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房汉陆︱园·境——苏州园林写生作品展

 王城土人 2015-03-27



园·境——苏州园林写生作品展


参展画家:

周京新、束新水、刘懿、徐钢、梁雨、房汉陆


开幕时间:2015/3/26/15:00(星期四)

展览时间: 2015/3/26—2015/4/12

展览地址:苏州美术馆(苏州市姑苏区人民路2075号)


主 办: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省国画院

承 办: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苏州美术馆/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苏州国画院、南京芥墨艺术馆

协 办:艺加文投、新华日报报业集团苏州办事处


写生琐记

文/房汉陆

山水写生在读本科时就经历过,只不过是偶尔为之,真正对山水写生有认识,有感悟是从读研期间随导师苏州写生开始。

一、 看导师作画有感

与周老师近距离接触,学习的机会很是珍贵。第一次随周老师外出写生是在苏州常熟的兴福禅寺,周老师在选景上从不浪费太多时间,让我望而却步的高墙和大树他都是一一画下来,极其精美、有气势,让我大开眼界。

我先看了周老师第一张写生的全过程,看周老师画画很是享受,其言一点不假,周老师作画用笔节奏美感和虚实氤氲而生的画面,完完全全地把人带入他画面的情景中,在他的画中有细微处的惟妙惟肖和大笔头畅行下的舒展,细微处无雕琢之感,放胆之处依然紧扣造型,不做作,整体画面凝聚而通透,气势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就用笔的节奏,在周老师这里,显然不是单纯的秀动作,他是一笔笔的写,每一用笔,无论形状之大小、曲直、干湿都笔笔落实到造型上,是墨也是型,是他笔下的水墨造型在抓住了每个观者的心,画的不过是眼前很平常的景,到了他的画面也是绝对的真实,但经过周老师的笔墨塑造还真的是那么的鲜活、真切、自然,可谓是真实与表现的完美融合。画的人投入,周老师坐下来几乎是半天半天不动,完成6平尺的大画;看的人痴迷,像是被一块强大的磁场吸引着,在周老师后面围成一团,站累了蹲着看,托着下巴看,就是舍不得离开,还会忍不住找个人耳朵边,从嘴里轻微的冒出一句:“看周老师画画真享受!”连说这句话的时候神情、语气都能看出对方沉浸在周老师画面中的满足感,心灵也像是被水墨浸透了似的滋润。

我在写生时总是舍不得离周老师太远,老师每一张画的写生过程我都会忍不住跑过去看几次,于是周老师在晚上的饭桌上和我开玩笑,说我来来回回跑的太辛苦,得多吃两块肉。呵呵,吃肉那有看老师画画享受,肉吃多了会腻,看老师画画会陶醉。新水兄和我说:“周老师画的实在是太好了!那敢多看,害怕看多了会陷进去自己不会画了。”这也是大实话。

二、从闲谈到学术

在写生过程中,我们也时常会和导师闲谈很多话题,不完全是学术,但无不和学术相关。

我看周老师画中许多灵动的墨线因画面不断的做加法过程中被墨色有所覆盖,似乎有点不舍得,便带着疑惑问周老师:“远处山上毛竹后面的杂草杂树是否可以不画或少画些,这样可以保留画面那么多好看的线条,画面也挺空灵的?”周老师回答道:“在家画画可以这样想,我是难得有机会出来写生,写生不同于在家画画,这对我来说就像是出来采购物品,采购足够多,储备才充分,在家方可慢慢享用,所以我要尽可能把我眼前看到的画出来,尽可能的做加法,不为了所谓的空灵做减法,现在许多画家总喜欢把寥寥数笔说成是什么“逸笔草草”、“空灵”,不愿意深入,这其实是当今许多画家的致命之处......”我也终于明白了老师的想法,也似乎给我思想的翅膀上插上了几根羽毛,促使我思考。

事实,周老师近两年的风景写生和以往不同,他以往的园林题材的写生是以他拿手的水墨雕塑手法来画风景,语言纯粹,独树一帜,在学术圈众人的喝彩声中,他却没有坐享其成,又开始了新的探索,试图从大自然中找到不同于传统的新的法则和秩序。传统山水技法齐全,程式完备,今天的创新该有多难。自然是丰富的,潜藏着无数的创新契机,然而大自然中容易被发现归类的法则几乎被挖掘一空,成为“芥子点”、“披麻皴”等符号奉献给我们;同时大自然也是繁杂的,写生中能够借手上对传统的学习所得的笔墨,意象化的手段换取自然风景中的繁杂,这已是高明之举,而那些写生作品中看不到真实自然的生机,而以传统的皴法、点法等符号套路化的替换现实中的景物,像是传统画谱的劣质翻版,其原因是觉悟不够?还是逃避困难?


“把我眼前看到的画出来”,不过是便于我理解的直白说法,其实他对画的每个角落都有着认真的经营,周老师所做不是“画到”了就好,写生中可见他完全不满足于用已有的笔墨符号化、形式化的意象取换自然物象,而是在捕获自然的鲜活来演绎笔墨造型的生动,试图从传统、生活、个人的审美的集大成中创造有别于传统的“新法则”;如果说他画里面的新秩序,那是我发现他作画过程中有一条清晰、严谨、衔接准确的线路,这线路像是串联珠宝一般把整个画面贯穿起来。传统山水构图有“三远法”为程式,仅以“三远法”为手段不足以呈现现实场景的真实,在两者不和谐中妥协,而不在“师造化”中变通,显然不符合传统的发展观,可见这种“新秩序”之价值。以周老师的才情,在线条、墨色、图式等任何一点上做形式,都可以是“时代先锋”,相信这些在他看来实在是算不了什么,他从不在某一点的形式上持久迷恋而丧失不断探索的动力和他在绘画道路上追求的抱负。在他写生的过程中我似乎发现,周老师在从他画的内核,由内而外的系统的整合绘画语言,正因为他画中有个非同一般的内核,画里面总有着像磁场般的凝聚力和释放的张力。

我的疑问也正是周老师感兴趣的话题,独特的见解可见他思考的深度和他在实践中排除世俗,突破传统,挑战自我的探索精神。周老师说着说着,还停下手中的笔站了起来和我们聊了足足有半小时,很是难得;我敢于直言,随意发问,也是颇有收获。

话题也不只是学术,周老师还聊到他小时候是个孩子王,怎么个调皮,怎么个恶作剧,我开玩笑说:“怎么就看不出来呢?”心想:这么善良、厚道、有修养的高人,又是怎么从从一个恶作剧的孩子王练就而来的?

还是我引起的一个话题,聊到做行政事务。周老师说:“是上面领导要我做,我以前在美院做院长是几次申请辞职,领导不让,我也希望像你们一样轻松自由,有空就出去写生,多好。我有时整天坐班做事还不是为大家,我又没想图什么好处……”。说来也是,周老师喜欢写生,这次外出那么久也是很不容易的事,很多事都被推辞了,还在5天内“被迫”回去3次,连饭局都不去赶回来画画。平日里我们都知道,他是责任感很强,做事认真、严谨、周到,对自己要求很高,却从不轻易给别人添麻烦的人,在寺庙写生时从不在地面留下一点垃圾,即便是很小很小的纸片,这些都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

三、我理解的笔墨造型中的构成关系

在导师的指导下,在长期的写生、创作的探索中,我对山水的写生的笔墨和空间的造型有了一定的认识, 从客观自然的景到纸上的画作有着笔墨语言转换的过程,笔墨意象要落实在具体造型的意象画面上。写生中物象造型的塑造以及物象和物象之间层次关系的塑造决定画面的空间,但面对自然时常感到景不入画,这些也未必能在传统山水中找到具体方法来解决,也只有自己去琢磨,但这些反倒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挑战机遇,挑战成功也正是我们创新面貌形成的契机。

我最初写生时为了把物象画像,只是像画素描那样去堆积笔墨,画面黑黑的一片不透气,没有空间感,也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笔墨品位和情趣,吃力不讨好,事倍功半,思考再三,觉得还是自己的笔墨造型出了问题,如果有“意象”造型意识贯穿绘画,笔墨和造型就能相得益彰。这样的意识使我在写生作品中注意用笔的“意”,同时在“意”的精神指导下,在山水写生的造型上找到了合理的概括处理的方法,在物象和物象的空间关系上,加强蔬密、虚实的层次,在繁杂的物象间找到取舍的理由,不再面面俱到的去雕琢,而是有意识的营造出画面节奏使其产生空间感。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描绘像古典油画中空间的真实性,而是让笔墨韵味借助自然空间得到自我情感的抒发,空间造型是抒情的依托,而不是自然的真实再现。

写意的笔墨和造型在作品中最终是合而为一的,物象的形用笔墨来塑造,笔墨也只在塑造物象的型。面对自然,我总是在琢磨着我眼中的自然的样子,并想着借助笔墨使其转化成为画面的造型,造型也因此具了有笔墨性,自然物象的形也因此转化为画面的造型。笔墨造型是从单个物象的型到更多物象的笔墨造型,直到整个画面的空间、图式等,如果把笔墨理解为纯粹是感性层面上的韵味、功力等,片面的强调这些势必使笔墨趋于形式,隔离了笔墨造型和画面中空间、图式等的融洽关系。笔墨承载着对造型的塑造,笔墨只有完成对物象、空间、图式等的塑造才是笔墨价值的体现。

我认为,作画前的经营不是物象的形在画面上的简单的排序,而是要使笔墨造型的各元素之间有着默契而有序的呼应,以及默契和呼应中画家对意境的追求,这便是中国画的“意”的体现。落笔前把笔和笔之间,造型和造型之间的承接、开合关系做到心中有数,笔墨的虚实、蔬密,造型的松软、坚实等趣味尽在其中,这也就是“意”在笔先。写意当“意”在先,“写”随后,以“写”铺道,“意”方能贯穿始终,“写”是手段,“意”是精神,“写”的动作呈现的是具有意象精神的生命体。有了“意”的精神,“写”的韵味、功力自然蕴涵其中,写意的语言也渐显包容,画的气象也渐显宏大。

四、心镜成像,心像构成画面

我说的构成,在水墨作品中无非是笔墨的点、线、面的对比关系的构成,道理似乎很简单,事实,我们在写生或创作的实践过程中总是把古人或身边人的作画方法变成自己的习惯性的动作语言,随导师两次苏州园林写生,导师在教过程中从不空谈意境、格调、品味之类的大道理,而在画面各个关系的处理上视不同情况讲解,使其进一步完善,句句落实在画面本身,但导师对笔墨造型的方圆、曲直、虚实的看法和理解无不带着某种“意象”。我暂且把导师所说理解为画面的构成关系,所以坚信这一理论。同时,在观摩导师作画的过程中,我们都会陶醉在导师的笔墨磁场中,作品难免受到导师影响,所以,在第二次写生展中我最大的目标和愿望是在个人语言的寻找和确立上,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培养自我意识,认识自然其本身就是一个创作过程。

内心好像是一面镜子——心镜,我们若能把自然在心镜成心像,此像乃自然物像和作者情感意识相融汇而成之像,是自然物象经内心锤炼之像,是画家自我意识下的具有个人精神的心像。由心境成心像,再由手写心像,此时感性和理性可以得到合理的支配,并可涤除心中不该有的肆意和胆怯,景在胸中,情景交融,以“写”传递。

自然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只是由实景到作品的画需要一个通过心镜反射到画面的过程,画需要笔墨语言来转换,往往,画面中需要点的出现的时候,现实自然中也确实有需要的点存在,需要有线的出现时,现实自然中就能找到相应线的存在——越画越顺应内心的那个画面,最终有了宣纸上笔墨构成的画面。自然和情感在内心这面镜子上交融成像,师造化不是被动的模仿自然,而是自然在我内心构成的水墨旋律。

苏州园林写生起初确实不是我的所长,历来园林画家较多,成自家面貌也难,但苏州园林的精美也确实让我喜欢,每在写生困难中想退却时发现自己已经受益。其实写生也少不了如园林建造般经营,正如先生所言“写生就是创作”。



部分写生作品

沧浪亭写生之一 46cm × 69.5cm 纸本水墨 2014

狮子林写生之二 45cm × 69cm 纸本水墨 2014

沧浪亭写生之二 68cm × 69cm 纸本水墨 2014

狮子林写生之三 68cm × 69cm 纸本水墨 2014

园林 · 二 35cm × 45cm 纸本设色 2014

留园写生之一 35cm × 45cm 纸本水墨 2014

狮子林写生之一 45cm × 67.5cm 纸本水墨 2014

网师园写生之一 45cm × 69cm 纸本水墨 2014

兴福禅寺空心潭写生之一 56cm × 42cm 纸本水墨 2013

兴福禅寺空心潭写生之二 56cm × 42cm 纸本水墨 2013

兴福禅寺空心潭写生之三 56cm × 42cm 纸本水墨 2013

拙政园写生之一 34cm × 69.5cm 纸本水墨 201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敬请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