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 学习笔记

 hxf80688188 2015-01-11

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  学习笔记

 (2008-06-30 18:38:54)
标签: 

文化

分类: 学习笔记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对原文的理解:

追寻虚空的境界,必须穷其极限才能得到真谛;内心的清净,贵在诚心与坚持。万物生息不辍,在我眼里看来无非是周而复始的循环而已。各种事物,发展到最终都会回归其本原。回归本原的清净状态就是依顺了其本来的命运,能依顺内在命运的可称有了平常之心,知道用平常之心为人处世的才算得上是明白事理了。不知道平常之道的,就会胡作非为,必然招致凶祸。知道用平常之心为人处世的,就会很宽容,宽容了就会公道,公道了就会周全,就会像天一般覆盖万物,天是依照道法行事的,道是长久永存的,依照这个原则为人处世,终其一生都不会有灾祸。

 

对字的理解:

守静笃:笃,忠实,深厚。

没身不殆:殆,危险。

 

对本章的体会:

道虽是无处不在的,但其存在状态却是无形的,因此要接近道、探究道,必须向虚处求索,能至虚之极处者,得到的感悟就会越多。怎样才可以致虚之极呢?老子给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要笃守清净,排除掉纷纭复杂的各种干扰和诱惑,才可以到极虚之境界,才可以悟得更多的道理。这与前文第十二章中所述的“圣人为腹不为目”的说法是一致的。纵观古今中外,大凡真知灼见,无不感悟于寂静之中,即便是灵机一动所产生出来的思想火花,也必然是长期冥思苦想的迸发,这就充分说明了笃静之重要。现代人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平时应对的事物越来越纷杂,如果我们能有时间主动让自己静下来,想一想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究竟生命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究竟是在哪里?等等这些最简单、最基本的问题,在寂静的思考中扪心自问,不需要与人辩解,只和自己交流,一定能比忙忙碌碌、不知所终的钻营,以及口是心非、词不达意的争辩更有收获。

不管什么事物,如果只看一时,要么是风光无限,要么是沉沦消极,但如果我们看遍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就会知道一切都不过是总过程中的一个片段而已。嫩芽新出,枝繁叶茂而成参天大树,最终还是落叶归根,重归于泥土,然后再破土而生,开始新的轮回。这一切都是由“道”决定的,强求是改变不了的,即便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改变某个个体,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范围里对整个群体而言依然是无能为力的。知道了这个道理,就会知天命而行无为之为,凡事依大道而行,自然会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潇洒一生,何患之有?所以我们在顺境中要清醒,不狂妄自大;在逆境中要积极,不悲观消沉。相信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在态度上积极进取,面对结果则要随遇而安,这就是“知常”。“知常”了心里自然就明白了,真正明白了,就没有困惑也不会妄为了。

否则,就是不“知常”,非要倒行逆施,自然困难重重,碰壁了还不觉悟,还要一意孤行,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简直就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其结果怎能不凶险呢?

“知常”了,就不会争强好胜,也不会怨天尤人,而是能在深层次上理解所有世间变故的因缘,因而可以在内心里对一切抱以宽容、接纳之心。没有了偏见和固执,对事物的认识与了解自然就会更加公正和全面,就像苍天一样可以俯视和覆盖所有的一切而没有任何偏私。天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因应了永存的道法,依永存和宏大的道法行事,一生中都不会有危险与灾祸。

“致虚极,守静笃”这六个字,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清净的状态,也为我们指出了一条修炼与参悟的道路。当我们烦恼困惑的时候,请记起这六个字,它可以成为医治我们内心疾苦的一剂随身携带的良方,是我们通向道之境界的必由之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