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有四个著名的僧人画家,他们是石涛(元济)、八大山人(朱耷)、石溪(髡残)、和渐江(弘仁)。他们都是明朝遗民,他们在政治上对清统治者持不合作态度,反对清王朝贵族的繁褥作风。他们利用传统艺术形式,面向自然、面对人生,抒发心胸志向,表达真情实感。他们重视笔墨情趣,并寻找超然、宁馨的乐土,以抚慰曾经遭受过折磨、煎熬的心灵。在清代画史上代表革新的一派。
石涛(1641—1710?)原姓朱,名若极,更名元济、道济等,自称苦瓜和尚,别名很多。他是广西全州(今全县)人。明太祖朱元璋从孙靖江王朱守谦的后裔。明亡后,割据南方各省的反清势力,建立南明小朝廷。石涛的父亲朱亨嘉在明皇室贵族内部斗争中被杀,此时才4岁石涛被家侍救出,幸勉于难。后来在师兄喝涛的帮助下,在全州湘山寺削发为僧,取法名原济,他早年过着僧人云游的生活,居无定所,加之国破家亡,情调低沉,意境孤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延、清统治地位的牢固,其“欲复明”之想日渐淡薄,在清康熙南巡时,他在南京、扬州曾两次拜见康熙皇帝,并画《海晏河清图》以颂扬清朝的仁政,从而表现了他十分矛盾的心情.到了晚年这种思想尤为明显,他在诗中说道“五十年来大梦春,野心一片白云间。今生老秃原非我,前世衰阳却是身。大涤草堂聊尔尔,苦瓜和尚泪津津。犹嫌未遂逃名早,笔墨牵人说假真。”其零丁孤苦、怀才不遇之情明晰可见。石涛的传世作品题材多样,绘画修养非常全面,擅于诗文,几乎每画必题。尤其在山水画方面的成就颇大,也最具特色,他学习传统而不为古人所拘,主张“我自用我法”,反映了他的为人性格和在艺术师承创作上坚持自我表现的个性。石涛既是一位画家,又是一位画学理论家,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以自然为师,创造出自己的新风格。




















朱耷(1626—约1705),字雪个、个山等,江西南昌人。他是明朝皇室后裔,明灭亡削发为僧,改名八大山人,他用“八大山人”四个字在作品上落款,故意分作上下两组(竖写),写成草字,很像“哭之哭之”。他显然是借以隐晦地表达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朱耷是一位极富个性的画家,用简练的造型,豪放的笔墨,象征的手法,创造出概括性很强的富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形象。他强调物象的内在精神;形象夸张,苍劲狂放,信笔横涂,逸气横生。他画的鱼、鸟等动物个个桀傲不驯,他画的景物也都是荒山怪石,松枝败叶,给人以残山剩水,地老天荒之感,表现了他孤独、冷峻、高傲,对现实不满的情绪。


髡残(1612—1673),字介邱,号石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俗姓刘,自幼喜画,明亡后抗清失败,在“甲申之变”(崇祯上吊的日子)削发为僧,云游各地。髡残为人刚心不阿,为世人所敬重。工人物、花卉,尤精山水,宗法黄公望、王蒙。他重视师法自然,流连山水,创造出用渴笔、秃毫,浓墨渲染来表现结构严密,奇辟幽深,空朦茂密的江南山水,风格自成一家。他画的《层岩叠壑图》轴,景致繁复,层层深入,使观者有可游可居之感。他的作品于平中求奇,画风凝重幽深。他留下的传世作品少。与石涛并称“二石”,与程正揆并称“二谿”。 
弘仁(1610——1664),俗姓江,名韬,又名舫,字鸥盟,安徽歙(Shè翕砚)县人。少年孤贫、性癖、自小就喜欢文学,绘画一生从不间断。他是明末秀才,明亡后,有志抗清,离歙赴闽,入武夷山为僧,云游各地后回歙县西郊太平兴国寺和五明寺,经常往来于黄山、白岳之间。弘仁从宋元各家入手,后来师法“元代四家”,尤崇倪瓒画法,他在构图上洗练简逸,笔墨苍劲整洁,善用折带皴和干笔渴墨,重视师法自然,深得写生传神之妙,富有生活气息。
他在《画偈》中诗道:‘敢言天地是吾师,万壑千崖独仗藜。梦想富春居士好,并无一段入藩篱。’就是说他的画以天地为师,并富有独创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