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卑 自我价值感不稳定 消极自我价值感 脾气暴躁不稳定高自尊

 青衣问道 2014-12-14


觉得所有人看不起自己其实是自己潜意识的看不起自己




觉得所有人都看不起自己,这一般来说是一种错觉,之所以会产生这种错觉,是因为自我价值感的不稳定,经常性的对自己的能力或价值有否定或怀疑的态度。在自我价值感不稳定的情况下,一个人对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的认识往往会被披上一层负面的面纱。正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那个有着被迫害妄想的狂人,对他人的行为都解释为别人想要害他,对于一个自我价值不稳定的人而言,也会把别人的言行都解释为看不起自己的证据。

人们都渴望“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往往难以做到。之所以难以做到,来源于内在自我价值感的不稳定,由于这种不稳定,外在的批评会唤起他们的自我怀疑,于是便产生强烈的受挫反应。所以自我价值感不稳定的人,会是一个易怒的人,当别人否定他们的价值时产生“自恋性的暴怒”。那些一时因别人的羞辱而杀人或自杀的人,往往存在严重的自我价值感问题。而一个有着稳定的自我价值感的人,可以真正做到对于别人的批评或责备“如如不动”,因为内在自我价值感的稳定,并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轻易的动摇,于是对负面评价有充分的免疫力。这些人可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与幼时重要人物(一般是父母)对他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父母积极地回应孩子,让孩子始终能够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受欢迎的、被尊重的人,于是内化形成稳定的自我价值感;相反,父母习惯性的否定或批评,习惯性地与别的孩子比较,会严重的威胁到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于是这些人对于外界的评价有严重的依赖,特别渴望得到好的评价而害怕坏的评价。正如那些依赖人格者,总是渴望别人的陪伴而难以结束一段关系,那些自我价值感不稳定的人(或者叫做“他人评价依赖者”),总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并而难以放下这种执着。

有一种叫做自恋人格的人,这些人由于幼时缺乏来自于父母的回应,于是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很不稳定,以至于这些人要通过夸张的言行时刻地吸引周围人的注意,对周围人的否定或怀疑产生强烈的愤怒。这些人在人际相处中过度在意自己而忽略别人,把别人作为满足自恋的工具,所以往往无法建立稳定而长久的关系。




 为何有个人脾气暴躁?
脆弱高自尊


      第一个比喻是受伤的小动物。有一点生活经验的人会知道,当一个动物受伤后,尤其是它是被人所伤,其他人就很难靠近他,哪怕我们是抱着给它疗伤治病的善良愿望。如果我们贸然靠近,它会愤怒地向我们呲牙咧嘴,有的时候还会狠咬我们一口,让想帮助他却又无防备的人反被它所伤。 一部分脾气暴躁者的心态,就与此类似。

现代心理学的进展,对此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解释。

1996年,鲍迈斯特等人回顾了大量关于人际暴力预测因素的研究。他们发现,如果一个人具有高度夸张的、不稳定的或不确定的自我观念,当环境威胁到这些积极的自我观念时,他们会转向暴力。

2003年,提出了脆弱高自尊这个概念来描述这类人。他认为那些依靠自我保护或者自我增强策略来维持高自尊的人, 意味着这种类型高自尊本身的脆弱性, 他将以下三种类型的高自尊统称为脆弱高自尊:不一致高自尊、不稳定高自尊、条件高自尊。


不一致高自尊指的是外显自尊得分高而内隐自尊得分低, 这种现象可能说明这类高自尊者在意识水平上持有积极自我意象, 但在无意识或较少意识水平上却持有消极自我价值感。

不稳定高自尊是指个人的自我价值感随时间和情境波动的程度。条件高自尊指的是个体会将其自尊依赖于某种具体的标准或结果, 如达到一个成就目标, 得到其他的人特殊款待等。虽然脆弱高自尊有多种类型, 但它们表现出了一些相似的消极心理特征:低水平的心理幸福感, 更多的敌意、攻击行为。

有很多在外社交广泛、人缘特别好的人,在家中却是一个暴君,其原因也大抵如此。他们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幼年时期与重要他人的亲密关系出了问题,就象动物受了伤一样。对这些人的治疗,需要一个长期的内心重建的过程,直至他们脆弱的高自尊变成了安全的高自尊。

第二个比喻是充气的气球。很多人都吹过气球。没吹气之前,气球软软的,无论我们怎么拍,它都不会跳起来;但是,当我们不断地向里吹气,气球变得鼓鼓的时候,我们只要轻轻一碰,它就会跳得老高。 一部分脾气暴躁者的心态,就与此类似。

他们在生活中,既承担和积累了很多的压力,自己内心的希望和想法又长期没有得到满足(我把这种状态称为“情感饥饿”),就象被充满气的气球;一丁点儿的不如意,就会让他们勃然大怒,就象气球轻轻一碰就跳得老高一样。

对这种类型人的治疗,一方面要帮助他宣泄压力和不满,就象给气球放气一样;另一方面,还要制止住向气球里继续打气。令人可叹又可气的是,有些时候,或者说大部分时候,是他们自己给自己打气的,他们并不会轻易停止打气的。即使在医生的劝导下,有时仍无济于事。所以,对这些人的治疗,虽然比前一部分的人治疗起来难度有所下降,但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但我始终坚持一点的是,这些暴脾气患者的内心,没有一个不期望自己改变的。在他们暴躁脾气的背后,是一颗容易受伤和压抑已久的心。只是,很多人都被他们的暴脾气吓到了,完全看不到他这一点儿让人心疼的地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