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学中医书馆 2015-02-07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
枣l2g  制附子3g(先煎)
    上5味,以水1400ml,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
    (功效)温里复阳,辛散阴邪。
    (主治)
    主证;胸满,脉促或虚微,微恶寒,苔薄白。
    副证。恶风寒,发热,汗出或无汗出。
    (临证加减)
    1.本方加全瓜蒌、薤白治胸阳不振之胸痹。
    2.本方重用附子(15-30g),治胸阳不振而有寒者。
    3.桂枝在《伤寒论》中的运用:综观《伤寒论》诸方,运
用桂枝的方剂甚多,占总方的40%左右,为了进一步掌握和理
解桂枝在方论中的实际意义,现将桂枝的配伍和作用整理归纳
如下。
    (1)调和营卫:桂枝用于调和营卫,须与等量的芍药相配使
用,代表方是桂枝汤。方中以桂枝为君,性温而味甘辛,温能扶
阳欢寒,甘能补益营卫,辛能发散风邪.开发腠理而解肌表之
邪;芍药之微寒酸苦,益阴和营,除烦敛汗。二药配合,于和营
中有调卫之功,解表中寓敛汗之意,是治疗太阳中风证的主方。
    (2)温中补虚:桂枝与大剂量芍药、饴糖相配,则具有温中
补虚之功,代表方为小建中汤。本方即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而
成,是以解表之方易为补虚建中之方。方中用饴糖为君,补虚养
血,缓急止痛,桂枝配饴糖,辛甘养阳,温中健脾,芍药配饴
糖,甘酸化阴,补虚养阳。诸药相配,有温中补虚之功。
    (3)辛温发汗;桂枝与麻黄配伍,辛温发汗,代表方是麻黄
汤。方中以麻黄为君,辛温微苦,能发在表寒邪及卫中的风热;

臣桂枝之辛温,宜心阳,通营血,助麻黄使病邪从汗而解。二者
合用,方可奏解表发汗之功。
    (4)缓急止痛;桂枝发挥缓急止痛的作用,代表方是桂枝加
芍药汤。方中倍用芍药为君,变桂枝之解表而为和里之剂;桂枝
配芍药,有通阳益阴,缓急止痛的作用。
    (5)温经通络:桂枝与附子同用是《伤寒论》中治风湿、祛
寒镇痛的首选药,代表方是桂枝附子汤。方中用桂枝祛在表之风
邪,配附子温阳散寒、除湿止痛,为治疗风湿痹证的有效方剂。
其机制正如尤在泾所说;“伤寒至八九日之久,而身痛不除,至
不能转侧,知不独寒淫为患,乃风与湿相合而成疾也。不呕不
渴,里无热也,脉浮虚而搏,风湿外搏而卫阳不振也。故桂枝汤
去芍药之酸寒,加附子之辛温,以振阳气而散阴邪。”
    (6)温阳利水:桂枝与茯苓相配有温阳利水之效,代表方是
苓桂术甘汤。方中用茯苓为君,健脾渗湿,祛痰化饮,桂枝为
臣,化气利水。二药相配,一温一利,对停留于体内的寒饮,确
有温阳利水之效。
  (7)补益心阳。代表方为桂枝甘草汤。方中桂枝之辛温,人
心补阳;甘草甘温,补中焦而健脾益气。二药配伍,辛甘合化,
扶阳补中,益气生血,温补心阳,阳气得复,则心悸可止。本方
之妙又能防其肾水之上逆,变为水气凌心之患,有防患于未然的
作用。
  (8)活血化瘀。桂枝与桃仁配伍,代表方剂为桃核承气汤。
本方虽治热结下焦的蓄血证,主药是桃仁、大黄,但桂枝辛温,
辛能行气,气行则血行,仍不失活血祛瘀的功效。正如吴昆所
云;“血寒则止,血热则行,桂枝之辛热君以桃仁硝黄,则人血
而助下行之性矣。”
  (9)平冲降逆:代表方为桂枝加桂汤。方中重用桂枝,佐以
甘草、姜、枣,辛甘合化,温通心肾之阳,化气行水,降逆平冲
而散外寒,用芍药之酸甘化阴,共为调和阴阳,平冲降逆之方.

其作用机制正如徐大椿所说:“重用桂枝、不但御寒且利肾水,
又味重而能达下。凡奔豚之证,此方可增减用之.”
    (10)交通上下:桂枝与黄连、干姜相配有交通上下阴阳之
气的作用,代表方为黄连汤。方中用黄连之苦寒,清在上之热;
干姜之辛热,温在下之寒;桂枝之辛温,既可助干姜散寒,又能
交通上下阴阳之气,从而使分踞于上下的寒热之邪各得其所,则
病可愈。
    (11)和解表里:桂枝与柴胡相配有和解表里之功,代表方
为柴胡桂枝汤。其机制如何韵伯所说:“柴桂二汤,皆调和表里
之征。桂枝汤重解表面微兼清里,柴胡汤重和里而微兼散表……
故取桂枝之半,以解太阳未尽之邪,取柴胡之半,以解少阳之微
结……外证虽在,而病机见于里,方以柴胡冠桂枝之前,为双解
两阳之轻剂。”桂枝在此处除能解在表之邪,亦能与柴胡共以和
解半表半里之邪。
[原文]
    太阳病,下之後,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21)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
如前法。
    [原文]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22)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
子,将息如前法。
    [词解]
    (1)脉促:脉象急促有力,不是脉来数而时一止者。钱天来说:“脉促者,非脉来
数时一止,复来之促也,即急促亦可谓之促也”。
    (2)胸满:即胸闷。
    (3)微寒:此处应理解为脉微恶寒。(注解伤寒论>、<玉函)作“微恶寒”。陈修园
说:“若脉不见促而见微,身复恶寒者,”其义较妥。

    [提要]  太阳病误下,致胸阳受损兼表证不解临床特点与治疗。
    [释义]  本节简述了太阳病误下,致胸阳受损兼表证未解的主要脉证及治疗方药。
其主症是胸满和表证不解,病因病机是太阳病误下,表证不解,邪陷胸中,胸阳受挫;
治疗大法是解肌祛风,兼通胸阳或温经复阳,方用桂枝去芍药汤,或桂枝去芍药加附子
汤。
    太阳病误用下法,最易发生表证不解而外邪内陷的不良后果。本证胸满乃胸阳受
损,失于布达所致。然胸阳虽伤,但邪并非全陷,仍有欲求伸展之势,其脉势急促即是
明证。34条有“脉促者,表未解也”。140条有“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
为欲解也”。本证之脉促,一方面反映邪气由表入胸,人体阳气尚能抗邪;另一方面也
反映胸阳之抗邪能力受挫。以上二条病因大体相同,由于体质差异,本证有两种情况,
①邪陷胸中,胸阳不振,出现胸满,脉促有力。②胸阳损伤,兼阳气不足,表现为胸
满,脉微,恶寒加重,须脉证合参、全面分析,方能辨证准确。
    [选注]
    成无己: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促为阳盛,则不因下后而脉促者也。此
下后脉促,不得为阳盛也。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此下后脉促而复
胸满,则不得为欲解。由下后阳虚,表邪渐入,而客于胸中也。与桂枝汤以散客邪,通
行阳气,芍药益阴,阳虚者非所宜,故去之。((注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喻嘉言:误下脉促与上条(指葛根黄芩黄连证,笔者注)同,以无下利不止,汗出
等证,但见胸满,则阳邪仍盛于阳位,几与结胸同变,然满而不痛,且诸证未具,胸未
结也,故以用桂枝之辛甘以亟散太阳之邪。其去芍药之意,酸收二字,不足尽之,以误
下故不敢用,恐其复领阳邪下入腹中也。(<尚论篇。太阳经上篇))
    柯韵伯:促为阳脉,胸满为阳症。然阳盛则促,阳虚亦促;阳盛则胸满,阳虚亦胸
满。此下后脉促而不汗出,胸满而不喘,非阳盛也是寒邪内结,将作结胸之证。((伤寒
论来苏集。伤寒论注。桂枝汤证下))
    陈修园:太阳之气,由胸而出入,若太阳病误下之后,阳衰不能出入于外内,以致
外内之气不相交接,其脉数中止,其名为促,气滞于胸而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盖
桂枝汤为太阳神方,调和其气,使出入内外,又恐芍药之苦寒,以缓其出入之势。若脉
不见促而见微,身复恶寒者,为阳虚已极,桂枝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恐桂、姜之
力微,必助之附子而后可。((伤寒论浅注.辨太阳病脉证))
    沈明宗:此误下脉促,辨阳气虚实也,下则扰乱阴阳之气。则脉促,……若脉促胸
满而微恶寒,乃虚而局促,阳气欲脱,又非阳实之比,所以去芍药方中加附子,固护真
阳。((伤寒论六经辨证治法.太阳上篇证治大意))
    刘昆湘:若下后胸满加恶寒,此因下令寒陷于里,非在表也,肺卫之气,皆根于肾
间动气,肺卫气虚,从寒化者,当温肾阳:……微恶寒知阳虚于里,脉当来促去衰,宜
桂枝去芍药汤加附子,以温其下。(<伤寒杂病论义疏.辨太阳篇脉证并治上))
    [评述]  对桂枝去芍药汤证之诠译,注家多无异词。对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只
言恶寒,而对“微”字或避而不谈,或随文带过。如刘氏只分析恶寒为肺卫气虚,肺卫
之气皆根于肾,而当温肾阳,由此理解加附子的理由;沈氏认为本证脉促,  “微”字乃
对恶寒言;惟陈氏明文“脉不见促而见微”并与“身复恶寒”一起分析,辨为阳虚,乃

顺理成章。
    [治法]  解肌祛风,兼通胸阳或温经复阳。
    [方药]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方义]  桂枝去芍药汤为桂枝汤去芍药而成。因芍药酸敛阴寒,非胸阳郁遏所宜,
故去之以利宣通胸中阳气;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即桂枝汤去芍药加炮附子。取其辛热之
性以温经复阳,表里双解。二者组成均为桂枝汤去芍药,但有无炮附子,差异甚大,同
为解肌祛风,但一为通阳剂,一为复阳剂。虚实有别,不可混淆。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还应与桂枝加附子汤对比:两方组成仅芍药一味之差,同具温经扶阳之功,但主治有
别:一为胸阳不足致胸满、脉促,故去芍药之阴敛;一为表阳虚漏汗不止,故留芍药以
酸收。论治贵在审证求因,灵活变通。
    [方论选]
    陈恭溥:桂枝去芍药,保胸阳,宣卫阳之方也。凡下利虚其胃阳,而致胸满者用
之。夫下之则虚其中胃矣,中胃虚不能制下焦浊阴之气,以致浊阴干上,而胸为之满,
太阳之气格于外,而不能入,故脉见促。桂枝、甘草,能保心阳,以开胸阳,则太阳之
气出入无乖而脉平。生姜、大枣,宣补胃阳,以制浊阴之气,则胸满愈。去芍药者,为
其阴药,恐益阴而桂枝无力也。(<伤寒论译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陈修园:阳亡于外,宜引其阳以内入,芍药在所必用;阳衰于内,宜振其阳以自
立,芍药则大非所宜也。((伤寒论浅注.太阳篇))
    陈古愚:<伤寒论)大旨,以得阳则生,上节言汗之遂漏,虑其亡阳,此节言下后
脉促胸满,亦恐亡阳。盖太阳之气,由至阴而上于胸膈,今因下后而伤胸膈之阳,斯下
焦浊阴之气僭居阳位而为满,脉亦数中一止而为促,治宜急散阴霾。于桂枝汤去芍药
者,恐其留恋阴邪也。若见恶寒,为阳虚已极,徒抑其阴无益,必加熟附以壮其阳,方
能有济。喻嘉言、程扶生之解俱误。(<伤寒论译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点评]  诸注俱平允。陈修园对去芍与用芍的分析,言简意赅,切中肯綮,极有参
考价值。
    [临床应用]
    (1)后世医家应用
    <方极)载:桂枝去芍药汤,治桂枝证而不拘挛者。
    <方机>:胸满,无拘急之证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有喘而胸满,或胁下痞硬等
证者,非本方之所知也。又云: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治桂枝去芍药汤证而恶寒者。
    <临证指南医案)载:寒热咳嗽,可用桂枝去芍药汤加杏仁治疗。
    (2)现代应用
    1)刘渡舟认为:在临床上,对胸闷、心悸、咳逆等证,凡属阴寒邪盛,胸阳不振
者,用桂枝去芍药汤或再加附子颇有疗效。如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夜发较重,多屑阳虚
阴盛,用本方助阳祛阴,每可取效。但桂枝汤去芍药,均辛甘之品,如非阳虚阴盛之
证,误用则劫夺津液,故不可不慎。(<伤寒论诠解))
    2)陈亦人介绍:治疗心律不齐心阳虚证用桂枝去芍药汤;阳虚转甚者加附子。用
此方治疝气(腹股沟疝)。阳虚外感咳嗽,用本方加杏仁。(《伤寒论译释》)

    3)根据14例医案统计,桂枝去芍药汤用于治疗呃逆、水肿、咳嗽、呕吐、哮喘、
痞证、心悸、臌胀、心痹、胁痛等多种内科杂病,在现代医学领域中还用此方治疗胃下
垂、支气管哮喘伴肺心病等。运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治疗产后痹痛,伤寒漏汗、太阴
太阳合病均有报道。<伤寒论方证证治准绳>
    (3)医案选录
    1)寒凝便秘  刘××,30余岁,冬月伤寒,误服泻药而成。身体恶寒,腹胀满
痛,不大便已二三日,脉浮大而缓。显系伤风寒中证,医家不察,误以主阳明腑证,误
用大黄芒硝等药下之……以致寒气凝结,上下不通,故不能大便,腹胀大而痛更甚
也。……用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以温行之,则所服硝黄得阳药运行,而反为我用也。处
方:桂枝尖3g  黑附子3g  炙甘草1.5g  生姜3g  大枣2枚(去核)服药后未及10
分钟,即大泻两次,恶寒腹胀痛均除而痊。((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按:本案为太阴病误下,阴寒凝结,上下不通而成腹胀大而痛,不大便。医者识病
机,果敢投以斯方,温通阳气而获效。诚为阳气振,则寒凝自除,此虽与胸满者见证有
别,但病机相类,故变通运用多有启迪。
    2)呃逆  刘××,男,34岁,社员。1983年5月28日就诊。主诉:3日前,天
气较热,在地里辛勤耕作,汗出湿衣,随即入小溪中沐浴,达半小时之久。傍晚觉洒淅
恶寒,胸满不舒,时有呃逆,余无所苦。自谓小可之疾,能不药而愈,未予医治。延及
3 日,呃逆加重,并见呕吐,乃来就治。现症:呃逆不止,气逆上冲咽喉,呕吐清水,
头痛恶寒,脉浮迟而细,舌淡苔白滑。据此脉证,属寒伤肌表,中阳虚衰,胃气上逆。
治当解表散寒、温胃降逆。遂处以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与服。处方:桂枝15g,附片
12g(先煎),大枣lOg,甘草3g,生姜12g,温服,禁食生冷瓜果及油腻食物。仅服1
剂后,气平呕止,呃逆减轻,继眼2剂,遂告痊愈。(四川中医>1985;2:52
    3)痹证  徐××,男,46岁。1980年6月22日诊。头昏头痛,项背及两肩痛且
重已四月,伴见肢体乏力,畏寒微热,少汗,纳谷无味,胸脘痞闷,大便时溏,小溲清
白,虽时值夏令,但身着棉衣,面白少华,眼睑浮肿。查血常规、血沉、抗“0”、类
风湿因子均属正常。舌体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润而腻,脉沉缓无力。此恙系阳虚之
体,寒湿内困,营卫失和,经络痹阻之候。治予温阳散寒除湿、调气和营通络。以桂枝
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加味:麻黄、桂枝、甘草各6g,制附片15g,炒苍、白术各12g。
细辛4g,生姜3片,大枣7枚。服两剂后,遍体微汗,服完3剂,畏寒消失,脱去棉
衣,头项肩背痹痛亦随之缓解,精神渐振,胃纳亦佳,舌苔白润,脉象缓和,继守原方
随症出入,共进9剂告愈。<四川中医)1986;(1):45
    [按语]  桂枝去芍药汤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均为桂枝汤的类方,主治太阳病误下
致胸阳受挫,邪陷胸中的胸满证,临床无论表证存在否,只要辨证为胸阳被遏或胸阳不
足,阳虚阴结者即可使用。受此思路启迪该方被广泛应用于心、肺、脾阳不足,阴寒邪
盛之胸闷、心悸、哮喘、痹证、胃脘痛、呃逆、呕吐、水肿、臌胀、疝气诸证的治疗。
    对条文“微恶寒”理解,分歧较大。多数注家认为是轻微恶寒,而张志聪、陈念祖
等则以脉微恶寒为解。因上下两条有层次、病情递进关系,笔者认为分歧的关键在于是
否承认桂枝去芍药汤证仍兼有表证。若表证仍在者则应恶寒。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为在前证基础上阳气不足,故恶寒当剧之,  岂能言“微”?考仲景用附子多在温肾阳,

如四逆汤、真武汤类,故“脉微恶寒”尚于情理相通。若认为桂枝去芍药汤证表证全
无,则后条释“微恶寒”尚能顺畅,因伤寒证有桂枝加附子汤证、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等
阳虚兼外感者,然从临床实际出发,桂枝去芍药汤既可用于胸满兼表证者,也可治疗胸
满而不兼表证者;从方剂角度言,桂枝去芍汤中桂枝、生姜均俱辛温解表之功;而上下
两条反映了同一病证,两种不同类型的辨证特点,后者较前者阳虚更甚,故加附子,综
观全局,释“脉微恶寒”更为可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