗜卧,面色晄白,脉迟弱且常有结象。医院诊断为“冠心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常以小红参6克、干姜6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阿胶10克(烊化)、附子6克治之,屡用屡效。


九、麻黄汤 《伤寒论》

【组成】

麻黄9g   桂枝6g   杏仁9g   甘草3g

【用法】

水煎服,服后盖被取微汗。

【主治】

1.         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义体会】

麻黄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凡见肺气不宣。毛窍闭塞,卫气不达,营气不畅之表寒实证,投之无误。

方中麻黄发表开毛窍利肺气,故能宣肺、平喘、发汗以散寒邪。桂枝通营达卫,入血脉增强血行,既助麻黄发汗之功,又调麻黄过汗之弊,且无损卫气。杏仁降肺气,助麻黄平喘,与麻黄配伍一表一里,一宣一降,互为平喘之要药。甘草调和诸药,并解杏仁之毒。

麻黄发越卫分之阳气,桂枝通达营分之血行。麻桂互助为功,杏仁降肺气,甘草和诸药以缓麻桂过于辛散之弊。如此则体表气化增强,变阴邪为浊汗,表实寒邪即能解除。

【临床应用】

一、              疗感胃重应恶寒无汗者。

例:章xx,男,27岁。患者因夜间受寒,次日咳喘频频,恶寒高热,头痛身酸。诊见:高热而无汗出,脉浮紧而数,亟投麻黄汤一剂,并令服药后盖被发汗,避风寒。次日高热退却,诸症亦随汗而解。

二、              素患气管炎及咳喘者,若突感风寒,恶寒无汗,喘咳加重,脉象浮紧,该方一剂可解。

三、              慢性关节炎患者,因感风寒湿气而使症状加重,关节痛甚,诊见:发热无汗,脉浮弦者,可以麻黄汤一剂与治。

例:刘xx,女,45岁,患关节炎十余年。每选冬春之交,疼痛加重。此次邀余诊治,是因近日感冒致使诸症加甚,见患者息有喘象,虽发热但无汗出,脉浮兼弦,舌炎苔薄,令服麻黄汤一剂,关节疼痛大减,诸症若失。

【应用注意】

表虚、里虚、血虚者慎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