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31】

 晚晴999 2014-02-24

小儿夏季热(疰夏)

[病案]路某,,4岁。19648月诊。壮热旬日,头额无汗,渴饮溺长,便粘不化,四肢清冷,入晚烦躁,涕泪俱少,舌白微糙,脉濡数。

[治则]清上温下。

[方药]川羌活 4.5,黄厚朴片9(先煎),小川连4.5,蛤粉9,花粉9,活磁石30(先煎),煨益智9,破故纸9,覆盆子9,菟丝子9,粉葛根4.5,莲子心2.1,鲜石菖蒲6克。服3剂告愈。(见《中医杂志》1965年第4)

[评析]夏季热一症,因其见于盛夏暑季,故又有“暑热症”、“暑期热”等称。本病为小儿所独有,16岁之小儿麻疹、泄泻后期尤为多见。本案患儿身热已经旬日,同汗闭苔糙用羌活以解表胜湿,口渴、烦躁为上热,溺长、肢冷为下寒,故以黄连清上热,附子温下寒为主;复以蛤粉、花粉生津护阴,覆盆子、菟丝子、益智仁、破故纸益肾缩泉,磁石潜镇浮阳;葛根升提止泻,莲子心清心;鲜菖蒲开窍。(马荫笃)

高热惊厥

[病案]邓某,,6岁。1952年某月初诊。身热气急,唇干鼻煽,昏睡不醒,四肢不时抽动痉挛,病起五天,迭治乏效,已成惊厥重症。舌尖红赤欠津泽,脉细数。

[治则]清心除热,凉肝熄风,化痰安脑。

[方药]方诸水120,石决明20,生地10,郁金10,龙齿12,竹叶6,羚羊角5,木通5,生甘草梢3克。服3剂后痉挛止,热势稍平,神识渐清,改甘凉平剂调治,5剂而愈。(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9年第4)

[评析]年仅6,形质未充,稚阳之体,脏腑娇嫩,感受邪热熏灼,则心火暴盛而肝风内动,发为惊厥之重症。仅草木之剂恐一时难以奏效。方诸水为大蚌内的水液,其性味“甘寒无毒,可以明目定心,去小儿烦热止渴”;羚羊角、石决明、龙齿为平肝、熄风、镇痉;生地填补其真阴;竹叶、郁金、木通、甘草梢清心火,泻小肠之热。(黄宣能)

温燥

[病案]肖某,,12,患温病,长烧不退,皮骨仅存。由于持续热蒸汗泄,口渴唇焦,胸高息促,喉中痰鸣,耳聋不知所闻,睡则露睛,用手触其腹则表情痛楚。诊视胸部出现几颗白培,舌质绛,脉细数。

[治则]清温润燥,增液润下。

[方药]霜桑叶10,鲜芦根10,鲜石斛10,瓜蒌仁10(),枇杷叶10,麦门冬10,肉苁蓉7,生白芍7,鲜竹茹10,苦杏仁7,川贝母5,火麻仁10,西枳壳3克。服药4,骤然四肢逆冷,额汗淋漓,牙关紧闭,目睛上视,10余分钟目合,手足转温,昏迷而睡,又约10余分钟动乱不安,解出坚如弹丸燥屎数粒。当夜身热稍降,腹可轻按。仍依前方去霜桑叶,加鲜生地10克。连服6,大便通利,热清静卧,目渐向安。(见《李聪甫医案》,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评析]温病日久,热稽化燥,胃与大肠皆燥腑,阳明燥实,热邪灼肺,必致气促胸高,腹部拒按。知腑内有燥屎,当用大承气汤釜底抽薪,以救肺胃之阴,因热汗烦渴俱见,当用白虎汤解热。可是病延匝月,脉不洪大而细数,肌肉消瘦,白培色枯而不亮,肺气已伤,胃津亦劫,不能经受芒硝、大黄下夺,苦寒燥阴,唯当用甘凉清燥滋液,两顾肺胃,胃阴滋复,肠燥润回,肺气自然清肃下行。不料,当服完第一方后,突发昏厥躁汗,只有静观其变,知为燥屎下移,肠蠕腹痛的急剧反映。遂在清温滋燥增液润下的原方内去桑叶,加滋燥通幽之鲜生地,促使肺胃之气下降,脾精上滋,增液润燥,热退燥除而病愈。(马荫笃)

顽固性盗汗

[病案]陈某,,8岁。196457日就诊。咳嗽、身热盗汗。至629,盗汗终夜不断,伴剧咳,便溏,经用各种止汗药物乏效,继用补阴之剂后其汗仍不止。延至1229,形瘦色苍,咳嗽无痰,纳退气促,盗汗如前,便干溲清,舌苔白腻,肤热如火。

[治则]清彻肺胃里热。

[方药]生石膏15,黑豆皮15,知母9,谷芽9,麦芽9,百部9,瘪桃干9,川贝6,红枣3,浮小麦30克。1剂汗止,4剂后咳止,纳增,身热亦退,诸恙痊愈。随访三次,未复发。(见《浙江中医杂志》1965年第11)

[评析]盗汗多属肝肾阴虚,而本案则为热蕴肺胃。久咳为肺金郁热,盗汗为热炽逼津外出,故用石膏、知母重清肺胃,配谷芽、麦芽、红枣健脾和中,黑豆皮、浮小麦、瘪桃干敛汗补阴;百部、川贝止咳。用意为直清其热,热清而盗汗自止,此治病求本之例。(吕志连)

顽固性自汗

[病案]曲某,,12岁。198010月就诊。自汗如洗已四年余,即使严冬,汗亦不减,稍有活动,汗出更甚,睡眠时枕巾被汗水浸透。经中西药治疗无效。诊见形体壮实,面色红润,苔薄白,脉弦缓无力。

[治则]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20,白芍15,黄芪40,牡蛎50,甘草15,姜枣为引。服药7,自汗遂止。(见《吉林中医药》1981年第1)

[评析]本案乃营卫失和,卫气失却固外开阖之权,腠理疏松,营不内守,故汗出如洗。本案方选桂枝汤调和营卫,加黄芪益气固表,牡蛎收涩止汗,药症合拍,仅服7剂而奏效。(黄宣能)

小儿多汗症

[病案]席某,,10岁。患儿原有十二指肠溃疡病史,反复黑便二年。刻诊:少气懒言,面色晄白,头颈部汗出如雨、四肢乏力而凉,舌淡脉细弱。

[治则]温阳益气,养血建中。

[方药]生黄芪9,炙黄芪9,当归9,三仙散9,白芍12,吴茱萸3,肉桂3,灸甘草3,仙鹤草15,大枣5,饴糖30克。服7剂后,肢体渐暖,汗出渐止,诸恙改善。半年后随访,面色红润,身长体重增加,诸症痊愈。(见《安徽中匡学院学报》1990年第1)

[评析]《诸病源候论》曰“虚劳病,若阳气偏虚,则津液发泄而为汗。”该案脾肾阳衰,内不能温养脏腑,外不能温煦肢体,卫外不固,气不摄津,津液发泄而为汗。方用小建中汤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作用,加黄芪益气补虚,当归补血养血,肉桂、吴茱萸温脾肾之阳;仙鹤草养血止血。诸药合用,共奏温补脾肾,益气养血,固密腠理之功。(马荫笃)

脑积水(解颅一)

[病案]温某,,3个月。195991日就诊。患儿出生后二十天从床上跌下,当时未见异常,数天后,突见患儿阵发性尖声哭啼,烦躁不安,有阵发性抽搐,口吐白沫,面色青紫,眼向上视,角弓反张,但无呕吐、汗出,喉中有痰鸣声。经治数天,抽搐减轻,但头围增大,颅缝变宽,头皮静脉怒张,颈硬,活动不灵活。舌苔腻白,脉弦滑,指纹气关出现弦滑。

[治则]养血利水,平肝熄风。

[方药]僵蚕4.5,钩藤6,丹皮4.5,桑寄生7.5,茯苓6,全蝎2.4,当归4.5,牡蛎7.5,白芍4.5,黄芪6克。服2剂头部肿大稍减,颈项转动稍灵。上方去牡蛎、白芍、茯苓,加葛根6,地龙6,蒺藜6,其余药剂略有进出。又服2,头肿减半,颈项转动灵活。上方加蜈蚣1,再服2,病愈。(见《广东中医》1961年第3)

[评析]脑积水,祖国医学称为“解颅”。该患者因从床上跌下,脑受刺激津血伤,影响脑干,使脑的吸收与分泌发生障碍,水不下行致脑积水,津血伤,血不养肝则致抽搐。方中僵蚕、地龙、全蝎、钩藤、桑寄生、蒺藜平肝熄风;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丹皮凉血;牡蛎潜阳;黄芪补气,蜈蚣搜风;茯苓利水,全方配伍起到养血利水平肝熄风的功用,使抽搐止,脑积水消除,病愈。(李祥云)

脑积水(解颅二)

[病案]陈某,,7个月。1981411日初诊。乳儿系第一胎,出生后四月经常发热便溏,头大向一侧倾斜、颈软,日渐加重,脊柱及胸部凸起,神志呆痴,不会发音,眼脸下垂,眼球外突,巩膜发蓝,面色晄白虚浮,头发黄细且稀,头皮光亮绷急。按及前囟有鸡蛋大小如囊裹水。检查头颅大,骨质软,骨状缝,冠状缝未闭合。约6×6厘米大小。头颅摄片提示:头颅骨变薄,尤以头顶骨明显,头颅增大与颅底骨不成比例,后颅加深。诊断为“脑积水”。

[治则]补肾益髓。

[方药]山萸肉3,茯苓3,泽泻3,淮山药5,菟丝子4,熟地4,白术4,丹皮2,肉桂粉1(),制附片1克。服6剂后病情好转。以后改为23天服1,共服30余剂,并内服肾气丸,每日2,每次10,连服五月余,至乳儿症情基本痊愈止。随访患儿头身等称,发黑而密,前囟闭合,说话流利,健如常儿。(见《新中医》1983年第6)

[评析]《素问·六节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肾主骨髓”,《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肾者主藏精,精能生髓,髓汇于脑,若肾虚则髓海不足,故用补肾益髓之法。方用附桂地黄丸加味,该丸补肾壮阳,水火相济,阴阳调和,加菟丝子补肾益精;加白术健脾燥温以强后天,资气血生化之源,以先天为主,后天为辅,药中病所,取得显效。(李祥云)

脑积水(解颅三)

[病案]稽某,,5个月。197844日初诊。患儿系头胎,出生后四个月头逐渐增大,囟门高凸,颈软,腰酸,四肢软,纳乳减少,精神不振,尿量减少,夜间烦吵,大便干,小便黄少、渴饮,纹红、舌红、苔黄。曾先后多方求医,治疗多时无效。诊断为脑积水。

[治则]补肾,扶气,利水。

[方药]党参9,熟地9,茯苓9,白术9,狗脊9,枇杷叶9,首乌9,黄精9,生苡仁9,白芍9克。服3剂药后,精神较前活泼,仍五软,头大,小便次数多,但量少。继予党参9,熟地9,茯苓9,狗脊9,枇杷叶9,蚕豆壳9,破故纸9,泽泻4.5,车前子9,玉竹9,覆盆子12,炒扁豆9,广木香3,赤小豆15克。约服10,头颅稍缩小,精神较前活泼,五软开始好转,尿量增多,纳乳较前增多。在此基础上略有加减变化,如加杜仲、川断、桑枝等,如此又服30余剂,患儿头部缩小如常,其他均恢复正常,告愈。(见《新中医》1979年第2)

[评析]本病属祖国医学中的解颅五软症,即头颈软、手软、足软、口软、肌肉软,患儿生后发育尚可,后因乳食不足等原因引起后天脾胃功能失调,气血得不到充实,久而导致肝、脾、肾三经亏损,而出现骨骼不强,筋肉萎缩无力,治疗采用补肾地黄丸及扶元散以调养治疗,采用古人的方意,用益肾扶气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李祥云)

脑积水(解颅四)

[病案]刘某,,6个月。1961926日诊。化脓性脑膜炎治愈已一月余,近来身热不退,头部渐见增大,颅缝解开,囟门突出,呕吐频发,眼球下转,视听全无,大便干燥,西医诊为脑积水。刻诊头大而方,头围51厘米,按之软,眼白多,眼球活动受限,舌绛、苔黄腻,指纹青紫。

[治则]清热开结,涤痰通络。

[方药]黄连3,清半夏4.5,瓜蒌仁9,化橘红9,钩藤6,天竺黄6,姜竹茹6,地龙6,熊胆汁0.9(化服)2剂后,热退呕止,大便通畅,小搜增多,继服25,头颅停止增大,囟门已平,惟颅缝尚未愈合。虑其痰热虽清,络闭虽开,但病久肝肾液耗,无以上荣,乃投石斛夜光丸。连服16,视清,眼球活动如常,但听力较差。续予六味地黄丸,每日1,连服26,解颅已愈,头围49厘米,诸症悉平。先后治疗七十余天而愈。(见《浙江中医杂志》1965年第4)

[评析]解颅,出《诸病源候论》,又名囟解,囟开不合。多见于脑积水、佝偻病症。系小儿到一定年龄囟门应合而不合。正常者均在出生六个月时开始骨化,后囟24个月闭合,前囟11.5岁闭合,如延迟不合,则为解颅。其发生有先天、后天之别。历代医家有不少论述,皆认为此病难治。本案为化脓性脑膜炎后脑积水,由于热病之后,中焦升降之机失调,痰热郁阻胸膈,络阻气逆而导致的诸变。其病机为热实。据清热开结、涤痰通络的原则,用小陷胸汤合温胆汤化裁,同时配合滋水养肝明目和补肾调元而收功。(吕志连)

脑积水(解颅五)

[病案]靳某,,9个月。患儿生后三个月时,其父母发现孩子头颅增大,颅缝分裂,前囟紧张饱满,头皮静脉怒张,眼睛突出,眼白增多,眼光朝向下方,呈落日状。晚上熟睡后,患儿的右腿不停地抖动。六个月后患儿头颅与日俱增,颈项不能支持,叩击头部呈破罐声。经某医院诊断为先天性脑积水。

[治则]温肾通络,祛瘀开窍,宣肺利水。

[方药]皂角1500,艾叶60,麋香2克。先将皂角打碎去籽,和艾叶共放锅内,加水7.5公斤左右,武火煎煮二小时,然后用纱布过滤。再文火浓缩成膏后离火,稍冷加入麝香拌匀,装入瓷器内备用。用前先将患儿头发剃去洗净,将药膏均匀地涂敷于整个头部,颅缝与前囟药稍厚些,然后用白布将整个头部包扎严密,胶布固定,二个月一换。初敷药时,患儿哭闹不安,二天后安静如常,一周后尿量增多,三周后目光下视改善,晚寐右腿抖动停止,二个月后头颅停止增大,上述临床症状均减轻,用药七次,(计一年零二个月)告愈。现已5,智力、体质发育良好,除头颅稍大外,与同年健康儿童比较,几无区别。(见《新医药学杂志》1976年第3)

[评析]解颅一症,系先天肾气虚弱,不能充养脑髓,水邪泛滥而成。本方皂角味辛、性温,入肺、大肠二经,能祛痰开窍,宣肺利水,艾叶温暖脾肾,麋香通络祛瘀,药性能使肾气得暖则强,肺宣脾健脑之积水从下排出,水去阳复,络通骨合,解颅自愈。(马荫笃)

咽肌麻痹

[病案]刘某,,12岁。1981928日住院。患儿平素性情急躁易怒,19817月间因生气后晨起反复出现恶心呕吐,咽有异物感,伴眩晕胸闷,随即发生吞咽困难,乃至汤水不入。食道镜检查:见食道入口处充血水肿,钡餐见梨状窝处有大量钡剂存留,1分钟则逆流口腔,仅有少量如细丝状进入食道,诊断为重症肌无力,咽肌麻痹。经用新斯的明治疗后有所缓解,可维持进食,但回家后又出现吞咽无力,不能进食,尽管再用新斯的明则无明显好转,以后出现呼吸肌发生进行性无力而出现呼吸停止,遂急行气管内插管,人工呼吸、吸氧等抢救,症状缓解。于118日请中医会诊,症见患儿瘦弱不能翻身,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皮肤干枯甲错,四肢骨瘦如柴,肢体蜷缩,周身疼痛,夜间加重,尿少便秘,胸背有散在瘀斑,声音低微,咽喉反射消失,舌淡有紫斑,脉弦细涩,重按尚有力。

[治则]活血化瘀。

[方药]当归20,生地20,炒桃仁25,红花25,赤芍15,积壳15,柴胡15,桔梗15,玄参15,甘草10克。鼻饲,2剂后,自觉咽干,咽喉反射出现,能自食少量流汁。再用原方至26,咳痰有力,痰量较多,故原方加党参15,白术15,陈皮15,半夏15克。至124日能自行坐起,继续服用上方,15日已能下床活动,生活可自理,饮食基本恢复正常,19日痊愈出院。以后多次随访,一切如常。(见《辽宁中医杂志》1983年第2)

[评析]该病为神经系统病变,因吞噬功能丧失致进行性营养障碍,患者一度呼吸肌麻痹出现呼吸停止,病情危济,经抢救,呼吸存在,但咽肌仍麻痹。脉症合参,乃气滞血瘀,久病入络,瘀血阻于咽部。急则治其标,以《医林改错》中的会厌逐瘀汤治之,该方能行血分瘀滞,又能解气分郁结,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使气行瘀去故病愈。当咽部功能恢复后又用党参、白术、陈皮、半夏健脾扶正祛痰,助体力恢复,前后共服中药30,使病人转危为安。(李祥云)

食道裂孔疝(气膈)

[病案]廖某,,4岁。197432日初诊。19738月中旬起病,胃脘腹痛,拒按,腹痛时脘部膨胀,食后即吐,二便秘涩不畅,形体消瘦,精神萎靡。曾用解痉驱虫、抗痨抗菌等西药及中药治疗无效,经胃肠钡餐造影:诊断为食道裂孔疝。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细弦。

[治则]温胃,祛寒。

[方药]素馨花9,鹿含草15,柴胡9,佛手4.5,腊梅花9,香附9,郁金9,龙眼肉15,大枣15克。服2剂又服丸药,其组成是:吴茱萸9,藿香15,川朴15,机壳9,川椒1,陈皮3,甘草15,苏打1.5克。共为细末,炼蜜泛丸如黑豆大,每次服10,6小时服1次。服中药及药丸后次日腹痛呕吐即止,饮食好转。以后每日按时服丸药,丸药服完后病愈,体重增加,面色红润。1974年随访患儿,病未复发。(见《新中医》1975年第2)

[评析]本病中医称“噎膈”,根据病因分“气隔”、“血膈”、“痰膈”、“火膈”、“食膈”五种。本患儿食后即吐,胃脘疼痛,脘部膨胀,此属“气膈”症。《内经》云:“三阳结谓之膈。”故选用素馨花、腊梅花、佛手、香附、藿香、郁金等理气散结药为主药,以龙眼肉、大枣、川椒、吴茱萸温胃祛寒,全方配伍上通下畅,二便自调,诸症俱愈。(李祥云)

小儿先天幽门肥厚性狭窄

[病案]李某,,3个月。19653日入院。自出生后二十天开始,吮乳后14小时大量吐乳汁,呈喷射状,大便为二三天一次,量少,X线胃肠造影诊断为先天幽门肥厚性狭窄,用西药治疗收效不显。察其腹胀满,舌苔白,指纹紫。

[治则]通腑,降逆,止呕。

[方药]大黄1.5,芒硝1.5,厚朴1.5,半夏1.5,陈皮1.5克。甘草1.5,代赭石3,枳实3,莱菔子3,党参3,水煎成60毫升,每次服15毫升,12次。服完1,呕吐减轻,大便日二次,不甚稀。续服1,呕吐止,大便转为正常,症状消失,再予调理脾胃以善后。二个月后随访未复发。(见《中医杂志》1964年第10)

[评析]本病主要症状为便闭,新生儿便闭有虚实之分,若虚证便闭,证见腹软不胀,面色苍白,啼哭无声,舌淡、苔薄白,实证者腹胀满,指纹青暗,本病例为实证,治疗先拟大承气汤加味,待大便畅后再调理脾胃,故取显效。(马荫笃)

气管内异物()

[病案]叶某,,4岁。患儿呼吸不舒,面色苍白,整天不安已一月余,x线透视气管内有异物,其父母说系吃白豆误入之故,准备手术排除异物,因患儿体弱不能手术。

[治则]通关开窍。

[方药]将通关散(药店出售之成药)喷入鼻内,患儿连连打喷嚏,结果将白豆喷出,患儿当即舒服,呼吸自如,痊愈。(见新中医》1973年第1)

[评析]通关散喷鼻后刺激鼻粘膜引起喷嚏连连,以至气管痉挛,而使异物排出。该法简便,花钱少,避免手术而引起的痛苦。(李祥云)

气管内异物()

[病案]徐某,,11岁。19704月初诊。患者因发热,咳嗽,气急反复发作,X线胸透,发现肺门有阴影,诊断为肺结核,用抗痨药物治疗一月余无好转。又一月后因剧烈咳嗽,气急而来就医,体温38,脉紧而数,两肺可听到明显的哮鸣音,其余无异常。经详细追问病史,方知在戏笑之中不慎误将一粒花生吸入气管,当时只觉胸部少许闷胀不舒,未加注意,数日后才咳嗽并渐加重。诊断为气管异物。

[治则]消肿,解毒,除异物。

[方药]用活的大蜘蛛一只放入鸡蛋内,外以面粉为糊裹住鸡蛋,放入火里煨熟,然后去蛋壳,连同面粉焙为末,开水送服。服后病人接连喷嚏和咳嗽,在一阵剧咳中突然咳出浓痰一团,同时发现有一颗带壳的花生米在内,此时症状减轻,以后病愈。(见《新中医》1980年第2)

[评析]蜘蛛苦寒有毒,一般是外用治疗疔肿疮疡,蜘蛛有祛风消肿解毒之功。清除气管内异物一般是用手术的方法,这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和器械设备,且较麻烦。今将蜘蛛和鸡蛋一块服用,引起催咳及打喷嚏,致气管痉挛,使异物排出。(李祥云)

病毒性心肌炎

[病案]陈某,,12岁。19771130日初诊。二周前发高烧,鼻流涕,咳嗽不畅,初按感冒治疗,高烧已降,但低烧不退,持续在37.538℃之间。心电图检查,报告为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呈文氏现象,诊为病毒性心肌炎。用青霉素、复方新诺明、谷氨酸、维生素C、阿司匹林等药治疗一周,收效不显,特要求中医为之诊治。体温37.4,咳嗽,口干,咯痰不爽,咽红,胸闷,不思食,活动后汗出心悸,烦躁不安,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微腻,脉象数(120/)而歇止。

[治则]清宣肺胃,涤痰宁心。

[方药]山栀3,淡豆豉9,黄芩9,半夏6,马尾连6,淡干姜1.2,莱菔子6,远志9,生石膏30(先煎),蚤休15,炙枇杷叶9克。3剂。并服珠黄散6,早晚各1瓶。服药后低烧趋降,体温在3737.2℃左右,咳痰觉爽。复查心电,报告为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再拟原方加减,上方去远志、生石膏、炙枇杷叶,加枳壳6,川郁金9,柏子仁9,再服2,身热已降。再查心电图,报告为窦性心律。拟以沙参麦冬饮加减,养阴清热,以善其后。(见《新医药学杂志》1979年第2)

[评析]此例由于痰热内扰,神不守舍,病邪已经由表传里,由腑传脏,以致出现心悸神烦,溲黄便干,胸闷苔腻,脉象结代等症。若不及时清化痰热,则病势必将继续深入,成为危殆之症。故用栀子豉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方中山栀、豆豉宣泄去烦,以治胸中懊憹,黄芩、马尾连苦寒降热,半夏、干姜辛开豁痰,生石膏、远志、蚤休以清热解毒,涤痰宁心,莱菔子、炙枇杷叶降气化痰,宣肺止咳。配以珠黄散涤痰通腑,镇静安神,则清宣肺胃,涤痰宁心之功更卓,痰热既清,病势顿挫,犹如逆流挽舟,免堕深渊之危。(马荫笃)

包裹型肺下积液(悬饮)

[病案]赵某,,4岁。1979617日初诊。患儿半月前发烧,咳喘,烦躁,按上感治疗无效。经胸部x线透视,诊断为“包裹型肺下积液”。静脉点滴大量青霉素、氢化可的松、维生素c,肌肉注射链霉素。八天后,又将青霉素改为红霉素,效果均不理想。患儿体温波动在38.539.5℃之间,全身浮肿,咳嗽加剧,烦闷加重,口干不喜饮。检查:体温39.2,腹部胀满,稍高于胸部,咳嗽喘憋。听诊:心(-),有肺呼吸音降低,呼吸运动减弱,舌质红、苔黄白相兼,脉象滑数无力。

[治则]清热化痰,攻下逐饮。

[方药]柴胡12,黄连3,瓜蒌皮10,半夏3,白芥子6,葶苈子6,甘遂1(研冲),鸡内金6,甘草3克。服2剂后,泻下水液5,小便次数、量亦有增多,浮肿消退,咳嗽喘憋亦渐减,体温降至37.5,已无烦闷之症,能安稳入睡。上方加鳖甲12,柴胡减为9克。又服2,诸症悉除。经透视积液消失,两肺清晰。继服2,以巩固疗效。随访至今未复发。(见《河南中医学院学报》1980年第3)

[评析]本病中医称为悬饮。《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曰:“……饮后水流于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由此看来,悬饮的主要证候为胁下停饮,咳唾胸胁引痛,与结核渗出性胸膜炎的胸腔积液,颇有相似之处。本患儿X线诊断所示,胸水在先,浮肿在后,应按悬饮诊治。《金匮要略》云:“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因虑患儿病延日久,正气不支,恐有药过,故采用柴胡陷胸汤清膈上之邪热,化胸中之顽痰;加葶苈下肺气;鸡内金消积滞,白芥子逐皮里膜外之痰涎,助甘遂祛痰逐饮泻胸水(此寓控涎丹之意),共奏攻下逐饮之功,使饮邪去,邪热得解,而热、咳、喘、憋、肿诸症悉除。(马荫笃)

先天性喉鸣(喉喘鸣)

[病案]崔某,,4个月。出生后就有呼吸困难,喘鸣且喘鸣音逐渐高亢,每当吮乳时由于憋气,患儿啼哭不止,曾用滴鼻净,1%麻黄素滴鼻暂收疗效,旋又复发,长久不愈。

[治则]散寒温中,下气散瘀。

[方药]吴茱萸10,研极细末,用好醋调和如稠粥状,敷于双足涌泉穴(可摊至整个足心),外用棉布包好,四十八小时除掉。五天后哮鸣好转,七天后消失,呼吸道通畅,患儿活泼如常。随访二年未复发。(见《新中医》1980年第5)

[评析]婴儿喉喘鸣系先天性疾患,因呼吸不畅常借口腔呼吸,在吮乳时憋气故婴儿蹄哭,用药物治疗一般仅有临时效果,多不能根治,今用醋吴茱萸敷足心治疗。《本草纲目》云:“又咽喉口舌生疮者,以吴萸米醋调敷两足心,移夜便愈。其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盖亦从治之义……。”醋吴茱萸在足部能产生温和的刺激作用。通过经络或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从而减轻或消除头面部毛细血管病理性异常的扩张或收缩,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消除了上呼吸道鼻腔等处粘膜组织的炎症,过敏性肿胀,从而呼吸通畅,喘鸣消失。医者用该法治疗210个月婴儿8例均治愈,一般一次即愈,若不愈,敷药七天后再重复敷药一次即可获效。(李祥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