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餐饮美食---麻婆豆腐的前世今生

 厨人 2014-11-19

麻婆豆腐正传


主持人阳光
麻婆豆腐是中国豆腐菜肴中最富特色的菜品之一,已成为享誉全球的川菜名肴,被日本人称为天下最好吃的菜。《麻婆豆腐正传》以「记录片」的形式详述制作技术关键。

麻婆豆腐赋(肖崇阳撰文)
同治初年,蓉城北郊,万福桥头,陈氏饭铺,掌灶麻婆,匠心独具。烹制豆腐,技法特异。取府河之清水,川西之菜油,东山之“荆条”,郫县之豆瓣,汉源之“红袍”,时蔬之蒜苗。料到、物到、火候到,物真、料足、出味道。油亮一条线,热烫更增鲜。红、白、绿三色增辉,麻、辣、咸三味浓郁。豆腐整而不烂,牛肉酥香味鲜。观之动容神往,品之开胃忘怀。食客慕名前往,趋之若鹜,饭铺门庭若市、火爆异常。时过境迁,神魂依在。其味不减,其名更扬,蜚声神州大地,驰名五湖四海;其势有加,出夔门、下东瀛、走欧美、行诸国、好不风骚气派。美哉麻婆豆腐,快哉豆腐麻婆!
麻婆豆腐简介

编导 陈麻婆 外景地 四川
荣誉 成都名小吃、美食金鼎奖。
剧评 她以“火督”(dū)法烹之,在雪白细嫩的豆腐外,衬托着棕红色的牛肉末和油绿的青蒜苗,外围一圈透亮的红油,如玉镶琥珀,具有麻、辣、烫、嫩、香、鲜、酥(指牛肉粒)、整(指豆腐形整不烂)的独特风格。
演员 她选用南豆腐400克,牛肉馅100克,青蒜苗15克,郫县豆瓣酱20克,豆豉12克,姜末10克,辣椒粉0.5克,花椒粉1.5克,酱油8克,盐5克(根据口味调整用量),糖4克,湿淀粉3克,肉汤或水150克,菜子油75克烹制而成。
剧情简介 1862年(清朝同治元年),陈麻婆开店于成都外北万福桥边,原店名为“陈兴盛饭铺”。店主陈春富早殁,小饭店便由老板娘经营,因其面上微麻,人称陈麻婆。光顾饭铺的主要是挑油的脚夫,这些人经常是买点豆腐、牛肉,再从油篓子里舀些菜子油,要求老板娘代为加工。日子一长,陈氏对烹制豆腐有了一套独特的烹饪技巧,烹制豆腐色味具全,深得人们喜爱,称其为“陈麻婆豆腐”(简称麻婆豆腐)。现在,该店移址成都新华大道,更名为“陈麻婆豆腐双林店”。日本中式料理泰斗陈建一先生的父亲陈建民将其引入日本,在日本经营了多个“陈建一麻婆豆腐店”。
麻婆豆腐成长史

第一场 南北豆腐有差别
制作麻婆豆腐宜选南豆腐。因为南豆腐色泽白,非常嫩。而北豆腐则相对发黄,比较老。从工艺上看:南豆腐用石膏作为凝固剂,而北豆腐用盐卤作为凝固剂。南豆腐水分比较多,本不适合炒菜,却宜用来火督制麻婆豆腐。鉴定南豆腐质量有3种方法:1.眼睛观察法。豆腐内无花纹、无杂质、洁白细嫩的为优;内有气泡、有细微颗粒、颜色微黄的为劣质豆腐。2.牙签鉴别法。手握牙签,在离豆腐30厘米高处松手,让牙签自由下落,能插入豆腐的则为优质南豆腐。3.刀切法。切面光滑平整,无碎粒,色泽光亮,口感好,无异味的为优。

第二场 初加工四种方法
南豆腐和北豆腐都有豆腥味,北豆腐还有轻微的苦涩味。为除祛异味,豆腐在烹调前都应放水里焯一下。这焯水大有讲究,常见许多豆腐焯制不是散碎就是中心出现空洞。这是没有掌握豆腐焯水的诀窍,正确的方法是:
方法一、冷水下锅焯透。将豆腐划成大小一致的块,放在冷水锅中,与水同时加热,待水温上升到90℃左右时,应转用微火恒温,用手捏有一定润滑度和硬度时捞出,浸冷水中。焯豆腐的水一开、火一旺,就易使豆腐中心出现孔洞。
方法二、加酸菜焯水,中和碱味。
豆腐的苦味来源于凝固剂中的碱性物质,焯水时可以按照500克豆腐加入25克酸菜鱼专用酸菜,中和酸味,成菜风味更独特。酸菜的用量根据用水量和豆腐数量做适当增减,味不可过酸,否则会影响豆腐的鲜美滋味,弄巧成拙。
方法三、90℃热水浸泡15分钟。
为防止焯水时将豆腐中间煮出孔洞,影响口感,可以将豆腐在90℃热水中热浸15分钟,再控掉多余水分。这样既可以祛掉异味,又可以保温,防止豆腐出现“外烫内凉”的现象。
方法四、用盐水汆豆腐作用大。
每200克豆腐加水500克、盐10克汆烫,一为打底味,因为豆腐难以入味,此时先做铺垫,为整款菜味道成型打下基调;二为焯去豆腐的豆腥味和石膏味,使豆腐保留本身的清香;三为促使豆腐中的蛋白质变性凝固,保持豆腐形整不碎;四为使水的密度相对增加,给豆腐体内保持水分创造外部条件。

第三场 配料选用有技巧
牛肉末,绵而酥。应选无筋净牛肉,入锅煵(音nán,即低温、小火、长时间炒)至酥香吐油时,才能起锅。下豆腐烧入味后,勾芡前放入煵酥的牛肉末(炒酥并非炒焦,“酥”则含有15%的水分,“焦”则水分全无),才能保持其酥的特色。
青蒜苗,不可少。蒜味要明显大于葱姜之味,蒜的辛香味与辣椒味同入一菜,受热后产生特殊的芳香味,使辣椒的辣味得到升华和转化。俗话说“宁可无葱姜,不可无大蒜”。所以麻婆豆腐制作时,青蒜苗不可少。此外,青蒜苗应在出锅前放,起“红中点绿”的作用,否则就会丧失青绿之色和鲜香之味。
郫县豆瓣,炒出香味。即使豆瓣酱本身的“生辣味”转化成“香辣味”。豆瓣酱加菜子油小火炒制,形成棕红的色泽,“由生变熟,由熟生香,香中有辣,辣中溢香”,这是郫县豆瓣受热后口味发生的最合理的转化。
永川豆豉,增浓增味。麻婆豆腐的口味是以浓、厚为特点的,单靠郫县豆瓣远远不够,需要豆豉配合增香。永川豆豉用大豆发酵加工而成,具有独特的咸鲜味及酱香味,与豆瓣酱合用,香辣浓香,余味无穷。

第四场
别样加热工艺—火督

火督,又作火毒,四川民间烹饪技法,接近于“烧”,因烹制时锅中伴有“咕嘟咕嘟”之声而得名,特点是以小火慢慢加热,使原料充分烧煮入味,常用于豆腐、鲜鱼类菜肴的烹制。
火督豆腐时原料不能切得太小,应切成1-2厘米见方、大小基本一致的块,用小火长时间加热,使其成熟均匀。火督制时,汤要少,小火慢慢火督制,直至豆腐本身水分排出、调料渗入豆腐中,收汁成菜(火督豆腐要勾芡,芡汁要求稍宽)。火督制的时间要掌握好,避免焦锅,使豆腐具有色泽光亮、质地细嫩、鲜香入味的特点。
第五场
三次勾芡不“吐水”
勾芡是菜肴成败的最大关键之一,目的是为了使调料更好地附着在原料上,既收紧汁水,更加美观;又使滋味集中在原料上面,增强口感。在勾芡的时候要开大火,这样才能让勾下的芡汁迅速变浓变稠,粘住作为主料的豆腐。
勾芡一次是绝对不够的!因为勾芡一次之后豆腐要出现“吐水”现象,这样就必须进行第二次乃至第三次勾芡。原因有二:一是豆腐本身富含水分,加热后就会不断吐水。二是用芡不当。一般来说,以分次勾芡为好,芡汁适当浓一些。第一次勾芡后,轻轻推动,待芡汁融合,再第二次、第三次勾芡,使芡汁与汤汁的粘稠度适宜,薄薄的粘附在豆腐的表面,解决吐水问题。
第六场
技术问题各个击破

问题1.成品不红亮。主要原因是煵豆瓣酱、辣椒面的油温过高,使之焦煳变黑。操作时应将油温控制在100℃—130℃之间。这个区间的温度,可以充分地让红色辣椒色素溶解于油脂中,使其色泽红亮,香辣椒味突出。当然郫县豆瓣酱、红辣椒面的质量也是关键。豆腐要做出红润明亮的色泽,还不能太吝惜菜子油,其色棕黄,炒出来的豆瓣红油才更红亮(万一色泽不行,最后装盘的时候,可以淋入另锅熬制的豆瓣红油)。
问题2.味口过咸。这是因为在调味中,对豆瓣、酱油、盐的用量缺乏全面考虑,咸味的比重增大所致。操作时,应先以酱油提色,再视味的需要放盐增味。避免先放盐,味已合适,而色不足,再用酱油提色,则咸味过矣。
问题3.口感不嫩。质地细嫩一靠原料本身,二靠与豆腐适应的汤汁。随着豆腐不断受热,势必散失部分水分,此时就需要有汤汁来补充水分,防止质地变老。汤量宁多勿少,以刚好浸没豆腐为宜,防止汤量少、口感干、质地老。

麻婆龙虾
麻婆南豆腐麻婆北豆腐

麻婆豆腐烧黄鱼海鲜烧麻婆豆腐

第七场 营养搭配求均衡
麻婆豆腐的主料相对单一,各地厨师结合食客需求,在配菜上又做了一些改变。
麻婆豆腐新伙伴:
1.麻婆豆腐+鱼,取长补短。豆腐所含蛋白质缺乏蛋氨酸和赖氨酸,鱼缺乏苯丙氨酸,豆腐和鱼一起吃,蛋白质的组成更合理,营养价值更高。代表菜有:豆豉鲮鱼烧豆腐、小黄鱼烧麻婆豆腐。
2.麻婆豆腐+海鲜,增鲜和味提档次。代表菜有:麻婆豆花蟹、蛤蜊烧麻婆豆腐、麻婆龙虾、麻婆鲍鱼仔。
3.麻婆豆腐+海带结,避免碘缺乏。豆腐里的皂角苷成分,可以促进脂肪代谢,阻止动脉硬化发生,但易造成机体碘缺乏,与海带同食可避免这个问题。
4.麻婆豆腐+酸萝卜粒,避免消化不良。豆腐营养丰富,多吃可引起消化不良,酸萝卜有助消化之功,此弊即可消除。
5.麻婆豆腐+乳鸽,补肝壮肾、益气补血。鸽肉壮体补肾、生机活力、健脑补神,提高记忆力,降低血压,调整人体血糖,延年益寿。
6.麻婆豆腐+米饭,补充粗纤维和淀粉。代表菜麻婆豆腐盖浇饭,其成本低廉,可以调和诸多口味,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7.麻婆豆腐+熟肥肠块,风味好。猪大肠有润燥、补虚、止渴止血之功效,可用于治疗虚弱口渴、痔疮、便血、便秘等症。但富含高胆固醇,中老年人少吃为好。
麻婆豆花蟹麻婆豆腐盖浇饭

麻婆鲍鱼仔麻婆乳鸽

麻婆豆花
蟹肉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