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童经络实用手册

 武同周推拿培训 2015-04-09

 

儿童经络实用手册

 

目录

一、了解孩子的身体

二、经络推拿的注意事项

三、经络推拿概述

四、各穴位的推拿要领

五、各种病症的推拿治疗

 

资料来源:

*楷体字:《儿童经络实用手册》,黄海涛,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0.3

*宋体字:网络资料

*仿宋字:中国医药网

【说明】下面的内容有些是扫描笔录入的,个别字可能有错误,请自己纠错一下,有问题可以给我打电话。

综合讲座视频:http://v.ku6.com/show/wmeh74qp9k3AJOKg.html

 

 

一、了解孩子的身体

正常情况下,我国儿童的面色应该微黄、红润而有光泽,受遗传因素和成长环境的影响,孩子的面色会稍有差异,有的小孩子肤色白净,有的小孩子肤色比较黄,有的小孩子皮肤会黑一些。但总体上以微黄而润泽为孩子的正常面色。

(一)观面色,知五脏

面色红:属心,主热、主惊。孩子面红耳赤且伴有咽痛,一般为外感风热;  孩子午后颧骨附近发红,为阴虚内热;颧骨红得如同化过妆一样,说明病情危重。新生婴儿面色红嫩是正常的。

面色青:属肝,主寒、主痛、主瘀、主惊。孩子面色青黯,神志不清,抽搐,为惊风和癫痫发作;孩子面色青白,多数是里寒腹痛;孩子嘴唇显紫色,脸色发青,呼吸急促,是肺气闭塞,气血瘀阻。

面色黄:属脾,主伤食、湿滞或体虚。孩子身体和眼睛同时为黄色可能是胎黄或黄疸;面色呈黄色且颜色鲜明为湿热,面色呈黄色但颜色晦暗为寒湿;面色黄中带白斑可能是蛔中病:面泛黄并且发黑说明脾曾蓑;面黄并且委白则可能是疳积,

面色白:属肺,主虚、主寒。孩子脸色咣白,大多是因为肺气虚;脸色黄白,多见于吐泻后;脸色苍白,四肢厥冷,为阳气暴脱之象。

面色黑:属肾,主寒、主痛、主水湿停饮,主恶候。孩子脸色青黑,多为阴寒证候;脸色黑得像煤炭一样,有可能是药物或食物中毒;孩子脸色青黑晦黯,为肾气衰竭,不论病情刚刚发作还是生病时间很长,都非常危险,家长要高度重视。

(二)审苗窍,知疾患

苗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眼、耳、口、鼻、舌和前阴(生殖器和尿道口)、后阴(肛门)。中医认为,苗窍与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舌为心之苗。肝开窍于目。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肾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苗窍出现异常,通常说明其所对应的脏腑发生了病变。

眼:观察孩子眼睛时。主要是注意孩子的眼神和眼皮、眼白、瞳仁。孩子目光有神,眼珠黑白分明,光亮灵活,说明肝肾精气充足,身体健康。孩子眼皮稍稍肿胀,多数是刚刚开始发生水肿。孩子眼白红赤,为感受风热。发热咳嗽且眼泪汪汪,可能是要出麻疹。或者是重感冒,孩子眼白发黄,一般是有黄疸。孩子睡觉的时候上下眼皮合不拢,多为脾虚,慢惊风的孩子也可能出现。孩子的眼睛凹陷,啼哭无泪,一般是呕吐、腹泻后脱水所致。

耳:主要是注意观察孩子耳朵的外形、颜色、有没有分泌物等。如果耳朵以耳垂为中心弥漫肿胀,一般是痄腮;如果孩子耳朵内疼痛,而且有脓液流出.一般是中耳炎。

口:主要是看嘴唇、牙齿、牙龈、咽喉、扁桃体、口腔黏膜的情况。如果孩子嘴唇颜色淡白,为气血亏虚;牙齿逾期不出,多半是肾气不足:牙龈红肿,一般是胃火上冲所致-如果孩子咽喉肿痛、发热。是外感风热;扁桃体红肿,是外感风热或者肺胃之火上炎;咽痛微红.有灰白色假膜但又擦不掉,  是患有白喉:如果两颊黏膜有白色的小点,且周围有红晕,是麻疹黏膜斑;孩子嘴里出现很多像雪花一样的白屑,是鹅口疮。

鼻:注意观察鼻子的外形、颜色及有没有鼻涕、鼻涕的性状(色、质、味)如何。如果孩子鼻塞、流清鼻涕,是风寒感冒;鼻涕为黄色且浓稠,为风热感冒;鼻衄多为肺经有热;鼻翼扇动,一般是肺气闭塞所致。

舌:主要是注意察看孩子的舌体、舌质、舌苔的变化。小孩舌体柔软,颜色淡红润泽,活动自如,舌面上有干湿适中的薄薄的舌苔,为健康之相。新生儿舌头呈红色且没有舌苔、吃奶的婴儿舌上有乳白色舌苔也为正常现象。如果舌体肿大,呈青紫色,可能是中毒。如果舌质淡白,则为气血亏虚;舌苔黄腻,为湿热内蕴或乳食内停等。有些小孩吃进一些带颜色的食品,也可能让舌苔的颜色产生变化,要注意加以区别。

二阴:主要是看前后二阴(生殖器与肛门)的外观和颜色。男孩阴囊不紧不松,稍有色素沉着是正常;阴囊松弛,多为体虚或者发热;阴囊和阴茎一起肿胀,可能是肾炎水肿。女孩前阴发痒,一般是湿热下注,或是患有直肠阴道瘘及蛲虫病。

(三)看指纹,知百脉

3岁以下的孩子,皮薄肤嫩,特别适合用望食指络脉的方式来诊断身体状况。

所谓食指络脉,就是指虎口至食指侧的浅表静脉,是寸口脉的分支,与寸口脉同属肺经,其形色变化可以反应寸口脉的变化,所以,望孩子的食指络脉与把脉的意义相同,可以直接诊察身体内的病变。食指靠近手掌的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

家长可以抱起孩子,向着亮处,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握住孩子的食指末端,再以右手大拇指在孩子虎口至食指侧的浅表静脉从指尖向指根部推擦几次,用力适中,使指纹显露,这样才容易观察。

看指纹时,家长可以记住这一歌诀: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正常指纹表现:孩子身体状况正常时,指纹多数隐隐有浅紫色,并且不会显示到风关以上的位置。

病症指纹对应表现:

浮沉分表里:指纹浮露为病邪在表:指纹深沉为病邪在里。

红紫辨寒热:指纹显红色,主寒证:指纹显青色,主惊、主痛、主抽搐:指纹显黄色,多为脾虚;指纹显青紫色主热毒深重、血络郁闭的危症。

淡滞定虚实:指纹色淡主虚,色深郁滞,推之不畅主实证。

三关测轻重:指纹现于风关,说明病情轻,容易治疗;指纹现于气关,  说明病邪深入。  病情较重:  指纹现于命关或者透过命关直到指甲,说明病情危重。

以上方法可以为家长观察孩子身体状况供一定的参考,要确诊孩子的病症,还是需要去看中医师,以免延误孩子病情。

 

若浅表静脉看起来浮显,多属感冒,就是病灶附着在皮肤浅表,只要发发汗,毒素随着汗液出来了就会好,给孩子捏捏脊,休息几天很快就痊愈了;若浅表静脉看起来沉隐,那说明病躲在身体内很深的地方,很难出来,就只能通过小儿按摩慢慢调理好身体,等孩子体内的正气强壮了,才能一步步地把病根彻底拔掉。

若浅表静脉的颜色鲜红,属于外感感冒;呈紫红色,属于里热证,就是热邪在身体内较深的部位,需要经常清天河水才能慢慢把热邪清除掉。天河水在孩子的前臂内侧正中线,父母用食、中二指腹从孩子的腕横纹推向肘横纹,约推3分钟。

若浅表静脉的颜色是青色,表示孩子经常有疼痛或者惊风,有的孩子经常哭闹,一看虎口到食指侧的浅表静脉是青色的,就要仔细全面检查;若浅表静脉的颜色是紫黑色,表示孩子血络郁闭,需要给孩子捏脊。若浅表静脉颜色很淡,表示孩子脾虚、气血不足,这就要推脾胃经,就是从大拇指一直推动到手掌。

这种方法也能反映孩子病情的轻重,若病得重,浅表静脉长;若病得轻,浅表静脉短。络脉透过三关直达指端,称为透关射甲,病多半比较凶险,应抓紧医治。

浅表静脉增粗,分支显见,得的病就是实证、热证,给小儿推拿时应该用泻法;浅表静脉变细,分支不显,就是虚证、寒证,给小儿推拿时应该用补法。一般同一种手法中,向心方向直线推动为泻法,顺时针方向旋转推动为补法。

(三)五脏、五行与儿童经络

中医学上有这样的说法:脾属土,脾土就像一位母亲一样无私地给全身输送各种营养,脾胃消化食物,转化成能量,人才能生存。把五行相生的道理套用到五脏的关系上,有脾土生肺金;肺金生肾水;肾水生肝木;肝木生心火;心火生脾土。在前的是母亲,在后的是孩子,这就是五脏相生的顺序。
  有生亦必有克,没有克的话,各个脏腑之间没了制约,都想坐头把交椅,那就成为无政府状态,肌体就不能正常工作了。所以,根据五行相克的道理,肝木克脾土;脾土克肾水;肾水克心火;心火克肺金;肺金克肝木。克的就是强者,被克的就相对处于弱势,这就是五脏相克的顺序。
  如果不明白五脏生克的道理,运用小儿推拿法的时候就会搞不清楚补和泻的方法。很简单,只要牢牢地记住这个就行了:实症就泻它的子,虚症就补它的母。何为?何为?例如:脾土生肺金,即脾为母,肺为子。有了这个总方针,具体的手法做起来就更简单明了:所谓就是向手掌方向直推,就是按着顺时针方向旋转推动。

在进行儿童经络推拿时,我们要遵循的补泻之道很简单:、五脏之症,实证需泻子,称作“实则泻其子”;而虚证要补母,称作“虚则补其母,例如:脾病的虚证,应补脾土,同时按母子关系,还要补心火,这就是“实子益母法”,同时肺为脾之子,所以还要补脾;脾虚之时,往往肝木过盛,这时要清肝。补心、补脾、补肺、抑肝,称为“补三抑一法”。如果脾有实证,应该清脾经,按照“实则泻其子”的原则,还要泻肺经,火为土之母,清心经也可以抑制脾的实证,这就是“泻母益子法”。


二、经络推拿的注意事项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

儿童经络推拿适合6个月到12岁的孩子,以6岁以下儿童更加适宜。根据病症的分类,推拿对以下病症有效: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等;消化系统疾病,如腹痛、呕吐、厌食等;泌尿系统疾病,如遗尿、小便异常等;皮肤病,如湿疹、荨麻疹等;还有一些小儿常见症,如夜啼、惊风、发热、肥胖等。

为了防止意外,有些情况是严禁推拿的。如:某些急性传染病,如猩红热、肝炎、肺结核等;各种患恶性肿瘤的部位;出血性疾病,或者正在出血和内出血的部位;骨与关节结核和化脓性关节炎;烧伤、烫伤,皮肤破损的部位;各种皮肤病的患处;骨折早期,截瘫初期,脱臼时;极度虚弱的危重病患者和严重的心脏、肝、肾疾病患者。另外,诊断不明、不知道治疗原则的疾病也不适宜使用推拿治疗。

(二)体质不同推拿方法也不同

孩子的体质是由先天决定的,又被后天影响。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体质。在进行推拿时,不能道听途说,需要先观察判断孩子的体质如何,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推拿。孩子的体质类型及推拿方法如下:

类型

特征

保健原则

健康型

身体壮实,面色红润,精神饱满,吃饭香,大小便正常

饮食调养的原则平补阴阳,食谱广泛,营养均衡

寒型

身体和手脚冰凉,面色苍白,不爱活动,吃饭不香,食生冷食物容易腹泻,大便溏稀

平时给孩子捏脊5次,按揉内劳宫100次,【加强孩子的阳气,多做体育运动】饮食调养的原则是温养胃脾,宜多食辛甘温之品,如羊肉、鸽肉、牛肉、鸡肉、核桃、龙眼等,忌食寒凉之品,如冰冻饮料,西瓜、冬瓜等

热型

容易上火】形体壮实,面赤唇红,不喜欢热的东西,喜欢凉的东西,口渴时常爱喝凉水,烦躁易怒,贪吃,大便秘结

平时给孩子清天河水,每次推200次。此类孩子易患咽喉炎,外感后易高热,饮食调养的原则是清热为主,宜多食甘淡寒凉的食物,如苦瓜、冬瓜、萝卜、绿豆、芹菜、鸭肉、梨、西瓜等【避免吃牛羊肉等燥热的食物

虚型

身体差】面色萎黄、少气懒言、神疲乏力、不爱活动、汗多、饭量小、大便溏软

要进行全身调理,多做些运动,加强气血循环】补五脏,脾、肝、心、肺、肾各100次。此类孩子易患贫血和呼吸道感染,饮食调养的原则是:气血双补,宜多食羊肉、鸡肉、牛肉、海参、虾蟹、木耳、核桃、桂圆等。忌食苦寒生冷食品,如苦瓜、绿豆等。

湿型

喜欢吃肥甘厚腻的食物,形体多肥胖、动作迟缓、大便溏烂

平时捏脊5次,推板门200次,【多做运动,但不要着凉】饮食原则以健脾祛湿化痰为主,宜多食高粱、苡仁、扁豆、海带、白萝卜、鲫鱼、冬瓜、橙子等;忌食甜腻酸涩之品,如石榴、蜂蜜、大枣、糯米、冷冻饮料等。

(三)推拿速度和时间

儿童经络推拿手法操作的时间,应根据孩子年龄的大小、体质的强弱、疾病的缓急、病情的轻重以及手法的特性等因素来确定。推拿次数通常为每天1-2次,慢性病可以每隔一天推拿1次。如果孩子患的是高热等急性热病,可每天2次。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的情况来确定每次推拿的时间,一般每次应为10-15分钟,不超过20分钟。需要进行长期治疗的慢性病,一个疗程为7次左右,一个疗程结束后,休息2天,再进行第二个疗程。

不同的操作手法,其操作时间和次数也有所不同。推法、揉法操作次数要多一些,摩法的操作时间长一些,掐法则重、快、少,在掐后长长要用揉法,通常适宜放在最后操作。按法和拿法很少单独运用。常常要和揉法、捏法配合应用。

(四)推拿的介质

医师在给孩子做推拿时,一般手上会蘸些油、粉等,这些就是推拿介质。这些推拿介质可以润滑皮肤、减少伤害,更重要的是,恰当地使用推拿介质,还能增强功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几种推拿介质家长很容易就能找到,使用起来也非常方便:滑石粉(即医用滑石粉。有润滑作用,可以减少磨擦,保护孩子的皮肤),爽身粉(市面上出售的质量比较好的爽身粉可以用来作推拿介质),鸡蛋清(用鸡蛋清做推拿介质,有润滑皮肤、清热润肺、祛积消食的作用,在治疗小儿感冒、消化不良等疾病时,效果相当不错),葱、姜水(把生姜、葱捣烂,放在碗或其他器皿中,  蘸取汁液来作为介质,不仅可以润滑皮肤,还有助于驱散外邪,尤其适用于冬、春季节的风寒表证),凉水(用清洁的凉水作介质,可起到清凉退热、润滑皮肤的效果,一般用于小儿外感发热)。

(五)应牢记的几条准则

1. 本书中所指的数,均为同身寸。小儿同身寸是弯曲小儿中指,以中指中节侧面两头横纹尖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

2. 书中所给定的时间和推拿的次数仅适合6个月至8岁的孩子,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酌情增减。

3. 小儿推拿的操作顺序是先头面,其次上肢,再次胸腹腰背,最后是下肢。【同时注意,要先按重点穴位,后按一般穴位,先按主穴,后按配穴

4. 小儿推拿的力度应从轻到重【如需使用强刺激手法(拿、掐、捣、捏),除急救以外,一般放在最后操作】,以孩子皮肤微微发红为度。

5. 小儿推拿的手法常和具体穴位结合在一起灵活运用。每组推拿穴位,可选择几个用,效果不明显再加之。

6. 由于孩子还处在快速地发育过程中,因此很多穴位和成人有很大区别:有的穴位名称与成人相同,但位置不同(如攒竹);有些位置相同而名称不同(如龟尾、总筋)。

7. 小儿推拿中,上肢的穴位一般不分男女,但习惯上一般比推拿左手为主。

8. 在进行长期推拿时,应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每次给孩子推拿最好只针对一种病症,如果保健和治疗的目的太多、推拿的穴位太杂,会影响最终效果。推拿次数由少到多,取穴逐渐增加,手法由简单到复杂。

9. 严禁来回推和不按要求推。

10. 心、肝、肺经宜清不宜补,而脾经、肾经宜补不宜清

(六)儿童推拿的补泻方法

孩子的五经位于手部,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分别在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末节指面上。其中,脾经、肝经、心经、肺经,由指根向指尖推为泻,由指尖向指根推则为补,这四经的补泻方向是一样的,只有肾经的补泻方向恰好相反。另外,以五脏命名的穴位,旋推也为补。

有些非特定的经络线,顺经络走行方向推为补,逆经络走行方向推为泻,来回顺逆方向推为平补平泻,如中脘、三阴交等:旋转方向的操作,多用于揉法、运法、摩法,一般认为顺针方向(右)旋转为泻法,逆时针方向(左)旋转为补法,左右顺逆为平补平泻。有些穴位的旋转补泻效果不是很明显,但摩腹、揉中脘、揉神阙等,旋转补泻的作用就很明显。

儿童推拿手法在穴位上操作的次数、时间长短、频率快慢,也是衡量补或泻的功效的标准之一。适当的推拿次数和频率能促进疾病痊愈;次数少,时间短,达不到治疗效果;而次数过多,频率过快则可能对身体有害。一般情况下,如果孩子年龄大、体质强、病属实证,手法操作次数可适当多一些、频率宜快一些;如果孩子年龄小、体质弱、病属虚证,推拿时则操作次数要少,频率要慢一些。在推拿次数的把握上,通常1岁的孩子,使用推法、揉法、摩法、运法时,一个穴位推300次左右。孩子年龄大、体质强、疾病重。主穴可多推一些,反之则要相应地少推一些。

补与泻。向上为补,向下为泻;向里为补,向外为泻;以顺为补,以逆为泻;疾者为泻,缓者为补;轻者为补,重者为泻。泻又称为清。

 


三、经络推拿概述

(一)儿童穴位的特点

儿童还处于发育期,其穴位与成人有很大的不同。小儿推拿穴位基本上由十四经穴、经验穴、经外奇穴、阿是穴以及小儿推拿特定穴位组成。

安照经穴的分布特点,儿童身上的穴位可以分成三种类型:

“点”状穴位:这些穴位和成年人大多数穴位一样,是一个点,如足三里、中脘等。?此类穴位在推拿时多用掐法、揉法、捣法。

“线”状穴位:是从某点到另一点成为线状,有明显起止的穴位,如三关、坎宫、天河水等。此类穴位在推拿时多用推法、捏法。

“面”状穴位:是指有一定面积的穴位,如脾经、板门等。这类穴位在推拿时一般用摩法。

孩子的头面部穴位也很集中,是进行小儿经络推拿时另一个需要重视的地方,在此处推拿时要小心力道,特别要注意取穴的准确性。

在儿童四肢进行推拿时,一般少取单穴,而是采用推法或捏法,在几个不同的穴位之间进行。

(二)儿童推拿常用手法(以中国医药网为基础)

【推法】

推法在小儿推拿临床应用相当广泛。有直推法、分推法、合推法和旋推法四种。

1.直推法(图196)医生用拇指桡侧缘,或用食、中两指指面附着于治疗部,做单方向的直线推动

动作要轻快连续,一拂而过,如帚佛尘状,以推后皮肤不红为佳。手法频率每分钟约250300次。

推动时必须行直线,不可歪斜,以恐动别经而招患;【用力轻柔均匀,不可忽快忽慢】。。

常用于推拿特定穴中的“线状穴位”和“五经”穴等。

功效:清热解表,止泻通便,除烦安神。

主治:外感发热、腹泻、便秘、惊惕烦躁等症。

2.分推法 用双手拇指罗纹面以穴位为中心向两侧作分向的推动,称为分推法,又称为“分法”

本法运用时,两手用力要均匀、柔和协调。一般分推2030次。

常用于额前、胸部、腹部、背部、腕掌部。

功效:分理气血,调和阴阳。

主治:发热、咳嗽、腹胀、便秘等症。

3.合推法 合推法是与分推法相对而言,又称合法、和法

动作要求同分推法,只是推动方向相反。

适用部位同分推法。

功效:和阴阳,理气血。

主治:发热、腹胀、便秘等症。

在临床上合推法常与分推法配合使用,一分一合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4.旋推法 医生用拇指罗纹面轻附于治疗的穴位上,做顺时钟方向的环旋移动。即:◎

旋推法仅依拇指在皮肤表面作旋转推动,一般不带动皮下组织。手法频率每分钟150200次。

主要用于“五经”穴。

功效:健脾和胃,补肺益肾。

主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肺虚咳嗽等小儿虚证。

【运法】

运是运转的意思,在治疗部位做弧形或环形推动(图197)称为运法。亦有人称运推法.属推法的一种。也是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之一。

医生以拇指罗纹面,或用中指罗纹面,附着于治疗穴位,做由此穴向彼穴的弧形推动。或在穴周作周而复始的环形推动。

运法在操作时,一是宜轻不宜重,仅是皮肤表面摩擦,而不带动皮下组织。二是宜缓不宜急,每分钟频率约 80100次。

宜用于弧线状穴位或圆形穴位。【运法常用于线状穴、面状穴,如运内八卦、运水入土、运土入水、运板门等。

功效:清热除烦,宽胸理气。

主治:发热、胸闷、呕吐等症。

 

运法与旋推法的异同

 

相同点

异同点

 

均在体表作环形推动都不带动皮下组织

运动幅度较大 频率较慢,每分钟约80-100

旋推法

运动幅度较小 频率较快,每分钟约160-200

 

【捏法】

关于此法的详细操作可以查看中央四台“中华医药”节目

http://jiankang.cntv.cn/jiankang/zhonghuayiyao/classpage/video/20111102/101805.shtml2350秒开始

 

以拇指和其他手指在治疗部位做对称性的挤压、捻动,称为捏法。

若以捏法施于脊柱,就称为捏脊法。由于此法善治小儿“疳积”,收效神奇,所以又称为“捏积法”。下面介绍捏脊法(图198)的两种操作方法。

1.医生双手呈握拳状,以食指中节的背侧紧贴于患者脊柱两侧,拇指伸直前置,并对准食指中节桡侧掌面,而后将皮肤捏起,并轻轻挤压、捻动,双手交替,缓慢移动向前(图198 a)。

2.医生双腕下垂拇指伸直,指面向前,与食、中两指指面相对;以拇指指端掌面分别紧贴于患者脊柱两侧,食、中两指与拇指相对用力将皮肤捏起,并轻轻挤压、捻动,双手交替,缓慢移动向前(图198 b)。

捏脊(积)的操作一般均由龟尾穴开始,沿脊柱两侧而上止于大椎穴,一般连续操作56遍。结合病情,对需加强手法刺激的患儿,常用捏三提一法;

即先捏脊一遍,从第二遍起,每向前捏三次,双手在同一平面同时用力向上提拉一次;或者对重要穴位如肾俞、脾俞、肺俞诸穴位处进行提拉。在提拉皮肤时,常听到较清脆的“嗒、嗒”声,这属于正常的筋膜剥离声。

另外在捏法应用时以拇指指端掌面为力点,而不能单纯以拇指指端为力点,更不能将皮肤拧转。捏起肌肤过多,则动作呆滞不易向前推进,过少则易滑脱;用力过重易疼痛,过轻又不易得气。

功效:调整阴阳,疏通经络,健脾和胃,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主治:小儿疳积、消化不良、佝偻病、腹泻等病症。

此法常用作小儿保健,增进食欲,强壮体质。

捏脊法除小儿推拿应用以外,对成人的失眠、神经衰弱、慢性胃肠功能紊乱等虚弱患者也同样有治疗作用。

【掐法】

用拇指指甲去按压体表治疗部位的一种手法,称为掐法,本法刺激性强,力量集中,有以指代针之意,所以也称为“指针法”。可用以急救昏厥的患者。

以拇指指甲为力点,对体表穴位进行按压。掐法操作时,宜垂直用力按压,不宜抠动,以免损害皮肤【掐时要逐渐用力】。

当掐法施用后常继以揉法,以缓和手法刺激,减轻局部的疼痛反应。掐法施用次数一般以56次为宜,或中病即止,不宜反复长时间的应用。

可适用于头面及手足部痛觉敏感的穴位,如人中、老龙、十王等穴。

功效:开窍醒脑,回阳救逆。

主治:小儿惊风、昏厥等症

以下源自《儿童经络实用手册》

【拿法】

以拇指和其余手指对称用力于施治部位,进行一紧一松的拿捏。

手法要领:

在迅速拿起肌肉(组织)后,稍待片刻再松手复原。注意动作应沉稳缓和,均匀有节奏,力度适中,以提拿时感觉酸胀、微痛,放松后感觉舒展的强度为合适。拿法的刺激较强,多适用于颈项、肩背及四肢等肌肉丰厚处,具有疏经通络、宣通气血、祛风散寒等作用。

【揉法】

以手指指腹、掌根或鱼际部分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带动皮下浅层组织在深层组织界面上做轻快柔和的回旋运动。揉法分为指揉法、鱼际揉法和掌揉法。

指揉法:以拇指或食、中、无名指指腹在穴位上吸定做轻柔缓和的旋转运动。

鱼际揉法:以手掌鱼际部位吸定于施治部位,前臂摆动同时带动腕掌部进行旋转揉动。

掌揉法:以掌根部或手掌掌面吸定于施治部位,做腕关节连同前臂的旋转运动。

手法要领:

操作时用力轻柔而均匀,手指不要离开接触的皮肤,使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的揉动而移动,不可在皮肤上摩擦,频率每分钟160-200次。指揉法常用于头面、胸腹、颈项、四肢关节及全身穴位,鱼际揉法多用于头面、颈项、胸腹及四肢,掌揉法多用于肩背、腰臀及下肢。

【捣法】

以中指指端或食、中指屈曲的指间关节,对穴位进行有节奏的击打的方法。

手法要领:

操作时指间关节要自然放松,捣击时位置要准确,用力时腕部要富有弹性,捣后指端立即抬起,不要用暴力。捣法常用于点状穴,如捣小天心等。

【按法】

以手指或手掌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沿体表垂直方向向深部逐渐用力按压。按法分为指按法和掌按法。

指按法:以手指指腹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向下按压。

掌按法:以手掌放置于施治部位,用掌根着力下按。

手法要领:

操作时取穴要准确,拇指和施治部位要垂直,力量要适中缓和,不可晃动。力度过大会伤害孩子,或引起孩子的反抗。较少单独使用,常和揉法配合使用,又称为按攀法。指按法具有止痛作用,掌按法具有活血止痛、温里散寒、开通闭塞等作用。

【摩法】

以手掌掌面或食、中、无名指指腹着力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腕关节连同前臂有节律地做环形摩擦。

手法要领:

摩法用力轻柔缓和,速度均匀协调,压力大小适当,频率保持在每分钟120160次。摩法常用于头面部、胸腹部的面状穴及点状穴,如摩中脘、摩腹、摩脐等,具有理气活血、消肿止痛的功效。在某些穴位上摩法的方向与补泻有关,要根据不同的穴位而定,如顺时针摩腹具有消食、和胃、通便之效,逆时针摩腹则具有健脾、止泻的作用。

【搓法】

以双手掌面夹住要按摩的部位,两掌相对用力做快速搓揉,同时上下往返移动。

手法要领:

在进行搓法时,双手用力要对称,动作轻快协调,连贯有节奏,快搓慢移。搓法可和揉法结合运用,适用于四肢、爱背及胁肋部位,具有疏经通络、调和气血等作用,能够加强血液循环,让肌肉快速放松。

【捻法】

以拇指和食指指腹相对捏住要施治的部位,做相对用力往返捻动。

手法要领:

动作要灵活快速,用力要适中,轻则无效,重则易将孩子的关节拉伤。捻法刺激较轻,适用于指(趾)小关节及浅表肌肤,具有疏经通络、消肿止痛的作用,能治疗关节发炎、疼痛、红肿、僵直等。

【擦法】

以手掌掌面或大小鱼际部分在一定部位进行直线往返摩擦。

手法要领:

要注意往返保持直线方向,手掌要紧贴皮肤,用力稳当均匀,速度保持在每分钟100120次,才能达到皮肤快速发热的目的。在进行擦法时,可在皮肤上涂一些润滑油。一般擦法运用在按摩结束时,以免因与其他方法同用而引起皮肤擦伤。

(三)儿童推拿复式手法

儿童经络按摩的基本手法比较单一,往往只能用于一个单独的穴位上,疗效有限。如果将基本手法和穴位搭配着使用,形成一个组合,往往对治疗某一特定的病症会有奇效。这些手法和穴位的组合有一定的规律,有时还可以和其他的单穴甚至复式手法一同使用。经过几千年发展和总结广儿童按摩的复式手法有很多。下面,我们按照儿童最常见的几个病症,列出一些经实践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手法供父母们学习。

【黄蜂入洞】

取穴:两鼻孔。

手法:将食指和中指两指指端紧贴在儿鼻孔,轻轻入鼻孔下缘处,反复揉按20-50次。

功效:对感冒或鼻炎引起的鼻塞流涕有很好的效果,有发汗解表、宣肺通窍之功,主要用于儿童外感风寒,发热无汗。

【开璇玑】

取穴:璇玑穴,在胸骨中线上,仰卧或正坐仰靠,约当胸骨柄中点取穴;

鸠尾穴,剑突下,胸剑联合下1寸;

中脘穴,肚脐正中直上4寸,即胸骨下端剑突与脐连线的中点。

手法:包括分推璇玑、推中脘、推摩神阙(脐),直推小腹四个步骤。具体操作手法是拇指指端先从璇玑穴处,沿胸肋自上而下向左,右分推至季肋部,再从鸠尾穴向下直推至脐部,再由脐部向左右推,最后从脐中推至小腹。此手法操作20-50次。

功效:具有开胸顺气、宣肺止咳化痰之功,对积食、胸闷、痰积出、腹痛、呕吐泄泻、发热抽搐、昏迷不醒都有良好疗效。

【运水入土】

取穴:掌小横纹,小天心。

手法:用一手握住小儿四指,掌心向上,另一手拇指自小儿小指肾水穴推起,沿手掌边缘,经掌横纹、小天心,推运至拇指脾土穴止,反复操作100-300次。

功效:具有健脾和胃、润燥通便之功,用于治疗腹泻、食欲不振、便秘、腹胀、厌食、疳积等。

【运土入水】

取穴:掌小横纹,小天心。

手法:用一手握住小儿四指,掌心向上,另一手拇指自小儿拇指脾土穴起,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掌小横纹,推运至小指肾水穴止,反复操作100 -300次。

功效:具有清热健脾、利尿止泻之功,用于治疗小便赤涩、大便干结、泄泻、痢疾等。

【按旋走搓摩】

取穴:又称按弦搓摩或搓摩胁肋,取两腋下胁肋进行按摩。

手法:用双手手掌在小儿两腋处做对称性搓摩,自上而下搓摩至天枢处50-100次,直到此处的皮肤微微发红为止。手法须从上而下。

功效:具有理气化痰、除胸闷之功,能缓解痰咳、积痰带来的胸闷、咳嗽、气喘或痰喘。


四、各穴位的推拿要领

儿童全身上下的穴位都是灵丹妙药。中医认为“病”不都是一种外在的东西,更不是莫名其妙来侵犯我们的怪物,而是意味着身体失衡了、脏腑功能退化了,从而导致很多功能性的退变或抵抗力下降。经络是联络全身脏腑和气血的通道,通过疏通经络可以刺激脏腑恢复正常功能,将身体调整至一个平衡的状态。身体上的穴位就好比是身体能量的开关,刺激相应的穴位,可以疏通气血能量的通道,还孩子一个健康的身体。

        


小儿推拿常用腧穴:头面部穴位

            

        

 

穴位

位置

操作

次数(6-1岁)

主治

临床应用

攒竹(天门)

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又称开天门(图201)【如果是从眉心推到囟门,则称为大开天门。】

3050

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惕不安等【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

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加推坎宫,揉大阳)之一,可用于外感表证及内伤杂病;②若惊惕、烦躁可与清肝经、按揉百会【掐揉小天心】等穴合用。【如果孩子体质虚弱、出汗较多,则不宜使用】

坎宫(阴阳)【眉弓、鱼腰

自眉头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称推坎宫,又称分阴阳(图202

3050

外感发热、头痛目赤【醒脑明目、疏风解表】

①【多与开天门、揉太阳、揉耳后高骨一起,用于治疗外感发热、头痛】;②目赤痛可与清肝经、掐小天心、清天河水等穴合用

太阳

眉后凹陷处【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1寸的凹陷处】

①两拇指挠侧自前向后直推,称推太阳;②用中指指端揉或运,称揉太阳或运太阳(图203)【从耳向眼睛方向揉为补;从眼睛向耳朵方向揉为泻】

3050

头痛发热,目赤痛【疏风解表、明目】

①可治外感、内伤;②目赤痛除推、揉法外,可加点刺放血,以增强疗效【外感表实头痛用泻法、外感表虚、内伤头痛用补法】

人中

人中沟,上1323交界点

用拇指甲掐,称掐人中

35次或醒后即止

惊风、昏厥、抽搐【中暑、窒息】

主要用于急救,对于人事不省、惊厥、抽搐时,可与掐十宣、掐老龙等穴合用。

迎香

鼻翼旁五分,鼻唇沟中

用食、中二指揉,称揉迎香

2030

鼻塞流涕【呼吸不畅】

主要用于外感或慢性鼻炎引起的鼻塞,可与清肺经、拿风池等穴合用

百会

两耳尖连线头顶中部操作:

拇指按或揉,称按百会或揉百会(图204

3050次;揉100200

头痛、惊风、脱肛、遗尿等

①治惊风、烦躁,可与清肝经、清心经、掐揉小天心等穴合用;②治遗尿、脱肛,可与补牌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等穴合用。

耳后高骨

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用拇指或中指揉,称揉耳后高骨(图205)【用两手拇指推运,称为运耳后高骨;用两手拇指甲掐,叫掐耳后高骨】

3050

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①外感头痛可与常用手法清肺经等穴合用;②惊风、烦躁可与按百会、清心经等穴合用。

风池

枕骨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

【用两手拇指、食指或拇指、中指相对用力拿揉或拿】用拿法,称拿风池

510

感冒、头痛、颈项强痛

①感冒、头痛可与常用手法清肺经等穴合用;②颈项强痛可与揉列缺、揉颈项部肌肉合用。【发汗效果显著,表虚者不宜使用】

天柱骨

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

用拇指或食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天柱【民间常可用汤匙蘸水自上而下刮天柱骨,刮至皮下轻度瘀血即可。作用同推天柱】

100500

发热、呕吐、项强、惊风【咽痛】等症

①外感发热、项强可与拿风池等穴合用;②呕吐可与揉板门、揉中脘等穴合用。

印堂(眉心)

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

用拇指指甲在孩子眉心处掐3-5次,称为掐印堂,用拇指指端揉20-30次,称为揉印堂。

 

头痛、头晕、头重、鼻衄、鼻渊、小儿惊风、前额痛

祛风通窍、提神醒脑。当鼻内长脓包时,揉此穴位有奇效,能缓解大多数鼻子的病症。

【头面部常用穴位小结】

1.解表 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拿风池、推天柱等。

2.镇惊通窍 按揉百会、揉迎香。

3.升阳举陷 按揉百会。

 

 


小儿推拿常用腧穴:胸腹部穴位

                     

               

 

穴位

位置

操作

次数

主治

临床应用

天突

胸骨上窝正中

中指端接或揉,称按天突或揉天突(图206)【用双手拇指对称挤捏,称为挤捏天突。】

1015

咳喘胸闷、痰壅气急、恶心呕吐【理气化痰】等

①咳喘痰壅,可与推揉膻中、运内八卦等穴合用;②恶心呕吐、与揉中脘、推脾土等穴合用。【可用来治疗胃气上逆引起的痰喘、咳嗽。捏挤天突可用来发汗退热,还可用来治疗扁桃体炎】

膻中

前正中线,两乳头之间

中指端揉称揉膻中;两拇指自穴中间向两旁分推至乳头,称分推膻中(图207);用食、中指自胸骨切迹向下推至剑突,称推膻中

推或揉约50100

胸闷、咳喘、痰鸣、吐逆等

①胸闷,取分推膻中;②咳喘、痰鸣,取揉膻中,可与推肺经、揉肺俞等穴合用;③吐逆,取推膻中,可与揉天突、按揉丰隆等穴合用

乳旁、乳根

乳头向外旁开2分为乳旁,乳头向下2分为乳根

食、中两指分别置乳旁、乳根穴用揉法,称揉乳旁、揉乳根

2050

咳喘、胸闷

咳喘、胸闷,可与揉膻中,揉肺俞等穴合用

胁肋

从腋下两胁至天枢处

两手掌从两胁腋下搓摩至天枢穴,称搓摩胁肋(图208

50100

胁痛胸闷、痰喘气急、疳积等

①胁痛、胸闷、痰喘气急,可与揉膻中、推膻中等穴合用;②疳积者可多搓摩胁助,加捏脊法。

中脘

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肚脐正中直上4寸,即胸骨下端剑突与脐连线的中点】

①用指端或掌根按揉中脘,称揉中脘;用掌心或四指摩中脘部位,称摩中脘;【用食指、中指指腹】自天突起沿胸部正中线直下推至中院,称推中脘(图209

100300次;摩5分钟;推100300

腹胀、暧气、食积、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等

①腹胀、食积、食欲不振、呕吐、泄泻,可与推牌经、按揉足三里等穴合用;②【推中脘】胃气上逆、暧气呕恶,可与推板门、推天柱等穴合用

腹部(以中腹为主)

(图210):①两手沿肋弓角边缘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②以掌或四指端摩腹,称摩腹。

分推100200次;摩5分钟

消化不良、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

①对于消化道疾病,可与揉中脘、推脾经等穴合用;②常与捏脊法、按揉足三里合用,作为小儿保健手法;③与揉脐、揉龟尾、推上七节合用,是医治小儿腹泻有效的组合穴位。

脐【神阙】

肚脐

用中指端或掌根揉,称揉脐(图211)【用掌面或指腹摩称为摩神阙。逆时针方向揉为补,顺时针方向揉为泻。】

100300

腹泻、便秘、腹胀腹痛、疳积等

①腹泻、便秘,可与摩腹、揉龟尾,推七节等穴合用;②疳积,可与捏脊、揉中脘、揉足三里等穴合用。【用补法揉、摩神阙能补益气血、温阳散寒、健胃和脾、消食导滞;用泻法揉、摩神阙能治疗湿热型泄泻、实热型便秘等;平补平泻多用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或者伤乳食泻、.乳食停滞等】

天枢

脐旁2寸,左右成对

以食、中两指分别置于两侧天枢穴指揉,称揉天枢(图212)在临床上,天枢与脐可同时操作,以中指定脐,食指与无名指分别按置于两侧天枢穴同时揉动

50100

腹泻、腹胀、腹痛、便秘,消化功能紊乱

急慢性胃肠炎及消化功能紊乱,可与揉脐、推牌经、按揉足三里等穴合用。

丹田

小腹部,脐下2才与3寸之间

可揉、可摩,称揉丹田(图 213)或摩丹田

50100次;摩5分钟

腹痛、遗尿、脱肛、疝气、尿潴留等

①疝气、遗尿、脱肛,可与补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等穴合用;②尿潴留,可与按丹田、推箕门等穴合用。

肚角

脐下2寸,旁开2

①用拇、食、中三指作拿法,称拿肚角(图214);②用中指按,称按肚角

35

腹痛、腹泻

对虚寒腹痛,腹泻效果较好,可与揉牌经、摩腹、揉丹田等穴合用【本法刺激性较强,为防止患儿哭闹影响手法的进行,可在诸手法施毕后,再拿此穴】

 

 

【胸腹部常用穴位小结】

1.胸部诸穴主要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如咳喘,痰鸣,胸闷诸症。

2.中、上腹部诸穴主要用于消化系统功能性紊乱:如消化不良、腹胀、腹泻、便秘诸症。

3.下腹部诸穴主要用于温煦下焦,培肾固本,治泌尿系统疾病如遗尿等。

 


小儿推拿常用腧穴: 腰背部穴位

 

  

   

穴位

 

位置

操作

次数

主治

临床应用

肩井

点与面结合穴位

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之中点部位

①用手指按其穴位,称按肩井;②用拇指与食、中二指对称用力作拿法,称拿肩井(图215

3050次;拿35

感冒、惊厥、上肢抬举不利等

①感冒,可与常例手法,拿风池等穴合用;②上肢痹痛可结合局部相应的成人手法医治; ③可用于治疗结束后的总收法

大椎

 

第七颈椎棘突下间隙

用中指揉,称揉大椎

2030

项强、发热、咳嗽

①感冒发热项强可与常例手法推天柱等穴合用;②咳嗽,可与揉乳房、乳根等穴合用

风门

 

第二胸椎与第三胸椎棘突之间,左右各旁开15

食、中两指分别置于左右穴位揉动,称揉风门

2030

感冒、咳嗽、气喘

本穴主要用于外感风寒,可与拿风池、清肺经、揉肺俞、推揉膻中等穴合用

肺俞

 

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棘突之间,左右各旁开15

(图216):①以食、中两指分别置于左右穴位揉动,称揉肺俞;②两拇指分别自肩胛骨内侧缘从上向下推动,称推肺俞或称为分推肩胛骨

50100次;推100300

喘咳、痰鸣、胸闷、胸痛等症

本穴多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可与推揉膻中、清肺经、揉丰隆等穴合用;对久咳不愈者,指揉操作时可蘸少量精细盐,效果会更好

脾俞

 

第十一胸椎与第十二胸椎棘突之间,左右各旁开l5

以食、中两指分别置于左右穴位揉动,称揉脾俞

50100

腹泻、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疳积、四肢乏力等

本穴主要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可与揉中脘、推脾经,按揉足三里、捏脊等穴合用

肾俞

 

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左右各旁开15

以食、中两指分别置于左右穴位揉动,称揉肾俞

50100

腹泻、便秘、少腹痛、下肢痿软乏力等

①对肾虚所致腹泻、便秘的患儿,可与补牌经、补肾经、揉上马等穴合用;②对下肢痿软乏力,可与捏脊、肢体手法治疗合用

腰俞

 

第三腰椎与第四腰椎棘突之间,左右各旁开35分凹陷中

①可以食、中两指分别置于左右穴位揉动;②亦可双手拇指分别置于左右穴位揉动,都称为揉腰俞。

50100

腰痛、下肢瘫痪

可配合肢体手法推拿治疗

脊柱

线状穴

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是小儿身体上最长的线状穴

用食、中二指螺纹面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脊(图217)。若加天柱骨一起自上而下直推,就称为大推脊,其清热作用更强。②用捏法自下而上,称捏脊法(见上周捏脊法)

300500次或更多;捏35

发热、惊风、疳积、腹泻、便秘等

①能清热,在推脊时可蘸少量冰水或酒精,是一种有效的物理降温方法,多与退下六腑、清天河水、推涌泉等穴合用;②捏脊能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有强健身体的功能,是小儿保健常用主要手法之一。多与补牌经、补肾经、推上三关、摩腹、按揉足三里等穴合用,治疗先、后天不足的一些慢性病症,均有一定的效果

七节骨(七节)

线状穴

第四腰椎棘突向下至尾椎骨端(长强)成一直线

用拇指挠侧面或食、中二指螺纹面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作直线推动,分别称为推上七节和推下七节。

100300

泄泻、便秘、脱肛

①推上七节能止泻,可与揉龟尾、摩腹、揉脐等穴相合用。推上七节还可治疗气虚下陷的脱肛、遗尿可与按揉百会,揉丹田等穴合用;②推下七节能通便,可与揉膊阳池穴合用

龟尾

 

尾椎骨端(即督脉经长强穴)

以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图218

100300

泄泻、便秘、脱肛、遗尿

本穴能通调督脉之经气,调节大肠(具有双向性)的功能。①对泄泻、便秘可与推七节、摩腹、揉脐等穴合用;②对脱肛、遗尿可与揉丹田、按揉百会等穴合用。

【腰背部常用穴位小结】

1.按揉肺俞、脾俞、肾俞能调治肺、脾、肾本脏器及其相关的疾病,能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2.推脊、揉大椎、揉风门均能清热。前者清热作用较大,后两者以解表平喘为长。

3.龟尾、七节具有双向调节大肠功能的穴位,一起应用,形成一组合穴。


小儿推拿常用腧穴:上肢部穴位

 

 

         

        

      

 

穴位

 

位置

操作

次数

主治

临床应用

脾经

面状、线状相结合穴位

拇指末节罗纹面

(图219):①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由远端向掌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牌经。②拇指伸直,由指端经罗纹面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补牌经、清脾经,统称推脾经。③在拇指末节罗纹面作旋推法,亦称为补脾经

100500

腹泻、便秘、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①补牌经能健脾胃、补气血。对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可与揉中脘、指揉脾俞、按揉足三里等穴合用;②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可与清天河水、清大肠等穴合用【小儿脾胃薄弱不宜攻伐太甚,在一般情况下,脾经穴多用补法;仅只体壮邪实者方能用清法,或清后加补】

肝经

线状、面状相结合穴位

食指末节罗纹面

食指伸直,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图220);旋推为补,称补肝经。清肝经、补肝经统称为推肝经

100500

烦躁不安、惊风、五心烦热、目赤、口苦咽干等

①清肝经能平肝泻火,息风镇惊,解郁除烦,可与清天河水、推涌泉等穴合用;②肝经宜清而不宜补,若肝虚应补时,则需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代之,称为滋肾养肝法

心经

线状和面状相结合穴位

中指末节罗纹面

(图221):食指伸直,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旋推为补,称补心经。清心经、补心经统称为推心经

100500

高热神昏,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心血不足、惊惕不安等

①清心经能清热退心火,可与清天河水、清小肠等穴合用;②本穴宜清不宜补,对心烦不安、睡卧露睛等症,需用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代之

肺经

面状、线状相结合穴位

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图222):旋推为补,称补肺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经。补肺经和清肺经统称推肺经

100500

感冒、发热、咳嗽、胸闷、气喘、虚汗、脱肛等

①补肺经能补益肺气,可与揉肺俞等穴合用;②清肺经能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可与推膻中,揉风门等穴合用

肾经

面状、线状相合穴位

小指末节罗纹面

(图223):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为补,或旋推,称补肾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肾经。补肾经和清肾经统称推肾经

100500

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虚喘,肾虚腹泻、遗尿,膀胱蕴热,小便淋沥刺痛等

①补肾经能补肾益髓,温养下元,可与揉肾俞、揉丹田等穴合用;②清肾经能清利下焦湿热,可以清小肠代之

大肠

线状穴位

食指挠侧缘,自食指端至虎口呈一直线

(图224):由食指端直推向虎口为补,称补大肠;反之为清,称清大肠。补大肠和清大肠统称为推大肠。

100300

腹泻、脱肛、便秘

①补大肠能涩肠固脱,温中止泻,可与揉丹田、揉外劳宫、推三关等穴合用;②清大肠能清利肠腑,除湿热,守积滞,可与推六腑、摩腹等穴合用;③本穴又称指三关,亦可用于诊断即望指纹可参阅小儿推拿概论有关章节。

小肠

线状穴位

小指尺侧边缘,自指端到指根成一直线

(图225):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小肠;反之为补小肠。清小肠和补小肠统称为推小肠。

100300

小便赤涩、尿闭、遗尿等

①清小肠能清利下焦湿热泌清别浊,可与清天河水穴合用;②补小肠可用于遗尿、多尿,与揉丹田、揉肾俞等穴合用。

四横纹(四缝穴)

短线状穴位

掌侧食、中、环、小指近节指间关节横纹处

①四指拼拢从食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称推四横纹;②用拇指甲分别掐食、中、环、小指近节指间横纹,称掐四横纹。

100300次;掐 5

腹胀、疳积、消化不良等

①推四横纹多用于治疗消化不良、疳积,可与补脾经、揉中脘等穴合用;②掐四横也有同样效果;③也可选用毫针或三棱针点刺四横纹出血(液),效果也很好

板门

面状穴位

掌测大鱼际平面

(图226):①指揉,称揉板门;②用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横纹,或从板门穴推向横纹处,称推板门。

100300

食积、腹胀、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暧气等

①揉板门能健脾和胃,可与补脾经、揉中脘、揉脾俞等穴合用;②板门穴推向腕横纹能止泻,腕横纹推向板门能止呕吐

内劳宫

 

掌心中,屈指时中指、无名指之间中点

以指揉,称揉内劳宫

100300

发热、烦渴、目疮、齿龈糜烂、虚烦内热等

揉内劳宫能清热除烦,可与清心经、清天河水等穴合用

内八卦

 

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所作圆

用运法,称运内八卦。

100300

咳嗽痰喘,胸闷纳呆,腹胀呕吐等

运内八卦能宽胸利隔,理气化痰,行滞消食,可与推脾经、推肺经、揉中院、按揉足三里等穴合用。

小天心(鱼际交)

 

掌根、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

①中指揉,称揉小天心(图227),用指甲掐,称掐小天心;用中指捣,称捣小天心

100300次;掐、捣520

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夜啼、小便赤涩、目赤痛、疹痘欲出不透

①揉小天心能清热、利尿、明目,可与清心经、清小肠、清天河水等穴合用;②掐、捣小天心能镇惊安神,可与清肝经、按揉百会、掐人中、掐老龙等穴合用

运水人土、运土人水

弧线状穴位

掌侧,大指根至小指根,沿手掌边缘呈一弧线状

①自拇指根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推运至小指根,称运土入水;②反方向自小指根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推运至拇指根,称运水入土

100300

小便赤涩、腹胀、腹泻、食欲不振、便秘等

①运土入水能清脾胃湿热,利尿止泻,可与退下六腑穴合用;②运水入土能健脾助运,润燥通便,可与推上三关穴合用。

总筋

 

掌后腕横纹中点

以指按揉,称揉总筋(图228);以指甲掐,称掐总筋

100300次;掐35

惊风抽搐、口舌生疮、夜啼、潮热

①揉总筋能清心经热,散结止痛,通调周身气机,可与清心经、清天河水等穴合用;②治疗惊风抽搐多用掐法,可与捣小天心穴合用。

大横纹(手阴阳)

线状穴位

掌侧腕横纹。挠侧纹头尽端称阳池,尺侧纹头尽端称阴池

①两拇指自掌侧腕横纹中央(总筋穴)向两旁分推,称分推大横纹,又称为分手阴阳(图229);②自两旁(阳池、阴池)向中央(总筋)合推,称合阴阳。

3050次。

寒热往来,腹胀、腹泻、呕吐、食积、烦躁不安

①分手阴阳能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行滞食消,可与摩腹、推牌经等穴合用;如实热证阴池宜重分,虚寒证阳池宜重分;②合阴阳能行痰散结,可与清天河水等穴合用;③揉总筋、分手阴阳是小儿推拿手部操作的常例手法

十宣(十五)

 

十指指尖,指甲与白肉际处

用掐法,称掐十宣

各掐5次,或醒后即止

高热昏厥

:掐十宣主要用于急救、有清热、开窍的作用,可与掐老龙、掐人中、大推脊等穴合用

老龙

 

中指甲后1分许

用掐法,称掐老龙(图230

5次、或醒后即止

急惊风

掐老龙主要用于急救,有醒神开窍的作用。掐之知痛有声者,较易治,不知痛而无声者,一般难治。

二扇门

 

手背部中指掌指关节两侧凹陷处

(图231):①食、中二指按揉,称揉二扇门;②拇指甲掐,称掐二扇门

100300次;掐35

身热无汗

揉、掐二扇门能发汗透表,退热平喘,是发汗效穴。若遇患儿高热无汗,按揉12分钟,即可见汗出。对平素体虚外感的患儿可先固表(用补牌经、补肾经等穴)而后再用揉掐二扇门使之发汗。

上马

 

手背部无名指与小指掌指关节之间

①拇指端揉,称揉上马;②拇指甲掐,称掐上马

100500次;掐35

虚热喘咳、小便赤涩淋沥

本法为滋阴补肾的要法,可与揉肺俞、补肾经等穴合用。另外对肺部感染有干性罗音久不消失者配推小横纹(掌侧,食、中、环、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由拇指侧直推至小指侧)

外劳宫

 

手背部、与内劳宫穴相对

①用指揉法,称揉外劳(图232);②用指甲掐,称掐外劳宫

100300次;掐35

风寒感冒,腹痛腹泻、脱肛、遗尿等

本穴性温,为温阳散寒,升阳举陷佳穴,兼能发汗解表。可与补牌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等穴合用治疗脱肛、遗尿等症

三关

线状穴位

前臂挠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图233):用拇指挠侧面或食、中指面自腕推向肘,称推三关,或称推上三关;屈患儿拇指,自拇指桡侧推向肘,称大推三关

100300

气血虚弱、病后体弱、阳虚肢冷、腹痛、腹泻、疹出不透及感冒风寒等一切虚、寒病证

①推三关性温热,能益气行血,温阳散寒,发汗解表,主治一切虚寒病症可与补脾经、补肾经、揉丹田、摩腹、捏脊等合用;②对感冒风寒,怕冷无汗或疹出不透等症,可与清肺经、掐揉二扇门等穴合用。

六腑

线状穴位

前臂尺侧,阴池至少海成一直线

用拇指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部,称推(退)六腑(图234),或退下六腑

100300

高热、烦渴、惊风、咽痛、木舌、腮腺炎和大便秘结等

退六腑性寒凉,可用于一切实热病证。可与清肺经、清心经、清肝经、推脊等穴合用【本法与推三关为大凉大热之法,可单用,亦可合用。若患儿气虚体弱,畏寒怕冷,可单用推三关,如高热烦渴,可单用退六腑。而两穴合用能平衡阴阳,防止大凉大热,伤其正气。如寒热夹杂,以热为主,退则可以退六腑与推三关之比为31;若以寒为重,则可以推三关与退六腑之比为31。】

清天河水

线状穴位

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曲泽)成一直线

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部,称推天河水,或称清天河水(图235);用食、中二指沾水自总筋处一起一落弹打如弹琴状,直至洪池,同时一面用口吹气随之,称打马过天河

100300

外感发热、潮热,内热等一切热证

①清天河水性微凉,较平和,能清热解表,泻火除烦,可用于一切热证;对外感发热,可与清肺经、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等穴合用,对于内热,可与清心经、清肝经、揉涌泉等穴合用;②打马过天河清热之力大于清天河水,多用于实热、高热等证。

 

 

【上肢部常用穴位小结】

1.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胃经、大肠经、小肠经诸穴主要用于本脏腑的病证,用补法能补其不足,用清法能泻其有余。其中肝经、心经两穴宜清不宜补;牌经、肾经两穴宜补不宜清。

2.清热类穴位 掐揉二扇门、清天河水、推三关,治外感发热。

清天河水、打马过天河、退下六腑、揉小天心,清营分血分之热。

揉内劳宫、揉上马,清虚烦内热。

揉内劳宫与操小天心结合,可清心经之热。

分手阴阳能调和气血,用于寒热往来。

3.健脾类穴位 推板门、揉板门、推四横纹、推小横纹,健脾和中、助运消滞。


小儿推拿常用腧穴:下肢部穴位

    

   

穴位

 

位置

操作

次数

主治

临床应用

箕门

线状穴位

大腿内侧,骸骨内上角至腹股沟中点一直线

以食、中二指自骸骨内上角向腹股沟部作直推,称推箕门

100300

小便赤涩不利、尿闭、水泻等

箕门穴性平和,有较好的利尿作用。①用于尿储留,可与揉丹田、按揉三阴交等穴合用; ②用于小便赤涩不利,可与清小肠穴合用。

百虫

 

膝上内侧肌肉丰厚处

按或拿,称按百虫或拿百虫(图236

510

四肢抽搐,下肢痿癖

按、拿百虫能通经络、止抽搐,多用于下肢痹痛和瘫痪等症,可与拿委中、按揉足三里、揉解溪等穴合用。若用于惊风、抽搐,手法应加强刺激。

足三里

 

膝关节外侧间隙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以指端作按揉,称按揉足三里

50100

腹胀、腹痛、泄泻呕吐、下肢痿、痹等证

本穴为足阳明胃经合穴,能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导滞通络,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主穴。①腹胀、腹痛可与摩腹、揉脾俞穴合用;②呕吐,可与推天柱骨、分腹阴阳穴合用;③脾虚腹泻可与推上七节、补大肠穴合用;④与捏脊、摩腹合用,可作为小儿保健常规手法;⑤下肢痿、痹证可辅局部成人手法医疗(详见成人推拿有关治疗内容)。

前承山

 

小腿前部、胫骨外侧与后承山穴相对处

掐、揉本穴,称掐前承山或揉前承山

5次;揉30

下肢抽搐

常与拿委中,按百虫、掐解溪等穴合用治疗角弓反张,下肢抽搐

丰隆

 

外踝上8寸,胫骨前缘外侧15分,胫腓骨之间

以拇指或中指揉,称揉丰隆

50100

咳嗽、痰鸣、气喘

揉丰隆能和胃气,化痰湿。主要用痰涎壅盛,咳嗽,气喘等症,可与揉膻中,揉肺俞,运内八卦等穴合用

三阴交

 

内踝上3寸,胫骨后缘

以拇指或食指作按揉,称按揉三阴交(图237

100300

遗尿、癃闭、小便频数涩痛不利,下肢痹痛等

按揉三阴交能通血脉、活经络、疏下焦、利湿热、通调水道,亦能健脾胃、助运化等,是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主穴。如遗尿、尿闭、小便不利,可与揉丹田、推箕门、推肾经等穴合用。下肢痹痛,可参阅成人推拿治疗中有关章节。健脾胃,助运化可与揉中院、推脾经等穴合用。

解溪

 

踝关节前横纹中,两筋间凹陷中

掐和揉本穴,称掐解溪或揉解溪

35次;揉 50100

惊风,吐泻不止,踝关节屈伸不利。

①惊风,吐泻用掐法,可与按百虫,按揉足三里等穴合用。②踝关节屈伸不利用揉法,可配合其他成人手法合用。

委中

 

窝中央,两大筋之间

以食指指端提拿钩拔窝中软组织,称拿委中(图238

35

惊风抽搐、下肢痿软

①惊风抽搐,可与按百虫、掐老龙等穴合用;②下肢痿软,可与按揉足三里,按揉股四头肌,胫前肌合用

后承山(承山)

 

腓肠肌肌腹下陷中

用拿法,称拿后承山

35

腿痛转筋,下肢痿软

拿承山能止抽搐、通经络,常与拿委中、按揉足三里、拿腓肠肌配合、治疗腓肠肌痉挛、下肢展软等病症

仆参

 

足外踝下凹陷中

以拿或掐本穴,称拿仆参、掐仆参(图239

35

昏厥、惊风

主要用于昏厥,可与掐人中、掐老龙等穴合用

涌泉

点状、线状相结合穴位

蜷足时,在足心前三分之一的凹陷中

(图240):①以拇指从涌泉穴向足趾方向直推,称推涌泉;②以指端揉,称揉涌泉

50100次。

发热、五心烦热、呕吐,腹泻

①推涌泉能引火归元,退虚热,主要用于五心烦热,烦躁不安等症,可与揉上马,运内劳宫等穴合用。退实热,可与推脊,退下六腑,清天河水等穴合用;②揉涌泉能治吐泻,左揉止吐,右揉止泻。

 

【下肢部常用穴位小结】

1.百虫、承山、前承山、解溪、委中、仆参诸穴均能治惊风抽搐和下肢转筋,亦能治下肢痿痹诸证。

2.箕门、三阴交 两穴能治尿闭、小便不利等泌尿系统疾病。

3.有个性的穴位 足三里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主穴。丰隆能化痰湿,止咳平喘。推涌泉属釜底抽薪之法,不仅能退实热也能除虚热。

 

 


小儿发热

【概述】

发热是指病理性的体温升高,是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反应。是许多疾病的伴随症状。由于小儿新陈代谢较高,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所以体温比成人略高。一般小儿正常肛温为36.937.5℃,比口温约高0.5℃,而腋温比口温低0.5℃。小儿体温一般以肛温为宜。正常体温一昼夜有轻微波动,晨间稍低,下午稍高,但波动范围不超过1℃。小儿在进食、哭闹、活动、衣被过厚、室温过高等均可使体温暂时升高,这些都属正常。

引起发热的疾病很多,通常可分为感染性或非感染性两大类。本章节仅介绍由上呼吸道感染而引起的某些急性发热和部分功能性发热。

【临床表现】

体温异常升高(肛温达37.5℃以上)是本病的主要特征。患儿可出现烦躁不安,呼吸急促,鼻翼煽动,惊跳抽搐或精神萎靡,神昏谵语,疲乏无力,不思饮食等。

根据中医辨证,可分为外感发热、肺胃实热和阴虚内热。

1.外感发热 外感风寒者,可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鼻塞、鼻流清涕,口不渴,咳嗽、痰清稀,苔薄白,脉浮,指纹鲜红。外感风热者,可有发热、微汗出、头痛、鼻塞、鼻流浊涕、咳嗽、痰黄稠、咽痛口干,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红紫色。

2.肺胃实热 发热较高,面赤唇红,口鼻干燥,渴而引饮,气息喘急,不思饮食,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数而实、指纹深紫。

3.阴虚内热 以午后潮热或低热为主,形瘦体弱,自汗盗汗,五心烦热,口唇干燥,食欲减退,舌红苔剥,脉细数,指纹淡紫。

【诊断和鉴别】

肛温高于37.5℃,伴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咽部充血,听诊可闻及肺呼吸音增粗或干、湿音,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白细胞增高。胸部X线检查河发现肺纹理增粗或炎症改变。

发热鉴别诊断相当复杂,主要从病史、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方面进行。因本节仅讲述以感冒为主的发热,其他鉴别从略。

【治疗】

1.治疗原则 外感发热者,宜清热解表,发散外邪;肺胃实热者,宜宣肺清热,消食理气;阴虚内热者,滋阴清热,补益肺肾。

2.常用穴位 三关、六腑、天河水、肺经、肺俞、风池等。

3.常用手法 推法、揉法、抹法、摩法、按法等。

4.操作方法

1)外感发热:开天门30次,分头阴阳30次,揉太阳30次,清肺经300次,清天河水300次;属风寒感冒者,加推上三关300次,揉二扇门300次,拿风池35次;风热感冒者,加推脊300次。

兼咳嗽、痰鸣者,加推揉膻中50次,揉肺俞100次,揉丰隆50次。

2)肺胃实热:清肺经300次,清胃经300次,清大肠200次,揉板门200次,运内八卦200次,清天河水300次,退下六腑300次,揉中脘150次,揉天枢100次。

3)阴虚内热:补牌经300,补肺经300次,补肾经300次,清肝经200次,揉上马300次,清天河水300次,推涌泉50次,按揉足三里100次。

【注意事项】

1.对小儿发热的治疗,必须详细检查,找出发热的原因,明确诊断,特别要排除急性传染病及其他急性感染性疾病,以免误诊误治。即使是外感发热,只要是高热患儿,就应予以静脉补液等综合治疗。

2.在发热期间,要鼓励患儿多饮开水,饮食要富于营养,易于消化。

3.平时要鼓励小儿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小儿支气管哮喘

【概述】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是因支气管痉挛、粘膜水肿、分泌物增多而引起支气管阻塞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其特点有阵发性呼吸困难,哮喘、咳嗽和咯痰等症状。本病有明显的可逆性,在发作期间或治疗后,上述症状可完全消失。

典型病例多见于45岁以上的小儿,患儿男性多于女性,均为过敏性体质,小儿期起病者约1/2有婴儿湿疹史,或常有家族过敏史(约50%),并有遗传倾向。哮喘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但以春秋季节、气候骤变时更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是哮喘的重要致病诱因。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是:“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隔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后,发为哮喘。”“哮”以声响言(是指哮鸣声),“喘”以气息言(是指急促呼吸貌),临床上有哮必有喘,二者密切难分,所以一般通称为哮喘。

【临床表现】

支气管哮喘典型发作前常有先兆症状,如咳嗽、胸闷或鼻痒连续喷嚏等。如不及时治疗,可迅速出现喘息。急性发作时患儿有气急、哮喘、咳嗽及多疾。由于呼吸时支气管腔有生理性缩小,所以呼吸困难尤为明显,有“呼气性气急”之称。患者多被迫采取坐位,两手前撑,两肩耸起,张口抬肩,额部冷汗、痛苦异常。体检可见:胸部多较饱满,呈过度清音,两肺布满哮鸣音;严重者,可有唇、指紫绀。每次发作历时数小时或甚至数日(持续发作)才逐渐缓解。

按中医辨证一般可分为寒喘、热喘和虚喘三种。

1.寒喘 患儿咳喘,喉间痰鸣,痰色清稀多泡沫,面色苍白,四肢欠温,口不渴,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或浮清。

2.热喘 患儿咳喘,气粗息涌,痰鸣声响,痰稠色黄,面红身热,胸胁胀满,烦躁不安,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脉浮数或弦滑。

3.虚喘 动则气促喘息,面青唇紫,头汗涔涔,端坐喘息,四肢不温,腰腿酸软,神疲乏力,纳食不香,大便澄青,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诊断和鉴别】

1.诊断 首先有哮喘症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胸部X线透视可见两肺透亮度增强,横隔降低,反复发作者其纹理增粗和出现肺气肿。

2.鉴别诊断

1)心源性哮喘:频繁咳嗽,呼吸困难,咳出粉红色血沫痰,两肺底部有湿罗音,并且有心脏病的其他征象。

2)慢性支气管炎:病程一般较长,气急常逐步缓慢加重,有典型肺气肿体征。支气管解痉药应用有明显效果。

【治疗】

1.治疗原则 降气化痰,止咳平喘。

2.常用穴位 肺经、内八卦、板门、膻中、定喘、肺俞、胁肋等。

3.常用手法 推法、揉法、摩法、搓法、拿法、擦法等。

4.操作方法

1基本治法:面对患儿先作头部常例手法,推攒竹(开天门)30次,推坎宫(分头部阴阳)30次,揉太阳30次。继而分别按揉膻中、乳旁、乳根穴,每穴12分钟。起宽胸宣肺之功效。再治疗手部穴位,补脾经500次,运内八卦400次,掐四横纹,每横纹35次,揉板门500次,特别是揉板门结合搓、擦胁肋100能降气平喘。

在患儿背面,以中指定大椎,食、环两指分别置于左右定喘穴(大椎旁0.5寸,属经外奇穴),用三指揉,各100次,双指揉肺俞100次,分推肩胛骨100次;左右向擦肺俞穴,以热为度,拿肩井35次结束治疗

2)随证加减:

寒喘者:加推上三关300次,按揉风池1020次,擦脊柱及两侧膀胱经,均以热为度。

热喘者:加清肺经300次,清大肠200次,退下六腑300次,推脊300次,揉丰隆100次。

虚喘者:补肺经300次,补肾经500次,揉丹田35分钟,按揉足三里20次,双指揉肺、脾、肾俞各1分钟。

【自我保健】

【注意事项】

1.加强体育锻炼和增加户外活动,以增加体质,减少发作次数。

2.对反复发作者注射哮喘菌苗。

3.找出过敏原,进行脱敏治疗,避免接触过敏原。

4.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

5.若经推拿治疗无效者,应立即补液、吸氧、控制感染等综合治疗。

6.依据中医冬病夏治的观点,在伏天予以推拿可获得较好的效果。另外,在发作后缓解期的推拿治疗,可起预防作用和减轻发作的程度。

http://www.pharmnet.com.cn/tcm/zyxx/tnzl/child/1062/

 


小儿咳嗽

【概述】

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最常见的一个症状,多种疾病如感冒,肺炎等都可引起咳嗽。咳嗽是一种防御性反射运动,通过这一个爆发性的呼气动作,达到清除气管及支气管内的过多分泌物和异性物质。

呼吸道急、慢性感染所致的小儿咳嗽在临床中最为多见。这是因为小儿呼吸道血管丰富,而气管,支气管粘膜较娇嫩,从而较易发生炎症变性。咳嗽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春季最为多见。

祖国医学认为肺为娇脏,职司呼吸,居脏腑之上,外感邪气,首当犯肺。邪束肌表,肺气不宣,清肃失职,肺气上逆,发为咳嗽。且古人认为有声无疾称之谓咳,有痰无声称之谓嗽,一般通称为咳嗽。

【临床表现】

因咳嗽本身是一种症状,根据中医辨证,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类。

1.外感咳嗽 属风寒者,主症咳嗽,咳痰清稀,鼻塞涕清,头身疼痛,恶寒不发热或有微热,无汗、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属风热者,主症咳嗽,痰色黄稠,咳痰不畅,发热恶风、汗出,鼻流浊涕,咽喉干痛或痒,口渴欲饮太便干燥,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2.内伤咳嗽 久咳不愈,痰多或干咳无疾,或少痰、或痰稠难以咳出,面色苍白,四肢欠温,气短汗出,胸闷纳呆,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苔白腻,脉细或细数。

【诊断和鉴别】

根据患儿所出现的咳嗽症状对本证的诊断并不困难。

除咳嗽症状外,肺部听诊可闻及呼吸音粗糙或干、湿音,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白细胞可增高。胸部X线透视,可见肺纹理稍增粗,或肺部有炎症阴影。

【治疗】

1.治疗原则 外感风寒咳嗽者,治拟散寒解表,宣肺止咳。外感风热咳嗽者,治拟清热解表,肃肺止咳。内伤咳嗽者,治拟健脾养肺,止咳化痰。

2.常用穴位 肺经、内八卦、乳旁、乳根、膻中、肺俞、脾俞、足三里等穴。

3.常用手法 推法、揉法、按揉法、掐法、拿法等。

4.操作方法

1)基本操作:面对患儿先在头面部作常例手法即开天门30次,分头阴阳30次,揉太阳30次;继而在胸部分推膻中100次,揉乳旁、乳根各30次;再作手部运内八卦200次,清肺经300次,补肺经500次;最后分别按揉双下肢丰隆和足三里穴,每穴各1分钟。

患儿俯卧于治疗床上或医生面对患儿背面而坐,分别按揉风门穴和双指揉肺俞,每穴1分钟;分推肩肿骨100次,用擦法施于患儿背俞穴,以热为度。

2)随证加减:外感风寒咳嗽者,加揉外劳宫30次,推上三关300次,拿合谷510次,拿风池10次;外感风热咳嗽者,加清肺经500次,退下六腑500次,推天柱骨100次;内伤咳嗽者,加补脾经500次,补肾经300次,揉中院200次,揉丹田2分钟,再按揉脾、胃俞、肾俞,每穴各1分钟。

【注意事项】

1.咳嗽原本是一症状,应及时查出引起咳嗽的原因,以便及时正确对症处理。

2.患病期间,应适当注意休息,饮食以清淡易于消化为原则,禁咸禁辛辣刺激食物。

3.胸腹部注意保暖。尤其是在节气变更时更要留神。

 


小儿呕吐

【概述】

呕吐是小儿常见症状之一,原因很多,本章节着重介绍由消化道病变所引起的呕吐。一般来说是因食管、胃或肠道呈逆向蠕动,并伴有腹肌强力痉挛性收缩,迫使食管或胃内容物从口、鼻腔涌出,严重呕吐者甚至使患儿呈呼吸暂停的窒息状态。若护理不当或有呕吐物被吸人,尚可继发呼吸道感染。反复呕吐易导致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长期呕吐者,可影响营养的吸收,导致小儿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障碍。另外,如果因喂养不当,吸入空气过多,或喂乳过多,出现乳后有少量乳汁倒流至口腔,从口涌溢出,此称为“溢乳”,为正常现象,不属于病态。祖国医学认为呕吐是由于胃气上逆所致。有物有声者,谓之呕;有物无声者,谓之吐;有声无物者,谓之干呕。

【临床表现】

依中医辨证呕吐可分为以下几种:

1.寒吐 饮食稍多即吐,时作时止,多为清稀痰水或不消化的乳食,呕吐物酸臭不甚,腹痛喜暖,面色苍白,四肢乏温,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而无力,指纹色红。

2.热吐 食入即吐,呕吐物恶臭,身热口渴,面赤烦躁,大便臭秽或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指纹色紫。

3.伤食吐 呕吐频繁,吐物酸臭腐馊,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或乳片,院腹痞问,腹胀厌食,矢气恶臭,大便秘结或泻下酸臭,苔厚腻,脉滑数。

【诊断和鉴别】

因呕吐是一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一见即知是呕吐。问题在于引起呕吐的原因很多,特别需要鉴别的是中枢性呕吐。

任何中枢神经病变引起颅内压升高时均可出现呕吐,且多伴有明显头痛。呕吐往往于头痛剧烈时出现,可呈喷射状。从呕吐与头痛的关系中,可作出中枢性呕吐的诊断。如脑外伤、脑膜炎、儿童周期性呕吐等。

【治疗】

1.治疗原则 寒吐者,治宜温中散寒,和胃降逆;热吐者,治宜清热和胃,降过止呕;伤食吐者,治宜消食导滞,和中降逆。

2.常用穴位 脾经、板门、腹阴阳、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等穴。

3.常用手法 推法、揉法、摩法、按法等。

4.操作方法

1)基本治法:患儿取仰卧位,医生坐于其右侧,先揉天突30次,直推膻中500次,揉中脘3分钟。以双手拇指分别自剑突下,沿肋弓下缘向左右分推(分推腹阴阳)约50次,再摩腹3分钟。

揉板门穴300次;再以双手拇指按揉双侧足三里三分钟。

患儿取俯卧位,医生坐于其左侧,以拇、食二指推天柱骨自上而下200次,再以双指揉法施于脾俞、胃俞穴,每穴各1分钟。

2)随症加减:

寒吐者:加补牌经300次,揉外劳宫30次,推上三关300次。

热吐者:加清牌经100次,清大肠300次,退下六腑200次,揉外劳宫30次。

伤食吐者:加清、补牌经各300次,清大肠300次,推下七节100次,搓摩胁肋50次。

【注意事项】

1.对呕吐患儿应适当控制乳食;呕吐频繁者,必要时应予禁食,待病情缓解后,再酌增饮食量。

2.呕吐时应及时将患儿头部置于侧位,避兔呕吐物吸入气管。

3.反复呕吐导致水,电解质代谢紊乱者,应及时给予静脉补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