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栀子柏皮汤

 学中医书馆 2015-01-05

栀子柏皮汤

  (苦泄甘缓法)

  汉·张仲景《伤寒论》

  肥栀子十五个,擘  甘草一两,炙  黄柏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主治】伤寒身黄发热。

  【方论选萃】

  金·刘完素:栀子柏皮汤治头微汗,小便自利而发黄者。湿热相搏,微者宜服。

  明·许宏:伤寒发黄有数等……今此身发黄热者,为表里有热,其热未宣,不渴汗之,故与栀子为君,能泻相火,去胃热,利小便;黄柏为臣,能去郁滞之热;甘草为佐为使,能缓其中,以泻经中之热也(《金镜内台方议》)。

  清·王旭高:栀子、柏皮以寒胜热,以苦燥湿,已得治黄之安;而乃缓以甘草者,黄必内合太阴之湿化,若发热者,热已不瘀于里,有出表之势,汗下皆所不必,但当奠安脾土,使湿热分解,其黄自除(《王旭高医书六种》)。

  清·邹润安:栀子大黄汤,茵陈蒿汤,大黄硝石汤,栀子柏皮汤,其标皆见于阳明,阳明者有在经在府之分,发热汗出懊脓,皆经证也。腹满小便不利,皆府证也。栀子大黄汤证,经多而府少;茵陈蒿汤证,有府而无经;栀子柏皮汤证,有经而无府;大黄硝石汤证,经少而府多(《温热经纬》)。

  清·吴谦等:伤寒身黄发热者,若有无汗之表,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汗之;若有成实之里,以茵陈蒿汤下之;今外无可汗表证,内无可下里证,唯有黄热,宜以栀子柏皮汤清之可也。此方之甘草,当是茵陈,传写之误也(《医宗金鉴》)。

  近代·程门雪:栀子、柏皮苦寒泄热化湿,为不表不里,但清解其中,平稳之方也。然须知从表从里者,均少参用之(《书种室歌诀二种》)。

  【按语】

  伤寒身热发黄,邹氏归重于阳明,并以在经在府,而分用药之次第,允称至当。盖伤寒发热身黄,必由阳明之热,太阴之湿,氤氲而发。凡治伤寒,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辨。伤寒身黄发热,显属阳明实证,以其有经而无府,故但取栀子、黄柏之苦寒,以寒能泄热,苦能燥湿故也。甘草一味,旨在奠安中土,恐寒凉太过,戕伤脾胃生生之气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