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绝句11.“一三五”全不论?还是仍须论?

 天下有忧 2014-11-25

       哪些字有可能变通?分析一个包含格律诗全部原型句式的七绝字音分布图,看看诗里各个停顿的句中平仄交替、句间对立粘连的关系,便会对哪些字可以变通有所了解。这个七绝字音分布图也可以叫做格律诗的字音分布图,因为它包含了绝句、律诗的所有句式,如下:

                   /仄/平(交替)

             对立<                           >出仄对平

                   /平/仄(交替)

             粘连<

                   /平/平(交替)

             对立<                           >出仄对平

                   /仄/仄(交替)

    格律诗全靠各停顿在平仄上的交替、对立、粘连以及隔句押韵来求得独特的声韵之美,因此图中的双数字和句末字一定要严格控制,不能随意变通,即不能随便改变它们的平仄属性。这些字属于停顿的节奏点,不拘平仄,会对格律诗的本质属性,亦即对格律诗的上述平仄关系造成损害。而所有的单数字(不计句末字)用平用仄,都不会损害格律诗的本质,不会影响格律诗优美的声韵效果。也就是说,除句末字以外,所有的单数字都应该能够变通。

    这个推论还有更多根据。众所周知,构成格律诗平仄格式的四种句式之中,有两种句式,即a2和b2,它们的产生是以单数字可平可仄为前提的。格律诗的理论认为,平仄字音分布图上的第二句与第三句存在粘连(平仄相同)关系,第三句与第四句存在对立关系(平仄相反)。为什么“仄/平/仄/” 与“仄/平/平/”能算平仄相同呢(“仄” 与“平”明显有别)?为什么“仄/平/平/”与“平/仄/仄/”能毫无分别地算作平仄相反呢(“平”与“仄平”之相反也不同于“仄”与“平”之相反)?其隐含的前提不就是单数字的平仄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吗?这恐怕是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

    以上我们从理论上说明了平仄格式上单数字灵活变通的可能性,前一篇文章又引证了唐代诗人把所有单数字都作了不拘平仄运用的事实,据此推断,原型格式中处于一、三、五位置上的字,应该都可以变通了吧?可是权威方面给出的信息却是“一三五”仍须论,不能全不论。

    不过,回顾一下历史,不许变通的单数字到底从多到少地变化着。七言的四种句式除句末字外有单数字12个,最先有六个不能变通处理,后来逐个解除禁令,但直到目前为止,仍然有两个单数字被多数人认定为不能不论,即不能无条件地作可平可仄的处理。

    从头讲起吧。六个不能变通的单数字有五个被视为“孤平拗字”,还有一个则被视为“三平拗字”。“孤平拗字”出现了,还可以补救。“三平拗字” 出现了,则无法补救,而被判犯了大忌。以下是五种孤平拗救的例子。

    孤平1:句式a1“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一字如被活用即成为孤平1拗字,因为它若活用为仄,则其下的平声字便被前后两个仄声字夹在中间,成为一个孤零零的平声字。下例的首句第一字“属孤平1拗字,首句第三字“ 属孤平1救字。

              饱霜孤竹声偏切,带火焦桐韵本悲。刘禹锡《答杨八》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孤平2:句式a1“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五字如被活用即成为孤平2拗字,因为它若活用为仄,则其下的平声字便被前后两个仄声字夹在中间,成为一个孤零零的平声字。下例的首句第五字“属孤平2拗字,次句第五字“ 属孤平2救字。

              相思合眼梦何处?十二峰高巴字遥。徐凝《荆巫梦思》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孤平3:句式b1“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如被活用即成为孤平3拗字,因为它若活用为仄,则其下的平声字便被前后两个仄声字夹在中间,成为一个孤零零的平声字。下例次句的第三字“属孤平3拗字,次句的第五字“ 属孤平3救字。

              廉纤晚雨不能晴池岸草间蚯蚓鸣。韩愈《晚雨》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孤平4:句式b2“仄仄平平平仄仄”的第三字、第五字如果同时被活用,即成为孤平4拗字,因为这两个平声字改为仄声字,则其中间的平声字便被前后两个仄声字夹住,成为一个孤零零的平声字。所以这两个单数字在同一首诗里,只能有一个变通,不能两个一起变通。这也意味着若某一个违拗,则另一个补救。下例①首句的第三字“未”属孤平4拗字,首句的第五字“投”坚持用平,起着孤平4救字的作用;②首句的第五字“说”属孤平4拗字,首句的第三字“匆” 坚持用平,起着孤平4救字的作用。

              日暮未知投宿处,逢人便问向前程。张籍《平望驿》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孤平5:句式a2“平平仄仄仄平平”的第一字如被活用即成为孤平5拗字,因为它若活用为仄,则其下的平声字便被前后两个仄声字夹在中间,成为一个孤零零的平声字。下例首句的第一字“锦”属孤平5拗字,首句的第三字“丝” 属孤平5救字。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杜甫《赠花卿》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至于三平拗字,它出现在句式a2“平平仄仄仄平平”的第五字上,这个字如果后人胆敢变通,把仄改平,形成句末三平,那将被“一票否决”,不承认它有格律诗的资格。不过前人可以例外,在《全唐诗》等集子里,可以找到这种例子,且举两个: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李白《鹦鹉洲》)。

              风巢袅袅春鸦鸦,无子老人仰面嗟。孟郊《济源寒食》

    ①的“何青青”,②的“春鸦鸦”,就是“句末三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