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脆弱时逃避没用 “病态审美”的能力 照顾者对索求者有很复杂的心理冲突

 青衣问道 2014-11-14





心理盲区:最脆弱时逃避没用



  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个或几个脆弱的时刻——当你所爱的人爱上了别人,至亲的人突然辞世,被医生告知患了绝症……这个时候,该逃避还是该面对?让我们先听听网友的观点:

  观点一:当然是逃避,我想我会不顾一切地逃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一切,等待时间来治愈创伤。

  观点二:该面对的总归要面对,那就正视它好了,大不了痛痛快快地喝上一通,酒醒之后就什么都过去了。

  对于这些痛苦和“丧失”,心理学家们是怎样认识的?正确的处理方法又是什么呢?

  德国心理研究者施奈德对人们遇到“丧失”(包括离婚、死亡、衰老等)时的反应进行研究后,提出了8阶段模式,其主要发展脉络是:(1)得知丧失,经历最初的混乱——(2)通过找到问题的积极面,来延缓内心无助感和绝望感的产生——(3)放弃对往事的依恋,以拒绝体验悲伤——(4)意识到悲伤程度,感到最痛苦、孤独、绝望——(5)接受“丧失”,原谅自己和他人——(6)开始正常生活,告别悲伤——(7)重新理解丧失,从中得到成长——(8)把“丧失”转化为新的依恋,获得精神上的成长。

  从这个发展模式中,我们可以发现,受到打击变得脆弱时,人们的本能反应几乎都是逃避,比如强迫自己不去回忆,或是否认事情的发生。因此,逃避是人正常的第一反应,但它只是一个阶段而已,如果我们想要成长,就必须经历“面对和处理悲伤”这个阶段。

  但是,有的人一直会逃避伤痛,或是强颜欢笑,认为时间可以冲淡一切。实际上,这种做法只能暂时让人体会不到痛苦,但它会使我们的成长停滞。因为所有的情绪都是巨大的心理能量,我们在抑制自己悲伤的时候,也就把很多能量抑制住了。而此时,我们根本无法快乐地生活,下次甚至可能犯同样的错误。

  生命中的任何一件事,快乐的抑或痛苦的,都可以让我们从中学习和成长。所以,我们必须勇于面对,去触碰自己内心的悲伤,让它有机会表达出来。当这种伤悲倾泻出来之后,我们才有能力去理性地分析这些丧失,然后从中得到领悟,原谅自己,也原谅他人,打起精神面对新的生活。














虐恋是怎么形成的?





核心提示: 一般而言,具有成瘾特质的人,往往会有一种“病态美学”,也就是他们可以堂而皇之地将他们种种脆弱、崩溃以及无助公之于众,而毫无顾忌,他们甚至以自己的病态为食,供他们顾影自怜,反复把玩。


现在也许我们应该要回答周星驰的提问了:为什么我们会喜欢上一个赌徒,一个成瘾者,一个我们认为有很大的文化上不认同的特点的人?

首先要从这些具有成瘾特质的人说起,一般而言,具有成瘾特质的人,往往会有一种“病态美学”,也就是他们可以堂而皇之地将他们种种脆弱、崩溃以及无助公之于众,而毫无顾忌,他们甚至以自己的病态为食,供他们顾影自怜,反复把玩。


或者说他们这样公然兜售他们的可怜和软弱,就像是《怪物史莱克》里面那只大眼睛的猫侠盗一样,一旦它用那双孩童般清澈而无辜的眼神看着你的时候,往往会有一批女人被打动。这些女人往往是母爱过重乃至泛滥的,她们随时准备投入这么一场轰轰烈烈的“救赎运动”。更何况,这些“脆弱”的小灵魂们,往往因为长期浸泡在诗意的“病态”中,往往因为敏感而很有才华和天分,有着让人赞叹的创造力和感染力。他们具有一种很强的“穿越能力”,这种穿越能力来自他们的边界的透明感,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他们选择了不长大,让自己脆弱的孩童状态一直保持到成年,而一个孩子是最没有边界感的。所谓边界感就是指一个人是否有自己的原则和自我感,一个处于童年早期的孩子,比如3到5岁的孩子,他们是很难有边界意识的,他们的人生主要任务是发展依附关系和安全感,而不是从依附中走出来。但可惜的是,似乎他们的心理发展到了这个时期就好像时针停止了。他们为什么会将自己一直保持在孩童的没有自我的状态呢?

让我们假想一下:从前有一个小男孩,他在一个母爱甚重的环境下长大,他发现自己努力成为男子汉的行为并不能得到妈妈的真心喜欢,而只有当他生病的时候,当他流泪的时候,当他脆弱和可怜的时候,妈妈才会对他温柔。于是他是这么定义爱的:爱=脆弱。他从小被训练得具有超级表达脆弱的能力,他的脆弱是被鼓励和支持的,因为妈妈需要有一个小孩子来永远抱着,于是他就选择不再长大,来满足妈妈想要永远抱着孩子,永远能照顾孩子的愿望。这样的小孩子,是不愿意进入社会成为成人的,因为他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妈妈或者爸爸的暗示,那就是当他具有独立性乃至成长的时候,他就不能再获得爸爸妈妈的爱。于是他是这么定义爱的:只要我一直当一个脆弱的小孩,我就会得到爸爸妈妈的爱;如果我要长大,那么就会没有这样的爱。




所以这样的孩子一旦到了成人年龄,他们往往会将自毁进行到底,因为他们通过将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而让自己进入熟悉的爱的模式。将自己毁得不成样子,是因为他们只会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爱;所谓寻找一个合适的人,只是寻找一个愿意像他妈妈那样永远用这种让他生病的方式爱他的人而已。或者说,他们的情感形态就是“索取者”,索取者在爱情中的姿态就是不断通过自己的“病态”来吸引“爱心过度”的人来咬饵,以此获得他们想要的爱。现在该说说和病态美最“匹配”的人群了,也许燕子就是这样的人:在关系中,她们往往对“病态者”有独特和敏感的感知,或者说她们对“病态”情有独钟。

心理分析:那么为什么她们会发展出一种“病态审美”的能力?

说一个小女孩的故事吧,这样的故事在我们父辈的身上很常见:不久以前,有一个小姑娘,她是家里的老大,她发现,自从弟弟妹妹出生以后,她就失去了一种爱。但同时她发现了另一种爱,这种爱就是如果她选择放弃做小孩子,或者放弃做一个“索求者”而成为一个“照顾者”,那么她就可以得到爸爸妈妈的奖励以及微笑。她明白了如果她成为爸爸妈妈的帮手,像一个小大人一样,就可以得到爱,那么她就会以牺牲自己的童年作为代价,而去做一切符合爸爸妈妈的爱的标准的事情。

她得知,如果她能帮爸爸妈妈照顾弟弟妹妹,她就可以得到爱;如果她学习好,她可以得到爱;如果她足够安静和乖就可以得到爱;如果她能成为爸爸或者妈妈的情绪垃圾桶,她就可以得到爱;如果她被爸爸妈妈攻击了而保持安静,她就可以得到爱……总之,她发现,如果自己照顾周围所有人,她就可以得到爱,她就被训练得成为一种爱的信仰的追随者:爱=奉献和照顾他人。

如果换一种视角,就会发现,其实如果一个人在关系中热衷照顾他人,那么这也说明,也许他不知道自己和他人的区别,换言之,他也是个无边界的人。因为他分不清自己的需要和他人的需要的区别,而坚持认为,如果自己照顾了别人,别人必然会很好地回馈自己,其实就是按照自己的假想来“强奸”这个世界。在别人看来,这也许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为什么这个世界的运行要按照你的规则来?但在他这里也许是一种天经地义,因为从小他就是在这样的世界里长大的。这个世界要求他放下所有自己的需要,将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上,只有先满足了别人,他的需要才能被满足,或者说他的需要的满足必须要以满足他人的需要为前提。

这样的奉献者其实也是情感的放贷者,在情感的初期,他们的奉献带有一种无怨无悔的“美感”;但在爱情的后期,当他们的爱无法得到想象中的回报时,他们的“高利贷”的本性就会暴露出来。他们的这种本性也是人性,因为这个世界的第一定律就是“守恒定律”,万事万物都需要平衡,没有不需要回报的付出,也没有不需要付出的回报。一般来说,高利贷往往要和黑道联系在一起的,那么往往“照顾者”的爱,在初期的时候带着“山楂树之恋”式的唯美色彩,但到了后期往往就摇身一变成了“无间道”式的情感残酷专权,会把对方当成自己的私有产品,并且一意孤行。那些结婚若干年后强女弱男的家庭基本就是这个类型。

还有一个隐秘的线索就是照顾者对索求者有很复杂的心理冲突。一方面,他们之所以无微不至地照顾索求者,是因为他们其实很羡慕索求者这样公然暴露自己的脆弱,而这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一种禁忌乃至罪恶。他们舍弃了自己的脆弱才获得爱,现在有个人会这么肆无忌惮地表达他们一生中都被无形禁止的事,他们会非常热爱这样的人。因为这些人所说的话很多都是那个被他们压抑的自己的心声,他们怎么能不爱?其实这还是一种没有边界的表现。你非常爱一个人,其实是因为这个人能够说你不敢说的话,做你不敢做的事,如果你和他在一起,那么也许就好像是你也有这种品质一样,这其实是一种连体现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