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管理哲学:C模式的基本内涵

 迷糊128 2014-12-10
——《淮南子·要略》
一、 管理阶段论

1、管理概念的提出

1841年10月5日,在美国马萨诸塞——纽约的西部铁路上,两列火车迎头相撞,造成近20人死亡。马萨诸塞车祸看似一个偶然事件,但却反映了由于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生产的日益复杂化,资本家越来越难以独立完成管理自己企业的任务,从而不可避免地引发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即职业经理人的出现。

1、古典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的主要代表人物与理论包括:以费雷德里克·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以亨利·法约尔为代表的一般管理理论;此外还有马克斯·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科学管理之父”—— 费雷德里克·泰勒,他的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首次将物理学引入管理。比如制成一把伞要经过18道工序,由一个人做则一天都无法完成,但是如果每个人只做其中一道工序,效率将提高11倍,这就是分工和标准化。泰勒把这个管理模式叫做“科学管理”。

管理思想的核心内容是:1)工作定额;2)科学的挑选和培训工人;3)标准化;4)差别计件工资制;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离……

科学管理学派最大的贡献在于创造了以科学调查研究指导管理活动的管理理论,开辟了不依赖传统的经验和直观的判断而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管理的新纪元。

“现代经营管理之父” ——亨利·法约尔,他的代表作是《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法约尔把管理的过程划分为五个要素,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它们形成了完整的管理过程。他最主要的贡献在于三个方面:从经营职能中独立出管理活动,提出管理活动所需的五大职能和14条管理原则。

马克斯·韦伯,德国社会学家。他在管理理论上的研究主要在组织理论上,在他的代表作《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中,他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 (官僚体制或科层制)理论。

3、梅奥人际关系理论

霍桑试验。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间,美国有关研究人员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了有关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试验。这项试验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乔治·埃尔顿·梅奥。在这项试验的基础上,梅奥创立了早期的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说,首次将心理学和社会学引入管理。

梅奥认为,在正式组织中,以效率逻辑为其行动标准;在非正式组织中,以感情逻辑为其行动标准。

4、现代管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企业经营环境更为复杂多变,许多学者和管理专家都从各自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现代管理问题进行研究,相继出现许多管理理论和新学派,这些理论和学派,在历史渊源和内容上互相影响和联系,形成了盘根错节,争相竞荣的局面,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指出管理理论有11个学派:经验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社会协作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学派、数学(或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经营管理(或管理过程)学派。

进入90年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经济一体化程度大大提高,这些变化也触及到管理学的一些根本问题,预示有关管理理论体系也要来一场革命。在这一时期现代管理理论最新思潮就是企业再造理论和学习型组织,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是将文化引入到管理中。

5、管理学的四个阶段

综观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大致可将其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早期的管理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之前。此阶段虽还没有“管理”这一名词,但已存在着大量的管理思想和实践。

第二阶段:古典的管理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至1930年之间。此阶段的特点是以“事”以“物”为中心,研究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其代表人物有泰勒和法约尔等。

第三阶段:中期的管理思想,产生于1930-1945年之间。此阶段的特点是把管理的重点从以“事”以“物”为中心转移到以“人”为中心,将西方的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引进管理的研究领域,提出用调节人际关系、改善劳动条件等办法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此阶段的代表人物有梅奥和巴纳德。

第四阶段现代管理思想,产生于1945年之后。此阶段管理领域非常活跃,出现了众多的管理学派,每一学派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都从各自的角度来研究管理。

第五阶段:未来的管理,将迎来管理的哲学时代,也可以称为后现代管理、超时代管理、管理的后科学时代,即哲学管理时代。这一阶段的管理,是要综合文化与科学管理的长处,把伦理与管理、文化与科学、感性与理性、整体与分析通通结合起来。这也是中国管理学的精要所在,中国管理学是对东西方管理思想取舍、整合、融通、交融的锻造,籍东方天地人和为基点,取百家精华为统筹,融科学、哲学为一体。

二、C模式的特质

成中英先生开创的中国管理学“C理论”是知识管理与智慧管理,而“C模式”将“C理论”融会贯通,形成依附于母体,但同时别具特色的管理理念与思想。

1、整体系统论

管理是一种人的行为,但最高的管理又具有一种自然。自然而又自由的理想,这正是《易经》哲学的深度所在。《易经》哲学最根本的思想就是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而又内外、上下、左右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整体。所谓“动态的整体”,就是指宇宙的事物不管如何缤纷繁多,都有密切的互动和相互的影响,每个事物都在自已运动,而都有一定的背景和网络,别的事物影响着它,它也影响着别的事物。个体性和整体性是相互关联的,整体性不能用封闭的态度去了解。因为整体包含着时间和空间,包含着时间的流动和空间的整合,所以不应限制于任何固定的格局,而应该不断打破格局。

这种动态的整体宇宙观是中国人在其长期的文化经验和文化实践中体验出来的,具有中国的特色,任何中国人及其管理活动都不可能不受到这种宇宙观的影响。这种宇宙观正确地表达了宇宙的内在特性,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一种互动的关系,具有明显的或潜在的全人类性(世界性),同样为现代人所必需,为现代管理所必需。

管理同样是统一不可割裂的系统,任何肢解管理的学术和实践都违背了管理的本质。系统论将管理视为系统与系统的集合,认为企业的复杂性在于管理的复杂性,研究企业相关的任何部分,就是研究相应的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它将研究和处理对象作为一个系统即整体来对待。在研究过程中注意掌握对象的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及时序性等基本特征。系统论的任务,主要的是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的目的。

在C模式下,管理的问题都将从整体关联的角度进行解读和解决,洞悉各个管理要素间的依存与联系,在动态中解决问题而不是只针对一时一地的问题。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利润最大化,并最终在不断的自我检视和修正中实现管理的不断创新。

C模式就是系统、整体看待管理,不再孤立求证、静态分析,而是把管理看成一个鲜活的有血肉、有思想、有灵魂的生命体,而西方的管理更像手术台上的肢解。

2、自我更新体系

《易经》哲学两极一体的整体宇宙观,体现出一种辩证的逻辑。这种辩证的逻辑同黑格尔的三段论的辩证法不完全一样。从一分为二到合二为一,从对立相反到互补互化,再到产生新的事物,应该说有五个层次,即整体创化——阴阳分化——多元发展——冲击补充——推陈出新这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具体体现在《周易》的宇宙模式中,如图所示:
 

简言之,管理是由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过程。

C模式认为,管理是一个多元融合,兼容并包的系统,对任何外来的有益的思想、方法、技术、工具来之不拒,进而溶解、吸收、消化,从而成为一体。

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不断推陈出新,任何生命体都会老化,新的生命体是对原生命体的继承和发展。

C模式不仅通过改变企业基因和代谢系统延长企业寿命,而且还培养企业新的生命体,使其子子孙孙无穷匮焉。即:改变企业基因,使企业更好的适应外部环境挑战;更新代谢系统,使企业优化内部资源和职能配置,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推陈出新,结合内外环境变化,不断的延伸出新的经济体以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每个事物都有发展的支点或者是力点,C理论实际上就是在利用杠杆原理,力点就是要达到的目标,支点是他的根本,重点是摆下去的力量。C理论永远是在用来找寻一个重点和支点。所以在什么时候,做出什么样的决定,那就是一个决策者本身的眼光问题。

在今后怎么发展这一方面,和我们现在看到的全球化人类资源的应用很有关系。C理论允许多元的发展,不是千篇一律。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特性,有不同的支点,不同阶段的公司应该建立什么样的不同的发展目标,都是在变化当中的。C理论体系就是用来分析不同的行业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支点,怎么样用C理论找到这个支点,以及如何用C理论体系来调整采用的手段与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关系。

管理并不神秘,任何神化的管理模式和理念,都是夜郎自大,C模式就是还原管理本意,让所有的组织和企业乃至个体的人找到管理路径和自我修持的法门。

C模式把管理模式同样视为生命体,有整体创化,就有推陈出新,因此C模式将来也面临着不断的修正、更新,以适应新环境下管理变革。

C模式生命论对当今社会、国家乃至世界都有非常的意义。和谐、共融,彼此关爱,相互倾听,可以避免西方霸权与伊斯兰原教主义的绝对对立与水火不容。在C模式体系下,对社会各个要素进行分析论证,协调利弊,推动对话与交流,扩大共识,弥合分歧,在整合创化中,使之和谐相处并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三、预测、决策论

传统的看法是把《易经》看成一部占卜之书,不错,《易经》的确具有占卜的功能,但是它的主要价值在于揭示了宇宙万物的本相,提供一个整体和谐发展的宇宙观,从而帮助人们了解世界、把握未来。

《易经》之所以能够发挥预测的作用,并不是它本身有什么神秘的力量在帮助我们去揣测未来,而是有其内在的哲学理由和依据——否则就变成迷信了。在今天西学昌明的时代,我们一定要强调《易经》哲学本身所包含的基于周遍观察和动态思维的科学性与逻辑性,从而正确把握《易经》的预测功能,把它作为掌握世界变化的可能方法之一并适当地体现出来。

总而言之,对《易经》占卜采取正确的态度,就是要发挥决策的精神。

我们传统文化认为世界上所有事物分为二大属性——阴与阳。孟子说:“徒善不能以自行,徒法不足以为政。”[1]这种物质是由五种元素组成的,即木、火、土、金、水,我们把这五种元素称为“五行”。由五行又派生出我们能感受得到的八种现象,天、地、水、火、风、雷、山、泽,而这些正好分别与八卦的乾、坤、坎、离、巽、震、艮、兑相对应。这样八卦与五行就结合起来,乾兑属金,坎属水,离属火,震巽属木,艮坤属土,彼此相互支撑和佐证。五行相生表示一事物对另一事物有促进的作用;五行相克,表示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制约作用。
中国文化、思想、哲学是形而上的,超越地域性,高于形而下的实践。管理是实践活动,具有人类共性。文化有不同(地域)特质,管理要与文化相结合(匹配度)。C理论的哲学是心灵与宇宙的发展摸式,有着人类共性需求。C模式融合地域文化,管理实现本土化,它将西方工具植入思想,使感兴与理性相容。

企业的发展有规律和轨迹,因此是可以预测的。《易经》是探索、发现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有借鉴和参考之意。它通过将不同的数引入逻辑推断体系,导出不同的结果,这已经被证实。管理的一大特点——要求量化、规律化,在这里可以得到完整的展现。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决不是置身于未来管理未来,而应是在时下管理未来,否则就是“下医治已病”,可能就失去管理的机会了。

C模式预测、决策系统是针对组织和企业的,是《易经》预测、决策系统的子集,需要带入更多与之相关的参考值。对于企业管理而言,管理的各个要素可以和八卦所揭示的因应变革机理相互契合,借助C模式的推导系统,可得出方向性的论断。

C模式生命论的发现规律、认识规律、改造规律的特质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前瞻性的价值。在当前基础上对未来进行趋利避害的筹划和准备,有效的降低社会发展代价和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现规律、利用规律可以降低资源成本、时间成本、人才成本、机会成本,同时还避免了不必要的纷争和消耗,这就是大的发展观、历史观。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胜利方为了收回战争投资,给失败方制定了非常严厉的赔偿条件。当年美国总统威尔逊看到《凡尔赛和约》[2]草案时说:如果我是德国总统,我绝对不会签这样的合约。当年的英国首相在《凡尔赛和约》签署后私下对人说:“这个条约只有两个结果,一是毁约,二是战争,它只是一份20年的休战书。”193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方之一德国,以“闪电战”袭击波兰,向全世界实施了疯狂的报复。距德国签署《凡尔赛和约》整整20年又2个月零3天。

为何不在20年前消除隐患,而是故意埋下精确的定时炸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