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药治疗疫病的优势及发展前景

 johnney908 2014-12-30

我国目前的主要流行病情况

1、慢性病的流行情况

按系统分析慢性病疾病发病情况:全部调查人口前五慢性病依次是:消化系病、循环系病、运动系病、泌尿生殖系病和神经系统疾病。

城市人口中第一位慢性疾病为循环系疾病,其次依次为消化系病、运动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病和内分泌、营养、代谢及免疫疾病;

而在农村人口中消化系疾病例第一位,其次依次为运动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疾病和泌尿生殖系病。

慢性病患病按病种分析

按病种慢性病患病率及其构成见表。结果显示城乡居民患慢性病的前十五位疾病依次是:慢性胃肠炎、慢性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病、消化性溃疡、胆结石症和胆囊炎、脑血管病、结核病、肾炎和肾病变、贫血症、椎间盘疾病、慢性扁桃体炎、肺气肿、慢性肝病肝硬化和冠心病等,疾病别患病率和相对百分比见表。

     慢性病患病率按调查地区、按病种分析( ‰),男女合计

---------------------------------------------------------------------

    城   乡  合   计        城  市  地  区          农  村  地  区

疾病名称   患病率 构成% 疾病名称   患病率 构成% 疾病名称 患病率 构成%

---------------------------------------------------------------------

慢性胃肠炎 16.2 10.34  高血压病    29.8 10.42  慢性胃肠  16.3 13.23

慢性支气管炎 13.8  8.79  冠心病      16.4  5.73  风湿性关节炎 13.2 10.71

风湿性关节 13.5  8.62  慢性胃肠炎   16.1  5.63  慢性支气管炎 13.1 10.63

高血压病  11.9  7.58  慢性支气管炎 16.0  5.60  高血压病     5.9  4.76

消化性溃疡 6.3  4.00 风湿性关节炎 14.6  5.11  消化性溃疡    5.5  4.49

胆结石胆囊炎 5.6  3.57  胆结石胆囊炎 12.8  4.48  结核病        3.3  2.71

脑血管病  4.0  2.53  脑血管病      9.8  3.42  胆结石胆囊炎  3.2  2.58

结核病     3.0  1.90  消化性溃疡    8.5  3.00  贫血             2.9 2.32

肾炎和肾变病  2.9  1.83  糖尿病    6.4  2.24  肾炎和肾变病  2.3  1.86

贫血      2.8  1.75  椎间盘疾病    5.6  1.96  脑血管病      2.0  1.63

椎间盘疾病   2.5  1.60  肾炎和肾变病 4.6  1.61  肝病肝硬    1.9  1.52

扁桃体气管炎  2.4  1.51  高血压心脏病  4.5  1.57  肺气肿    1.8  1.46

肺气肿     2.3  1.43  扁桃体气管炎  4.4  1.54  病毒性肝炎    1.7  1.40

肝病肝硬变    2.1  1.31  白内障    4.0  1.40  扁桃体气管炎  1.7  1.38

冠心病     2.0  1.25  肺气肿      3.6  1.26  椎间盘疾病    1.5  1.21

2、传染病的流行情况

传染病的防治是人类同疾病斗争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积极采用免疫接种,进行预防控制,已经使大部分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一部分传染病已经灭绝,传染病总发病趋势逐年降低,如:种牛痘方法的使用,使一度让世人恐慌的天花在人间消失;积极进行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接种,使脊髓灰质炎远离了我们,这一切说明攻克传染病还得从预防下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发现的传染病仍层出不穷,例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预防措施落实,致使一些经典的传染病逐渐减少或得到控制,但事实上,传染病仍是当前发病率最高的疾病。WHO在1998年世界人口死因分析报告中指出,全年世界死亡总人数5200万,其中1700万死于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占总死亡人数的32.7﹪。目前传染病不仅威胁着发展中国家,而且威胁着一些发达国家,一旦失去警戒或预防措施不利,一些传统传染病又会卷土重来,可迅速传播,甚至出现爆发或流行。

由于人群对某一种传染病的免疫力会呈逐渐自然降低的趋势,因此人类不能放松对传染病的预防。已被控制而死灰复燃、重新肆虐人类的传染病中以结核病、百喉、登革热、霍乱、鼠疫、流脑及疟疾等最为突出。以2002年为例,WHO统计全球发生各类传染病共计356 824 000 例次,占各病种总发病数的23.9%,位居第一,死亡共11 122 000例,占19.5%,仅次于心血管病。这说明就全球而言,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传染病是不可忽视的。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道,我国传染病同年发病2 320 764例,死亡4 520 例,病死率0.0195%,均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由于生命科学研究的不断进步和致病微生物发生变异和进化等因素,一些新的病原微生物的不断被发现,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迄今为止,至少已经出现过近40多种新发传染病。大部分是寄生于家畜或野生动物的微生物通过某些途径传给人类,比如各型出血热,莱姆病、O157大肠埃希菌感染等。小部分是由原来不致病或致病性较弱的微生物突变而来,比如O139型霍乱、流感病毒大流行株等。近30年新发现的近40种传染病中,艾滋病、埃博拉出血热、军团病、拉热病、莱姆病、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等较引人注目,其中危害最大的莫过于艾滋病和埃博拉出血热。据WHO报告,1995年全球死于传染病的人数为1 700万(其中900万是儿童)。2003年一些国家和地区SARS疫情的暴发证明了传染病再度肆虐的严峻现实,人类同传染病的斗争远没有结束,任何忽视传染病控制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已经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此WHO总干事中岛宏在《1996年世界卫生报告》中惊呼:“我们正处于一场传染性疾病全球危机的边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避免这场危机”。

中医药治疗疫病的历史与优势

疫病是急性烈性传染性疾病的总称。中国古称疫疠、时行、天行、瘟疫等,具有播散迅速、传染性强、病情严重、病死率高的特点,对社会影响重大,一直是人类防治疾病的主要内容。中医学在同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丰富的理论。研究中医防治疫病的历史,继承和发扬中医防治疫病的理论和经验,为提高中国和世界抵抗SARS和其他疫病的水平和能力做出新贡献,应该是我国中医界的历史使命。

一、文献记载

中医关于传染病的文献记载浩如烟海,其中关于传染病的专著也很丰富,为我们现代中医防治传染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临床用药思路。

1、《内经》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载有“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作”。此处之“温病”就是一种感受时令之气而发生的流行病。

《素问·刺法论》云“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厉大至,民善暴死。”

 “五疫”和“疠”的论述被后世认为是对传染病认识的早期记载,

在病因方面,《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指出其病因为“寒”邪,经过一定时期发病,这是温病伏邪病因学说的最早理论依据。

2、《伤寒论》

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是第一部论述外感病的专著,其中有关传染病的内容值得我们研究。如在阳明病篇中,承气汤证、茵陈蒿汤证、栀子柏皮汤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厥阴病篇白头翁汤证、乌梅丸证,均可参考治疗现代传染病。《伤寒论》专门列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一节,为后世治疗霍乱的蓝本。《金匮要略》中黄疸病篇、疟病篇、呕吐哕下利病篇等记述的内容均可用来做为现代传染病治疗的指南。

3、《肘后备急方》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具体描述了“虏疮”(天花)“虏黄病”(钩端螺旋体病)“沙虱病”(恙虫病)的证治方法,特别是对于沙虱病的病原体及生活形态、感染途径、发病地带(岭南)、临床特征、传染性、诊法、预后、预防等的准确描述,都是世界上最早的观察记录。此外,记载了很多急性传染病的有关症状与治疗,如在治尸注鬼方第七中描述了相当于现代医学结核病的症状,并指出了其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治卒霍乱诸急方对霍乱这种传染病列方治疗;治寒热诸疟方为后世疟疾治疗提供了许多有效方药。

4、《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翼方》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翼方》也记载了许多传染病的内容,如下痢、霍乱、隐疹、沙虱、黄疸、瘟疫等等,书中还载有太乙流金散烧烟熏之以辟温气的方法,井水消毒、空气消毒和用雄黄、朱砂做消毒药品的预防传染病的方法,以及治疗传染病的方剂,如犀角地黄汤一直沿用至今。

5、《温疫论》

《温疫论》全书虽只有四、五万字,但确字字滴血,句句衷言。全书立足于实践,独创立论,发前人所未发,予后人以宗旨,被誉为“第一部中医论述传染病的专著”,实不为过。其对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治疗、预防、隔离等提出了开创性的理论。直至今天,我国应用温病学说的理、法、方、药治疗一些传染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感冒、麻疹、猩红热、痢疾等,均取得了非常之疗效,其中很多地方就是继承和发扬了《温疫论》的理论和经验。在治疗方面,强调以治邪为本,但治其邪,不治其热,而热自已。并创疏利透达之法,方剂达原饮等,能直达膜原,捣其窝巢之害。此外,提出疫病后期易见伤阴之证,故此时应以养阴清热为主要治疗方法,制定了清燥养容汤、承气养容汤等。

6、《温热论》

《温热论》为温病学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辨证施治纲领,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指出了温病的病因、感染途径及传变方式,并进一步论述了温病与伤寒的区别。叶氏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创立卫气营血学说,奠定了温病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7、《温病条辨》

吴鞠通继承叶氏温病学说著《温病条辨》,该书是一部理、法、方、药系统完整的温病学专著,为近代温病学者所推祟,被尊为中医传染病学的经典之作。他提出温病的传变为“三焦由上及下,由浅入深”之说,开创了温病三焦辨证的先河。此外,还制定了较多的温病方剂,至今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8、专病专著

历代医家在防治传染病过程中还撰写了很多具有极高价值的专病专著

如结核病专著,元代葛可久的《十药神书》,为现存的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书。此后明代何梦瑶的《追痨仙方》,清代胡慎柔《慎柔五书》亦为治疗肺痨的专书。

论述疟疾的专著有明代郑全望《瘴疟指南》,清代卢之颐《金匮疏论》、韩善征《疟疾论》。

论述痢疾的专著有清代孔以立《痢疾论》、吴道源《痢症汇参》、唐宗海《痢症三字诀》。

论述猩红热的专著有清代陈耕道《疫痧草》、夏春农《疫喉浅论》、顾玉峰《丹痧阐介》、程镜宇《痧喉阐义》、丁甘仁《喉痧证治概要》等。

论述麻风病的专著有明代薛己《疠疡机要》、萧晓亭《疯门全书》。

论述白喉的专著有清代郑承瀚《白喉阐微》、李纪方《白喉全生集》、黄炳乾《时疫白喉捷要合编》、陈葆善《白喉条辨》、张采田《白喉证治通考》。

论述天花及麻疹的的专著较多,如元代闻人规《痘疹论》、陈文中《小儿痘疹方论》、明代万全《痘疹心法》、郭子章《博集稀痘方论》、翁仲仁《麻疹心法》以及清代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等。

论述鼠疫的专著有清代郑肖岩《鼠疫约编》,以及后人余伯陶在此基础上增订著成的《鼠疫抉微》,还有吴学存的《鼠疫治法》。

论述霍乱的专著有清代王孟英的《霍乱论》。

此外,由明代陈司成所撰《霉疮秘录》是世界上第一部梅毒专著。

二、祖国医学对传染病病因的认识

中医没有微生物学说,反而在病毒性传染病的防治上超过现代的西医,似乎不可理解。

疾病有内因和外因,有不内外因,这是中医的三因学说。外感六淫之邪为外所因;内伤七情为内所因;饮食饥饱、疲极筋力、虫兽金刃等为不内外因。这是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疾病分类。传染病属于外所因的外感病类。

风、寒、暑、湿、燥、火之感染为外感病的病因,统称外邪。仲景时代强调“寒”邪,故其巨著名《伤寒论》。金元时代刘河间创立“六气皆从火化”的新说,这是“温病学说”的启蒙时代。

明代吴又可《瘟疫论》对急性传染病的病因提出“戾气”、“厉气”说,最后认为这些“戾气”、“厉气”有多种多样因而又提出“杂气”说。此书著于公元1642年,吴氏杂气之说已摸到“细菌”的边缘了,可惜当时我国没有光学的发明,而失之交臂!但吴又可创立的“达原散”、“三消饮”等方为制止疫疠之流行起到卓越的作用。在2003年也有用“达原散”治疗SARS的病例。

三、中医传染病的辨证论治

    中医把疾病看成是变动的而不是静止的,从病情千变万化之中,掌握其规律。

张仲景———寒邪自皮肤而入,循六经传变,按六经辨证。

叶天士———温病自口鼻而入,按卫、气、营、血辨证。

吴瑭———分上焦、中焦、下焦,按三焦辨证。

王孟英———赞成卫、气、营、血辨证之外,又分外感温病与伏气温病两大类。

从上述可见中医对外感病有几种诊断模式至今未有统一。上述几种模式应看成是辨证的发展,应互相补充而不是互相排斥。几千年来,靠以上的诊断模式,建立中医对传染性、流行性、感染性疾病的诊断理论。

中医重视“邪气”对人体的伤害,但更重视“正足以胜邪”的掌握,在治疗过程中处处注意维护人身的“正气”,故有“留人治病”之原则。

“祛邪”是治病常法,其宗旨不单在于杀灭病邪,而重在使“邪气”不得安生而被逐出体外。给“邪”以出路比之“邪”、“正”两伤更为高明。温病学家叶天士说:“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结,势必孤矣。”这几句话似乎平淡,但实际可以看作是中医治疗传染病的战略思想。引而申之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辨证准确,用药得当,都能达到“祛邪”之目的。

五、中医传染病预防控制理论

预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就采取一定的措施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古代医家强调无病早防,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治未病”,奠定了中医关于疾病预防的思想。《国语·楚语》曰:“夫谁无疾眚?能者早除之……为之关藩篱而远备闲之,犹恐其至也,是之为日惕。若召而近之,死无日矣。”强调了早期治疗,防止传变的重要性。这些原始朴素的防病思想,虽然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然观其主旨,实为“治未病”理论之滥觞。《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说明在未病之前即采取各种有效预防措施,以保养真气,增强抗病能力,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

1、扶正防疫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增强人体正气,就可以提高机体抵抗外邪入侵的能力,从而使邪气不能侵犯人体,或即使感受了邪气也不会发病或发病其病情也很轻微,易于治愈康复,所以培固正气是预防传染病的首要环节。

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即是说注意保护体内阴精对于预防伏气温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2.药物防疫

早在《内经》的《素问·刺法论》中就有用小金丹以预防疫病的记载。晋·葛洪指出:“家人视病者,可先服取利,则不相染易也。”葛洪用柏枝散预防疫病流行,并强调常服熬豉、新米、酒渍,以断温病,令不相染。《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书,列有不少辟温方药,如《备急千金要方》言:“辟疫气,令人不染温病及伤寒,岁旦屠苏酒方。”以防温病(传染性疾病)发生。元代滑寿主张在麻疹流行期间以消毒保婴丹、代天宣化丸预防麻疹的发病。《本草纲目》记载了服脐带粉预防疫疹,服紫草根预防麻疹。

3接种防疫 预防传染的最积极有效的措施为接种免疫,这也是增强人体正气的一种方法。

早在晋代《肘后备急方》中,曾记载用疯狗的脑子敷在被疯狗咬伤的局部创口上,预防狂犬病的发生;

至明代以前,我国发明了种痘法以预防天花,开创了世界人工免疫的先河,并创立了医学史上的第一种人工免疫疗法—“人痘接种术”。它比英国柏克立的乡村医生琴纳发明的种牛痘预防天花至少要早500年。

4.重视环境、个人及饮食卫生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很早就注意到环境卫生对于预防传染病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已有使用唾壶的习惯。应邵《汉官仪》载:“武帝时孔安国为侍中,以其儒者,特听掌御唾壶,朝廷荣之。”早在唐代《千金要方》中也载有“常习不唾地”之说,即要求人们不要随地吐痰。清·尤乘《寿世青编》说:“凡人卧床常令高,则地气不及……人卧室宇,当令洁净,洁净则受灵气,不洁则受故气。故气之乱人室宇者,所为不成,所依不立。即一身亦尔,当常沐浴洁净。”京房《易传》曰:“河水清,天下平。”这些记载均说明搞好环境卫生与预防保健的关系极为密切。

5.消毒隔离 古代医家基于对瘟疫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的认识,在《内经》提出的“避其毒气”预防原则的指导下,采取了各种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如汉代即对传染病患者采取集中隔离治疗,设置“病庵”,类似于现代传染病医院。晋朝规定:朝臣家有“时疫”(传染病)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疾,百日不得入宫。说明不仅要将病人隔离,还要对已与病人有所接触而尚未发病者隔离。此外,隋代还曾设有“厉人坊”,其用来隔离麻风病人。

6.驱杀蚊蝇虫害 古人已认识到一些昆虫、小动物可传播疾病,因此极为重视驱杀蚊蝇虫害以预防传染病流行。在周代就设有除害防疫的专职人员,专事药物驱杀虫害。敦煌石窟中有一幅殷人熏火防疫图,形象地描绘了殷商时代即以火燎、烟熏杀虫、防疫的生动情景。在防蚊方面,我国在后汉时期就较普遍地使用蚊帐辟蚊。针对如何灭鼠以防病,《山海经》里载有用白矾毒鼠的方法;《本草纲目》载有以砒霜“和饭毒鼠”。这些方法和措施对于防止瘟疫的发生和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六、中医药治疗传染病的优势

中医在防治传染病的实践中,深入发掘,系统继承,全面运用中医药理论和防治方法,在防治传染病过程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主要方法,治疗传染性疾病亦不例外。这一方法决定了中医治疗可以在疾病的早期介入。在用现代医疗技术未查清病原体的情况下,中医可根据一组由症状组成的证候群,审证求因、据因处方。如禽流感初起表现为头痛、鼻塞、咳嗽、恶寒发热,发生冬春季节,治疗即可根据风温证,邪在肺卫论治,用辛凉宣肺法;如表现为发热、咳嗽、舌质红,即可根据风温邪热壅肺论治,用清热宣肺法。只要有病症出现,就可以通过审证求因,针对病因对传染病进行早期干预,这对减弱病原体的毒力,减轻毒素对人体器官的损伤以及对免疫系统的破坏有重要作用。以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及三焦辨证为纲领的温病学说对传染病的辨证具有高度的经验性、灵活性和技巧性。

如五十年代中期,中医按照“暑温”辨证成功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制定了“清热、解毒、养阴”三种治疗原则,所用方药以白虎汤为主,主要药物有石膏、全蝎、蜈蚣、犀角、羚羊角等,被称作“石家庄经验”在全国推广。继后,各正规医院接纳中医应诊,确诊的乙脑病人应用中药后,病死率控制在30%以下,此为当时医学界一件大事。1956年北京地区再次暴发乙脑,蒲辅周等著名医家提出“暑湿并重”的观点,以辨证论治为出发点,不拘一法一方一药,强调天人相应,重用芳香化浊法,数法结合辨病、辨证施治,先后用白虎汤、白虎加苍术汤为主治疗乙脑,取得肯定疗效。

如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流行期间,中医药积极参与治疗,按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根据病情分期治疗,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疗效,得到了国际专家的认可。中医在把握SARS整体病机规律上,针对各期不同的病机特点而分期辨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如早期治疗重在宣透清化,中期治疗重在清化湿热、宣畅气机,极期治疗重在祛邪的同时重视扶正,恢复期要扶正透邪,并兼以化湿、活血。另外,针对湿邪病机特点,加强健脾化湿、宣畅气机,防止过用寒凉;针对正虚的病机特点,及时使用扶正药以扶正达邪;针对血瘀病机,及时使用活血化瘀药以活血通脉。② 在整体分期辨治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辨证论治。根据患者体质特点、兼夹证不同进行加减,以改善症状,提高疗效。实践证明,在治疗SARS过程中,应用中药进行早期干预,可阻断病程进一步发展;缩短平均发热时间,提高临床疗效;中药可明显减轻症状,缓解病情,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在传染病的整个治疗过程中,主要抓住祛邪与扶正两大原则。祛邪即祛除有害病因—疫毒之邪,亦即抑制或消除致病因子,排除病理产物,达到阻止病程发展的目的。运用温病学理论对各类传染病进行治疗,虽然其对病原体的直接对抗作用还未达到理想效果,但现代药学研究表明中医治疗对细菌类感染性疾病,既有杀菌作用,又有抵抗内毒素作用,对病毒类有一定的抗病毒、解除毒力的作用。要依据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予以清气解毒、攻下解毒、祛湿解毒、清营凉血解毒以及与熄风开窍等法并用,以急挫热毒,缓解病势,起到抗病原微生物、抗毒素损害的作用。实验证明大青叶、虎杖、板兰根、连翘、防风等能抑制炎症反应,保护内皮细胞,减少内毒素致小鼠死亡,降低内毒素致兔发热反应,缓解休克期肺血管收缩,改善肺循环灌注状态,破坏内毒素化学结构等。如病毒性肝炎内毒素血证的治疗?

扶正即通过调动机体的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功能。扶正普遍应用于各种传染病的始终,基本原则是养阴保津。在各类疫毒之邪侵入机体产生疾病的情况下,往往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一般情况如仅采用单纯对抗性治疗,可使已削弱的免疫功能更减弱。而中医治疗在卫气营血的各阶段中都注意“存津液”“扶正”,清热、解毒、凉血、清营与养阴、固脱同用,这是一种对抗性与保护性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对保护机体免疫功能有着积极的意义。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中医补益类、清热解毒类、凉血活血类药除能直接降解病原体的毒素外,更为重要的是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因此,清热解毒祛邪与养阴扶正在卫气营血不同阶段各有侧重的配合应用,以达到相辅相成,有机地统一。

近几十年的研究表明,中药治疗传染病的作用主要有:(1)中药有一定的广谱杀灭或抑制病毒的作用,如板兰根、贯仲、黄芩、银花、连翘、苦参、天花粉等;(2)调动机体防御能力,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如增强免疫功能的药物有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刺五加、地黄、当归、鹿茸、灵芝、枸杞子、淫羊霍、冬虫夏草等;调节机体免疫反应如抑制超敏反应的黄芩、银花、连翘、石膏、青篙、天花粉,具抗炎作用的板兰根、贯仲、黄连,促进T淋巴细胞活化和特异性抗体形成的银花、连翘、白花蛇舌草等川;(3)用药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及无菌群失调、二重感染等弊端。

如中药对流感的治疗,其具有抑制病毒复制、调节免疫功能、改善肺循环、镇痛抗炎等综合功效。

如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方面,中药有抑制乙肝病毒、调节人体免疫功能、恢复肝功能、改善肝脏微循环和肝纤维化等方面的功效。

另外,近几十年来,从各个领域开展了中医药防治AIDS的研究。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可有效保护和改善免疫功能,延长寿命,使患者长期带毒生存;已有研究显示部分中药方剂及其成分对HIV有一定抑制作用。总之,中医药治疗AIDS有一定的疗效,有潜在优势,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是其主要治疗的切入点。

总之,中医对传染性疾病采用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地治疗,这种治疗方法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应该在现代新发现的感染性、传染性疾病中发挥很好的作用。人类社会要延续,新的传染病就会不断出现,中医药治疗急性传染病有很大的空间,这场对SARS的斗争证实了这一看法。人类必将与传染病并存,中医学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医学在发挥传统优势的同时,也要紧跟现代科技发展的步伐,实现中西医结合治疗传染病。

  卫生部部长陈竺认为,中医西医其实一个是用手测量、依据分析测定,另一个则来自直觉和感受,两者代表了人类两种基本的认知方法。“东方文化中占主流的认知方法一直是经验和直觉,从整体上来认识和处理包括疾病和生命等复杂事物和问题,而不先把它们分割成一个个单元来认识”;而西方则主要是沿着“实证加推理”发展其认知方法。西医看到的是清晰的局部,而中医看到的是模糊的整体;类似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和古典的西洋静物油画。但事实上中医的基本概念与现代生命科学有很多相似之处。

中医强调“阴阳平衡”,与现代系统生物学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医强调“天人合一”,与现代西方科学讲的健康环境因素十分相似;中医强调“辨证施治”,类似于西方医学通过药物遗传学为每一个病人找到最适合的药;中医的复方理论,实际上就是现在的西方治疗学越来越强调的各种疗法的综合使用。

  陈竺表示,当前要特别强调对中医的尊重,如果不知道中医的内涵、优点、精华是什么,需要改进和改善的部分是什么,就草率对它下结论,不是一个严谨的科学家应该有的态度。医学研究应首先从人这个复杂的生物系统本身开始,在捕捉和了解其整体特性和规律的前提下着手进入微观领域。也就是说应该采用从整体到局部的研究策略,先有整体,尽管开始时很模糊,但在明确人体的系统运行功能和状态的基础上逐步向局部直至最小单元进行科学的还原分析,最终使之自上而下地逐层清晰化。

陈竺预见,中医的整体观、辨证施治、治未病等核心思想如能得以进一步诠释和光大,将有望对新世纪的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医疗政策、医药工业、甚至整个经济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带来深远的影响。

展望未来,随着对中医药理论现代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中西医结合诊治传染病经验的不断积累,中医药对今后可能出现的一些新疫病的防治具有极大的潜力,传染病的中医诊疗将会有一个更加广阔的前景,也必将为人类健康作出巨大贡献。

 

中医药研究生的成长之路

一、打好基础,掌握技能

目前我国医学研究生培养除科研型外,很大一部分为临床型。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教育应该是面向临床医疗工作,立足于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临床医学人才。他们毕业后,至少应该能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基本独当一面,再通过几年临床实践后,在临床医疗工作和临床科研工作方面应成为国家的高级临床医学人才。但目前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在许多方面还不尽如意,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教育与社会对高级临床医学人才的需求相脱节,在培养上未突出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的特色,与当今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还不相适应。

虽然目前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但新的医学模式绝不排斥旧的医学模式,而是对旧的医学模式的补充和发展,扎实的生物医学的“三基”训练仍是从医至关重要的先决条件。

1基础知识

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对相关专业知识有较多的了解和掌握,知识广博;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有相当的深透,在某一学科方面有一定的造诣;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要能汲取最新、最先进的知识。现代医学新的专业知识的大量涌现和知识代谢不断加快。要向高层次医学人才发展,必须深化这方面的知识,力求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使自己保持的最新的知识高度上,要保持专业知识的精深性和先进性,只有始终保持持之以恒的知识追求,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才能不断拓宽知识视野,才能立足医学科技前沿。

社会科学知识,包括心理学、社会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导致人的疾病,已越来越引起医学界的重视。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要求医生既从生物学观点,还应从心理学、社会学观点综合考虑人的健康和疾病,采取综合治疗措施诊治疾病。好的医生应努力掌握相关的社会科学知识。

现代信息技术知识,21世纪,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重点的现代信息技术,大量地、广泛地应用于医学领域。世界范围内的医学知识共享和交流大大提高,医院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大量地依赖信息技术。好的医生应努力学习并掌握信息技术,对获取知识,提高专业水平非常重要。

文字、语言知识,文字、语言是日常生活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工具。医学人才必须有较好的文字语言能力。语言知识不扎实,病历书写不规范,表达不准确、常会引起医疗纠纷。外语是对外交流和获取新的知识必备的工具,在好医生素质中也占重要地位。

2、技能素质  

(1)一般专业技能  从事不同专业的医师或技术人员,都必须具备本专业工作的基本功。基本技能是向特殊技能、科研能力和业务组织能力等高层次技能发展的基础。临床医师必须掌握疾病诊治的最基本的技能。如中医的“望、闻、问、切”,西医的“视、触、叩、听”。不能因为有了现代的诊断设备和技术,而可忽视或放弃掌握扎实的基本功。

(2)特殊专业技能  包括特殊检查和手术操作技能。如外科医师的手术技巧及娴熟程度,直接体现一个外科医师的临床工作能力。

(3)科研技能 

一是获取医学情报的技能。当代医学科技知识大量涌现,面对浩繁的医学科技文献,必须掌握基本的科技情报调阅能力,能以最快的方法获取急需的医学信息,提高临床和科研工作效率。

二是科研设计能力。熟悉科研课题的设计的方法,优选科研方案,设计严密的科学实验程序。尤其要善于结合临床设计课题。

三是实验操作技能。熟悉掌握实验操作规程,熟练的操作技巧。四是实验表达能力。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文字、数字图表,表达科研成果。

3、学习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教育是目前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急需加强的重要内容

随着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时代要求临床医师必须把这一认识带到临床医疗实践中去,要由传统的以“病”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

二、规划未来

只有做好规划,踏实地执行,有效地控制,才能获得时间价值的最大化。硕士研究生一般都要经历上课、论文材料的收集、论文的开题、发表小论文、毕业论文的答辩、找工作或考博士等几个关键环节。在学校的五个学期内,我们不但要完成以上的全部工作,并且还需要不断地学习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会科学的思考。这一点我认为是我们在硕士生阶段最应该学习的内容。

每位同学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进行合理的调节。但有两点问题一定要注意:第一,针对每阶段目标一定要专注,不要受外界环境影响太大。各学期的目标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将导致整个规划的停滞。第二,经常进行反思。常有同学说自己在某一阶段过程中失去目标,每天生活极没有规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