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青花开光飞鹤草虫纹大罐高41厘米直径33厘米
明洪武时期白釉黑灰色青花瓷特征
作者/翼雲
青花瓷历史悠久,唐代时河南省的巩县窑就有原始青花制作。到了元代江西景德镇已能生产装饰精致的产品了。明代青花瓷在元代基础上更是光彩夺目,无论是景德镇的官窑,还是各地民窑,都不乏有精美之作。特别是永乐、宣德和成化、嘉靖及万历朝官窑烧制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装饰丰富而著名于世。
然而,随着元朝灭亡,明朝初建时的闭关政策,与中亚的贸易一度中断,进口青料十分珍贵稀少。白釉黑灰色青花的出现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适合当时的历史条件,体现了中国特有的笔墨文化在陶瓷领域的尝试,吻合了文人墨客的审美取向。
平民出身的洪武帝、废元代多金银饰之奢靡之风,提倡“官室器用一从仆素”不准臣民用金银饰,审美追求简淡,我们有理由相信古窑工汲取元代民窑的经验利用国产钴料,逐渐创制了白釉黑灰色青花工艺,白釉黑灰色青花接近中国的传统书画墨韵,赋予明朗、朴素、高贵的气质,体现了追求更高审美层面的精神。
洪武的白釉黑灰色青花有一特征明显有别于青花釉,卵白釉厚如凝脂,并伴有橘皮纹。如何烧制至今未见工艺解释,历来也不见有仿制记载,可惜永乐年间便曳然而止,再也没有出现传承。
洪武早期的形制与制造工艺还有元时留下的痕迹,底足浅而平,修胎粗率,器底有粘釉现象等元代工艺特征。但饰纹上已有较大改变,例如变体莲纹虽然还留有元时线描外宽内细,互有间隔等特征,但已渐不明显,并上方肩变成渐园。“如意肩纹”由元时多大如意,变成瘦小简单,回纹从元时的同向回纹朝洪武期正反一组式转变。卷草纹仍为切圆式,但线条中加了些变化。菊花纹也已具洪武特征,双层菊纹里层线描,外层涂色留白,牡丹纹花瓣也由元时的小花瓣或改为弧线形勾勒轮廓线后不全部抹染,而是在轮廊线内留白的习惯。 洪武器多饰折枝花、果纹,洪武器的缠枝莲纹园硕饱满,风格强烈,宝珠纽用青料画叠圈纹是洪武官窑的特征。后期龙纹大多画得很率性,碗盘内壁有暗刻龙纹,其单面剔刻形式与永宣釉里红器、青花釉里红、兰釉器的内壁暗刻龙纹一脉相承(可能属同一个窑场生产的)。 洪武器后期的饰纹中也偶见元代盛行的汉文化故事图饰,有元朝画风的痕迹,如鸳鸯莲池图、梅妻鹤子图,其中一画有西厢记拷红图的梅瓶,几乎是全部描摹元代的画式,但是器口已改变为明时的唇口式,也不见梯形颈(元代形制特征)了,制胎工艺的改变传递了洪武时期的形制变化信息。 洪武时特有的浅弧壁起棱工艺的折沿大盘持续到永宣,之后便再不见有造,洪武官窑的玉壶春瓶,犹有古风,垂直的瓶颈较长,形若垂胆,侈口较小,相比较元时的玉壶春瓶颈也较长,但更为细,而且有弧,颈中部常有胎接痕,而洪武之后,玉壶春颈会较粗而不长,有合理的曲线过渡。 白釉黑灰色青花是洪武后期官窑烧制青花瓷的一种独特风格,钴料要烧成黑色必须有两个条件:1、使用高锰低钴料(这符合国产青料特点);2、在还原气氛中烧造。洪武时期使用的葫芦窑能控制还原焰性,钴在还原焰中会呈青褐色,锰会呈黑褐色。因此洪武白釉黑灰色青花并非是因为“烧造技术不如前期”的产物,而是经验丰富的窑工扬长避短,合理使用国产青料,调整白釉配方后的精心之作,体现出当时极高的审美取向,是青花史中的一朵优雅的奇葩。 (文字摘编自网络)





明洪武开光青花草虫纹玉壶春瓶高21厘米


洪武时期青花釉里红扁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