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安世(1048-1125年),字器之,世称“元城先生”。北宋魏(今河北大名东)人。熙宁年间,曾考中进士,但没有去做官,而是跟随当时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研究中国历史。著作有《尽言集》。
据记载,刘安世体魄魁梧,仪表堂堂,文质彬彬,谈吐不凡。他精神抖擞,从不知疲倦。他为人处事清白正直,作风正派,不好女色,不贪利碌。当时人们都说,刘安世从外表到品格都酷似他的老师司马光。
当初,刘安世参加科举考试中了进士以后,皇帝授予他官位,他不愿进入官场,一心只想做学问。后来,司马光做宰相以后,司马光和吕公著(与司马光并为宰相)共同推荐刘安世为秘书省正字。
刘安世本不想做官,可推荐他的是当朝宰相,又是他的老师,他觉得不好拒绝。于是,他想跟母亲商量一下,看看母亲的态度再做决定。
他对母亲说:
“母亲大人,儿有一事拿不定主意,禀告母亲,请您做主。朝廷不认为我是无能之辈,要诏我做官。倘若我接受任命,身在其位,就要尽其责,遇事必定得直言进谏,敢说敢做敢为。绝不能为保住自己的官位而说违心的话,做违心的事。这样,在当今的世道,就很有可能要伤害一些有权有势的人,遭到陷害报复。假如真的为此而招来大祸,对此,我是无所畏惧的。使我最担心的是母亲您,怕您为我而受牵连,遭到磨难。
“当今的天子,都是以孝治天下,是不是以您老人家年迈体弱,需要儿在家孝养为由,敬请朝廷收回我的诏令?”
母亲深深理解儿子的一片孝敬之心。但是,她却不同意儿子因此而不应诏就职。她对儿子刘安世语重心长地说:
“儿子,我可不同意你这样做。我认为,作为辅佐朝廷的大臣,是天子的耳目,凡关系到国家的大事,都需要各位大臣出谋划策。你父亲(刘航)生前一心想要为国家大业尽力,但是,到死都没有实现他的愿望,他饮憾而死。
“今天,朝廷诏你为官,你有这样一个效劳的机会,理应将自己的毕生献给国家,去承担这个重任。将来,只要你忠于职守,站得直,行得正,即或是真的被贬黜、流放,你也要坚持自己正确的意见,绝不能屈服。
“至于我,母亲我信任你,支持你,不管你被流放到什么地方,也不管有多远多苦,我决心随你一同前往。你什么也不要担心!”
母亲的态度,无疑给刘安世以极大的鼓舞。他应诏赴任,不久,便晋升为谏议大夫。在任职其间,他论事刚直,不畏强权,不避艰险,有胆有识,为官吏们所称道。当时人们送他一个雅号叫“殿上虎”。
宋哲宗绍圣年间,刘安世因得罪当朝的知枢密院事章,刘安世被贬黜。先是流放到安军(今江西大余),又转移到英州(今广东梅州市)一带。在那荒凉的边远地区,他母子二人流落达七年之久,经历了各种艰难困苦。在此期间,章惇、蔡京(尚书左丞)曾派人谋害他,由于刘安世高度警惕,才未得逞。
1100年,宋徽宗(哲宗之弟赵佶)即位,重新起用刘安世,任命为知真定府。因地罪当时的右仆射兼中书侍朗蔡京,又被贬黜,流放到峡州(今湖北宜昌)一带软禁。不久诏回京城,任承议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