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古即有采食野菜的传统,并将一些常见的野菜赋予了特殊含义。早在先秦时,《诗经》中的多个段落,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采薇采薇,薇亦作止”等诗句,都是源自人们日常生活中采集野菜的场景。如今一些野菜为人所遗弃,而另一些则成餐桌上的座上宾,采摘野菜,相比于果园的采摘,多了几分野味,相比于单纯踏青,又多了来自口舌肠胃的快感,因而采摘野菜渐成时尚,实在只能说明现今的都市人有了空闲,却少了精神慰藉。采野菜,与都市综合症,呈现某种无可辩驳的正相关性——恋野菜癖,大都体现在中青年怀旧都市白领,以及闲暇老年人群之中。 野菜,并非野花,采摘回来,不是洗洗干净,放在客厅里当摆设的。大凡入口的事物,总要多出一番讲究,最基本的,首先是吃不死人,其次才是味道。区分野菜与毒草,是春日来临之前,野菜症候群们必须修习的功课——各国食野,无不从看图而成,此国之所以误食也。有之,请自野菜群英谱始。 荠菜 Capsella bursa-pastoris 十字花科 荠菜属 形态:叶大头羽裂,常多毛。 食性:嫩叶可食,常与肉馅混合,制作馄饨或饺子。 分布:全国广泛分布,生于田埂、草丛、向阳荒地。 列传:我国自古留有吃荠菜的传统,以致大诗人陆游“春来荠菜勿忘归”。早在先秦,人们就知道荠菜味道甘甜,而荼草味道苦涩,于是以“荼荠”来比喻小人和君子。 豆瓣菜 Nasturtium officinale 十字花科 豆瓣菜 形态:节上生不定根,大头羽状复叶。 食性:茎叶可食,常用于煲汤。 分布:全国广泛分布,生于水中。 列传:又名西洋菜,明朝年间又欧洲人引入我国,属外来入侵生物。相传豆瓣菜最早由葡萄牙商船带入澳门,继而流传开来。除了煲汤之外,豆瓣菜也兼具清热、解毒的药效。 水芹 Oenanthe javanica 伞形科 水芹属 形态:茎中空,叶羽状裂,裂片较宽。 食性:茎叶可食,有芹菜味道,凉拌或炒制。 分布:全国广泛分布,生于水边湿地。 列传:又名水英,我国西南流传“芹生水中”指的就是水芹。间或发生食用“水芹”中毒的状况,其实有毒的是和水芹十分相似的毒芹:毒芹茎中空,具有片状髓,采摘时以此区分。 鱼腥草 Houttuynia cordata 三白草科 蕺菜属 形态:叶心形,背面常带紫红色,有腥气。 食性:嫩根茎可食,凉拌、炒食或用于腌制小菜。 分布: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生于林下或潮湿草丛中。 列传:又名蕺菜,李时珍称“其叶腥气,故俗呼为鱼腥草”。餐桌上鱼腥草常被称为“折耳根”,云、贵、川等地尤喜食用,具有解毒之效。 马兰 Kalimeris indica 菊科 马兰属 形态:叶倒披针形,浅裂,常有疏毛。 食性:嫩叶可食,凉拌或炒制。 分布:全国广泛分布,生于草丛。 列传:又名鹅儿肠,嫩叶食用,称为马兰头。因老叶微带辣味,不堪入口,因此马兰头集中在春季采摘,华中、华东地区食之成风,热爱程度尤在荠菜之上。 蒲公英 Taraxacum mongolicum 菊科 蒲公英属 形态:具白色乳汁,叶大头羽裂。 食性:嫩叶可食,常凉拌,少有制汤。 分布:全国广泛分布,生于向阳草丛。 列传:又名婆婆丁、黄花地丁,《本草纲目》中将之形容为“花如金簪头,独脚如丁”。蒲公英味道微苦,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除了食用,蒲公英的金黄色花,已被西方园艺学家用于装点草坪。 小刺儿菜 Cirsium setosum 菊科 蓟属 形态:叶长椭圆形,常具刺。 食性:嫩叶可食,味微苦,常凉拌。 分布:全国广泛分布,生于向阳草丛。 列传:又名小蓟,沈括称“蓟州宜蓟”,认为华北地区适宜蓟生长。古人认为蓟分大小两中,大蓟为虎蓟,小蓟为猫蓟,大蓟活血化瘀,小蓟只能活血,不能消肿。小刺儿菜味道微苦,既可食用,又可作为饲料,兼有利尿、散血的功效。 车前 Plantago asiatica 车前科 车前属 形态:叶卵圆形,叶脉明显。 食性:嫩叶可食,常凉拌。 分布:全国广泛分布,生于草丛、林下。 列传:又名牛遗、当道,诗经中说“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其中的“芣苢”就是车前草。我国古代认为多子多福,由于车前草的种子作为药材,可治疗妇女难产,所以早在先秦,就有妇女采摘车前草的风俗,认为采集车前草有利于顺利生产,祈福儿孙满堂。 薄荷 Mentha haplocalyx 唇形科 薄荷属 形态:茎四棱,叶对生,揉搓后有香气。 食性:嫩叶可食,有清香味,凉拌或炒制。 分布:全国广泛分布,生于水中或水边湿地。 列传:又名蕃荷,鸡苏,因为具有清凉的刺激性气味,自古被当作奇花异草。秦汉时期,薄荷被称为“茇葀”,相传秦始皇建造阿房宫,特地在水畔栽种了薄荷。 苣荬菜 Sonchus arvensis 菊科 苦苣菜属 形态:具白色乳汁,叶长圆形,边缘具齿。 食性:嫩叶可食,常凉拌。 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中,生于草丛、荒地。 列传:又名取麻菜、甜苣菜,是我国北方常见的一种野菜。之所以称为“甜苣菜”,是因为苣荬菜与苦苣菜十分相似,前者味道鲜美,后者味苦,民间以“甜”、“苦”将之区分。 苦苣菜 Sonchus oleraceus 菊科 苦苣菜属 形态:具白色乳汁,基生叶甚多,裂片明显。 食性:嫩叶可食,味苦,常凉拌。 分布:全国广泛分布,生于草丛、荒地。 列传:尽管味苦,但具有清热、凉血、解毒的功效。先秦时期,苦苣菜被称为“苦”或者“荼”。古时人们的生活艰苦,苦苣菜时常被当作野菜食用,“谁位荼苦,其甘如荠”,说的就是新婚夫妇,面对困苦生活心态乐观的生活写照。 蔊菜 Rorippa indica 十字花科 蔊菜属 形态:叶形变化大,常大头羽裂,基生叶较多,常为杂乱状。 食性:嫩叶可食,不宜多吃,凉拌或炒制。 分布:全国广泛分布,生于草丛、荒地。 列传:又名辛菜、辣迷菜,味辣,不宜多吃,具有止咳、健胃之功效。李时珍评价蔊菜说:“蔊味辛辣,如火焊人,故名。” 黄花苜蓿 Medicago falcata 豆科 苜蓿属 形态:三枚小叶,具托叶。 食性:嫩叶可食,常炒制。 分布:全国各处有栽培。 列传:又名金花菜,原产中亚地区。我国古时将苜蓿写作“牧畜”,李时珍称“其宿根自生,可饲牧牛马也。”我国常见的紫花苜蓿、黄花苜蓿、南苜蓿等种类都是优良牧草,同时人类也可食用,相传是张骞通西域的时候引入我国的。 诸葛菜 Orychophragmus violaceus 十字花科 诸葛菜属 形态:叶形变化较大,常大头羽裂或单生,有时具白粉。 食性:嫩叶可食,凉拌或炒制,少有腌制。 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东,生于向阳草丛、荒地。 列传:又名二月兰。本来诸葛菜指的是芜菁,相传诸葛亮认为芜菁便于种植,根茎叶都可食用,于是令军民广泛种植。由于年代久远,诸葛菜的称谓,渐渐由芜菁转移到了同为十字花科近亲的二月兰头上。 碎米荠 Cardamine hirsuta 十字花科 碎米荠属 形态:羽状复叶,较细弱。 食性:全株可食,凉拌或炒制。 分布:全国广泛分布,生于水边或潮湿草丛。 列传:又名白带菜,民间称之为野荠菜。碎米荠常被当作荠菜食用,味道于荠菜近似,同时也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水苦荬 Veronica undulata 玄参科 婆婆纳属 形态:叶对生,较宽大。 食性:嫩叶可食,常炒制。 分布:全国广泛分布,生于水中。 列传:又名水菠菜、谢婆菜,味道微苦,可入药,主治清热利湿、止血化瘀。因味道与苦荬菜近似,生与水中,故而得名 紫花地丁 Viola philippica 堇菜科 堇菜属 形态:叶箭头形,具长叶柄。 食性:嫩叶可食,凉拌或蒸食。 分布:全国广泛分布,生于草丛、荒地。 列传:又名光瓣堇菜。我国有上百种堇菜,大都可食;堇菜自古被当作野菜,《说文》中称堇菜“根如荠,叶如细柳,蒸食之甘”。 小根蒜 Allium macrostemon 百合科 葱属 形态:鳞茎近球形,叶线形,基部有膜质叶鞘,植株有葱蒜气。 食性:叶、鳞茎经处理后可食,常腌制,有时食花。 分布:全国广泛分布,生于林下。 列传:又名薤白,民间称之为山蒜、野蒜。《本草纲目》中称之为“似大蒜而臭”,通常被当作野蒜或野韭菜食用。 转载自奶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