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楹联起源之我见

 TLB519 2014-11-10

楹联起源之我见

(2011-01-01 15:01:16)
标签:

杂谈

分类: 楹联起源之我见

关键词|:楹联文化  独立文体  文学  综合艺术  民俗文化

一、楹联起源研究的重要性

研究楹联之起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通过探讨楹联起源、诠释楹联的艺术本质,揭示楹联的发展规律,为楹联学理论奠定坚实的基础。因而,我们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地对待历史文献,力争全面系统地论证,给予楹联起源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符合历史的结论。这无疑对发展楹联文化,普及楹联艺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关于楹联起源的研究成果

新时期以来,楹联事业空前发展,楹联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关于楹联起源的研究也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学术现状表明,关于楹联起源,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

1古籍说

持此观点的人在浩瀚的古籍文献中,寻找楹联的源流之轨迹。如从《尚书》、《古诗源》、《老子》、《诗经》、《易经》找出对偶句,证明联语自古有之。于是,就得出结论:楹联的产生大概与《易经》同龄。肯定在战国之前。

我们都知道,古代文献中不乏对偶句,如《尚书》中的“满招损,谦受益”、“决九川,距四海”;《古诗源》里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老子》中的“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论语》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礼记》中的之“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等等。而《诗经》里的对偶句更多,可谓俯拾即来。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山有扶苏,隰有荷花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易经》中“无平不跛、无往不复”;“噬干肉,得黄金”;“君子得舆,小人剥庐”;“舍尔灵龟,观我朵颐”等等均是。

2二神说

二神说在联界较为流行。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好多楹联研究者相继提出这种观点。传说远古时代,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其下有“荼”与“郁垒”二神,系为昆弟,主管查看万方之鬼,遇到为祸作崇之鬼,便用芦苇绳索将鬼捆绑起来喂虎。因此,黄帝作礼驱鬼之时,立大桃木人,画神荼、郁垒与虎形于门户,并悬苇绳,以御凶魅。此说汉代王充《论衡.订鬼》和《后汉书.礼仪志》卷中有载。东汉末年应邵《风俗通义》也有相关记载。南朝梁刘昭注引《山海经》亦有同样记载。但今本《山海经》并无此文。后来,民间在元旦用桃木板置之门口,以驱鬼辟邪。这就是最早的桃符。桃符有的画上两个神像,也有的写上神荼、郁垒,这带文字的桃符,是最早的楹联。    

3罢谢说

清末革新派先烈谭嗣同经过考证提出:

中国最早的楹联出现在南北朝。梁朝文学家刘孝绰,罢官归家,闭门杜客,谢绝公卿,过着悠闲适意的生活。他在门上贴了一副楹联: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这种观点为好多楹联研究者接受。

4唐代出现楹联说

持此观点的联家很多,而且列举诸多实物为证。最为常见的是以湖南岳阳楼为例,认为斯楼至今依然悬挂的署名李白撰书的楹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是大诗人的真迹。

更为有力的证据出在敦煌石窟,其中有关于唐代楹联的记述。

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号为斯坦因0610卷)文献背后有联文:  

岁日:

三阳布始,四序初开;

福庆初新,寿禄延长。

立春日:

      铜浑初庆垫,

      玉律始调阳。

     

五福除三祸,

      万古殓百殃。

此外,福建方东先生在《霞浦县志》和《福鼎县志》上发现唐代咸通、干符年间(860—879)的三副楹联也是有力的证据。(因篇幅有限,不再列举。)

   

5联由诗来之说

 有人认为,楹联是由律诗派生出来的。因为五律和七律诗中都包含两个对子,于是得出结论:先有律诗才有楹联,楹联是律诗的颈联、颔联演变而来,因此楹联的平仄也应遵从律诗的平仄。此说有意无意之中,将楹联附属于诗,坚持这个观点的,以诗界朋友为多,大多数联友并不赞成。

6“余庆长春”说

这种观点,在上个世纪30年以前较为盛行。直到目前为止,还有好多从事楹联创作和楹联研究的人仍然坚持此说。且有相当一部分普及楹联的小册子反复这样肯定。这是受到清代学者纪晓岚的影响。纪晓岚的这个提法,被他的弟子楹联理论家梁章矩写在书里。梁章矩在楹联专著《楹联丛话》中写道:“尝闻纪文达师言:楹帖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因为梁章矩的楹联专著影响较为深广,所以二百年来遂成定论。

以上列举的关于楹联起源的六种论点是迥然不同的,在楹联形成的时间上看,各家观点相差悬殊。但是,我认为这些理论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除去楹联来源于诗之外,其余的观点我基本同意。原因是这些理论都是正确的。然而,这些理论的共同特点是都存在一个致命缺欠:那就是以偏概全。坚持每一个论点的人,他们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只强调楹联的某个属性,而忽视了另外的属性,因而得出的结论肯定有失偏颇。

我们要想客观地表述楹联的起源,还楹联起源一个本来面貌,必须对楹联文化有全面的理解。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我们首先应该全面地阐述楹联的基本属性。

 楹联的基本属性是什么:我说楹联是大文化!

 

三、前提——楹联是大文化

众所周知,楹联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瑰宝。要研究楹联的起源,首先必须弄清楹联应归属于什么学科。人类的知识体系一般分为三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揭示物质运动规律的,如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等等。社会科学研究是研究人类活动物质层面的,包括历史、经济、法学、社会学等等。人文科学是研究人类活动的精神层面的,如哲学、美学、文学、逻辑学。楹联的基本属性是:

楹联首先是文学

楹联同时又是综合艺术

楹联是民俗文化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我们说楹联是一个独立文体,属于文学范畴。从美学角度来看,楹联是综合艺术。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楹联是民俗文化。从历史学的角度看,楹联具有文献价值。                   

(一)作为一个独立的文体,楹联是文学大家族的成员

我们首先要重温一下文学的性质:文学是语言艺术,文学是通过作家丰富的、独特的、创造性的想象,使用语言塑造文学形象、创造意境,传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因为文学语言具有以审美为标准的特殊性,所以将文学称为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类型。小说使用语言塑造以人物为中心的文学形象,再现生活;诗歌使用语言来传达情感体验,塑造情感意象。散文是抒情、记述、议论表达思想的。

 楹联通过丰富的词汇、完备的语法和美妙的修辞,咏物绘景、叙事抒情、明心述志、怀古颂今。楹联作品可以塑造形象,创造意境,传达思想感情,体现审美关怀,因而我们说楹联具有文学性,与小说、诗歌、散文一样,当之无愧是文学大家族的一员。

(二)楹联与书法、建筑结合组成综合艺术

 综合艺术是以文学为基础,使用多种符号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视觉艺术包括戏剧、影视等。这些艺术首先使用语言符号、(剧本)多种符号媒介,包括视觉符号、听觉符号,也综合了语言艺术、视觉艺术、听觉艺术。例如,戏剧、影视不仅有人物表演(形体、表情符号),必须有台词,还使用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手段。

文学是所有综合艺术的基础,我们说,世界上的一切艺术,都离不开思维。因为人类思维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切综合艺术都必须依靠语言来实现艺术创作。戏剧的剧本。音乐的歌词。书法创作,更离不开文学语言。优秀的书法作品,其内容就是诗、词、楹联,书法只是文学内容的载体。

说楹联属于综合艺术,因为楹联包括了文学、书法、雕刻、建筑等诸种艺术门类的成分,具有明显的综合艺术的特征。楹联是文学作品,然而它却与纯粹以书面语言为工具去完成自己使命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不同,狭义的楹联通过书法这一主要载体,实现艺术实践,达到审美效果。固然,楹联也可当做单纯的文学作品来阅读,但它和戏剧、电影等综合艺术一样,终究要和其它姊妹艺术紧密合作,才能充分发挥主要功能,显示自身的特有价值。楹联不仅与书法相互糅合,融为一体,而且与雕塑、建筑等造型艺术结下难解之缘。永久性的楹联,大多要刻在竹子、木头、石头上,成为雕塑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于直接镌刻于亭台、楼阁、陵墓等建筑物上的楹联,自然也是这些建筑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狭义的楹联,包括旧时皇宫王府,民间住宅、亭台搂阁、衙署会馆、寺庙书院、陵墓牌坊所有的楹联,时至今日,这些与名胜容为一体,视为名胜灵魂的楹联,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三)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楹联是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指一个国家广大民众创造的,世代相袭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楹联的人民性决定了楹联是地道的民俗文化。楹联艺术雅俗共赏,与广大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最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楹联文化渗透到人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一个人的一生离不开楹联。诞联、婚联、寿联、挽联要伴随一个人的一生。千百年来无所不包的行业联都是。也是体现传统民俗文化的艺术形式 。所有我们说:楹联是民俗文化首先体现在楹联的实用性上。

 讨论到这里,不能不说春联。中国地域广阔南北不同俗。但是,中国人过年贴春联的风俗却是一致的。广阔的神州大地, 凡有人烟的地方, 家家门口都贴鲜红的春联。农村尤为盛行。住房的院门、房门,厨房,甚至牛棚、猪圈、鸡架都有春联。广大人民通过春联表达送旧迎新的喜悦、祝福、祈望和追求,为节日平添了欢乐、喜庆的气氛。春联为春节传递了春的消息。所以我们说春联是中华民俗文化最完美的体现。

当然,绝大部分春联算不上文学作品。比如近几年相当流行的一副楹联:“久居四海来财地;常开八方聚宝门”就是。但是,春联中不乏思想性、艺术性皆好的作品。

民俗文化包括口头文学,口头文学产生于民间,流行于民间,属于最“原生态”的文学形式。口头文学是真正的民间文学,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楹联是口头文学:因为楹联生动、形象,充满机智,雅俗共赏,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所以千百年来,有大量楹联在民间口口相传,还有一些伴有生动的故事。

(四)楹联有文献价值

不同历史时期流传下来的名胜古迹,大致都有优秀的楹联与之共存。这些楹联对研究当时的历史、政治、经济、伦理有着宝贵的文献价值。

春联也是一样。那些思想性、艺术性强的春联,与其它文学作品一样,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和折射。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被打上特定的时代印记。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楹春联是历史的见证。年复一年,春联每一年都有不同的内容。每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春联都浩如烟海。如果将大量的春联,搜集整理,就可以起到史书的别裁的作用。

总之,楹联是大文化,楹联文化涉及到文学、美学、社会学、民俗学等诸多领域。作为文学样式,楹联首先是文学大家庭的一个成员,是与诗词歌赋有相同地位的独立文体。同时,楹联是以文学为基础的综合艺术,楹联与书法相结合,以联文为内容,以书法为载体,形成独特的综合艺术。春联是楹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俗文化的精华。

四、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关于楹联的起源文体就迎刃而解了。

从纯文学的角度来看,作为一个独立的文体,楹联的形成有漫长的过程。在古代文献之中早已形成的对偶句,是楹联的雏形。对偶句的形成与中国远古,成熟于唐代。这既符合前面古籍之说,又合乎楹联成熟于唐代的论点,楹联广纳博收,汲取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甚至散文的一切优点,自成一体,到了清代达到极盛。

从综合艺术的角度来看,联文与书法相结合,联墨作品经过镌刻悬挂,肇始起始于五代。这个符合前面第六说法。狭义的楹联包括宫殿、庙宇、衙署、住宅楹柱上的楹联,成为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楹联也包括用绢或纸书写悬挂在厅堂、住室、书房的楹联。此外,朋友间的题赠,以及诞联、婚联、寿联、挽联和行行业业无所不包的行业联都属于这个范畴。

作为民俗的春联,当源之桃符,其始祖必然追溯到二神,发端于五代后蜀孟昶‘余庆’‘长春’。兴盛于北宋,历经明清,一直流传至今长盛不衰。

 以上就是我对于楹联起源的论述,为一家之见,一孔之见,考虑并不成熟,希望各位方家不吝赐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