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悬解》学习经方——治法与病理,

 铁毛l 2020-10-13

结尾一;方证随笔 对比理解

1  五苓散--汗后生湿,外寒里湿。

   白虎加人参汤--汗后生燥,外寒里燥。

2  小青龙汤--外寒伤闭,内无肺热,水停心下。

   越婢加石膏汤--外寒伤闭,经热不泄,而病肺痈。

3  葛根芩连汤--误下伤中,表阳内陷,胃气上逆,脉见促象。

   大陷胸汤--误下伤中,表阳内陷,胃气上逆,而成结胸。

4  小建中汤--升发肝脾,以建中气,从肝论,木陷不升。

   麦门冬汤--降敛肺胃,以建中气,从肺论,燥不敛降。

5  小建中汤--肝脾郁迫,(补)二气虚陷,升发肝脾,以建中气。

   陈皮竹茹汤--痰壅肺胃,(破)二气郁格,降敛肺胃,以建中气。 

6  葶苈子大枣汤--痰壅肺窍而不得息,此为痰塞肺窍。

   茯苓杏仁甘草汤--土湿胃逆肺壅短气,此为肺气不降。(二者俱在肺论)

7  茵陈蒿汤--湿郁其腑而生热,热在胃腑与膀胱。

   大黄硝石汤-—女劳肾寒而腑热,热在膀胱而塞实。

8  痞证--里阴之逆而成痞。

   结胸--表阳内陷成结胸。

9  大半夏汤--胃反而呕吐,下闭而上呕。

   厚朴三物汤--腹痛而内闭,郁热而不下。

10 猪苓散--膈上有水致呕吐,猪苓利水而泻湿。

   小半夏加茯苓汤--膈上之痰致呕吐,泻湿降胃而荡浊。

11 乌头汤--历节。

   甘草附子汤--风湿。

12 下瘀血汤--产后血结不去。

   大黄甘遂汤--产后水与血结。

13 茵陈汤--脾湿郁其腑阳,而生湿热。

   麻仁丸--腑阳约其脾阴,而生结燥。

14 麻仁丸--阳明胃腑,约其太阴。

   黄连阿胶汤--阳明胃腑,克其少阴。

15 枳术汤--水结心下,此为石水,坚硬如盘。

   茯苓甘草汤-—水停心下,木气郁阻,悸而短气。

16 三黄汤--泻上热实,以利心气。

   葶苈子丸--泻上肺实,以利肺气

   瓜蒌薤白白酒汤--泻上阴实,以通阳气。

17 三黄汤--泻心即补心,泻亦成补。

   葶苈子丸--泻肺即利肺,泻亦成补。

18 葶苈子丸--泻肺窍壅塞郁热。

   木防已加芒硝汤--泻胸膈痰饮郁热。(师解热在膀胱)

19 吴茱萸汤--胃腑寒与阴脏寒。

   附子粳米汤--腹中寒,痛而气乱。

20 葶苈子丸--支饮不得息,痰饮壅塞于肺窍,肺实不得息,痰壅无表。

   小青龙汤--水饮内停,而不得息,外感之闭,内水之停,表里俱病。

21 小青龙汤--表闭水泛,肺气内郁。

   厚朴麻黄汤--表闭里逆,肺胃俱壅。

22 半夏甘遂汤--支饮停心下,坚痞不去。

   防已加茯苓芒硝汤——支饮停心下,又加热结。

23 防已加茯苓芒硝汤--饮与热结,结于胸膈。

   大陷胸汤--表里之热,结于胸膈。(二者俱为结实)。

24 半夏甘遂汤--饮停心下,坚痞不去。

   枳术加麻附二汤--水结心下,坚大如盘。

25 十枣汤--太阳中风,水气内停,十枣汤遂水下泄。

   小青龙汤--太阳伤寒,水气内停,小青龙表里双解。

26 瓜蒂汤--水入汗孔,而行皮中,此病伤暑。

   芍药桂枝苦酒汤--水入汗孔,而成黄汗,此病水气。

   乌头汤--水入汗孔,而成历节。

   疟病--水入汗孔,发为疟病。

27 越婢汤--风水身肿,发汗泄水。

   麻杏薏甘汤--湿盛身重,发汗泄湿。(俱是发汗之法)

28 防已黄芪汤--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苓桂术甘汤,附子汤)

   防已黄芪汤--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一汤二用,泄湿解表)

29 半夏麻黄丸--胸中痰浊,隧路梗阻。

   已椒历黄丸--肠间水气,沥沥有声。

30 大陷胸汤--热与水结,心下因硬。

   枳术加麻附二汤--水结气分,心下坚硬。

31 栀子豆鼓汤--胃逆火炎,心宫烦热。

   茯苓泽泻汤--胃逆火炎,肺燥口渴。

32 桂枝人参汤--太阳坏病,误下成痞,协热下利。

   葛根芩连汤--太阳坏病,表陷里逆,而成脉促。

33 阳明四十大承气--二阳合病,脉不负不利,下其结硬宿食。

   少阳十四大柴胡--二阳合病,少阳传阳明,大柴胡双解经腑。

34 麦门冬汤--肺燥失敛,火逆上气,滋肺润燥敛火。

   千金炙甘草汤-—火旺刑金,肺燥不敛,泻火滋肺润燥。

35 桃核承气汤--外感表实,经热不泄,热入血室。

   小柴胡汤--外感中风,经水适来(断),热入血室。

36 吴茱萸汤--土虚则寒侵,虚而温补。(少阴十八)

   大承气汤--土燥而克水,实则泻下。(少阴四十二三四)

37 酸枣仁汤--虚烦不得眠。

   栀子豆鼓汤--虚烦不得眠。

   干姜附子汤--烦燥不得眠。

   猪苓汤--心烦不得眠。

   半夏秫米汤--土湿不得眠。(此为《内经》方)

38 黄连阿胶汤--土燥不得眠。

   酸枣仁汤--土湿不得眠。

39 麦门冬汤--肺燥火逆。

   白虎加人参汤--肺燥热渴。

40 十枣汤--水结心下,是为胸实。

   大陷胸汤--误治坏病,也为胸实。

41 茵陈汤--湿盛胃腑郁热,从大便下之。

   猪苓汤--湿盛胃腑不热,从小便利之。

42 干姜芩连人参汤--厥阴误下之坏病。(或坏入厥阴)

   心痞泻心诸汤-—太阳误下之坏病。

   麻黄升麻汤--太阳厥阴之坏病。(经病连脏)

43 栀子豆鼓汤--利后之虚烦。(下利十八)

   小承气汤--利后之实烦。(下利十九)

44 二白散--寒实结胸。

   大陷胸汤--热实结胸。

45 栀子柏皮汤--下热,小便不利,热在膀胱。

   白头翁汤--下热,大便下利,热复太过。

46 瓜蒂散--吐胸上之寒浊。

   栀子类汤--吐胸上之热瘀。

47 瓜蒂汤--吐胸上之浊瘀。

   十枣汤--泻胸膈之停水。

48 五苓散--太阳湿盛之渴。

   猪苓汤--太阴湿盛之渴。

49 大陷胸汤--水与热结,结在胸膈。

   大黄甘遂汤--水与血结,结在血室。

50 茵陈汤--中焦湿热,下传膀胱,泻胃与膀胱腑热。

   栀子柏皮汤--膀胱湿热,水无泄路,通达水路。

51 大陷胸汤--太阳误治,热结胸膈,泻下。

   瓜蒂散--太阳表病,胸上有寒,上吐。

   瓜蒂散--厥寒之时,寒停胸膈,上吐。

55 大青龙汤--太阳闭其阳明;阳明蒸泄太阳;发太阳解阳明。

   大承气汤--阳明蒸泄太阳;太阳汗出表解;泻下阳明腑实。

56 桂枝汤加附子--止其汗漏也。此太阳九十二

   桂枝汤加附子--反汗多亡阳也。此太阳七十四

57 泻心汤三方--胃气上逆,上热痞结。此病在上。

   吴茱萸汤--中焦虚寒,胃气上逆。此病在中。

58 大陷胸汤--误下胃逆,结胸病实,此为实烦,

   栀子豆豉汤--误下胃逆,心中懊恼,此为虚烦,

59 大陷胸汤--太阳病,误下而病结胸。

   泻心诸汤--太阳病,误下而病胸痞。

60 十枣汤--外感中风而里湿,胸膈停水。

   麻黄连翘赤小豆-—外感伤寒而里湿,外闭身黄。

61 大半夏汤--下窍闭涩而胃反。

   猪膏发煎--下窍闭涩而阴吹。

62 防已黄芪汤--汗出恶风表虚者,泻湿以息风和表。

   茯苓甘草汤--汗出不止表虚者,泻湿以息风和表。

63 麻黄汤--寒伤皮毛,寒强风虚,寒闭其风,而病伤寒。   

   桂枝汤--寒伤皮毛,风强寒虚,风泄其寒,而病中风。

64 越婢汤大青龙麻杏石甘汤--表闭卫伤热燥。

   抵挡汤桃核承气汤--表闭营伤热瘀。

65 张锡纯升陷汤-—气行则血随,血陷而气陷。

   《金匮》瘀血病--气行则血随,气虚则血瘀。 

66 已椒苈黄丸--破肠结之饮,运肠腑之瘀滞,

   大黄丸--磨干血之结,缓土急而建中。

67 已椒苈黄丸--痰结在肠而结滞。

   半夏甘遂汤--痰停胸膈而不去。

68 百合病类汤--肺有热燥。

   甘麦大枣汤--妇人脏燥。

69 大黄附子汤-—温下。

   大承气汤--寒下。

70 大黄硝石汤--泻膀胱热塞之实。

   硝矾散--泻膀胱壅塞之实。

   猪膏发煎--泻膀胱热瘀之实。

   抵当丸--泻膀胱满急之实。

   抵当丸--泻血室热瘀之实。

71 桂枝黄芪汤--黄家脉浮,发汗泄湿。

   麻黄连翘小豆汤--外感身黄,发汗泄湿。

   茵陈五苓散--湿热发黄,发汗泄湿。

72 奔豚汤--肾寒之上攻

   吴茱萸汤--厥寒之上攻

73 大半夏汤--内伤杂病,阳明之阳虚,肠燥便结。

   大承气汤--外感风寒,阳明之阳实,肠燥便结。

74 桂枝去芍药附子汤--微恶寒者,此是外感表证之恶寒(寒在皮肤)

   芍药附子甘草汤--反恶寒者,此是本虚阳陷之恶寒(寒在骨髓)

75 防已黄芪汤--汗出恶风表虚者,泻湿以息风和表。

   茯苓甘草汤--汗出不止表虚者,泻湿以息风和表。

76 猪苓汤--土湿,小便不利。

   真武汤--小便不利,水旺。

77 甘草汤--亡阳火炎则咽喉痛,此是上热。

   桃花汤--亡阳水沉则便脓血,此是下脱。

78 栀子汤--厥阴病,利下热复之虚热心烦。

   白头翁汤--厥阴病,利下热复之实热便血。

79 栀子汤--厥阴病,利下热复之虚烦

   小承气汤--厥阴病,利下热复之实烦

80 去桂加术汤--湿病,湿在中焦

   麻黄加术汤--湿病,湿在经络

81 旋覆花代赭石汤--降胃以建中

   小建中汤--和胃燥以建中

82 旋覆花代赭石汤--降肺胃以建中

   桂枝龙骨牡蛎汤--升肝脾以建中

83 半产新虚--旋覆花汤证,

   曾经半产--温经汤证

84    外感伤燥--麦门冬汤(白虎汤)

      杂病伤燥--甘麦大枣汤(从六气论内外伤燥)

85    太阳外寒--麻黄汤

      少阴内寒--附子汤(从六气论内外之寒)

86    五苓散--水不下利

      苓桂术甘汤-—痰饮上泛

87   五苓散--水气(太阳,阳分)

     真武汤--水气(少阴,阴分)

     猪苓汤-—水气

购书加好友,进群加好友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学习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