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五章 学习笔记(2009-07-01 23:14:22)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对原文的理解: 秉承至真至大的道理,可以自由自在地往来于天地之间,在天地间不管做什么,都不会伤民害物,而可以安享稳定太平的生活。乐于为人们提供精神食粮,即便是匆匆过客都会停下他们的脚步。道一旦说出口,就是平淡而没有味道的。想看看不见,想听听不着,用起来却是永远没有尽头的。 对字的理解: 执大象:象,道理。 用之不足既:既,尽。 对本章的体会: 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得道之人,于自然而然间会通达世间所有的道理,看清世间一切的本来面目,行知进止,言有分寸。这样的人,在天地间无所不能至,无所不能往,不会觉得有任何困难和障碍。心随天愿,物随己愿,旦有所念,即有所成,呼风唤雨,无所不能,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干什么都不会对他人他物造成任何伤害,俗话说“干什么都有谱儿”。如此逍遥自在,能不安乐太平吗?老子在这里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得道之人所能达到的自然而美妙的状态。但所有这一切的前提是必须能做到“执大象”,那就是要顺应道法、无限接近道的境界,才是可能的,也是必然可行的。 反之,背“道”而行者,不懂事理、不明真伪;当进不进,当退不退;语言冒昧、举止唐突。这样的人只会到处碰壁、事与愿违、四面楚歌、一事无成。他们的行为总是伤天害理、暴殄天物、损人不利已,俗话说“干什么事都太离谱儿了”。这样的人,害人害己、郁郁寡欢、嫌贫嫉富、拿别人的错误来气自己、别人有了好事自己又生嫉妒,还是在折磨自己 … … 总之,怎么活着都不舒服。如此一生,好不辛苦啊,这一切都是因为不觉悟,不觉悟的人,是会“无理寸步难行”的。 而对于得道之人,也不应独享其成,只图自己做个活神仙,悠哉悠哉,而应该想办法让更多的人早日悟道、得道。“乐与饵”就是要为人们提供精神上的食粮,并以此为乐。饵者,不是简单的食物本身,而是可以获得更大、更多食物的方法。人生是宝贵的,也是短暂的,在短暂的人生中,大家与道之间就好比是匆匆过客,机遇难得,稍纵即逝,更要抓紧时间亲近道、领悟道。悟道之后,不仅能够帮助人们顺利解决恰当的物质需求,还能使这一过程充满快乐,并最终达到“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的境界。老子的这一思想,是何等积极、何等现实、何等伟大、何等乐观啊!或许这也是老子作为一个得道者的切身体验吧。作为当代知识分子,我们应该以老子的风骨为榜样,不要仅满足于关起门来的独享与顿悟,而要走出门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弘扬老子《道德经》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把道理讲给大家听,帮助大家了解更多的知识,引导大家获得更多的智慧,从而使国家和社会更加美好,这才是我们当代知识分子肩上应承担的责任。 当然,这也不是一相情愿的事情。比如“道”,完全没有现实生活中光怪陆离的各种表象那么容易吸引人的注意,一下子也不容易说得个清楚明白,说出来也是平淡无奇的。一般人在开始的时候都会对道有云山雾罩、不知所云的感觉。这不奇怪,因为道本身就是看不到、听不见、摸不着的,这就需要我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因势利导的方法。处在不同的认知阶段中,每个人的理解和接受的程度都不尽相同。要善于针对不同情况因人而异地加以引导,耐心讲解。要允许人们怀疑,鼓励人们提出问题,万万不可随意对人家吼一声:“你这人,怎么悟性这么差啊!”或者说:“你不要再怀疑了,听我的就是!一定是我对你错!”这一吼不要紧,刚打开的心智之窗就被关上了,刚刚开始相信你的人反而会产生怀疑了。而只有在平等的沟通中,才能有充分的思想交流,才能真正彻底地把疑惑澄清。否则,就算他一时信服你,也是被动的,不彻底的,很容易动摇的。我们要的是在理解基础上的大彻大悟,而不是似懂非懂、甚至是装模作样的迷信。当大家进入了道的境界里之后,就会感受到前面所描绘的那种“执大象,天下往”的美妙状态。道虽看不见、听不到,但其功用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完全可以“衣养万物”、让所有人都成为活神仙! |
|
来自: hxf80688188 > 《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