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说自话之-闲聊易经1

 chxf1949 2015-05-04

自说自话之-闲聊易经1

 
18791908
  起卦玩占卜次数多了,几位老友建议:干嘛不写几篇东西,不枉费了那么多年神,也让我等学学。我顿时飘飘然起来,准备说些什么“还差得远啦”之类的“谦虚”话,想想还是算了,表肉麻波,弄得一身鸡皮疙瘩。
  研究根本谈不上,但自以为是个“入门者”,只谈入门体会。
  老早老早以前疙疙瘩瘩的读过易经。那时年轻,读,为的是附庸风雅,所以疙疙瘩瘩。不上班了,易经逐步成为枕边书之一,读起来不疙疙瘩瘩的了,因为老了。
  孔子说:“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很清楚:学习易经五十以后较好,可以少犯错误。我这个年纪,就是不学易经也马马虎虎能做到“无大过”。那干嘛读?兴趣。老了,对易经的兴趣明显的大于那个“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年纪。
  不敢说“韦编三绝”,但也翻来覆去好几遍,于是就有了点体会。
  早就如雷贯耳:易经“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世界宇宙之大智慧”......等等。年轻时候就这么被吓住了,每次拿起书,脑子就被这些形容词弄得哄哄作响,硬着头皮读,读不了几行就长叹一声合上书。之所以这样,现在回想起来,是被吓住的,被“玄奥”鼓噪者们吓晕了头。好在年轻,不省事,过一阵子,虚荣心一上来,又去翻几页,然后又长叹一声。就这么翻啊,叹的好多年,居然有了点兴趣,感觉飘飘忽忽的要进门了。   
  要进门的感觉什么样?说来别人可能不信,很简单:感觉是被“二胡卵子”给骗了。还没读,或读了连表面意思都没懂,就先认定是玄妙深奥,有几个人能不怕的?被吓住了的后果是:忘记了读任何书(比如易经,也包括“玄妙深奥”的佛经)都要有个过程。首先,要能将古文翻译成自己能懂的白话文,这不难,经典都有强大的注释和翻译作为附注;然后就是老老实实一个个的去弄清楚术语的意思。这两项完成,OK:就快要入门了。此时,学会了起卦占卜。这一步跨出不得了,随着一次次问卜,解卦水平“猛涨”,记住的卦越来越多,兴趣也越来越大,最后一声叹气绝响是那一年记不得了。玩起了起卦占卜,算是入门了。
  一入门,就会有感慨,体会:
  说易经难,难于蜀道的,是他们自己被自己的“研究”弄昏了头,简单的事情硬是被故弄玄虚弄得复杂化。冯友兰就说过:易经好比一个大套子,什么都能往里套,再繁杂的东西都能被套进去。我的体会是:心中简单朴实,易经就简单朴实;心中复杂玄虚,易经就跟着复杂玄虚,想多复杂玄虚就能多复杂玄虚。
  你想啊,几千年前人脑子有现在这么复杂吗?不会的。他们看见了大自然冬去春来,天上斗转星移,地上万物生长凋零;高山大川,海洋湖泊;电闪雷鸣,狂风怒号......心想:这一切一定是有原因的,什么原因?万幸,我国古人虽相信有神灵,相信神灵能给人以启示,但不认为主宰一切的是神灵,而是自然存在的“气”,气是一切产生和变化的原因。天空清新,阳光无形而温暖火热;大地浑浊坚实,遇热则热,遇冷则冷;水流总是往下,火烧总是上炎,二者相遇,轻则化为气雾,重则山崩地裂。动植物,乃至人,不同性别交媾才能化生下一代。于是想到了,气有两种,用现代哲学术语是两种不同属性的气,于是,给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气命名为阳气和阴气。一切的一切,都是阴阳交合变化而生,阴阳的偏盛偏衰是万物发生动荡,偏离常态的原因。阳气是动个不停,所以总是向上的;阴气安静,总是往下沉;阳气温暖,阴气寒冷......
  找到了原因,就一定想用阴阳把看到的,想到的模拟下来,于是就有了用一条杠来表示阳气,两条短杠来表示阴气,古人称其为“爻”。阴阳爻交叠,万象得以模拟呈现。阳盛阴亏,阴盛阳亏,周而复始,显示出极强的规律性,把阴阳爻画出来,把规律找出来的是伏羲。画出来了,总得要用文字表述,比喻,于是就有了卦爻辞,挂爻辞是文王或周公所做。看到了卦象,读到了卦爻辞一定会有感想,从自然现象联系到社会人伦的感想,最早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把感想记录下来,这就是所谓的“十翼”,即有十个方面的感想体会论述,也叫“易传”。伏羲的卦象,文王的卦爻辞和孔子的易传合起来,就成了我们今天读到的“周易”。
  这些是唐代大才子孔颖达的研究结论,现在虽有点儿不同意见,但据考古和专家们对易经的研究结论,孔颖达的说法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同。
  什么叫爻?伏羲画卦的时候还没有文字,据说是靠结绳记事,阴阳爻就这么画出来了。后来有了文字,就把绳结称为“爻”。两个绳结中间没有结的就叫阳爻,中间再打一结,给断开的称为阴爻。
  阴阳爻每三条自下而上的排列起来,就有了八个互相不同的“单卦”,就是人们挂在嘴边儿的“八卦”。每两个单卦上下组合,就有了六爻卦,能得到六十四个两两不同的卦,这就是“复卦”。
  这六十四卦的每一个卦代表了什么,预示着什么,吉凶如何?其文字说明就叫“卦辞”(原始的叫“彖辞”,因为跟孔子“易传”的“彖辞”容易混淆,后人将这两个分开来称呼)。每一爻说明了什么,代表什么?要说明白的,于是就有了爻辞。原始的“易经”就是六爻组成的卦和挂爻辞说明,最早不叫易经,就叫“易”。
  读了“易”总得有注释和体会吧,最早的就是孔子和弟子们的研究成果,即前面说的“十翼”:十个辅助说明。“易”和“十翼”合起来,才有了“经”,就是我们今天读到的《易经》。
  对“易”的研究,从孔子开始到今天,五花八门,说法,浩瀚如海,也都能叫“成果”。我觉得吧,靠谱的还是孔子的十翼,因为孔子离伏羲卦时间最近,其思维方式也最为接近,所以,十翼中的注释内容,即彖辞,大小象,说卦,序卦等应该最接近原来意思,对解读卦象,挂爻辞,了解一个卦如何变化,来龙去脉有肯定的帮助。其他的儒家思想发挥的,诸如文言,系辞传等则是哲学意义较浓,也相当有读头。读的过程中,参考历代大儒,比如王弼,孔颖达,虞翻,程朱的注解是必须的。   
  至于那些宣称解决了易经所深藏的宇宙密码,或大智慧等的一类著作或文章,一般不去注意,偶尔翻阅,也属无聊之举,知道自己聪明程度不达标,故此。跟不少对易经发表如上所述的长篇大论的朋友聊过,非常遗憾的发现,这些朋友对六十四卦的变化规律,根据和挂爻辞都不甚了了,大部分连通读一遍,“直解”都还弄不明白。这就更让我只能专注于“心中简单朴实,易经就简单朴实”,先学走路,入了门,玩过瘾了,再说其他的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