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精选(五)

 蓝天明月528 2014-10-28

101.阅读下面写景抒情诗,完成以下题目。          

鲁山山行

宋·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这首诗,有一个字可以作为贯穿全诗的线索,你认为是哪一个字?

答:          

2)这首诗的一开始其实已经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这种感情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就是      字,诗人在“山行”过程的描写中,和这种感情互相呼应的字是        

3)从诗中对景物的描写来看,简单说说这首诗的立足点和写景的方法的特点。

答:                                                                            

4)这首诗在写景过程中处处流露出欣喜愉悦的感情,试分析结尾—联“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的描写,是如何表现出这种感情的。(不超过25字。)

答:                                                                        

5)对这首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总写“山行”所见所感,先写所感再写所见,突出了诗人爱山的情趣。

B.颔联用一“改”字写山的千姿百态,用一“迷”字写诗人游兴之浓,两字十分传神。 

C.颈联采用互文见义的写法,写“山行”所见的动景,可见诗人内心非常闲适。

D.最后写云外传来一声鸡呜,告诉诗人有人家的她友疆很远很远,。诗人内心陡生隐隐懊恼之情。

答:(1) 行(2)惬     3)移步换景和闻声想景。  4)这两句可看出诗人翘首望云,遥闻鸡声的神情,感受到诗人先是期盼继而欣喜的心情(既为僻静幽的山野情趣所陶醉,又不希望渺无人烟以至过分孤寂)。 5D

10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题目。  

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

韩元吉

倚天绝壁,直下三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注】采石:即“采石矶”,在安徽当涂县西北。南宋时宋金交界的军事重地。1161年,金兵南侵,宋军曾在此地大败金兵,可是后来依然以签订屈辱和约而暂得停战。

1)词的开头、结尾都描写了景物,开头的景物的特点是         ,而结尾景物的特点是            

2)上阕的结尾书写了作者自己“愁与恨,几时极”的感情,这种“愁与恨”,具体是指的是什么内容?

答:                                                                        

3) 下阕开头的“酒阑闻塞笛”是实写还是虚写?作者为什么会“闻塞笛”?

答:                                                                       

4)词写到结尾“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作者问而不答,却以写景作结,试分析这个景物描写包含了什么意义?

答:                                                                        

答:(1)雄奇伟丽    清丽幽远(2)指金人南侵带来的国仇家恨。(3)虚写 表达自己杀敌报国的意愿。 (4)李白所处的盛世无处可寻,表达对国家倾颓局面无法挽回的深沉感慨。        

10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题目。  

春山夜月

唐·于史良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 这首诗如用诗中一个字来概括作者对景物的感受,这个字是             

2)诗中的颔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如果忽略平仄、音韵不计,把“掬”字换成“舀”字,把“弄”字换成“闻”字,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                                                                       

3)结尾用南望的景物作结,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4欲去惜芳菲中的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5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答:                                                                         

6)从岑寂来看。开头两句有着什么关系?从结构上说,首联和其他三联又是怎样的关系。

答:                                                                         

答:(1)胜(2)“掬”、“弄”有珍惜、赏玩的意味,“舀”字动作过强,“闻”字不及“弄”字体现出的喜悦之情,都破坏了诗歌的意境。“掬”、“弄”两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3)写诗人把目光投向远处,呼应、深化了开头的“忘归”之情,表达了诗人对胜境的留恋向往。(4)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将要离开时依依惜别的深情。(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5掬水句,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弄花句,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写山花香气溢满衣衫。诗句表现了诗人可爱的童心和游玩的兴致。(3分,三个要点各1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6)开头两句是因果关系,“多胜事”是“赏玩忘归”的原因。首联和其他三联是总分关系。首联提纲挈领,统率全篇。其他三联展开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描述。

10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题目。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唐·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1)细味文意,这首诗的首联“偏惊物候新”的“惊”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要“惊”?

答:                                                                       

2)体味中间两联几个动词“出”、“渡”、“催”、“转”在诗中描写的作用?

答:                                                                       

3)这首诗从哪两方面引发出感情的渐次变化的?

答:                                                                       

答:(1) “惊”字表明作者身在异乡,四处奔波因而对景物变化十分敏感。“惊”有“新的一年又到了,何时才能回家乡”的感慨。(2) 形象地展示了早春气候逐渐变化的特点。

3)一是春天的到来引发思乡之情,二是朋友的诗作加浓这种感受。 

10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题目。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本诗的题目是“送别”但从诗歌的内容看,却看不到送别的是谁,联系诗歌的意境,其实作者是写故乡水送别诗人自己表达了                的感情。诗歌运用了的写景方法,其中颈联是        ,颔联是          

2)颔联中的“平野”是指诗中的           ,“大荒” 是指诗中的            

3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

B.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云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5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答:                                                                           

6)这首诗用词非常精妙,请举例说明。

答:                                                                         

7))“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 任选一个角度进 行赏析。

答:                                                                         

答:(1)怀念故乡,热爱故乡虚实结合   虚景   实景(2)荆门外      楚国(3A4C5)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6)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一个“下”是动词,月亮下来了,月影像一面镜子从天上飞下来了,想象奇特。(7)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④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10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题目。  

春 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作者的家乡在洛阳附近。

1)从诗中的描写来看,这首诗所写的季节是              

2)从春景引发诗人的思乡之情,这里是运用了诗歌表现手法中传统的写法。

答:                                                                          

3)试分析“又逐春风到洛城”—句里,“逐”字运用的高妙之处。

答:                                                                       

答:(1)春末(2)起兴 (3)化虚为实,将无形的春风化作了有形的可“逐”之物。          

10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题目。  

田家

北宋·欧阳修

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注】赛:旧时祭祀酬报神恩。

1)这首诗四句恰似四幅图景,如果每幅图景用一个四字句去概括,分别是     

                             

2)这首诗虽然描绘了四幅图景,但却反映了田家生活的情况和作者的心情,试说说这首诗所表现的气氛、情调和作者的观感。

答:                                                    

3)这首诗第        句和第      句动静相应,“春雨歇”景和“杏花繁” 景互为映衬。    

答:(1)绿满平川、春祭笑语、雨歇鸠鸣、初日繁花 。(2)全诗情景交融,笔触欢快明朗,描绘了浓浓的春意,勃勃的生机,表现了田家生活的热烈、兴旺的气氛,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态度。(3)—   

10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题目。  

竹枝词(其二)

唐·刘禹锡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注】烧畲(shé):把地里的草木烧成灰做肥料。

1)诗歌的—、二句写景,第一句的“层层”写出桃花的           ,第二句的“云间”写出大山的          

2)诗歌的三、四句写人,这里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银钏金议”指代       ,“长刀短笠”指代        。这样从服饰打扮上描写,突出了          

3)透过对山民的劳动情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1)繁茂   高峻(2)借代   女子   男子    浓郁的民俗风情(3)表达了诗人对这生气勃勃的劳动场面欣赏愉悦的感情。   

10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题目。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大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诗中的王孙指的是____。(2分)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晚来秋紧扣标题,点明时间。          B春芳歇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C
.诗歌所绘景色如画,清新自然。            D.诗歌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

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的句序是倒置的,请写出正常的句序。

答:                                                   

4)根据你的理解,这首诗的画面给人的感觉是恬静幽美、明净爽洁表达了作者的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地点、时间、季节、环境全点出来了。

B.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一光一声,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幽静。

C.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

D.全诗格调清新,富于生活气息,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6)用几句话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展示的画面描绘出来。

答:                                                                          

 答案:(1)王维/诗人自己(2B3)“浣女归喧竹,渔舟下莲动” (4)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自得其乐的志趣。(5D6)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欢歌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衣归来了;荷叶纷纷向两旁摆动,那是打鱼人收起渔网,划着船穿过荷塘顺流而归了。(3分,能扣住画面,抓住人物活动的情景即可)

1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登楼

唐·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1)本诗作者登楼抒怀,请结合本诗首联具体阐述作者抒怀的内容。(2分)

答:                                                                           

2)本诗最后两句所使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并作简要赏析(3分)

答:                                                                            

答:①一是作者客居他乡对自己遭遇的伤感,二是看到国家多灾多难而对国家的忧虑。

   ②所使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用典。本诗最后两句主要使用了后主刘禅和诸葛亮两个典故。使用后主的典故主要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统治者重用宦官而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的担忧。使用诸葛亮的典故表达了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的感伤。

111.欣赏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请你将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答:                                                                           

2)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                                                                           

3)上联写景怎样具体描绘方塘的清澈明净?诗人用方塘的感性形象比喻什么?

答:                                                                             

4.选出对朱熹《观书有感》赏析有误的一项 (  

A、这是一首因读书有感而写下的说理诗。首句将书比作“方塘”、明“鉴”,新颖巧妙,极便开启后句。

B、次句“徘徊”二字,十分传神,使整个画面形象生动,具有动态美,刻画出天光云影,流连忘返,情态毕见。

C、第三句,作者问注入“方塘”的水“渠”,何来这么多清澈的水流,实叹知识之源无穷。

D.“源头活水”四字比喻治学要有丰富的知识源泉,要博览群书,不断储备,源头充实了,水自然源远流长。(  

答:(1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充满生机和活力。(2)人的要常常读书多读书作为知识的源头活水才能保持思想的清新活力。(或从以下三个角度来回答:1.“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2.人们也用这两句诗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3.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

3)将方塘喻为明镜,用天光云影在水中的倒影表现塘水的清澈。诗人以清澈的塘水为喻,生动地描写了读书达到的心领神会的高超境界。(4C

112.欣赏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诗中“惊”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1分)

答:                                                                          

2)简要赏析三、四句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3分)

答:                                                                          

3)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答:                                                                          

答:(1)(1分)表现了作者突见春色萌芽时惊喜的心情(语意相近即可)(2)(3分)三、四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白雪描绘得美好而富有情趣,表现了它带给人的欣喜之感。白雪等不及春色的姗姗来迟,特意穿树飞花,装点出一派春色,突出了雪通人心的灵性。(明确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各计1分,简要赏析计1分;语意相近即。(3)“白雪却嫌春色晚”其实是诗人的感受,(具体诗句)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赋予了白雪,不直接写自己嫌春晚,让白雪有急切的心情,并且让白雪化作飞花,这是拟人手法,(手法)表达自己的盼春之情。(情感)或:融情于景的手法,不直接写诗人自己的心情,而是通过白雪来写,将诗人自己的情融入对景物的描写之中。

113欣赏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春夜别友人 

唐·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释】①绮筵,华美的筵席。②琴瑟:比喻友情。③长河:指银河。

请赏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这一联。、

答:                                                                           

  答案:“明月隐高树”指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长河没晓天”指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写出饮宴之长,时光催人离别,意境深沉,暗示难舍难分的心绪。这种以景衬情的手法,比正面抒写离情更加耐人寻味。(诗意+意境+情感+手法)或:“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暗示饮宴之长,时光催人离别,表达难舍难分的心绪。精于炼字,以景衬情。

1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

答: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答:(1)听到《折杨柳》笛曲(1分,意思对即可)(2)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115.阅读下面古词,完成下列题目。

鹧鸪天 

南宋·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①些:语气词。②青旗沽酒有人家:指山村酒家。青旗,酒家招牌。沽,卖。

1)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明有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              (2)

2)词的上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里,有哪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2)

答:                                               

3)“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

答:                                              

答:(1)农村(田园、乡村)风光(2)破、鸣、点。(答对一个给13)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之情。(其它相同意思的答案,均给分)

116.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暮春

清·翁格

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

【注】①东风:即春风。

1)从题目入手,分析诗人流露的情感。(2分)

答:                                                                       

2)你如何理解“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的内涵。(2分)

答:                                                                      

答:(1)面对“暮春”,诗人说:“莫怨”春老花残,因“根蒂在”;“有东风”,所以春去春再来。诗人借此流露出了对生活、对人生积极、乐观、向上的思想情感。  (意思相近,表述清楚即可酌情给分直至满分)(2)花开花落,只要花根不死,春去了还会再来,这是自然规律。它暗示了人们不要因暂时的失意而伤感难过,应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更美好的未来。(意思相近,表述清楚即可酌情给分直至满分)

117.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题目。

 山中留客  

唐·张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首句中“弄”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3)诗人是怎样描绘春景的?

答:                                                                      

4)分析诗句“莫为轻阴便拟归”所蕴含的哲理。

答:                                                                      

答案:(1)“弄”本意是“卖弄”,而在此却有“起舞弄清影”中的“弄”之意,一个“弄”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林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2)表达了作者对山林的喜爱之情和对客人的挽留之意。(3)诗人人描绘了一幅“山光”、“物态”交

相辉映,生机盎然的春景图,然后创设了一种天气晴朗,云烟缥缈,水气蒙蒙的意境。(4)生活中不能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就退缩或止步不前,而应克服困难,积极进取。

118.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题目。

长安九日诗

隋·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3)

 答:                                                                         

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1)。诗的前两句写自己虽已随着雁离开了家乡,但心却在追逐家乡的云,表明自己的心还牵挂着家乡。诗的后两句写自己想到故乡家园中的菊花今天又开了几朵,表面是挂念家乡的菊花,实际上是借此表达对家乡的怀念之情(2)

119.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下列题目。

过山农家

唐·顾 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注】嗔(chēn):嫌怨。

1)三、四句中写了山农“          ”、“          ”这两个劳动场面。(2分)

2)作者在这首诗中,写出了山村环境怎样的美?请你作简要赏析。(2分)

答:                                                                         

答:(1 焙茶;晒谷评分标准:2分。每空1分。(2)示例一:“泉声”的“声”字,写活了泉水,反衬出山间的幽静。短短一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仿佛分享到作者步入幽境时那种心旷神怡之情。写出了山村自然环境的清幽之美。    示例二:“鸡鸣”的“鸣”字,透出了山村农家特有的悠然宁静 ,把一个远离尘嚣、全家都在劳作中的山农家特有的气氛传达出来了。 写出了山村生活环境的宁静、闲适的美。示例三:三、四两句从山农请客人不要责怪被烟熏的口吻中,反映了山农的爽直性格和劳动者的本色。用“却喜”二字写出了劳动所带来的喜悦。写出了劳动之美、民风的淳朴之美。评分标准: 2分。能抓住诗中山村环境之美的特点,并加以赏析,即可满分。仅指出美,没有赏析,只得1分。言之成理,意对即可。

120.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按要求答题。

早发

宋·宗泽(①)

伞幄(②)垂垂(③)马踏沙,水长山远路多花。

眼中形势胸中策(④),缓步徐行静不哗。

【注释】①宗译:义乌人,曾任东京留守,屡败金兵,民间称之为“宗爷爷” 。②伞幄(wò):伞形帐幕。③垂垂:轻轻飘动的样子。④胸中策:胸怀良策。

( 1)诗中既表明军队正在行进,又给人以静悄悄感觉的短语是           (用三个字回答) ( 2)诗的后两句极富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答:                                                                       

 ( l )马踏沙(或”‘静不哗” ) (2 分)    ( 2)例:写了行军队伍,“缓”“徐”与“静”突出了部队行军的肃静,表明对军事行动充满信心,表现了诗人保家卫国的信念和决心。(3 分,点明“行军肃静”、表明对军事行动充满信心、表现保家卫国情感,各给l 分,言之有理即给分)

121.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下列题目。

渡 汉 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本诗系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中汉江时所作。

1)有人评价此诗前两句中“断”“复”两字,似不着力,却耐人寻味,请结合诗句说明,这两字有怎样的意味?

答:                                                                             

2后两句,按常情应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行人”,作者笔下所写却与常情相悖,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谈谈你的理解。

答:                                                                        

答案:(1)一个“断”字将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再现出来。(一个“断”字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现实,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切。)被贬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一个“复”字又将作者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表现出来。这两个字可以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2)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担心越近家乡的时候,越加强烈,他忧惧自己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通过这两句诗,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简洁答案:诗人因为自己被贬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表现了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的矛盾而焦虑复杂的心情。)  

122.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下列题目。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谢朓,是李白很佩服的南齐杰出诗人。谢朓北楼,即谢朓楼,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是宣城的登览胜地。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三年(754),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  而去,政治失意,漂泊流荡。这里的“江城”,泛指水边的城。“两水”,指句溪和宛溪,“两水夹明镜”,是指两水绕城,水如明镜。

1)这首诗中,最能体现秋天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2)“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最能体现江城的美,请说说这两句诗好在何处。(3)

答:                                                                         

3)联系学过的《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说说尾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

答:                                                                         

 答:(1)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本题l (2)“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虫下”构成对偶,句式工整。以“明镜”喻“两水”,写出秋水的清澈、品莹;以“彩虹”喻“敬桥”,写出双桥之美。一个“夹”字,写出二溪合流绕城的情景:双桥好似彩虹,这“彩蚵”的影子落入了“明镜”之中,一个“落”字,将天上与水中联系起米。(本题共3分。能答出比喻,给1分,分别说出两个比喻的表达效果,给2分,只说出其中一个,给1分;能对“夹”“落”作赏析的,也给3分。只答出对偶及其表达效果,给1分。 (3)诗人政治欠意的苦闷与寂寞之情。诗人找不到出路,只得寄情山水缅怀古人,这种复杂的情感却无人理解。(本题2分,答“苦闷”、“愁闷”、“郁闷”或“寂寞”、“孤寂”、“寂寥”给1分,答“寄情山水,缅怀古人,复杂的情感无人理解”或“无人理解其思想情感”再给l分。)

123.欣赏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唐·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请用自己的话生动地描述这首诗优美的意境。

                                                                            

2)第四句诗中的“闲”字能否改为“忙”字?为什么?

:                                                                               

3)请你自选角度,对“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句进行赏析。

答:                                                                

答:1)(2分)示例:在一个烟雨迷蒙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直到半夜诗人也没有等来他约请的朋友,只好一个人伴着昏黄的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棋子震落了灯花。评分说明:语言生动,抓住“闲敲”一词即可。(2)(2分)不能。因为“闲”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的心情。“忙”字则与诗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情不协调。评分说明:回答“不能”给1分,第二问大意正确给1分。(3示例一:一个“闲”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的心情。一个“敲”字,把主人约客久等不至的心境(急、气、失落、无奈等)刻画得极为生动,使本句成为揭示内心世界的佳句。示例二: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他在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对友人“有约不来”,只能自己独自打发时光时内心的落寞、失望、焦躁、怅惘,可谓写一细节而尽传精神。示例三:【创新研读】 闲即“闲适”,作者通过细节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诗人闲逸、散淡和恬然自适的心境。

124.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

多景楼①

北宋·曾 巩

欲收嘉景此楼中,徙倚阑干四望通。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②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③。

【注释】①多景楼: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曾巩中年后离乡宦游,曾登临此楼,写下了这首诗。②钟呗:梵音的歌咏。③冥鸿:指飞入远天的鸿雁。

1)全诗总写多景楼形胜的诗句是:                                        

2)第二联的景物描写很精彩,有些词语用得很传神,请就其中一个词语进行品析。

答:                                                                         

3)全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1)欲收嘉景此楼中,徙倚阑干四望通。(2分) 2 示例:浮:写明波光云影的迷离掩不住巍峨的碧瓦红楼,也写出了动态美;入:刻画出霞光山色的浓彩浸染了黄昏的远天,化静为动;含:形象写出了天空包罗万象,夕阳下,晚霞同山峦青红相间融入远空。2分,答到大意即可)3 抒发了作者个人的远大抱负。虽老境渐至,征尘满衣,内心并未放松对未来目标的企望和追求。2分,答到大意即可)

12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题目。

吴门道中二首(其一)

宋·孙觌

数间茅屋水边村,杨柳依依绿映门。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

1)说说诗中使用“湿”字的好处。

答: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答:(1)诗人通过烟雨打湿黄昏的情景,生动可感地写出了雨中黄昏清幽润泽的韵味。评分标准:能答出“生动形象”,得1分;能答出“清幽润泽”,得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2)诗歌通过对自然清新的乡村美景的点染以及对烟雨黄昏中悠然独立的渡人形象的刻画,表达了作者对乡间静谧悠闲生活的向往。评分标准:能答出“向往”“静谧”“悠闲”的生活,即可得2分。共2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