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肃古代少数民族

 侗乡人1961 2015-02-13
甘肃古代少数民族
               
               
                  日期:2015-02-11 11:19  作者:  来源:中国甘肃网 
点击:10

               
               

                 




  在历史上,甘肃曾是一个民族交汇点,众多的古代民族先后活动于甘肃的历史舞台,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14个民族。


  一、义渠戎与绵诸


  战国以前,中国被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割据着,当时统称为: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义渠戎与绵诸便是西戎中两个强大的部族。


  义渠为秦西北最强大之戎,主要分布在今甘肃庆阳西北。其地包括宁夏贺兰山、青铜峡以东及甘肃环县、马莲河一带。义渠戎在春秋时势力相当强大,自立为王,有城郭,称义渠戎国。因地与秦相接,互相间经常发生冲突。公元前452年,秦厉公伐义渠戎,虏其王以归。后秦国又讨伐义渠戎,夺取了义渠戎国的郁郅(今甘肃庆阳)等25城。至公元前272年(周赧王四十三年、秦昭王三十七年),秦宣太后诱杀义渠王子甘泉宫,灭了义渠戎国。此后,义渠戎逐渐被融合。不过,在西汉时仍有以义渠为姓的,如义渠安国。


  绵诸,亦有称“繇诸”者,同为西戎之一,与义渠共为西北方强国。绵诸大约是西周末年由西东迁而进人甘肃,最后定居秦地天水的。《括地志》记载:“绵诸城,秦州秦岭县北五十六里,汉绵诸道,属天水郡。”其绵诸故城,在今天水东50里之邽山下,至今仍保留有古城遗址。绵诸因与秦国相邻,开始与秦保持着友好关系,后臣服于秦,最后为秦所灭,时在秦惠公五年(公元前395年)。此后,绵诸逐渐和秦人融合。


  二、月氏与乌孙


  月氏,一称月支,或称肉氏。月氏早在商代就活动在塞北一带,约在战国初年,自塞北经今新疆东下,进人甘肃河西走廊,“居敦煌、祁连间”。秦汉之际,月氏是我国北方最强大的民族之一,“当是时,东胡强而月氏盛”,“控弦者可一二十万”。


  月氏强大时,匈奴头曼单于曾把太子冒顿质于月氏。冒顿单于即位后,于公元前174年派遣右贤王领兵打败了月氏,迫使大部分月氏人迁至今新疆伊犁河上游一带。不久,再次西迁至中亚妫水(今阿姆河)一带,征服了大夏人,以大夏巴克特拉为都城,成为中亚一大强国。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曾来此联络大月氏。


  月氏居住河西及迁居伊犁河流域时,“随畜迁徙,与匈奴同俗”,都以游牧为主。西迁大夏后,则开始从事农业,并有较发达的水利灌溉,商业也相当繁荣,是中西交通的咽喉和中转站。以后,大月氏人渐与当地民族融合。


  未西迁的月氏人被称为小月氏,他们迁居祁连山以南,长期与青海羌人杂居,又称为“湟中月氏胡”。另有数百户仍在张掖,称“义从胡”。小月氏以后融合于羌人。


  乌孙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也是一个重要的民族。战国时期,乌孙居住在以敦煌为中心的河西走廊西部,也是一个游牧民族。月氏迁到河西走廊后,与乌孙经常发生冲突。后来,乌孙王昆英杀了月氏王,把月氏从伊犁河流域赶走,并在此建立了乌孙国,都赤谷城,人口有63万。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曾到过乌孙。为联合乌孙,汉武帝曾先后以宗室女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到南北朝时期,乌孙才西迁葱岭以北。后来,乌孙与邻族融合。至今,新疆的哈萨克族中,尚有乌孙部落。


  三、匈奴、卢水胡


  匈奴,亦称胡,是秦汉时期我国北方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匈奴名始显于战国,先民即殷周之鬼方、猃狁。


  匈奴族兴起于漠北黄河河套及阴山,是一个“逐水草迁徙,毋城廓常处耕田之业”的游牧民族。战国时期,活动于燕、赵、秦以北地区。秦末,匈奴乘楚汉相争之机,迅速强大起来。公元前209年,具有雄才大略的冒顿单于即位,经过几年的南征北战,占领了甘肃河西走廊。其境南起阴山,北抵贝加尔湖,东尽辽河,西逾葱岭。


  畜牧业是匈奴社会的主要经济,有马、牛、羊、驼等。此外,农业、手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其政权机构由三部分组成,即单于庭、左贤王庭、右贤王庭;单于是匈奴及其政权的最高首领。


  西汉初年,匈奴“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力量最强盛,不断入扰汉朝边境。汉武帝即位后,开始对匈奴发动反掠夺战争,收复了河西走廊。从此,匈奴一厥不振。汉宣帝以后,匈奴内部发生了五单于纷争。结果,呼韩邪单于降汉,汉元帝以宫女王嫱(昭君)嫁呼韩邪单于。


  东汉初年,匈奴于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南下附汉,屯聚于朔方、五原、云中等郡;北匈奴被迫西迁至欧洲。南匈奴留居边塞后,至西晋末,曾先后建立赵等割据政权,后逐渐与其他民族融合,迁到欧洲的匈奴族,也逐渐与当地民族融合。


  卢水胡,是融合匈奴、羌、小月氏诸族于一体的杂胡,但其中以匈奴族为主。


  卢水胡在东汉时期主要居住在河西地区的临松郡,即今张掖南卢水一带。这里水草丰盛,冬暖夏凉,宜于放牧。魏晋时期,卢水胡由临松向外移动、发展。一部分迁徙到了今四川西北部;一部分迁徙到了陕西;一部分迁徙到了凉州。十六国后期,张掖、武威一带的卢水胡,以临松卢水胡酋豪沮渠蒙逊为首,建立了北凉政权。北凉亡后,卢水胡再未见于史册,可能是逐渐与其他民族融合了。


  四、羌、氐、党项羌


  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殷商时,羌人曾多次出现于甲骨文卜辞,可见羌人同殷商曾有过频繁的交往。其中居住在今青海、甘肃一带的羌人,汉代时被称为“西羌”。


  羌族是一个游牧民族。《说文》释羌曰:“西羌牧羊人也,从人从羊。”早期的羌人,除畜牧业外,还以射猎为业。战国以后,方兼营田畜。至汉时,河湟及洮河地区的羌人不只开土成田,而且开渠灌溉,种植稻禾。


  春秋战国之际,羌人从青海的赐支河河曲大批南下,向长江上游迁徙。其中有3支,即武都地区的参狼羌,广汉地区的白马羌,以及越地区的牦牛羌。西汉初年,西羌臣服于匈奴。汉武帝打败匈奴后,西羌归服了汉朝。据《后汉书·西羌传》云:“自爰剑后,子孙支分凡百五十种。”当时甘肃境以氐羌命名的县有20余个,可见氐羌在甘肃分布之广泛。魏晋时期,与其他民族杂居的羌族开始被融合。少数散居的部众,如宕昌、邓至、白兰、党项等,仍以游牧为主。十六国时期,烧当羌姚苌建立了后秦政权。隋唐时期,居住在秦陇地区的羌族,逐渐融合于汉族;河湟地区的羌族逐渐融合于藏族。另外,原迁到四川西北岷江上游的羌族,一直保留至今。


  氐族远在殷商初年就出现于历史记载,不过当时是与羌连在一起的。如“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


  古代氏族,主要分布在今甘肃东南部的西汉水和白龙江流域。在其10多个部落中以白马氐最为强大。白马氐主要分布在今甘肃成县和武都。汉时,氐人不仅有发达的畜牧业,而且农业也相当发达。汉武帝把一部分氐人迁到了河西的酒泉郡。以后,氐族又进行了两次迁徙。至魏晋时,氐族除武都、阴平二郡原有一个分布中心外,在关中、陇右又形成了两个分布中心。陇右的氐人分布在天水、南安、略阳等地。这时,氐人大量接受汉族文化和农业生产技术,讲汉话,穿汉服,习农耕,从汉姓。西晋后,略阳氐人苻氏和吕氏,先后建立了前秦和后凉政权。白马氐杨氏也建立了仇池政权。隋唐时期,氐族已基本上汉化了。


  党项是羌族的一支,为“西汉羌之别种”,是一个尚武的游牧部落联盟。魏晋南北朝后,西羌衰落了,党项开始强盛起来。其种族以“姓别自为部落,一姓之中,复分为小部落,大者万余骑,小者数千骑,各有酋帅,不相统一”。在诸多部落中以拓跋氏最为强大。唐初,党项首领拓跋赤辞归附于唐,赐姓李氏。至宋初,党项首领拓跋思恭积极发展,形成一支强大的地方割据力量。宋赐姓赵氏。公元1038年,李元昊自立为帝,国号大夏。元统一中国后,党项羌逐渐和其他民族融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