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习禅方法

 慈慧73 2015-06-19
〖习禅〗
基础禅定之修学与勘验

佛陀曾经开示那些禅观对治法门?

由于有情众生的烦恼有八万四千,所以佛陀所开示的修持法门也有八万四千,如果就于众生习气、烦恼的各别差异,以修习不同的对治方法,使心逐渐归于安定、清净来讲,古来大德法师曾总集为「五停心」(玄奘大师译为五种净行),也就是:以「不净观」对治贪欲;「慈悲观」对治瞋恚;「缘起观」对治愚痴;「界分别观」对治我慢;「持息念」对治寻思散乱。这是针对吾人特强的习性、烦恼,而施用不同的对治法,譬如医师下药,要先找出病人最严重病症,以对症下药。所以习禅行者在禅修初期,应先亲近善知识,从善知识的开示、指导之中,来检查、了解自己的习性、毛病,找出带给自己痛苦、烦恼的根源;要能彻底的认识自我,才能在各类禅观法门的修习过程中,逐渐斧正偏邪观念,磨除陋劣习气,而至完全觉醒,成就圣道。

佛陀为在家人所说禅定的法门是什么?

佛陀多为在家行者说「四无量定」。所谓四无量定,即慈、悲、喜、舍。慈是希望别人得到快乐,悲是怜悯众生的苦痛,喜是同情他人的一种喜悦之心,舍是心住平等,不偏爱亲人,也不偏恨怨敌。

为什么叫无量?修学时,或修慈或修悲等,先观亲人,后观怨敌,从一人,少数人,多数人,一国,一天下,一方世界,乃至十方世界的众生,对彼等充满慈悲喜舍之心,心心念念希望众生离苦得乐。缘十方无量众生,能得无量福报,所以名为无量。

佛陀为在家行者所说的修定福业,即着重此四无量定(心)。果能如是存心,念念不忘修习,则与儒家所说的仁爱,耶教所说的博爱,都有相通之处。这本来就是同于人间的至高德行,往生天堂法门。

何谓禅定?

「定」是中国话,梵语曰三摩地,意思是等持,一般通称「禅定」。禅定的类别很多,在生活中,无论是动静、闲忙、顺逆之境;无论是穿衣、吃饭或作务、打扫等一切时中,皆能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如如不动,就是禅定。若依佛教定学的传统说法则以原始佛教时的划分最为完整;原始佛教把主要的禅定分成九个次第,即所谓九次第定。大乘佛教亦遵循此旧说,于是九次第定(四个色界的禅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加上四个无色界的禅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再加上最后的灭受想定,一共是九个。)就变成了天经地义的禅定阶梯。这个公式化了的九次第定,因为是佛陀所说,因此被大小乘之佛教传统公认为是修禅定的必经阶次。其实大乘佛教因其法门众多,方便无量,所走的修持路子与原始的佛教已有很大的不同处了。

此外,佛教之禅定学又名为心学(或增上心学),在讲解九次第定时,对每一禅定之心理状态皆尝试著作详尽及有规律之界说。例如得了初禅就能克服淫欲,同时许多粗重的烦恼皆暂不现行,但仍有极重的思惟作用,所谓寻、伺,或觉、观。二禅以上则粗细的思惟作用没有了。定境越高则心理之各种活动似乎越少,连身心之快乐感受亦逐渐舍去,一味向纯一之「舍受」的境界迈进,终而至于第四禅。九次第定之心理状态及其宗教意义极为复杂,牵涉亦很广,现在证得这些禅定的人亦付阙如,已无法作严谨之研究了。约一般的禅定说,不是邪定,昧定,就是正定──四禅八定。四禅八定是内外道共通的,约出世法说,须与空性智慧相应的「无漏定」才算是佛法的正定。

要怎样用心学习才能修得禅定?

就于禅定的修学来讲,「依慈住净戒」,是不可缺的资粮;调身调息等,略如从前所说。此外,要怎样用心修习,才能引生正定?这要由灭「五种过失」才能获得成就。五种过失是:懈怠,忘圣言,昏沉掉举,不作行,作行。

要如何灭除五种过失?这要勤修「八种断行」才得。八种断行是:信,欲,勤,安,念,知,思,舍。修八断行,灭五过失,自能成就禅定。譬如破除障碍,才能平安到达目的地一样。总列一表如下:略。

如何才算得到禅定?

初习禅定时,系念一境(自心的所缘对象),会觉得妄想纷飞,不易安住。所缘境如绳索,能使心常在一境上转,逐渐达到远离五欲,断除五盖,久之妄念渐息,再进,仅偶尔浮起妄念;这时会有轻快舒悦的身心感觉,也一定会有热触与动触等现象发生。甚至能让心意无分别、无功用的任运而转,但这还只是类似于定,不能说已成就禅定。一定要达到平等持心,定心明净,心住一境,接着引发身心轻安:由心轻安,起身轻安。再引发身心精进,于所缘对象能得自在,这才名为成就禅定──得到第一阶段的「未到地定」(又称近分定)。

何谓「九住心」?

「九住心」亦可称为「九住定」是修习禅定的九个阶次,是初学行者勘验禅定修学进度,最具体、实际的准则。以下参考《成佛之道》所说,说明如下:

(1) 内住:一般人都习惯将心外放,眼睛看到好看的就一直看,耳朵听到好听的就一直听,舌头尝到好吃的就多吃一点,原本清净的心,透过六根一直向外追求,于是本来清净的心就变成染污心、贪欲心、瞋恨心……习定,即是将散乱心收摄,让心意住在预设的「所缘对象」上,这是习定的第一步,称为「内住」。

(2) 续住:初习定者,虽然将心收摄于所缘对象,但无始来的虚妄心念,会习惯性的想到平日所做的一些事情,所看的一些景物,此时心就跑到所想的人事物上去。经过一段时间后,若忽而「正知」升起,又把心拉回置于所缘对象,可是一会儿又忘记,又想到别的事情,于是心又再次跑掉,经觉照又再拉回,像这样断续不定的来回于所缘对象,是修定的第二步,称为「续住」。

(3) 安住:此时,心已较习惯安住于所缘对象,妄念一起,即能发觉,并立刻把心拉回,心较安定,不会常常往外跑,这样的心境,称为「安住」。

(4) 近住:心已能安住于所缘对象,对所观之对象虽然还不是很清晰明显,但只要有一念向外攀缘,便能立刻警觉。随时观照于所缘对象,称为「近住」。

(5) 调顺:从摄心向内,而至「近住」,皆是把心扣住在所缘对象上;到调顺的阶段,就会知道修定很好,体验到修禅定的殊胜。例如:看书时理解力慢慢增强,办事时精神较能集中,身也有了变化,心也能常处平静当中。所以身心之情绪变化皆能得到具体的改善。降服烦恼的力量也增强了,对于五欲、三毒、男女相之诱惑等,亦能以静制动,不容易为外境所惑。

(6) 寂静:「调顺」是克服外境的诱惑,到了「寂静」,是降伏发自内心的杂念。如:曾经看过的录像带、电影、杂志图片、或思念乡里、国家等寻思。五盖──贪欲、瞋恚、昏沉睡眠、掉举恶作、疑。对这些,也能以内心的安定功德克制它了,不易再受它的扰乱。至此,内心是寂静了。寂静,如深夜的寂然无声一般,并非是涅槃的寂静,行者应知!

(7) 最极寂静:上面的寂静,还是以静定来制伏寻、伺等烦恼的,如以石头暂时把草压住,但被压住的草还蠢动着,并非烦恼心念全不现起了。现在已进步到,寻伺等一起,即立刻遣除。前四住心,是安住所缘的过程。但修止成定,主要是为了离欲恶不善法,所以定力一强,从五住到七住,就是降伏烦恼的过程。必静而又净,才能向正定迈进。

(8) 专注一趣:心已安住,不受内外不良因素所动乱,到了平等正直持心的阶段。就此努力使心专注一境,力求自然的、不断的、相续的任运而住。

(9) 等持:这是专注一趣的更进步,工夫纯熟,不加功用,无作任运自在、自然的相续而住。习定至此阶段,就是要得定了。修定的方法不同,成就的时间,亦因人而异。但从最初摄心,到成就正定,叙述这一完整的学程,依圣者所说:修止的方便过程,不会超越「九住心」。所以基础定法之养成,应依此修习,要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进程,才不会生增上慢,而贻误了自己,伤害他人。

习禅的最高目标,固然在转迷成悟,如果一开始便高谈迷悟的问题,除了少数根机深厚明利的人之外,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我们不得不借助科学的研究报告,向大家介绍,坐禅对身心所能产生的效果。此对于已有实际经验的人,没有用处,但对于希望尝试坐禅经验的人,则有若干诱导作用。

禅定成就的功德

成就禅定的,能得由禅定引发殊胜的功德。定德之类别约略有三:

(1) 明显
在禅定中,心极明净,于心中所显现之所缘境,也极为明显,如万里无云晴空,晶莹剔透之明月一般。

(2) 无分别
心安住而自然运转,了了分明,不会有任何作意功用,所以心境会澄净得如波平浪静的大海一样。即所谓「惺惺寂寂」──清醒而不妄想,「寂寂惺惺」──宁静而无昏沉是也!此时,止恶行善的力量很强,又极其自然;于欲境亦不起染着、分别,故言「无分别」,然并非是与无漏慧相应的无分别,此见解不能不明!

(3) 微妙轻安乐
在世间法中,修学禅定是最为轻安快乐的。世间乐,莫过于五欲之乐,五欲中又以男女淫乐最胜,若比禅定之乐,简直是天壤之别。定中的喜乐,彻骨彻髓,周遍浃洽,如大雨滂沱,从沟渠到池沼,到处大水遍满一样。出定之后,在行住坐卧中,会有轻安及禅定的余势跟随,好像常在定中一样。如再修止入定,持心不散,一下子就能入定,生起身心轻安,而且能不断增胜起来。最低阶段的禅定,就是这样的深妙!

《成佛之道》偈颂云:「明显无分别,及妙轻安乐。」习禅若能引发世间无比的喜乐、禅悦的功德,其后的修习,就能做到不系恋物质的欲乐,而持之以恒,不断不懈的修学下去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