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大年】
说说置办年货那些事儿
![]() 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那意思是说,从腊八开始,人们就陆续置办年货了。在物质不够富裕的年代,所谓年货,首先和主要的就是吃的东西。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物质生活的日渐丰富,年货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我们就来说说置办年货那些事儿。
![]() 年货有哪些? 在物质并不丰富的年代,人们的回答可能很统一。对于普通百姓,年货是一桌难得吃上一顿的好饭菜;年货是试穿很久终于买到手的新衣服;年货是小孩子口袋里红红绿绿的水果糖;年货是老奶奶一直舍不得买的小毡帽。过年是中国一个传统的重大节日,几千年来人们都把过年当做件大事,过年之前都会作很多准备,要买很多东西,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我们把这些东西统称为年货。那么过年年货有哪些呢?
古代年货: 古代交通不方便,物资比较缺乏。为了一年一度的春节欢乐,家家户户在节前10天左右准备年货。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古时人们把办年货叫赶集,就是大家约定俗成地在固定时间、固定场所进行的贸易活动的俗称,年集是一年中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一般在旧历新年前腊月二十五。年货的品种有香蜡、纸码、鞭炮、年画、红纸、白糖、烟茶、糖果、佐料等。 ![]() 北方年货: 北京的年货如按大类,可分饮食、衣着、日月、迷信、玩耍、点缀六类。饮食中大路货如猪、羊肉,鸡鸭这是最普通的;鹿肉、野鸡、冻鱼等则都是来自山海关之外的关东货;而水磨年糕、糖年糕、冷笋、玉兰片之类,则又是江南的东西。衣着各时代不同,但旧时除去“旗装”而外,也讲究南式。 南方年货: 年货中日用品不少,来自南方的有纸张、竹器、瓷器等等;迷信用品是旧时年货的大宗,如线香、锡箔、木版印的门神、灶王爷,供佛的花、蜜供等等,其中折“元宝”、“锭子”的锡箔则全来自南方。玩耍的东西就更多了,儿童的、大人的玩艺,都不分南北满汉。 《春明采风志》云:“琉璃、铁丝、油彩、转沙、碰丝、走马,风筝、鞬毛、口琴、纸牌、拈圆棋、升官图、江米人、太平鼓、响葫芦、琉璃喇叭,率皆童玩之物也,买办一切,谓之忙年。”一般人家都要买些爆竹:百响、麻雷子、二踢脚(即双响)、起花、太平花等等,这又是介乎玩耍和迷信之间的东西;至于骰子、纸牌等,则是成人的玩具;点缀岁时的清供如水仙头、佛手,则都是来自南方了。 必备年货: 春联:用红纸以墨或金漆书写,有避邪讨吉祥的用意 压岁钱:从前用红丝线贯穿一百二十个古钱,表示吃[百二],现用红包袋装新钞 甜粿:甜粿过年、发粿发1钱、菜包包金、菜头粿吃点心 菜头:好彩头的意思 全家:全家福的意思 火炉:全家团圆吃年夜饭,桌下放火炉,表示团圆兴旺 长年菜(芥菜):长寿的意思 春仔饭:白饭插(春仔花),表示年年有春(年年有存)(即剩下的意思) 甜食:用来[开正]招待客人,说好话。 ![]() 年货五大分类 中国人几千年来总把过年当做件大事。过年之前要做很多准备,要买很多东西,有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统名之曰“年货”。大江南北,每个地方置办的年货都不尽相同,但大家的心都是一样欢喜的。虽然年货的具体内容不同,在形式上还是可以归纳成五大类:1、日常生活类食品;2、传统年俗类商品;3、拜访领导类供品;4、走亲访友类礼品;5、穿着服饰类商品。春节是我国民俗文化的传统结晶,无论咱老百姓购入哪些年货,都是一种最朴实、最真挚的喜悦心情的强烈迸发。以下是年货的大概分类: 1、日常生活类食品 日常生活类食品,顾名思义,它指的是柴、米、油、盐等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必备食品。作为此类食品,对于咱老百姓来讲,那可是再熟悉不过了,别看它很普通、很不起眼,可是,它仍然是老百姓选购年货的主流食品,为啥呢?因为依据咱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每逢年节,家家户户总得要"杀猪宰羊、囤积粮草",为新年的到来储备一个丰盈的"食品库",这样一来,就会因为节前大批需求者的集中采购而导致市场供求量的变化,引起价格的波动,所以,作为咱追求实惠的老百姓而言,还是要尽早抢购为宜,毕竟"民以食为天"嘛! 2、传统年俗类商品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得我国的年俗气氛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最能体现出年味特征以及生活情趣的莫过于传统年俗类商品,比如像爆竹、灯笼、春联、门帖、窗花等。每逢春节,家家户户总要把自己的"门脸地带"装扮得异常火爆,特别是储备下充足的"弹药",以待来日大放异彩,妄图以此来把自己一年来所积攒的烦恼与怨恨挥之一空,去尽情的发泄,大有一种"仇者灭、我者快"的感觉。不过在这里,我还得给您提个醒儿,春节燃爆竹乃民风民俗,确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如果您在此方面过于铺张,鞭炮放个不断,烟花点个不停,那说明您的"烦恼"与"仇家"还真不少,可谓遍地开花呀!假如真是这样的话,我劝您,最好还是自己好好的反思一下,看看自己是否也被别人列入了"仇家"行列呢?因此笔者认为,购入传统年俗类商品,特别是烟花爆竹,应是点到为止,切忌铺张浪费。 3、拜访领导类供品 不知从何年何月传下来的一种风尚,每蓬年节,这作为下属的,总得要向领导"问候问候",特别是眼下这年月,作为身处风云变幻的职场中人,在错综复杂的工作交际中,若想脱颖而出或平稳度过,自然都少不了领导的"提携"和"关照",所以,作为依靠"俸薪"来养家糊口的咱老百姓,在面对领导这座"大佛"时,也是不能不拜啊!因此,每至年节,老百姓总得要在自己的年货购物清单里勾画上一笔贵重的礼金,以备"上供"使用。哎!没办法呀,谁让咱是"指佛穿衣,赖佛吃饭"啊! 4、走亲访友类礼品 为尊贵的"大佛"们备好了贵重"供品"之后,下面就要为自己的亲朋好友们准备上一些拜年的礼品。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这礼品的种类也是在不断的更新,最近几年,人们不都时兴送"健康"吗?有一句广告语说的好:"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由此看来,这具有着"健康价值"的各类营养滋补品似乎已经成为了当今馈赠亲友、传递情感的主打礼品。不过对此,笔者倒有不同的观点:追求生命的健康乃人之所向往的,而真正的健康却来源于自身良好的"心境",并非他人所赠。另外,再加之现如今营养滋补行业的"鱼龙浑浊",说不定哪天,您要是真买个像郭德纲相声里所说的那个"干了十年,一个王八没用"的"鳖精"送给亲朋好友,那可真是好心送礼反遭怨,得不偿失啊!因此在这里,笔者要劝上您几句,作为咱老百姓啊,过年送礼还是应图个实惠为佳,虽然像糕点、水果一类的礼品看上去有点"土",但它却能真诚、朴实的去沟通咱老百姓间的深厚友谊啊! 5、穿着服饰类商品 "穿新衣,过新年",这已经成为咱中国老百姓最能体现自我外在魅力的一种庆祝和表达方式。每逢春节,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会将自己打扮得格外的亮丽和时尚,妄求以华丽的服饰去吸引众人的眼球,从而来抒发自我喜悦的节日心情。因此,购买穿着服饰类商品确是年货清单中所不可或缺的一笔开支。不过在这里,我还得要劝慰一下那些冬日里的"冰雪丽人"族们:在穿着"美丽冻人"的时尚装前,最好能争取一下"老天爷"的意见,否则,冻坏了身体,美丽也许就会演变成喜庆节日里的一种遗憾。 春节是我国民俗文化的传统结晶,无论咱老百姓购入哪些年货,都是一种最朴实、最真挚的喜悦心情的强烈迸发。在此,祝大家新年快乐。 ![]() 清风徐徐:进了腊月门儿腊月,总与年紧密相连,这首先自然是因为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正儿八经的“年”。在陈年往事中,一进入腊月门儿,就闻到了年味儿。 “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那意思是说,从腊八开始,人们就陆续置办年货了。在物质不够富裕的年代,所谓年货,首先和主要的就是吃的东西。其实在早年,尤其是在乡下,人们准备年货还要早,立冬以后,许多人家就开始宰杀鸡鸭鹅,抽干了塘水捕鱼,富裕一些的人家还要杀猪宰羊,洗净腌好以后,挂在门前风干,待过年和来客吃。 进入腊月,农村的集市上可热闹了,用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形容,甚至都不够劲儿,反正,有事无事的,买不买的,都往集市上挤。至于那集市上飘荡的味儿,什么芝麻糖、八角粉、糖葫芦、炒花生,再加上小饭馆里的烩锅子,混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味儿——年味儿。闻到这味儿,跟在爹娘后面的小孩子,是禁不住诱惑的,他们会缠着大人买。这个时候,聪明的或者大方的爹娘会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手里拿着吃食,满足地了,顺从地跟着大人边走边吃边看,这时候是再乖不过了。“不识时务”的爹娘,没有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会哭闹,总是与大人闹别扭。不过,临近过年了,大人也不会打骂孩子,而是哄,告诉孩子,买这些鱼呀肉的,就是给孩子吃的,不过得过年时做了才能吃。如此,孩子也就停止哭闹了。 当然,那说的是早年间乡村进了腊月门儿时候的情景。 时代变迁到了这会儿,如今的乡村进了腊月门儿,乡亲们是咋“办年”的呢?近几年,笔者每每临近年关回乡,都会看到另一番景象。一位近亲,他们往年几乎年年去在沿海大城市打工的儿子处过年。这个时候,老两口都忙得不可开交,准备粉丝、纯豆油,现磨面粉,挖出自己种的小青菜、蒜苗、菠菜,他们说这都是绿色食品。与他们一起生活的孙子孙女则在一旁闹腾:啥时候能见到爸爸妈妈呢?待事前联系好的客车来到家门口,他们就背着沉甸甸的“土特产”上了车。上车以后,孩子们就像真的见到了爸爸妈妈,像真的过年了一样高兴。我问了这家亲戚,她告诉我,其他去外地子女处过年的人家,出发前都是这么准备。可怜天下父母心! 每年的这个时候,在外闯荡的游子多数还是回家过年。这个时候,上了年纪的母亲,会倚门张望,期盼着子孙早早回到家里。知道儿女归期的老人,会带着孙子提前到公路边等候。老人见到了儿女,孩子见到爸爸妈妈,那个高兴劲儿,真似过年一样! 要说如今的农村集市,还是比往年的热闹。改革开放后,市场流通了,再偏僻的农村集市,也会有天南海北的商品流进来。放了假的孩子们,他们不再跟着大人去集市上闹了,他们玩的方法多了,他们家里有电视,手里有手机、平板电脑,不少孩子也成了“低头族”。赶集几乎完全成为中老年人的事,他们没有丢掉这个传统。进了腊月门儿,农村的中老年人几乎天天都去赶集。他们说,过年嘛,总得有点儿准备。就是啥都不买,下到集上的澡堂里泡泡澡也舒坦啊。 从外面回到家的中青年人,他们已经有些不满足在农村集市上消费了,他们把一年中挣的钱拿出一部分交给父母亲后,小两口会带着宝贝儿子或女儿,骑上摩托车或电瓶车,去县城的大商场,花几百元,为孩子买件漂亮的衣服。孩子穿上新衣服,他们又会下到饭馆里撮一顿,再美美的回家。 进了腊月门儿,最为操心的是孩子迟迟不归的老人。他们会每天一个电话,问儿子女儿何时回来?有了准信儿,他们就到约定的地方等候,直到接到自己的亲人。儿女不能回家过年的老人,他们会埋怨,会叹息,然后才是理解。进了腊月门儿,年味儿渐浓,年就似一团化不开的香料,熏染了中国人的心。家家都在乎除夕夜这一顿饭,老人讲究的是,全家人都要到齐了,从进了腊月门儿就这样盼着,尤其是现在,儿女们平时在天南地北闯荡,与爹娘聚少离多的年代。 ![]() 置办年货有妙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