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议阅读教学的语用价值

 家有学子 2014-12-25
  阅读教学的价值之一在于语用,朗读感悟,语言积累,搜集和提取信息,学习写作技巧等,仍是提升阅读教学的语用价值的诸多要求和手段。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开发语用价值,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呢?
  一、 语用,要从儿童角度出发
  曾经在课堂上看到过这样一番情景:一位青年教师教学《春笋》一课,文中有一句话:“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为了帮助一年级小学生理解“嫩生生”这个词义,教师出示了婴儿图,让学生想象婴儿的皮肤是啥样子的,并比较婴儿和春笋有什么相似之处,最后说说“嫩生生”是啥意思。教师设计很用心,可结果却事与愿违,没有一个学生回答在点子上。
  低年级儿童容易理解文字与口语相吻合的词,而不相吻合的词,是不适合采用类比、描述等较为高级的理解方式的。如果教师依从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从儿童灵敏的触觉和直觉思维出发,让儿童看看春笋这一实物的颜色和外形,动手摸摸春笋毛茸茸的外壳,掐一掐嫩嫩的笋肉,就不会出现类似的尴尬现状了。在形象的感知过程中,“裹着、嫩生生”这两个词义,就能恰到好处地被理解,同时描写春笋外形特点的好句子也就能被他们深刻地体会到了。
  阅读教学的语用价值该怎么体现?文本的阅读对象是学生,自然应以学生的需要而教。教师备课的关键要备学生,要揣测存在的各种可能性,朝着当前学生学习语言规律的最基础最根本去想。教师要思考,我应该怎么组织教学过程,设计出一个让学生自觉自愿参与学习的活动。比如,什么样的文章应予略读?什么样的文章可以精读?关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形式?对前后联系,对比关照,句式变化,修辞手法等这些学生体会不到位的重点难点,要巧妙设计,用心点拨。比如,《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中的“移情”手法,趣与活的用词情感,学生肯定读不到位,这些就要想方设法引导进行,让学生在关注独特句式和详略篇章的同时,品味文本的构思新颖与丰富内涵。
  二、 语用,要从课程意识出发
  中学语文“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阅读教学体系创立者余映潮老师,在《例说“好课”的设计》讲座中,就语文“高效课堂”提出了基本要求:着力利用课文,重在集体活动,突破语言学用,关注读写训练,渗透知识教育。就当前语文教学现状,他提出8个改变:变“教学课文”为“利用课文”;变“轻慢语言”为“着力学用”;变“线式思路”为“板块思路”;变“碎问碎答”为“集体实践”;变“泛泛而品”为“精读训练”;变“大量对话”为“读写结合”;变“千篇一律”为“得体得法”;变“热热闹闹”为“有动有静”。这些变革体现了教师的课程意识,体现了将文本作为“例子”,由浅入深、顺应规律的钻研之道。
  1. 关于解读文本的课程能力。要探究文本的语用价值,首先要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并有所取舍,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以确定教什么的内容。不同的课程意识和语用价值观决定着不同教学者的取舍方向。正如《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园子里趣味盎然,情味浓郁,语味淳厚,景物自由,行动自由,人性自由,精神自由。有人关注细节,有人关注诗化与童化的语言,有人关注情语与境语,不同的教师“在园子里面耕耘,有挖不完的‘宝藏’”。
  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要学会转换角色。一般应从三个方面进行关注:读者——关注心动、新鲜内容和感受;儿童——关注读得懂和读不懂,找出不同儿童的阅读差异;教师——进行选择、甄别和处理,判断哪些是一定要理解的教学内容,哪些是需要帮助儿童学的。文本承载的内容,不是语文教学的本体内容。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感受、表达等,才是语文教学的本体性内容。例如,余映潮老师在执教《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设计了两个板块:第一板块将最美的段落改写成几首诗;第二板块,围绕第13自然段,重点研读一个段落,圈出关键词,画出其层次;揣摩一种优美的写作手法,知道一种可以学用的段式。这样两个板块的设计将语用的意识发挥到极致。
  2. 关于把握文体特点的课程能力。当前,基于文体特点,挖掘不同文体的语用价值,让学生逐步掌握、巩固、运用文体特征,形成阅读素养和写作素养,已成为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以《火烧云》教学为例。《火烧云》是根据萧红作品《呼兰河传》节选改编的一篇文字极其优美的散文。纵观全文,虽然描写火烧云颜色的词语极其优美,描写形态变化的段落想象极其丰富,且写作极为有序,体现了作者善于形神兼备地描写事物的笔力,散文“一切景语
  浅议阅读教学的皆情语”的情感线索隐含在通篇文字之中,而这恰恰是学生难以自主体悟到的。
  如果教师仅仅停留在读懂文本的要求上,那么散文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就没有办法凸显。教师要带着课程意识重新研读文本,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在非常突然的情况下,发现周围的一切连同自己都变成了金子般的颜色,那是一份怎样的心情呢?于是,对文本的有效拓展就起到了文体学习的作用。
  3. 关于设计读写结合点的课程能力。“读写结合”是教师常用的方法之一。教师要寻找读写训练的结合点,明确指向语言运用的训练,为理解内容而写,为学习“字词句段篇”而写,让学生的写作练习与文本范例的表达特点及表达方式密切相关。
  笔者在设计《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时,怀揣着注重语感培养,注重训练语用能力的目的,引导学生从词到短语到短句(如:晶莹、圆润、散步、睡、一弯新月等)的感受和运用,到练习说“蜗牛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等类似句式,直到仿写歌颂春天的句式。读读、想想、说说、写写,教学中读写紧密结合,用多样的训练形式,提升了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 语用,要从多元评价出发
  强调开发阅读教学的语用价值,要防止走向单纯的技术训练,将教学变成了肢解文本式的一场“屠宰”。师生拿到一篇文章,三下五除二贴好标签,画出好词好句,套用套用句式,或者再机械仿写个片段。这样的语用训练就偏离课改的正道了。一堂充满发展意义的语文课,其语用价值的标准应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伴随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伴随生命拔节的悦耳声音,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其评价维度,应是多元的。
  1. 体现于积极思维。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思维路径有多长,思维能力有多强,无疑是关注语用教学成效的重要指标。课堂上,太过浅显的问答,不能让学生经历思考的过程,其思维的含金量就差。因此,教师要时常引导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当思维的过程得以呈现,思维就能得以延伸,教学就有了促进思维的价值。试以苏教版三下《争论的故事》教学片段为例。
  师:第一部分可以用“讲故事”这个三个字的词概括,那第二部分能不能也用这样的词来概括呢?自读第二部分,想一想。
  生:议论想法。
  师:意思接近了,但不是三个字的构词方式,提高点标准,怎么概括?
  生:受启发。
  师:构词方式对了,意思也接近了,可惜没有说话的感觉。
  生:说感想。
  师:“感想”一词从何而来?
  生:最后一个自然段里有。
  师:这位同学可真有水平,他不仅会用书上的词,还用“说”代替“讲”,意思差不多,却不重复用词了。想想,还可以用什么词代替说的意思。
  生:议感想。
  生:论感想。
  在以上学习过程中,教师察言观色,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学生的回答上,相机点拨。这样的点拨,能真正意义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发挥临场机智,通过语文学科的语言学交流功能,促进学生获得严谨的思维训练。
  2. 体现于情感体验。对于文选型教材来说,每一篇文本都是呈现给学生的一扇窗户。打开文本这个窗户,引导学生调动一切感官和神经末梢仔细地体察窗户外面的世界,全身心地投入世界,这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在这一点上,台湾的同行普遍比我们做得到位。在台湾,教师要用一周的时间精读一篇文章,让学生充分触摸文章,深入肌肤般地潜心涵泳、会意经典作品。
  3. 体现于语言表达。语言表达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的效度。教师应以个性化又是规范化的教学语言为学生做好示范,课堂上,学生会对教师察言观色,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学生会被教师丰富、准确的表达所影响,逐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的清晰和表现力。课中,要想好语言应答的基本走向,从评价语言到点拨语言,从模仿名教师的语言,到形成自己的语言,在教学语言形成过程中,逐步形成个性特点,形成教学优势。
  4. 体现于知识转化。语用成效的评价体系中,少不了对语文知识的考量。随着年级增高,知识体现更倾向让学生在阅读理解中运用,检测手段也更为灵活,学习的效果会因为检测基础与技能的比重不同而不同。语文教师,一方面要看重知识的积累,有意识地对语文知识进行整理、归类、概括,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基本知识;另一方面,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未来发展趋势,创设学习语文的美好语境,搭建提升语文学习兴趣的更高平台。即将语文学习的目标、设计、过程全部指向学生未来,培养足够的“语用意识”和“语用眼光”。
  (杨建英,江苏省特级教师,苏州市金阊实验小学校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