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传免费课程连载阳明篇条文42----52》

 昵称964953 2015-03-20

首先感谢师父,中华汉传中医促进会及汉传中医师承论坛给我们营造了这个共同学习进步的平台。大家好!让我们共同学习阳明篇的几个条文。说的有不对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42、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宋180)
这条,是阳明病的提纲。胃家实,阳明实热伤津是也。 1,实热在里,会造成胃中干,津液不足,大便干硬,腹胀腹痛,汗出谵语,潮热、盗汗等,即阳明里证。2,实热在表,则会汗出恶热,烦躁口渴,不一定大便干硬。即阳明外证。
胃家,有狭义和广义的分别。狭义的,是指胃肠道。广义的,是指藏府的“府”。 府,包括六腑和奇恒之府。什么是奇恒之府?“骨、脉、脑、髓、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所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尤其是脑,阳明病里有个症状,就是发狂,它和脑这个“府”就联系上了。六腑,经典的用词是“六府”。指大肠、小肠、胃、膀胱、三焦、胆。
五脏六腑,这是解剖用语了,有些西化了。实际上,该叫“五藏六府”。 五藏六府,说的是藏象系统,不是单指西医的内脏。中医说的“心”,指的是“心藏”,包括心脏,脉管,神志等一系列的单独系统,不是讲西医的心脏。中医的五藏,是把人体按照五行系统分类,类化出人体的五大系统。

那么,这里说的胃家,我们大体知道指的是什么了,重要的一个字“实”,到底该如何理解?实,富也。很富有啊!我们知道,三阴三阳六纲病,三阳主实,主热。阳明,胃家实,可以看成是里实,也就是里热。热伤津液,会造成大便干硬,会大热燥渴。为什么呢?因为,这条是个提纲病条文,概括性是最广的。不但要概括里实证,还要概括阳明外证,也就是阳明中风证。

43,44,45,46,47等5条,师父有目的的把它们安排在这里,是有用意的,这5条讲的是阳明病大纲之下的一些具体情况的脉象及症状的异同,这有助于我们临床对阳明病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下面,我们逐一来看。
43、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宋201)
这条讲的是阳明病里实热,津液不亏,邪热亢盛所致的脉象及症状特点。
阳明病,实热伤津了,脉浮而紧,必然会发潮热,潮热,大热之来,汹涌如潮,按时而发。什么时间发?是哺时,下午3-5点这个时间。为什么是这个时间?我们将在阳明病欲解时的条文里去细讲。那么,脉浮紧,不是太阳伤寒脉吗?阳明病,即使是阳明表证中风,都没有恶寒发热,而反而发热怕热,为什么会脉浮紧?形容脉浮而有力,脉大而硬。要注意这个地方的“紧”,是个形容词。火热炎炎,鼓动津液外发,汗出也不解其热,皮肤有个调节机制,不允许那么多津液外泄,要收束,怕亡阳,因此,就出现了这个脉象。皮肤鼓不出去,就在四肢上做文章,书中叫“手足濈濈汗出”。手脚心出汗,出得很多。
脉浮大,不硬,稍缓和,说明在表的热不是很重,到了晚上,阳气入里了,与里热参合在一起,蒸发津液,则要盗汗无疑。盗汗,睡觉的时候出汗,醒了就止住了。时方派说,盗汗是阴虚,要滋阴清热。实际上,这是阳明实热,滋阴养血清热,疗效实在是不好。自汗和盗汗的问题,《伤寒论》讲的其实很明确。太阳病、少阴病和太阴病中风等,都可以有自汗,而盗汗,一定是有阳明热的参与。

44、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宋246)
这条讲的是阳明病,津液亏虚厉害的脉象。
脉浮大而数,重按空虚,伴有芤脉。这是阳明胃中有实热,津液亏虚的厉害,“其阳则绝”,阳,指的是胃中津液。阳明病的脉象,复杂些。病程从轻到重,从表到里,脉象不同。有浮大的,有浮“紧”的,有浮芤的,有沉实而数的,等等,都要细分别。都要根据症状去参合判断。
45、寸口脉洪而大,数而滑,洪大则荣气长,滑数则胃气实,荣长则阳盛。(病可水证篇)
这条讲的是阳明病,津液不亏,邪热亢盛的脉象及形成机理。
寸口三部脉,浮大有力而滑数,则说明阳明有实热。荣长则阳盛,这个阳盛,代表热。

46、趺阳脉沉而数,沉为实,数消谷,紧者病难治。(宋本脉法)
趺阳脉,用两手关脉来判断。脉沉,数而有力。这是内有实热,消谷善饥,能吃能喝,吃完就饿。这样的脉,一般会出现大便硬的。这也是阳明里实。
这条讲的是阳明病脉见沉数,假如又见紧象,病难治,为夹杂寒邪而致脉象见紧,寒热错杂,属厥阴病,这种情况病难治。


47、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宋196)
这条讲的是阳明病津液不足,反而无汗及其症状与机理。
阳明病,实热伤津,应该是发热,蒸蒸汗出不断。那么这个病人发热,反而无汗,只是感到有虫子在皮肤当中走窜,这是什么原因?他解释了,说是“此以久虚故也。”什么虚?津液不足,没汗可出,津液伤的厉害,不能濡养肌肤,这个皮肤要是热燥的厉害,重了要瘙痒的。脉浮“紧”,要汗出潮热有时,那是津液充斥,没有大伤,这条说的就是津液大伤,表虚了,脉就要浮数而散大。

48、49,50,51,52这几条反复讲 形成阳明病 的几种具体情况。
48,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宋181)
这条讲的是以太阳病为例,说明阳明病形成的机理是因各种原因导致津液亏损,胃中干燥,大便难而来的。
这条讲阳明病是怎么形成的。一个是传变而来,一个是自家所患。传变而来的,他用太阳病做例子,其实各纲的病,都可以传为阳明病。他说,太阳病,发汗过多,或者经过攻下,或者利尿过度,都可以伤损津液,导致胃肠中干燥,变成阳明实热。还有一种,就是自身的胃中实热,津液不足,大便干硬,便秘的严重,几天不大便,这也叫阳明病。
大便硬,不更衣,是阳明里实的一个重要指征。无论什么病,见到大便硬,就会有阳明病存在。胃家实,又有个特指,叫做“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这个,可以作为提纲病的四大主症。具备三个就算。提纲病的叙述,该是这样:“阳明之为病,胃家实,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阳明外证,也就是白虎汤证,具备胃中燥、烦、实三症。

49、夫病,阳多者热,下之则鞕;汗多,极发其汗亦鞕。(脉经)
这条讲的是津液本伤,治疗时要顾护津液,不然不当的处理而更伤津液,从而导致大便硬的阳明病。
三阳病多实热,用攻下过度,搞不好会截伤津液,导致胃中干,出现大便硬。要是病人本身就汗出的很多,你再给极度发汗,也会造成津液损伤,出现大便干硬。用下法导致病传阳明的,多为太阳病和少阳病。用了攻下法,导致病传入里了。

50、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宋245)
脉象浮取无力,有汗出,但是很少,属于正常,这是要自愈了。这条讲的是汗多津伤大便硬之阳明病形成。
要是汗出的很多,是太过,不正常,伤了津液了。如果浮取有力,象太阳伤寒证,给发汗太多,也会伤及津液,导致里面的津液不足,大便要干硬,成为阳明病。你们看,他始终用大便硬来作为里实和伤津液的指标。

51、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瘥,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宋203)

这条,是个倒装句。这样改一下,就理解了:“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瘥,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转属)阳明病。”
本自汗出,我们要理解为太阳中风证。太阳病发汗过多,多转为阳明病。太阳中风汗出,发汗偏多了,虽然表证去掉了,但是感到烦躁,出现了大便硬,这就具备了阳明提纲病四症中的两症,“烦”和“大便硬”。 出现了阳明症状了。因为是微烦,实热还不是很强盛,这个时候,就要问患者,一天小便几次。如果一天三四次小便,而现在却变为一天两次了,就知道他的大便不久就会通畅了。为什么?他说了,如今小便次数减少了,津液就会入胃肠中滋润,大便自然会恢复。
邪热盛,会逼迫津液外出,汗液、尿液,都属于津液范畴。热邪不盛了,津液就会恢复气化流转,胃中干的问题就会解决,因此他说。“以津液当还入胃中”。 津液不再流失了。尿也就自然减少了。
这条讲的是病去了,人体有个自我调节恢复机制,看来,用药治病,宜中病即止。

52、伤寒三日,阳明脉大。(宋186)
伤寒,只有太阳病和少阴病中才有。他这里说的伤寒,就是指的太阳伤寒和少阴伤寒。
患了伤寒证三天,出现了脉浮大有力,就要考虑是否向阳明传变了。要结合症状去辨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