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节|【读书笔记】俞霞婷:生活的意义——读《月亮和六便士》

 瀞舒凝兰 2015-01-14






编者按:宣传系统首届职工读书节自9月底开幕以来,主办方陆续收到基层单位广大职工撰写的读书心得体会,本栏目将陆续编选刊出。



  看完小说后我一直在思索,为什么书名要叫“月亮和六便士”呢?一般的解释是,六便士是英国价值最低的硬币,代表卑微,月亮则寓意崇高。二者都闪闪发光,本质却不同,或许是分别象征着现实和理想吧。另一种说法:让我们都去追求一个圣洁的理想,而鄙弃世俗的六便士吧!——我认为作者毛姆的意图似乎更倾向于后者。


  熊掌与鱼总难兼得。那有无一种可能的理想生活呢?林语堂说,一是睡在自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给你说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这类似于“蒲扇竹席藤椅,稳稳的江南小日子”。而在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中,男主角斯特里克兰德抛弃了以上所定义的一切“幸福”,选择了心中的月亮——画画。


  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毛姆花了很多笔墨,在艺术家与现实社会的矛盾、艺术的产生与本质、个性与天才的关系等方面做了精微的铺陈与思考。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在第五十章中叙述的犹太医生阿伯拉罕的故事。阿伯拉罕在人生的巅峰时刻做出了改变一生的决定,他放弃了所有的荣耀和等待着他的领导职位,在一所公立医院担任一名普通的检疫员,平凡一生。很多人表示不解。毛姆在结尾写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人的一生就是与命运搏斗与抉择的一生,天才更是。无论是斯特里克兰德还是阿伯拉罕,他们的身体里都有一种“远比自己的意志更强大的力量”,他们是上帝的宠儿。起初我非常不喜欢斯特里克兰德,觉得他的行为莫名其妙,也没有人情味,无论是对施特洛夫还是他的妻子,甚至是伴他终老的爱塔,他都表现出自私、冷漠、不知感恩的态度,即使是对爱塔,也仅是转瞬即逝的触动,但那种触动却也是最真实的流露。他们与常人思维不同,精神表达的喷薄与肉身欲望的困扰水火同行。正如斯特里克兰德的坦白:“我不需要爱情。我没有时间谈恋爱。这是人性的一个弱点。我是个男人,有时候我需要一个女性。但是一旦我的情欲得到满足,我就准备做别的事情了。我无法克制自己的欲望,我恨他,它囚禁着我的精神。我希望将来有一天,我不会再受欲望的支配,不再受任何阻止地全心投入到我的工作上去。”


  可见,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斯特里克兰德的内心冲突极其强烈而燃烧着悖论,但其外化出来的大多却是冷漠和失真。记得读大学时,朱国庆教授常说:“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灵魂自由。”我想,这种自由映射在斯特里克兰德身上,既是无畏的飞蹈,也是代价的割舍,更有灵魂的摆荡。他看来什么都满不在乎,脑子里只有画画,他竭力摆脱所有妨碍自己创作的形色桎梏,他甚至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于塔希蒂岛上与世隔绝,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他找到了灵魂的栖居地和艺术的伊甸园,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我想,这也是作家毛姆所倾许的最理想的生命状态。


  但是,斯特里克兰德还是染上了麻风病,终至双目失明,就像中国民间音乐家阿炳。或许是预感,或许是启示,斯特里克兰德攫住最后的一线光亮,在自己住房四壁上完成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这是斯特里克兰德的《二泉映月》,也是全篇最打动我的一幕。我无法认可他的行为,却很敬慕他,常人无法企及这样,极致、纯粹。“为了达到目的,把生活的基础完全打翻,也在所不惜。”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被灌输的生活轨道往往是好好学习、考一所不错的学校、找份稳定的工作、和一个门当户对的异性结婚,然后生儿育女、相夫教子度过一生。这与开头说的“理想的生活状态”不是非常吻合吗?毛姆在书中写道:“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


  每个安于普通生活状态的人心中多少都向往一些小刺激,然而没有什么人真的会长久选择这样的生存方式。法国作家普鲁斯特说过:“所有杰作都出自精神病患者之手。”你不得不承认,相当多数成就卓越的艺术家都是“精神病”患者,如画家梵高、音乐家舒曼。天才异于常人,他们过着疯狂的日子,创作出疯狂的作品。然而他们也是受眷顾的,最终得到了认可,传芳百世。在现实中,并不是所有付出都有收获,更多疯狂的创作者穷其一生也无法达到心中的“彼岸”,斯特里克兰德只有一个,我们顶多是阿伯拉罕。


  四十岁是人生的转折,有《重返十七岁》中的中年危机,《绝命毒师》中的翻天覆地,斯特里克兰德在四十岁开始选择画画,仿佛有点晚,却一切又都来得及,他们原本都拥有众人眼中认定的“幸福”,却选择离开或者“重返”。人只有被逼到绝境,才会做出内心真实的抉择。艺术创作是如此艰辛的过程,生命太短促,我们无法既迷恋月色又耽溺算计,“艺术家只有通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毫无疑问,斯特里克兰德是极具天赋的,然而他所舍弃的、他所失去的、他所坚守的,比任何人都要彻底而深刻。对他来说,一切已置之度外,他的生命“等价”于画画,又超越了时光。


  当故事到了结尾的时候,我再回想当初斯特里克兰德妻子关于丈夫离开自己是因为“爱情”还是“理想”的纠结,我突然理解了他会毫无留恋地离开妻子的原因和心情。然而生活的意义有很多种,无论是哪一种都是自己的选择,各得其所,小说中多处见到作者对画家的前妻、儿子世俗行为的讽刺挖苦,我觉得大可不必。画家为了艺术不再是人,而成为了神,而那些妻子、儿子还是人。生活的意义在于追求而非绑架。


  对我来说,《月亮和六便士》更像是一本教科书。毛姆以第一人称自白、叙述、假设、旁观等各种角度手法阐释了自己的观点,让我受益匪浅,也感到羞愧。作品告诉我:“选择其他各行各业,即使不出众也没有关系,可以舒舒服服地过日子,但是艺术创作,完全是另一回事。”为什么我们的艺术圈充斥着“功成名就”后其作品价值却与其“名望”日成反比的“艺术家”们?那些创作的“初心”到底去了哪里?那些远离时代人心、隔绝生命体温,不诉观众共鸣、只做烧钱机器的作品,触目皆是!斯特里克兰德不是完人,他却让我看到了另一种最纯粹理想的创作状态,在他的世界里,只有毫无杂念的执着。然而现实中,我们有太多的羁绊需要去背负,有太多的虚伪需要去抗拒,那种一辈子只为一个梦的奢侈愿望,为了永不被岁月磨蚀和折旧的激情与信念——让人“羡慕嫉妒恨”。


  那么,当我们觉得累的时候,就抬头看看那个月亮吧。我相信,每个人的头顶都有一个月亮,它会守护着你,照亮你来时和前行的方向。


(作者:上海戏曲艺术中心 俞霞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