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医经验——金寿山证治经验

 学中医书馆 2014-12-29

治经验

 金氏重视实践研究,坚持不离临床细察得失。在上承仲景、洁古、东垣、天士之学基础上,积累有丰富经验,对众多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疗效卓著。

    一、力求选药精当:金氏认为选药是辨证施治过程中最后一个环节,极为重要。选药如奕棋,一着得当,满盘皆活,一味药用得好,这张方子就灵。指出选药不但要辨证,还要辨病。如夏应堂治一疟病系少阳证,改前医小柴胡汤中柴胡为青蒿,投剂即瘥。以青蒿清暑疗疟,适宜于血虚有热之人而无劫阴动肝阳之弊。金氏强调选药精当必须熟识药性,如黄连、黄芩、黄柏、大黄、知母、龙胆草、连翘、山栀、板蓝根、大青叶都是清热药,虽味有甘寒、咸寒、苦寒之别,功有清气凉血之分,但仍不够具体,需作进一步剖析。此类药性味寒凉能败胃,但黄连之弊较少,龙胆草、板蓝根、大青叶较多,可和以甘草。清肺与大肠之热多用黄芩,治心与小肠之热,黄连作用最强,凉血解毒,泻火清湿热,治疮疡,适应范围较广泛。知母、黄柏常同用,取其协同以泻相火,但有时只能单用,黄柏坚阴不宜于肠燥便秘,知母滑润不宜于遗泄。栀子、连翘常同用,但栀子清肝胆之火,故用于肝胆病,连翘清心火故用于疮疡之疾、失眠之症,栀子配豆豉有透发作用,连翘配银花既有透发作用也有解毒作用,栀子有滑泄之弊连翘则无比弊。大黄治疗范围可与黄连比拟,但一则通腑行一则厚肠胃,大黄还有化瘀作用。

    二、善握攻补两法:金氏对适当择用攻补两法很有心得,认为“攻”要选择最有利时机,在病邪还在萌芽状态轻而易举,当邪势盛大就不能硬拼,硬拼只会伤正气达不到祛邪目的,需等到正气已具备充足的抗邪能力始可攻之。还认为攻法与补法相辅相成,在多数情况下或相兼并用或先后分别使用。认为病邪初袭可汗则汗,如早用寒凉看似直接清热消炎,实则药过病所每多淹延时日;气热烁津,过早用滋阴,看似扶正实则反致滋腻留邪。

    三、重视保护阳气:金氏认为无论健康人还是有慢性病的人都要刻刻注意保护阳气,主要在于“动”而不在吃补药。至于用药保护阳气须在有病时用之,治疗重危病症就应该首先考虑保护阳气。在用药方面认为有升阳、温阳、通阳、养阴、潜阳之别。认为升阳药应该与补脾胃药结合起来运用,单用升阳不补脾胃便是无根之升,只能外散而不能升阳。金氏在临床上曾用升阳散火汤加减治疗干燥综合征获得良效,常用益气聪明汤加减治疗眩晕等病症获满意疗效。认为温阳主要用于回阳救逆,非参、附、姜、草莫属,通阳与温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通阳药多少带点温性,但目的不是“温”而是“通”,作用一是通心阳二是化痰饮三是利小便,温阳用附为主,通阳则用桂。认为养阳用于虚劳,慢性病见阳虚之证不能长期把桂附等药当作补药,养阳之药宜柔如苁蓉、枸杞子、覆盆子、菟丝子、仙茅、仙灵脾、巴戟天等。还认为血肉有情之品如龟版、鹿茸、鹿角胶、河车、坎(无灬)qi,既可填精亦能养阳。认为潜阳针对亢阳无制用金石介类重镇之品,也可与升阳药同用,一方面升其清阳一方面潜其邪阳,可以并行不悖。

    四、细别治肺八法:金氏认为治肺有宣肺、肃肺、清肺、泻肺、温肺、润肺、补肺、敛肺八法。前四法属于祛邪,温肺、润肺有祛邪一面又有扶正一面,补肺、敛肺属扶正,临床上对各法既强调细于区别又重视数法合用。认为宣肺是宣通肺气之fen郁,宣者布也散也,麻黄为宣肺之代表药。肃是清除的意思,肃肺不就是降气,在于肃清痰火水饮。先宣肺后肃肺是先表后里之大法,宣肃并行则属表里双解。又认为化水饮药物多温性属温肺,肃肺药多平和,甚至偏凉,如枇杷叶、马兜铃、紫菀、款冬花、百部等即是。认为清肺属清法范畴,常用药有桑叶、石膏、茅根、竹茹、鱼腥草、野荞麦根、黄芩等。泻肺是泻肺中痰火和水湿,与肃肺有轻重缓急之别,药性峻猛,葶苈子为代表药。温肺是温化肺中寒饮之法,甘草干姜汤、小青龙汤等属温肺范畴。润肺,针对肺燥,代表方是沙参麦冬汤、清燥救肺汤,润肺药有川贝母、瓜蒌、知母、芦根、天花粉、阿胶、沙参、西洋参、麦冬、石斛、玉竹等。认为补肺主要指补肺气,于一般补气药中择其温而不燥者,如人参、黄芪、甘草等即是。敛肺在于收敛肺气之耗散,如五味子等,敛肺药必须与补肺药同用。
验方

 一、加减益气聪明汤:

    组成:生黄芪12~30g  太子参12~15g  蔓荆子10g,赤芍、白芍(各)10g  升麻5g  黄柏6g  葛根12~15g  炙甘草5g

   主治:中气不足,清阳不升,眩晕,头痛,头脑不清,神疲乏力,记忆力减退或注意力不集中等。

    加减:纳少者,去黄柏,加香谷芽15克;便溏、面色萎黄者,去黄柏,加白术10克;畏寒或腹中冷痛者,去黄柏,加干姜3~6g  甚则肢冷者更加附子3~10g;兼有痰饮苔腻脉滑而恶心呕吐者,去黄柏,加泽泻15g  白术10g  姜半夏10g;兼心神不宁,夜寐不安者,炙甘草加至6g  加淮小麦30g  大枣10~15克,或更加枣仁粉6g  (吞);兼月经紊乱、烘热烦躁见于更年期者,加仙茅12g  仙灵脾12g  当归10g  知母6g。

    按:益气聪明汤出《证治准绳》,原方为黄芪、人参(各)五钱,葛根、蔓荆子(各)三钱,白芍、黄柏(各)6g  升麻钱半,炙甘草3g。治内障目昏、耳鸣、耳聋,乃据“五脏皆禀气于脾胃,以达于九窍”之理而设。金氏据脾胃内伤学说,认为许多头痛、眩晕、耳鸣等症皆为上气不足之证,而上气所以不足多由于中气不足、清气不升,于是将此方加以适当变化广泛运用于心脑血管、内分泌、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疾病,取得显著疗效。方用太子参、黄芪、甘草以益气,升麻、葛根、蔓荆子升发清阳,芍药收敛,黄柏苦降以防升发太过。还认为上气不足之症益气药必须与升阳药同用,祗益气不升阳则气无从上达;祗升阳不益气则无气可升,反有造成虚阳上越之弊。

    二、泻心汤加减变方

    组成:黄连3g  黄芩10g  姜半夏10g  太子参10~15g  炙甘草3g  干姜(或炮姜)3~5g

    主治:胆病及胃,或上下交病,气机不畅,寒热错杂之证。或脘腹时痛,或胃脘痞满,或口舌糜烂,或腹泻便溏,或恶心呕吐,或嗳气口臭,或作酸嘈杂等症。

    加减:神疲乏力者,加太子参12~15g便溏者,加白术10g  茯苓10g;泄泻者,加煨葛根15g 广木香6g;纳呆者,加陈皮6g;脘痛者,加甘松9g;口糜者,炙甘草改为生甘草、熟甘草各3g,改干姜为生姜1片,加黄柏10g,细辛6g;嗳气者,加旋覆花(包)10g  代赭石18g;便艰者,加制川大黄9g  全瓜蒌(打)12g。

    按:仲景除大黄黄连泻心汤纯属泄热除痞治热痞外,余如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皆为寒热并用,补泻兼施之剂。金氏认为叶天士于《临证指南医案》中所用泻心诸案是对《伤寒》、《金匮》的具体运用与发展,皆为可贵经验。认为我们当效仲景、叶氏之法而不泥于《伤寒论》、《临证指南》之方,当随时于补虚、开泄、苦泄、通下等法中或全面兼顾,或择有重点地制定适当处方,以适应复杂病情。金氏认为泻心法虽以痞证为中心但不限于痞证,不仅可经常应用于胃、肠、肝、胆之病,而且还可广泛地应用于呼吸、泌尿、心血管、内分泌、神经诸系统之病。或以其病变犯及胃肠,或以其兼夹有消化道诸证,或因湿热冲注三焦俱病。只要邪热里结而非纯属大实大满之证皆可随机变化施用。对泻心汤中的甘草,金氏认为不可等闲视之,甘草性味甘平,寒热温凉之药皆可配用,有“国老”之称,《伤寒论》用甘草者有72方决非仅为缓诸药之毒而用,更主要的是为了扶助正气。金氏还常以生炙甘草同用,于扶助正气中兼有清热解毒之效,既可助参以补虚,又能协诸黄而泻火,乃通盘之中又一妙着。

    三、加味甘麦大枣汤

    组成:炙甘草6g  淮小麦30g  大枣10g  白石英(或紫石英)(先煎)12~15g   炒白芍10~30g

    主治:心神不安,肝阳化风。精神紧张、忧虑,情绪急躁,心悸、失眠等症。亦治拘挛、(目闰)动、抽搐等局部抽搐或全身阵发痉挛等症。

    加减: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茯神、炙远志、柏子仁、丹参、夜交藤、合欢皮等;心悸、怔忡或筋惕惊厥者,加龙骨、牡蛎、磁石等;拘挛、(目闰)shun动、抽搐者,重用白芍、甘草,并更加阿胶、甘枸杞子、女贞子、桑寄生、钩藤、夏枯草等;癫痫时发者,加半夏、陈皮、茯苓、枳壳、远志、石菖蒲、白金丸等。

    按:甘麦大枣汤出《金匮》,原方由甘草、小麦、大枣组成,治妇人脏躁啼笑无常、精神恍惚不能自主、常作呵欠、夜寐不安之症。金氏据“悲者心系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理,用原方甘草生津缓急、小麦养心气、大枣补虚润燥,更加石英重镇安神,白芍配甘草酸甘化阴、柔肝缓急,故其效更著。石英白者入气分,紫者入血分,属气为主者用白,属血为主者用紫,皆能潜阳定惊、镇心安神。
医案

案一、风温夹湿

    谢×,女,9岁。

    1971年10月诊:高热7天(39℃以上),未得畅汗,每天用抗菌素而热不退,咳嗽少痰,大便不畅,脉数,舌干红,苔微黄,风温夹湿,邪留少阳,治当清解。

    柴胡9g  黄芩15g  桑白皮9g  焦山栀9g  银花9g  连翘9g  川黄连3g  桔梗1g  半夏4.5g  陈皮6g  甘露消毒丹30g(包)  鲜芦根1支

    案二、表里同病

    夏×,女,22岁。

    1976年7月4日诊:发热3天(38℃以上),无汗,头痛偏右,饮食如常,便秘已经六天,咽痛,舌红,苔薄黄而糙,脉弦数,患者有结核性脑膜炎病史,且有后遗症癫痫。阴虚内热之体,风邪外袭,虑其化热生风,引动宿疾,急当表里双解。

    淡豆豉9g  薄荷9g(后下)  生大黄4.5g(后下)  玄明粉4.5g(冲)  焦山栀9g  连翘9g  炒黄芩9g  生甘草3g  桔梗4.5g  2帖

    服药1帖后便通而未畅,2帖后大便畅通,得汗热退病除,癫痫亦未发。

    金自按:“此症却不可用柴胡,用之有升肝阳、劫肝阴之弊。”

    案三、内伤兼外感

    陆××,女 ,51岁。

    初诊:1978年9月7日。于今年6月切除咽喉部鳞状上皮癌后,每天有低热(37.5℃~38℃),夜间退而次日复作。伴恶心呕吐,咽痛,经抗菌素治疗不效。7月份患过“尿感”。7月30日感胸闷、心悸,心电图示心肌损害、窦性心动过速,他院确诊为“冠心病”。血压130~140/90毫米汞柱。经多方治疗,诸症不解。现症:低热不退,畏风怕冷,有汗不畅,夜间盗汗、失眠,纳差,小便如常,大便不爽,咽喉肿痛,口干,痰多白沫,常嗳气,脉弦细不扬,苔薄黄中心剥。表邪失于汗解,致成三阳合病。

    柴胡4.5g  炒黄芩10g  太子参10g  炙甘草3g  天花粉10g  桂枝4.5g  炒白芍10g  生石膏15g  知母10g  甘露消毒丹30g(包)  姜半夏6g  4帖

    二诊:9月12日。低热微退,汗出甚畅,咳嗽,咽痛,痰白沫状,大便不爽,脉沉弦而细,苔中心剥已缩小,咽喉肿痛现象减退。治从原法出入。

    前方去柴胡、半夏,加银柴胡3g  半贝丸10g(包)  3帖

    三诊:9月14日。低热渐退,汗出已减,咳嗽亦缓,咽喉肿痛亦大为好转,大便不爽,胸尚闷,脉不沉而弦细,苔中心剥更为缩小。前方去阳明经药,加阳明腑药

    9月7日方去石膏、知母、柴胡、半夏;加银柴胡3g  半贝丸10g(包)  制大黄10g  炒枳壳10g。  7帖

    四诊:9月21日。低热已退,咽痛已好,齿浮头痛,大便不爽,吐白沫痰,胃纳不佳,脉弦细,舌根黄中心剥未尽除。治当从祛邪转入扶正矣。

    银柴胡2g  炒黄芩10g  太子参12g  炙甘草3g  天花粉10g  炒枳壳10g  白芍12g  生石膏12g  知母10g  半贝丸10g(包)  升麻6g  生黄芪9g  谷芽10g  麦芽10g  7帖

    药后诸证均减,续用益气升阳、辛开苦降之法调治而愈,以后未再复发。

    按:金氏谓内伤病人也可患外感,一般当治其新病(外感)。因失于汗解,热度之低为受抗菌素遏制而邪仍未彻也。所幸未成坏病,所见各症,细加推敲,少阳、阳明都有涉及,故断为三阳合病。盗汗不尽属内伤,外感证亦有之,《伤寒论》有明文,半夏、桂枝正所以治咽痛,亦属《伤寒论》法。至于苔剥确属阴伤,但祛邪退热,正所以存阴,方中略以照顾阴液可矣。《伤寒论》219条三阳合病用白虎汤,本例虽亦属三阳合病,但见证与219条不尽相同,临床当灵活处理,不能囿于书本理论。金氏以其见证有三经并重之象,故不专用白虎而择小柴胡、桂枝、白虎汤之主药,复以花粉养阴,甘露消毒丹清热解毒。二诊、三诊皆随症略加出入,至四诊低热退、咽痛除,嗣后转用调中益气等法以巩固疗效。

    案四、哮喘

    潘××,男,13岁。

    1974年9月2日初诊:哮喘频发,发时以咳为主,微热,咳嗽不爽,脉细,舌净,当宣肃同行。

    炙麻黄3g  杏仁9g  瓜蒌仁9g  前胡6g  葶苈子12g  化橘红4.5g  旋覆花12g  南沙参9g  百部9g  炙紫菀12g  全当归9g  生甘草1g  3帖

    按:服此方后咯出痰涎甚多,哮喘从此缓解。

    案五、哮喘

    朱××,女,36岁。

    初诊:1978年4月24日。多年来心烦易怒,又发哮喘(1971年11月被压伤后,大量子宫出血,引起哮喘),腹胀满而大便日行3次,日服激素,未得完全控制,咳则二便失禁,苔白腻而舌色青,脉沉弦。阳气不通,阴寒内盛。治以温阳化饮,希大气一转,其气(寒)乃散。

    炙麻黄3g  熟附块4.5g  细辛3g  桂枝4.5g  炒白芍9g  茯苓9g  苍术9g  白术9g  杏仁9g  川厚朴6g  炙甘草3g  半贝丸9g(分吞)  生姜3片  大枣5枚  7帖

    按:药后腹胀若失,哮喘渐平,以后或用小青龙汤,或用苏子降气汤加减。

    再诊:7月31日。哮喘基本控制,但或冒雨、或气恼,仍易复发,激素已由日服6片减为1片,咳喘时大小便失禁情况有好转,大便溏薄。脉弦尺弱,舌边尖暗,苔薄。治予温肺化饮。

    炙麻黄3g  熟附子4.5g  细辛3g  桂枝4.5g  炒白芍12g  炙甘草4.5g  姜半夏10g  干姜3g  五味子3g  苍术10g  白术10g  大枣5枚  7帖

    按:以后用此方加减变化续服3个多月,停服强的松,哮喘未再发作。本案所谓“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是《金匮》语,方亦是《金匮》方。金氏曾说:“有时经方确不能轻易改动,如小青龙汤不能任意去芍药,止咳之功正在芍药。”又曾说:“《临证指南》很少套方。多是重病才去找叶天士的,所记载下来的疑难病案,多能解决问题,倘效仿得当,很有疗效。”

    案六、低热(慢性胆囊炎)

    严××,女,58岁。

    初诊:1980年8月19日。有慢性胆囊炎史,8月1日以来发病两次,并发角膜炎。觉头晕乏力,泛恶,纳谷不舒,腹胀,胁痛隐隐,低热,大便畅,面色皎白,舌苔薄腻中剥,脉弦。白血球总数每立方毫米4000±,肝胁下可及,胆囊区有轻度压痛。已用和解少阳、疏利肝胆之方不应。治予宣气化湿,佐以养阴。

    杏仁10g  苡仁15g  蔻仁3g  姜半夏6g  郁金10g  通草3g  姜川黄连3g  炒黄芩4.5g  太子参12g  甘露消毒丹30g(包)  3帖

    二诊:症略减,上方续服7帖。

    三诊:8月29日。发热未尽,咯痰不畅,不思饮食,手发麻,大便正常,舌苔中心剥,脉弦。治从原法。

    鱼腥草15g  黄芩9g  银花12g  杏仁10g  生甘草4.5g  原春砂4.5g(后下)  桔梗3g 枳实6g  石斛12g  藿香9g  佩兰9g  太子参12g 生谷芽12g  甘露消毒丹15g(包)  4帖

    按:药后热退,诸症悉减。原方去鱼腥草续服。以后虽曾有两次小发(操劳后发作),但再予上方加入黄芪即能控制。调治至10月底,患者热退、苔净、纳增,面色转红润而告痊愈。金氏说:“温病方虽称时方。时方常用者,现时通用之方也。其为而有效,可不言而喻。即以银翘散、三仁汤两方而论,不失为常见热病初起之最常用、最有效、最稳妥万全的方子。”本例用药不仅深得叶氏法度,而且更重视蕴湿成毒、邪盛正衰,故而有加强清热解毒,兼顾扶正祛邪等特点。

    案七、胁痛

    束××,男,55岁。

    初诊:1979年12月4日。1974年起发现肝功能异常,去年一月份起肝区疼痛,状如针刺,经治后有所好转,近又复发。现肝区急痛如刺,尿道亦刺痛(1975年诊为前列腺炎),时小便黄而混浊,脉细,舌色带青,苔薄白腻(11月15日于外院查肝功能:麝草10单位,碱性磷酸酶16.8,乳酸脱氢酶437)。肝肾两虚,瘀血内阻,湿热下注。治当养肝肾、化瘀血、清湿热。

    当归9g  赤芍10g  白芍10g  生黄芪15g  太子参12g  丹参9g  郁金9g  茵陈24g  川黄柏9g  平地木15g  虎杖12g  7帖

    次诊:12月11日。肝区及尿道痛有所减轻,小便混浊,右胁肋曾有损伤史,舌带青有减,苔如前,脉细,给予前法。上方加炙乳香9g,炙没药9克,粉萆(艹解)xie12g  7帖

    以后以此方加生地,或加土茯苓续服至1980年1月15日。

    六诊:肝区痛已缓,胃纳尚可,诸症均瘥,肝功能:磷酸酶11.2,麝草8单位,余皆(-)。脉细,舌色较暗,苔薄滑。仍于12月4日方去虎杖,加粉萆(艹解)xie、生地、土茯苓。十四剂

    案八、虚黄

    陶×,男,20岁。

    初诊:1974年4月28日。面目黄肿,乏力,小便色黄,脉弦细无力,舌淡胖,验血胆红质高(1.8mg%),其他正常,此属虚黄范畴。

    桂枝6g  生黄芪12g  白芍12g  炙甘草3g  全当归9g  党参9g  仙鹤草15g  绵茵陈30g  广郁金9g  茯苓9g  地肤子12g  炒白术9g  黑山栀9g  红枣3枚  10帖

    复诊:5月10日。前药有显效,面黄较退,两足行动有力,大便通畅,小溲黄色较减,胃口未开,脉右弦细无力,左浮大无力,舌胖,苔白腻,前法出入

    前方加谷芽9g  麦芽9g    10帖

    三诊:6月10日。前方服后已基本痊愈,但停药又觉乏力,大便不畅,胃口未开,脉虽无力,但转和缓,舌已不胖,苔根黄腻,当建其中气,清利湿热。

    前方去仙鹤草、谷芽、麦芽,加平地木9g  10帖

    四诊:6月21日。近几天觉脚酸,右脉无力,舌胖,苔微黄腻,拟补气血,清湿热。

    桂枝6g  生黄芪12g  炒白芍12g  绵茵陈30g  茯苓9g  党参12g  全当归9g  炒白术9g 焦山栀9g  地肤子12g  淮牛膝9g  黄精15g  土茯苓15g  红枣5枚。  10帖

    五诊:7月2日。桂枝6g 生黄芪12g 生白芍15g 清炙甘草3g 全当归12g 党参12g  绵茵陈30g  广郁金9g  土茯苓30g  炒白术9g  地肤子12g 红枣5枚 虎潜丸9g (吞) 10帖

    六诊:7月30日。有时面浮,脚已不酸,脉软,舌苔白腻。

    前方去地肤子加防己9g  杜赤豆30g

    按:本例以建中汤治虚黄,结果治愈,以后随访,未见复发,验血:胆红质0.8mg%。

    案九、头痛

    柏××,男,30岁。

    1975年9月9日诊:头痛2年,痛在巅顶偏右,窜痛样放射至两颞,痛时手脚发冷,出虚汗。每天发作2、3次,有头部外伤史,脉沉细,舌色带青,苔白滑。此瘀血留滞,寒邪上逆。当温以通瘀,辛以散寒。

    全当归12g  桂枝9g  炒白芍9g  土细辛4.5g  炙地龙9g  炙甘草3g  川芎9g  黑附块4.5g(先煎)  桃仁泥9g  川牛膝9g  生姜3片  大枣3枚  7帖

    服后即效,至1976年9月23日随访未复发。

    案十、眩晕(高血压)

    章××,男,61岁。

    初诊:1975年1月24日。高血压九年,经常在160/120mmHg左右,眩晕,肢麻,寐不安,大便干燥,脉右弦细,左弦,苔薄黄而糙。肝阴虚,肝阳亢。

    桑寄生30g  炒黄芩9g  夏枯草9g  钩藤12g  生石决明15g  赤芍9g  大生地15g  童子益母草30g  全当归9g  珍珠母15g  夜交藤12g  7帖

    复诊:2月3日。据述服药后当夜眠安,五剂后血压下降到130/90mmHg,大便尚不畅,乏力,脉细不弦,舌苔薄白,根微腻。

    杭菊花9g  枸杞子9g  大生地15g  赤芍9g  全当归9g  淮牛膝9g  柏子仁15g  党参12g  桑寄生15g  炒黄芩4.5g  夏枯草9g  生石决明15g  7帖

    三诊:2月10日。血压隐定在130/100mmHg以下,过去要跌倒、多梦、头眩、头胀、面部升火症状均已基本消失,现在主要是乏力。有时恶心感,苔薄白糙,左脉细弱,右细带弦,拟以补养气阴,和胃清肝。

    上方去枸杞子、炒黄芩,加麦冬9g  白芍9g  童子益母草15g  10帖

    四诊:3月8日。停药一月后,因精神紧张血压又有上升趋势,梦多,眩晕,流泪,善饥。

    初诊方去生地加菊花4.5g  桑叶4.5g  10帖

    五诊:3月18日。诸症悉平,惟余胃热善饥,苔薄根黄,脉弦细。

    桑寄生15g  炒黄芩6g  夏枯草9g  生石决明15g  白芍15g  大生地15g  桑叶4.5g  麦冬9g  生扁豆9g  7帖

    案十一、胃脘痛

    沈××,女,46岁。

    初诊:1975年11月27日。胃脘痛已10天,昼剧夜静,每天发作时须急诊注射阿托品止痛。左上腹自觉痞硬而检查无痞块,脉沉弦而细,舌淡苔净。过去有子宫癌病史,已手术切除。治以温中散寒,缓急止痛。

    高良姜9g  制香附12g  京三棱9g  蓬莪术9g  炙乳香6g(后下)  炙没药6g(后下)  炒枳壳9g  炒白芍9g  党参9g  炙甘草4.5g  茯苓9g  4帖

    复诊:11月30日。服上药1帖后痛止,昨腹泻4次。可见前症系寒食互阻中焦,温中后脾家实腐秽当去。脉右细左滑,舌淡苔薄腻,前法当参入导滞药。

    高良姜6g  制香附9g  炙乳香4.5g(后下)  炙没药4.5g(后下)  炒枳壳9g  炒白芍9g  党参9g  炙甘草3g  茯苓9g  焦神曲9g  陈皮6g  焦莱菔子4.5g  7帖

    三诊:12月10日。脘痛又发作过3次,但较前为轻,痛时连及两胁,腹胀,大便不畅,脉沉弦带滑,舌净,据云胆囊收缩功能差。

    高良姜4.5g  制香附9g  炙乳香、没药(各)4.5g(后下)  京三棱9g  蓬莪术9g  炒枳壳9g  炒白芍9g  柴胡4.5g  党参9g  茯苓9g  炙甘草3g  炒麦芽9g  7帖

    按:随访结果胃痛未发作。

    案十二、脘胀痛

    李××,男,40岁。

    初诊:1975年12月5日。胃窦炎行胃切除三分之二手术,已5月,术后曾发生呕吐。现在进食后胀痛,喜温食、干食,不能食生冷。大便时溏时结,肠鸣,脉弦滑,舌质正常,根薄黄腻,边有齿印。此中气虚寒挟瘀阻结中焦,碍其升降之气。

    党参9g  炒川椒3g  干姜3g  炒白芍12g  京三棱9g  蓬莪术9g  炙乳香6g(后下)  炙没药6g(后下)  炒枳壳6g  姜半夏9g   茯苓12g  炙甘草3g  炒黄芩4.5g  7帖

    案十三、嗳气

    耿××,女,成年。

    初诊:1973年7月7日。胸闷,嗳气,纳呆,舌苔黄腻,脉弦滑,治以和胃降逆化痰。

    藿香9g  佩兰9g  旋覆花12g(包)  代赭石30g  姜半夏9g  茯苓9g  炒枳壳6g  砂仁3g(后下)  姜竹茹4.5g  川厚朴花6g  采云曲9g  杏仁9g  桔梗3g  7帖

    复诊:7月14日。前药不应,脉舌症如前,询病史起于受寒,治予温通。

    公丁香3粒(后下)  刀豆壳9g  高良姜4.5g  制香附9g  淡干姜2.4g  薤白头9g  瓜蒌皮12g  姜半夏9g  代赭石15g  炒枳壳9g  焦山栀9g  7帖

    三诊:7月21日。温通无效,脉弦滑,舌苔黄腻,大便不畅,用辛开苦降法。

    姜半夏9g  干姜1.5g  制香附9g  广郁金9g  茯苓9g  青皮9g  陈皮9g  姜川黄连3g   炒黄芩9g  炒枳壳9g  杏仁9g  蒌仁9g  焦山栀15g 玄明粉4.5g(冲) 7帖

    四诊:7月28日。辛开苦降得效。诸症尽减,黄腻苔也化。治从原法。

    姜半夏9g  淡干姜1.5g  制香附9g  广郁金9g  青皮4.5g  陈皮4.5g  姜川黄连3g  黄芩9g  炒枳壳4.5g  杏仁9g  蒌仁9g  焦山栀15g  玄明粉4.5g(冲)  焦山楂9g  焦六曲9b  7帖

    案十四、脘痞

    向某,女,37岁。

    1978年11月3日初诊:头晕,乏力,纳少,一个月来经常腹泻,脘痞欲按,思睡,口干不欲饮,脉细,舌偏红、苔薄腻微黄,唇红口臭。中焦郁热,脾胃运化失司,治拟辛开苦泄佐以升运。

    川黄连3g  姜半夏9g  干姜3g  黄芩6g  炙甘草6g  党参9g  升麻6g  云茯苓9g  陈皮6g  甘松9g

    按:金氏以半夏泻心汤加升阳、理气之品使郁热清、脾虚复,下陷之气得升,郁滞之气得舒,故虚实夹杂之痞能速消除。进服7剂脘痞腹泻即显著好转,续原方加党参至12g  加谷芽9g  麦芽9g,又服7帖基本痊愈。

    案十五、呕吐

    周××,男,40岁。

    初诊:1974年3月8日。胃中胀痛,寒冷感,呕吐清涎或酸水,日三、四次,大便稀溏,脉滑,舌苔白滑。经钡餐检查为胃窦炎,不愿手术治疗。姑用温化寒饮法。

    茯苓24g  桂枝6g   炒白术9g   炙甘草4.5g  炒吴茱萸4.5g  丁香1.5g(后下) 覆花(包)9g  炒枳壳9g  陈皮9g  代赭石30g  党参12g  砂仁3g(冲)  生姜5片 大枣5枚

    金自按:“于法当用半夏,因缺货而未用。”

    案十六、口糜

    陶某,女,26岁。

    1980年11月25日初诊:常发口腔溃疡和阴部小疖,目前口唇糜,带多,频频嗳气,有气上冲之感,口臭颇重,胃纳不佳,但大便尚可,脉弦细带滑,舌正、苔薄,用甘草泻心汤治之。

    生甘草3g  熟甘草3g  小川黄连3g  莲子芯1.5g  生姜1片  姜半夏12g  黄芩12g  太子参12g  连翘10g  代赭石18g  旋覆花(包)10g  地榆12g  茯苓12g

    按:口腔溃疡常有脾胃虚弱而兼郁热,金氏每以甘草泻心汤加减治之。如郁火较甚,往往还加细辛、黄柏,以散郁清火。本例兼有逆上之气机紊乱,故参以旋覆代赭汤镇逆扶胃,因方药切合病机,故仅7帖即见溃疡消退,嗳气大减。继于方中复加椿根皮12g  粉萆(艹解)xie10g  续服7帖后,带多,嗳气诸症旋即消除。

    案十七、肠痈

    陆×,女,60岁。

    1980年8月8日初诊:胃脘隐痛3月,时有作酸,间见发热,口臭。麦氏点压痛明显,苔白腻,脉弦细。证属脾虚湿阻、寒热错杂、瘀热成痈,治以清热活血,佐以温通。

    制川大黄6g  炒黄芩10g  川黄连2g  黑附块4.5g(先煎)  丹皮6g  生米仁15g  红藤30g  败酱草30g  枳实10g  吴茱萸2g  7帖

    再诊:8月15日。腹痛已瘥,仍有作酸,苔腻已化,脉弦细,治从原意。

    上方川黄连、吴茱萸改为3g  附块改为6g  制川大黄改为9g   7帖

    按:此合附子泻心汤,大黄牡丹皮汤,左金丸、薏苡附子败酱散而成方,以适应脾胃蕴湿瘀热,气阻血滞,肝胃失和,肠痈慢发等复杂见证。服14帖后,即腹痛全消,苔腻化净,寒热不再发作。

    案十八、腹泻

    范某,男,28岁。

    1981年8月11日初诊:十几年前腹泻引起恶心、腹胀、饭后即欲便,日二、三行,曾用健脾益气和胃之品罔效。刻下食即腹泻,大便总不成形,乏力,口渴喜热饮,舌边暗、苔腻,脉弦。脾虚夹湿化热,治拟清湿热鼓舞脾气。

    黄连3克  黄芩10g  姜半夏10g  太子参15g  炙甘草3g  炮姜炭4.5g  白术10g  云苓12g  葛根15g  广木香6g  藿香10g  陈皮6g

    按:此半夏泻心汤、理中汤、白术散组合成方,治脾虚湿阻、蕴热内遏、气机紊乱之证。本例7帖后大便次数即见减少,仅日2次,苔腻渐化。金氏仍以原方7帖,不更一味,诸症霍然全消。

    案十九、自汗、盗汗

    伍××,男,41岁。

    初诊:1975年3月16日。白天动则自汗,汗后畏寒,夜则盗汗,眩晕,失眠,脉缓,舌质胖大。此当调和营卫。

    桂枝9g  白芍9g  炙甘草4.5g  黄芪12g  生白术15g  淮小麦15g  党参12g  五味子6g  大枣5枚  7帖

    复诊:3月30日。前方共服14帖,服至8帖后,汗已减少,但精神一紧张就要出汗,夜寐已安,尚恶寒,脉舌如前,当加入重镇之品。

    上方加煅牡蛎12g,煅龙骨12g  7帖

    三诊:1976年2月15日。自汗、盗汗又发作,病人要求他医用75年3月30日原方十多剂不应。夜间失眠,脊骨有寒冷感,面色(白光)白,但又容易升火,脉弦细,尺无力,舌质淡而胖大,当加入强壮奇脉之药。

    75年3月30日原方,加鹿角霜12g  7帖

    四诊:2月29日。前药共服14帖,服后自汗、盗汗已逐步减少,尚失眠,时有烘热,大便较溏,舌质较前红润,脉如前。前方参入归脾。

    桂枝6g  炒白芍15g  炙甘草4.5g  炙黄芪12g  生、炒白术(各)6g  淮小麦30g  炒党参12g  五味子6g  煅牡蛎12g  煅龙骨12g  鹿角霜12g  煨木香3g  炒枣仁9g  7帖

    案二十、脏躁症

    江××,女,42岁。

    初诊:1976年4月27日。多年来时发昏厥,发作时有气上冲,手足强直,口不能言,但神志清楚,出一身冷汗、哭一场就好。经期更易发作(经量少),体肥,脉细,舌淡,夜有盗汗,最近半年且脱发甚多,头发已很稀疏。血压110/92mmHg,此冲任失调,血虚生风挟痰上逆。

    淮小麦30g  炙甘草4.5g  炒白芍15g  紫石英12g(先煎)  女贞子9g  姜半夏9g  茯苓9g  桂枝4.5g  陈皮6g  炒枳壳9g(缺货未配到)  丹参9g  钩藤12g(后下) 大枣10枚 7帖

    复诊:5月2日。昏厥未发,晚睡已无盗汗,血压较高,血压170/110mmHg,脉弦,舌红,苔少。四肢微肿。当减用温燥之药。

    淮小麦30g  炙甘草3g  炒白芍9g   紫石英9g(先煎)  姜半夏6g   陈皮4.5g  佛手4.5g  钩藤12g(后下) 丹参9g  女贞子9g  姜竹茹4.5g  杜赤豆12g  大枣5枚  7帖

    三诊:5月15日。这次经来量多,下血块,不发昏厥,手脚已不肿,脉弦滑,舌胖大,舌色不红。瘀血得行固为佳兆,但脉舌表现还有痰湿。

    复诊方,加生麦芽9g  7帖

    四诊:5月29日。昏厥迄今不发,体重已经减轻,头发逐渐生长,验血脂发现三酸甘油脂偏高(562毫克%),脉弦细,舌色正常。冲任得调,痰湿渐除,当因势导之。

    5月15日方,加泽泻9g  7帖

    五诊:6月8日。血压已经稳定(140/90mmHg),脉弦,舌苔薄腻,近期疗效已经肯定。嘱每月可以续服原方7帖。

    案二十一、百合病

    杨××,女,42岁。

    初诊:1974年7月6日。百脉一宗,悉致其病,证状难以缕述,悲伤欲哭,烘热出汗,小便短赤,脉弦细,舌色红而舌体瘦,此百合病见于阳者,当以阴法救之。

    川百合15g  生地15g  淮小麦30g  炙甘草4.5g  大枣10枚  紫石英12g(打)  生白芍12g  仙灵脾12g  朱茯苓9g  黄精12g  广木香4.5g  阿胶9g(烊冲)  益元散12g(包煎)

    复诊:7月13日。症状大减,原方7帖

    三诊:8月25日。上方共服21帖,悲伤欲哭已减。尚尿急尿赤,尿时且有洒淅感。脉弦细,舌净,色正常,前法续进。

    川百合15g  大生地15g  淮小麦15g  炙甘草3g  炒白芍9g  仙灵脾9g  朱茯苓9g  制黄精9g  益元散12g(包煎)  阿胶9g(烊冲)  大枣10枚  淮牛膝9g  车前子9g  陈皮4.5g  10g

    四诊:9月22日。百合病,尿急,阴门干燥。

    川百合15g   鲜生地30g  知母9g  车前子9g(包)  六一散15g(包煎)  生白芍12g  淮牛膝9g  阿胶9g(烊冲)  鸡子黄2枚(调冲)  淮小麦15g  小茴香1.5g  地肤子12g  10帖

    按:随访结果:患者恢复健康。

    案二十二、房颤

    雷××,男,58岁。

    初诊:1980年7月25日。1975年因胃出血住院,发现有心脏病,频发“早搏”,被诊断为“冠心病”。今年4月18日出现“房颤”,在某医院住院两个月,用安他心、卡马西平得以控制。现出院已20多天,不活动不发,稍一活动即发作,情绪不宁也会发作。精神萎顿,胸闷,心悸,寐差,大便不畅,乏力,脉迟细带涩,舌淡苔白腻。治以益气活血,佐以熄风。

    丹参12g  川芎4.5g  夏枯草9g  葛根9g  升麻4.5g  生黄芪10g  钩藤12g(后下)  桑叶9g  赤芍10g  白芍10g  淮小麦30g  炙甘草3g  枣仁粉6g(吞)  皮尾参9g(另煎兑入)  7帖

    二诊:8月1日。精神较前振作,活动量已增加,早搏减少,房颤未发作,大便已畅,自觉胸闷,脉细涩,苔少。

    上方加瓜蒌皮10g  14帖

    三诊:8月15日。病人已行动自如,早搏仅偶然发生,诸症显著改善,精神已振。续进益气养血之剂。

    随访9个月,情况良好。

    按:金氏说:“对房颤,我亦当动风治,故常用熄风药。”房颤乃心房肌纤维急剧收缩所致,虽与手足抽搐、颈项强直等症有别,但以其紧张收缩,震震而动有类似之处。金氏称为风阳内动,往往以钩藤、桑叶、夏枯草等平肝熄风之品与活血,宁心、益气、养阴之药同用,常收到预期效果,可谓创见。

    案二十三、消渴(尿崩症)

    葛××,男,37岁。

    患者为某县中医联合诊所的外科医生,1958年夏天,在工作后常感腰酸乏力。8月17日症见发热,大便溏泄,由该所内科医生诊治,给以疏解、化湿中药两剂后,热退,便泄止,但小便不爽,尿道刺痛。用清热通淋药3帖后,小溲频数,日行有30次,且有松香味,时混时清,尿道仍刺痛;改用葛根,萆(艹解)xie、白术、川黄连、连翘、银花、川黄柏、猪苓、茯苓、木通、滑石、泽泻等药,服3帖无效;改用熟地、山药、菟丝子、补骨脂、山茱萸肉、天花粉、泽泻、茯苓、甘草、附子等药,服3帖无效;改用附子、官桂、补骨脂、熟地、桑螵蛸、金樱子、牡蛎、龙骨、韭菜子、刀豆子、川黄柏、鹿角胶、白术等药,服后转增烦渴,每日早晨就要喝4大杯开水,全天要喝五磅热水瓶两瓶开水,乃来上海治疗。先由某医院于9月3日用升麻、党参、黄芪、白术、益智仁、扁豆衣、砂仁、广木香等药,服后胸闷,胃口不开。又转另一医院门诊,用党参、黄芪、炒白术、炙甘草、益智仁、菟丝子、覆盆子、台乌药、狗脊等药三剂也无效。转方用瞿麦、(艹扁)蓄、生草梢、川黄柏、木通、生白术、泽泻等药二剂也无效。在这两个医院门诊时,曾经怀疑他是糖尿病,化验小便3次,结果尿糖定性都是阴性。于9月13日又往另一医院请西医治疗,未服药,做小便常规、空腹血糖、乳糜尿化验、肾功能试验等,等待报告。同时来金氏处门诊。

    初诊:1959年9月15日。小便频数而混浊,每天20余次至30次,口渴引饮,腰痛目酸,左边为甚。体温血压正常。脉弦滑而数,尺部较虚大,舌苔微黄而腻。根据脉舌,断为肾虚不能制约水分之排泄,湿热下注,肾消之症将成。治以滋肾为主,佐以清化湿热。用知柏地黄汤加味。

    大生地30g(砂仁4.5g拌炒)  山茱萸肉9g  茯苓9g  山药12g  泽泻9g  粉丹皮4.5g  菟丝子9g  覆盆子9g  粉萆(艹解)xie9g  盐水炒知母、黄柏(各)6g  天花粉9g  3帖

    二诊:9月18日。服前方3帖后觉得很舒服,小溲频数已较减少,松香味消失,舌腻减退,脉弦滑之势亦减,病势已基本控制。

    原方加麦冬9g  南芡实9g  4帖

    三诊:9月22日。得某医院化验报告,已排除糖尿病、乳糜尿等病,初步诊断为“尿崩症”,并通知其住院治疗。患者因服中药已见效果,故未去住院,仍来就诊。脉舌如前,小溲尚多,乃用:

    大生地30g(砂仁4.5g拌炒)  山茱萸肉9g  泽泻9g  山药9g  粉丹皮4.5g  菟丝子9g  覆盆子9g  盐水炒知母、黄柏(各)6g  天花粉9g  麦冬9g  桑螵蛸9g  缩泉丸15g(分吞)  3帖

    四诊:9月25日。上方服后不太舒服,小便没有减少,而且有些刺痛,溲虽数而不畅,固涩非宜。治宜滋肾化湿兼顾。

    大生地30g(砂仁4.5g拌炒)  山茱萸肉9g  山药9g  茯苓9g  泽泻9g  粉丹皮9g  盐水炒知母、黄柏(各)6g  菟丝子9g  覆盆子9g  粉萆(艹解)xie9g  麦冬9g

    此方服后小便日渐减少,烦渴亦渐减。6、7帖后小便已接近正常。服至11帖,小便正常,每天6、7次,烦渴消失,胃口开,略微有些腰疼目酸。10月7日五诊时认为肝肾不足,用前方加枸杞子、菊花各9g,嘱其继续服一个时期。

    7年后随访:患者消渴症未复发,身体健康。

    案二十四、癃闭(尿毒症)

    曹××,男,45岁。

    初诊:1977年1月27日。肺失通调,脾失健运,肾失气化。水气不得敷布,湿浊内蕴,上逆则面浮、咳喘痰多而粘,中阻则腹膨呕逆不食,下注则(月付)肿而大便溏泄。气化不行,尿少尿闭,但欲寐,寐有鼾声,舌淡苔白,脉弦滑数。一派阴寒内盛,邪盛正虚之象。邪盛者,水湿成毒,弥漫三焦,泛滥内外;正虚者,阳气虚衰,气血精微无以化生。元真已有散脱之险,急予温肾健脾以治其本,豁痰开窍以治其标,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助阳之气而利小溲,小溲得通,自有生机。

    苍术9g  白术9g  炮附片9g(先煎)  生姜2片  猪苓15g  茯苓15g  生黄芪15g  五味子4.5g  麦冬9g  石斛15g  广藿香9g  大腹皮15g  煨葛根15g  台乌药9g  冠心苏合丸1粒(另吞)  6帖

    二诊:2月3日。前方服3帖后,症情就减,神志已清,小溲已多,水湿渐化,痰浊亦少,面目下肢浮肿渐退。邪有稍敛之势,正有渐复之机。大便仍溏为脾虚不健,咳嗽有痰系肺失清肃,腹仍膨隆乃气化不复,舌淡苔净,脉滑带数,仍当温阳益气,健脾利水。

    苍术9g  白术9g  炮附片9g(先煎)  猪苓15g  茯苓15g  生黄芪15g  五味子4.5g  川石斛12g  大腹皮12g  乌药9g  姜半夏9g  陈皮9g  桑白皮12g  车前子15g(包)  山药9g  7帖

    三诊:3月3日。神志清朗,小便量多,便溏渐止,腹部膨隆渐消,惟见咳嗽痰多气急,舌淡苔少,脉象滑数。脾肾虚衰之象稍复,肺失肃降之令未行,仍当温肾健脾以图根本,利水祛痰而消余症。

    苍术9g  白术9g  炮附片9g(先煎)  生姜2片  猪苓15g  茯苓15g  生黄芪15g  五味子4.5g  麦冬9g  石斛12g  大腹皮12g  杏仁9g  乌药4.5g  14帖

    案二十五、淋症(尿路结石)

    杨××,男,45岁。

    初诊:1974年12月3日。68年开始腰痛,70年肾盂造影发现肾结石,最近又摄平片及造影,见左右输尿管上段各有三角形黄豆大结石,平第三腰椎,右肾积水明显,左肾也有轻度积水,伴腰痛、面浮肿、少腹胀痛,尿中有红白血球,脉濡、尺弱,舌胖大而苔滑润,当益气通阳利水,则结石可能随之而出。

    党参12g  桂枝6g  炒白术9g  猪苓15g  泽泻15g  冬葵子15g  王不留行15g  川续断12g  全当归9g  金钱草30g  川牛膝15g  炙乳香、没药(各)4.5g  14帖

    复诊:12月15。脉证见前。

    前方去白术、当归,加石苇15g  生黄芪15g  14帖

    三诊:75年3月23日。原方续服后,春节前先后尿下0.5×0.6cm,0.5×0.4cm二块结石,以后血尿一次。刻诊脉症同前。

    石苇15g  金钱草30g  川牛膝9g  炙乳香、没药(各)4.5g  党参9g  生黄芪9g  桂枝6g  生白术6g  猪苓9g  茯苓9g  川续断9g  车前子12g(包)  六一散12g(包)  王不留行15g  冬葵子12g  14帖

    按:以后由当地地段医院据原方加减继续服用至75年9月,共计排出可见结石五块,最大为1.3×0.6cm,余1.0×0.5、0.8×0.7cm不等,症状解除。76年8月肾盂造影及平片证实泌尿道无结石、肾脏良好。77年5月随访,无尿路结石症状,身体健康。

    案二十六、血精

    龚××,男,28岁。

    初诊:73年2月8日,屡有遗精,精液带血,溲赤,便结,脉沉弦带数,舌尖红刺,肾虚湿热下注。

    大生地30g  粉丹皮9g  土茯苓30g  盐牛膝9g  盐知母9g  盐川黄柏4.5g  粉萆(艹解)xie30g  制川大黄9g  六一散15g(包)  台乌药4.5g  小蓟草30g  车前子12g(包)  10帖

    复诊:2月26日。前方已服20帖,无遗精,溲赤较减,大便畅通,舌红已较淡。

    原方  14帖

    三诊:5月4日。服前方10帖后,溲赤已减,精液中红血球从++++减为+脉缓,舌淡,腰酸,当参用补肾之药。

    前方去制川大黄、台乌药、小蓟草,加山茱萸肉6g  川续断9g  石斛9g  14帖

    四诊:5月20日。

    前方加金银花12g  14帖

    随访结果:74年初精液常规化验正常,77年已结婚。

    案二十七、阳萎

    刘××,男,39岁。

    初诊:1975年1月26日。肾精不足,从青年时小溲就频数而清长,现阳萎不举,易饥饿,饮食量大而力气少,语音低微,神疲嗜睡,畏寒,时伴烦热,咽干,目涩,齿牙松动,皮肤绷急,经常感冒,体弱多病。脉弦滑,左尺无力,舌质胖大,有齿印,舌苔白腻而滑润。多次检查无糖尿病指标,屡服桂附等温热药无效,症属阴阳两虚。

    黑附块9g(先煎)  山药12g  熟地30g  山茱萸肉9g  枸杞子9g  炙龟版12g  菟丝子15g  覆盆子15g  巴戟肉9g  五味子9g  煅龙骨15g  14帖

    复诊:3月4日。前药服后,小便频数较减,已能举阳,咽不干,饥饿感已减少,畏寒也减,脉弦滑、尺无力,舌苔腻已减、有红点,温阳已效,原方扩充之。

    前方加阳起石15g  覆盆子18g  菟丝子18g  附块用至12g(先煎)  7帖

    三诊:3月17日。小溲已少,但背部怕冷,前方加鹿角霜15g  7帖

    四诊:5月26日。齿牙已不松动,畏寒已除,小便减少,尚善饥,目干涩,嗜睡,脉软、尺无力,舌淡胖,温肾之中当兼养肝。

    枸杞子12g  桑叶9g  生地、熟地(各)30g  山茱萸肉9g  炙龟板12g  菟丝子12g  覆盆子12g  巴戟肉9g  阳起石15g  鹿角霜15g  黑附块15g(先煎)  生枣仁9g  7帖 

    五诊:7月9日。本来冷天怕冷、热天怕热,现已无此现象,小溲早上尚多,嗜睡已减少,齿牙已不甚松动,两目尚干涩,脉已有力,舌胖已减,苔滑腻,仍当温阳养肝。

    苍术9g  白术9g  茯苓9g  仙灵脾12g  巴戟肉9g  制首乌9g  大生地30g  砂仁4.5g(吞入)  炙龟版12g  菟丝子12g  覆盆子12g  鹿角霜15g  生枣仁9g  黑附块15g(先煎)  肉桂3g(后下)  女贞子9g  7帖

    六诊:11月19日。肾精不足,服温阳补肾药后较好,但还怕冷,小便清长而有余沥,肌肤干燥,脉细软、两尺无力,舌胖较前减,苔不腻而滑润,仍以原法。

    熟地30g  山茱萸肉9g  淮山药9g  覆盆子30g  菟丝子12g  炙龟版12g  鹿角霜12g  五味子4.5g  黑附块15g(先煎)  潼蒺藜9g  桂枝6g  炙黄芪9g  焦白芍9g  7帖

    此方加减续服至76年12月19日。精神振奋,声音响亮,齿牙已不松动,阳萎已举,不易感冒。

    案二十八、狐惑病

    俞××,女,30岁。

    初诊:1977年2月14日。幼年就有口腔溃疡,1967年又发生阴道溃疡,但未加注意。1972年开始两小腿发现结节性红斑,大如旧铜币。并且经常发寒热,73年以上各症发作最剧,当时血沉50mg/h,血清粘蛋白139mg%,73年住过上海××医院,74年住过安徽××医院分院,都诊为白塞氏综合症。先后服用过强的松3年,现已停服。再用丙种球蛋白,用后红斑消退,溃疡未愈。75年摘除扁桃腺后,寒热不再经常发作,但其他诸症还经常要发作,时常往往在经期前后,平时经常要生疮疖。刻诊精神萎靡,髋膝关节疼痛,左下齿龈有溃疡一处,大如绿豆。其余未作检查。脉弦细,舌苔淡润。此《金匮》所谓狐惑病也。现在情况尚属稳定,即用《金匮》甘草泻心汤加减以治其本,似属相宜。

    生甘草、炙甘草(各)9g  党参9g  生黄芪9g  炒黄芩9g  银花藤30g  连翘9g  北细辛3g  川黄柏4.5g  全当归6g  炒白芍9g  生姜1片  大枣3枚  7帖

    复诊:4月20日。服上药七剂后口腔溃疡转好,精神振作,自忘其病。本月初因劳累口腔溃疡又复发一次,要求厂医照抄原方续服7帖又转好。最近左边大腿曾出现红斑一处,大如黄豆,自行消退。腰膝略有酸痛。脉弦细,舌淡润。再以原方出入。

    原方去银花藤加银花9g  淮牛膝9g  川续断9g。  7帖

    案二十九、斑秃

    董××,男,23岁

    初诊:1975年6月7日。斑秃满头,已2月余,大便干结,舌红,苔糙,当养血滋阴。

    大生地15g  制首乌12g  赤、白芍(各)9g  川芎3g  女贞子9g  全当归9g  旱莲草9g  制骨碎补9g  玄参12g  7帖

    复诊:6月26日。服上方7帖后,发渐长。

    原方  7帖

    三诊:7月15日。服14帖后,发生长复原。来信述斑秃又发,头痛,血压较低,脉舌不详,前方加入益气升阳以治其本,疏散风热以治其标。

    原方去玄参,加蔓荆子9g  生黄芪9g  党参9g  升麻4.5g  葛根9g  炙甘草3g  10帖

    随访结果:斑秃已控制,头发生长如常。

    案三十、全秃

    沈××,男,28岁。

    初诊:1972年6月13日。满头发脱,如牛山之濯濯,眉毛、胡须也随之脱落,脉细滑,苔白。肾者,其华在发,又发为血之余,治当滋肾补血。

    全当归12g  生白芍9g  川芎6g  熟地15g  首乌9g  代赭石30g  菟丝子9g  白术9g  茯苓9g  黄精9g  仙灵脾12g  仙茅9g  骨碎补9g  30帖

    复诊:8月15日。前方共服60帖,发已稀疏生出,脉软无力,舌边有齿印,前方既效,继续服用。

    全当归12g  生白芍9g  川芎6g  熟地15g  首乌9g  代赭石30g  菟丝子9g  黄芪12g  党参9g  仙灵脾12g  仙茅9g  骨碎补9g  茯苓9g  陈皮6g  14帖

    三诊:8月30日。发已长齐,余症同前,续用原方巩固。

    上方加枸杞子9g  10帖

    四诊:9月10日。发已生长如常,发色黑亮且不易脱落,脉细软,舌淡润,便软溏,夜寐梦多。

    前方加枣仁9g  山药9g  10帖

    77年随访结果:疗效稳定,发光亮有色,未曾复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