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姐曾想定居苏州

 苏迷 2015-06-19
“九如巷张家四姐妹”幼妹张充和17日在美去世,享年102岁。苏报记者专访张充和弟媳周孝华,回忆这位苏州才女的点点滴滴——
四姐曾想定居苏州

   张充和抗战前在虎丘留影   (施晓平翻拍)

苏州九如巷张家外景   记者 施晓平 摄
  □苏报记者 施晓平

  当地时间6月17日下午,“九如巷张家四姐妹”幼妹张充和在美国去世,享年102岁。住在九如巷老宅的张充和弟媳周孝华(张寰和之妻)闻讯悲痛不已。忆及这位苏州才女的生活点滴,86岁的周孝华说,四姐(张充和)对苏州充满感情,当年还曾想回苏州定居,继续传播昆曲文化。

  冰雪聪明考北大时国文满分

  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这四个才貌双全的才女就是张家四姐妹——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
  周孝华介绍,张充和曾祖是晚清两广总督张树声;父亲是苏州教育家张冀牖,提倡新式教育,曾创办苏州乐益女校。在张家十兄妹中,上面四个都是女儿,下面六个都是儿子,张充和因此被弟弟、弟媳们称为“四姐”。她出生不满一岁就过继给叔祖母当孙女,被带到合肥老家生活,直到1930年叔祖母去世后,她才回到
  苏州九如巷。叔祖母出身大家,
  她的言传身教,奠定了四姐的大
  家闺秀风范。
  张充和国学功底了得,“所以她考北大时国文考了满分”。周孝华说,这一方面得益于叔祖母重金聘请名师教她读书作文、吟诗填词,另一方面说明四姐非常聪慧。这种聪明,还体现在张充和学昆曲上。周孝华说,四姐回苏州时已经17岁,这时才学昆曲,却比早就学昆曲的三个姐姐还唱得好。

  热爱苏州喜欢小桥流水河鲜

  1947年,张充和在国立北京大学教昆曲,寄居在三姐兆和家。当年9月,经三姐夫沈从文介绍,张充和与北大西语系外籍教授傅汉思相识,两人于1948年11月结婚,次年1月赴美定居。
  “当时其实只是想去美国探望傅汉思的双亲的,没想到去了以后因中美关系紧张,回不来了。”周孝华说,直到1979年,张充和才回了一次苏州。当时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亲戚都来聚会,食宿条件不好,买菜要凭票,睡觉睡地铺,四姐对此十分理解。白鱼、螃蟹、虾等苏
  州河鲜,四姐都很爱吃。
  “四姐对苏州充满感情,曾想回苏州定居,与曲友们一起推动昆曲发展”。周孝华说,张充和得知自己在苏的房子已被拆,才打消了这个念头。此后她还曾回苏州三四次,每次都要住近一个月。“闲暇时,四姐喜欢去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怡园等园林,还与票友们一起唱昆曲”。周孝华透露,张充和十分热爱苏州,喜欢小桥流水风貌。

  传播文化推动中美昆曲交流

  在美国,张充和与傅汉思致力于推广中国文化。其中傅汉思在耶鲁大学教中国诗词,张充和在该校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和昆曲。
  在苏州市文联副主席、苏州昆剧院副院长王芳眼中,张充和最大的贡献是传播昆曲文化。数十年来,张充和先后在加拿大、法国和港台的20多所大学以及各学术所讲授、示范演出昆曲,还培养女儿傅爱玛学昆曲。
  “她1988年发起成立的海外昆曲社,是美国最早的昆曲社,而且还坚持到现在”。
  张充和在海外传播昆曲文化的同时,也不忘和苏州开展昆曲交流。2004年10月,张充和最后一次来苏,她在位于苏州中张家巷的中国昆曲博物馆举办书画展,展出昆曲工尺谱等书法作品。此后她还向中国昆曲博物馆捐赠了包括“功深镕琢韵独悠”书法作品、手抄《寄子》等昆曲演出本、点翠头面等藏
  品。
  王芳透露,海外昆曲社还与苏州昆曲院进行过交流。“虽然因身体原因,张充和没有直接来观看我们的演出,但这种交流,为中美昆曲界架起了友谊桥梁”。王芳说,在促成昆曲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一事上,张充和的四位弟子立下了汗马功劳。

  人物名片

  张充和
  张充和1914年生于上海,祖籍合肥,为淮军主将、两广总督署直隶总督张树声的曾孙女,苏州教育家张冀牖(武龄)的四女。1949年随夫赴美后,几十年来,张充和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