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痰饮九法

 巴人图书871 2015-02-1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痰爲稠黏之饮;饮爲清稀之痰。二者皆因脾胃运化失职,水饮内停而致病。痰与饮同出一源,本同标异。前人认爲:痰属阳多热;饮属阴多湿。今分痰与饮两方面讨论之。

(一)疏风解表,宣肃化痰

痰湿内蕴,风邪外袭,胸胁满闷,时或烦躁,咳痰清稀,多是泡沫,时时恶风汗出,面部发青,舌苔白腻,脉象弦滑。用疏风解表,宣肃化痰方法。

前胡6、浙贝母12、紫菀6、杏仁10、陈皮10、半夏10、南星10、钩藤10

加减法:

若表邪未解,尚有寒热,甚则头项强痛,必须重用疏表。方中加苏叶6,或麻黄3、葛根6

若痰多苔厚,可加化痰之品,佐以消导,并须注意饮食。

(二)苦泄其热,肃降化痰

痰热蕴肺,心烦口干思凉,面赤脣焦,阵阵汗出,咳嗽痰稠成块,甚则痰黄,大便干,小溲黄少,舌红苔黄根厚,脉洪滑数。用苦泄其热,肃降化痰法。

黄芩12、栀子10、前胡6、生石膏25(先煎)、杏仁10、莱菔子12、冬瓜子30、瓜蒌30、大黄6、芦根30

加减法:

若属痰热较重,或兼肝热阴伤之时,可加黛蛤散3(布包),或青黛3(冲服)

若属痰实火热,当加苏子10、莱菔子10、白芥子6,或再加葶苈子3~6以泄肺热。

(三)甘寒育阴以滋其燥,苦甘泄热兼祛痰火

阴虚热盛而成燥痰,痰火郁热爲日已久,肺阴受伤,气麤喘促,痰白成块,或胶黏如米粒,舌瘦质红尖绛,脉象细弦小数。用清燥救肺法。

沙蔘15、麦冬15、生桑皮12、地骨皮12、玉竹10、生海石12、黛蛤散12(布包)、旋覆花10(布包)、风化硝1.5()、瓜蒌霜18(布包)

加减法:

若肺热较重,可加黄芩10、苏子10、冬瓜子30、甜杏仁10

若属肺阴不足,阴虚热灼,干咳痰稠而少,甚则痰中带血,加阿胶10(烊化)、远志10、天冬10、南百合10、白芍15

(四)宣肺气以化痰湿,和其胃清肃止咳

体肥面白,湿邪素盛,痰湿不化,肢体沈重,嗜卧乏力,脘腹胀满,咳嗽朝暮爲甚,舌苔白腻,脉象滑濡。用宣肺和胃,化痰肃降法。

苏梗10、半夏10、橘皮10、枳壳10、白朮6、远志12、茯苓12、炙草3

(五)温阳散寒,以祛寒饮

寒饮乃中阳不足,命火式微,火不生土,水湿不化而致。症见面色黧黑,四末欠温,心虚且悸,痰多清稀味咸,舌胖润滑,脉象沈迟。用温阳化饮方法,苓桂朮甘汤加桂、附、吴萸。

茯苓30、桂枝10、白朮12、甘草10、肉桂3、淡附片6(先煎)、淡吴萸10

加减法:

若药后中阳渐复,寒饮渐化,可改用桂附八味丸以缓温之。

若湿邪较重时,用补中益气丸加二陈丸,长期服用。都气丸亦可试服。

“四饮”治法

水饮停留,积而不化,停于胁下爲悬饮;淫溢四肢爲溢饮;上阻胸膈爲支饮;下流肠间爲痰饮。

(六)宣肺降气,攻饮逐痰

悬饮者,水在胸胁之内,如物悬挂,呼吸咳唾都能引起肺下疼痛,脉沈弦。患者体质比较强实者,可用攻饮方法,如十枣汤。

旋覆花10()、苏子10、莱菔子10、白芥子10、芫花炭3、当归须4、乳香2

(七)逐饮除湿,通阳退肿

溢饮者,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痛重。此属水饮泛滥,寒邪外束,闭其孔窍。故当用汗法。

若内外俱寒者,用小青龙汤加减。

麻黄3、桂枝6、杏仁10、炙草3、干姜3、白芍10、细辛3、半夏10、五味子3

若外寒里热者,用大青龙汤化裁

桂枝10、麻黄3、杏仁10、炙草3、生石膏30(先煎)、生姜3、大枣3

(八)温散水饮,兼以泄肺

支饮者,是水饮停积心下,支撑于肺。可用温散水饮兼以泄肺方法。

苏叶子各5、杏仁10、前胡6、半夏10、细辛3、五味子3、甜葶苈3

加减法:

若肺气不宣,胸闷喘满,可加麻黄3,以宣肺开郁。

(九)温阳化饮,兼定眩晕

痰饮者,阳气不足,水停不化,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胸胁支满,目眩气短,苔白滑润,脉见沈弦或沈缓而滑。可用温阳化饮方法,苓桂朮甘汤加减。

茯苓30、桂枝10、白朮12、炙草10、半夏10、陈皮10

 

《赵绍琴临证400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