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注心脏重症 | 外科治疗如何拯救冠心病后衰竭的心脏?

 渐近故乡时 2015-06-14

心力衰竭是常见的心脏重症,也是全球范围内唯一持续上升的心血管病种,其治疗费用高、干预难、自然预后差,俨然成了临床实践中的“烫手山芋”。在6月13日举行的第4届中国心脏重症大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胡盛寿院士在主题报告环节带来“未来心血管外科的重要挑战——心力衰竭的外科治疗”的讲课,为拯救心力衰竭患者指明了方向。


编辑:曦婕

来源: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冠心病是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之一,据中国多中心注册登记研究数据库(1999-2007年)数据显示,在接受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患者中,左室射血分数(LVEF)小于50%者占15.6%。胡盛寿院士认为,提高冠心病所致心力衰竭患者的外科救治水平离不开两大策略——优化临床评估以及改进治疗关键技术。


优化评估:从EuroSCORE到SinoSCORE  

 

  EuroSCORE是权威的心血管手术危险因素评分系统,但这一“舶来品”是否适合中国人群未尝可知。通过对覆盖全国30个省市、97家医疗机构近10万例患者的多中心注册登记网络的数据库资料进行整体分析可知,中国心血管外科病例特点与欧美国家有差异,EuroSCORE无法很好地预测中国冠心病外科病例的手术危险,这促使中国首个心脏外科危险评估模型——SinoSCORE应运而生,可用于危重症病人的识别并预测术后并发症风险。


改进技术:六大方案助衰竭心脏再现生机  

 

  常规CABG技术 对于血管条件适于血运重建、有存活心肌、无室壁瘤、LVEF低于40%或轻度左室重构的患者,采用单纯CABG可获得比其他方式更好的临床结果。

  

  CABG+细胞移植 对于两支以上可供搭桥血管、LVEF<35%,心脏灌注显像显示存活心肌(++),左室重构程度为左心室中度以上扩大(LVEDD 60~70 mm)、左心室锥状结构仍存在、存活心肌运动区运动幅度减弱且无明显室壁瘤者,可以采用CABG联合自体骨髓来源的单个核细胞移植来明显改善治疗效果。阜外医院在这种方案上的成功探索已被2013版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学会(ACCF/AHA)心衰治疗指南所引用,指南指出,对于有接受再生医学治疗意愿的患者,理想的策略是到有再血管化和细胞治疗高危患者经验的中心就诊。

  

  CABG+心耳组织块+大网膜包裹 这一方案的提出基于以下假设:自体心耳组织块能补充活性细胞成分、强化局部力学支持,加之大网膜包裹可强化局部血运、促进移植物存活,最终发挥改善心功能和抑制左室重构的作用。世界首项相关临床研究显示,经该方案治疗2周后,LVEF显著改善(43.1%对34.7%),LVEDD显著减少(62.1 mm对53.8 mm),且随访中未发生主要心脑血管事件(MACCE)。

  

  CABG+心室成形 左室重建术旨在为左室减容,恢复其正常形态,可通过心内膜环缩成形术来实现。研究显示,心内膜环缩成形术较线性缝合能有效减少MACCE、降低再入院率。远期随访(平均5年、最长10年)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该术式对生活质量和存活率的有益影响。

  

  心室及心肺辅助 包括ECMO、心脏辅助装置和生物心室辅助泵(并体心脏移植)等,三者各有特点。ECMO易于安装、费用低,短期使用可达到左室辅助装置的治疗效果;心脏辅助装置可用于危重症心脏外科患者,也可作为向心脏移植过渡的桥梁;生物心室辅助装置可用于长期辅助,给原有心脏康复的机会。

  

  心脏移植 我国目前每年开展心脏移植250~300例,有2家医院实现了每年80例以上的手术量。阜外医院心脏移植的5年生存率可达89%,显著高于国际心肺移植(ISHLT)的数据。

  

  讲课最后,胡盛寿院士将危重症冠心病外科治疗方案进行了总结(图),并强调治疗心力衰竭需要更新知识,寻求更多的学科间合作,单纯外科治疗仅对部分患者有效,应通过生物信息学、医学工程学和生物物理学等谋求新的治疗策略。



  图 危重症冠心病外科治疗共识方案


关注医学界心血管频道,每天获取心血管领域最新、最权威、最实用资讯,还有每周两堂高质量专家讲座,期待您的加入(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