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顿悟渐修与鱼兔筌蹄?[赖永海]

 ldjsld 2015-07-11
顿悟渐修与鱼兔筌蹄 [赖永海] [ 作者: 赖永海   来自:陇原佛学网站   

                              2014年7月28日 佛学研究网

  说渐修顿悟两种修行方法在中土僧人的修行理论中往往相资为用,相辅相成,这丝毫不意味着中土的佛教思想家是把二者等量齐观的。实际上,由于中土的佛性理论自晋宋之后一直是以一乘说为主流(法相唯识宗在短时间内的风行得势,并没能改变这一潮流),因此,在修行理论上多重顿悟,而视渐修方法为权便。用他们的话说,渐修与顿悟的关系犹如筌蹄之与鱼兔,假筌蹄以求鱼兔,鱼兔既得,则筌蹄可弃。

  据《高僧传》记载,竺道生有感于当时佛教界的“阐提无性”说与渐修说,潜思日久,遂彻悟言外,乃喟然叹曰:

  夫象以尽意,得意则象忘。言以诠理,入理则言息。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多守滞文,鲜见圆义。若忘筌取鱼,始可与言道矣。

  慧琳诔文也引述了竺道生的一段话:

  象者,理之所假,执象则迷理;教者,化之所因,束教则愚化。是以征名责实,惑于虚诞。求心应事,茫昧格言。

  二段引文字句虽不尽同,思想却没有什么差别,均谓道生以言象声教为入理之筌蹄。未见理时,必须言津,既见乎理,何用言为!此犹筌蹄以求鱼兔,鱼兔既得,筌蹄何施!这里所说的言象声教与见理入理,犹若慧达《肇论疏》所说的“闻解”与“见解”。意谓闻教信修,虽不无日进之功,但入理见理,还得靠一悟得意。道生这种得意忘象、入理言息的思想,对整个中国的佛性理论特别是禅宗的佛性学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禅宗在顿悟渐修的相互关系上,无疑是重顿悟,但又不是全然废弃渐修。但若把二者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渐修充其量只是一种假借之筌蹄。在这个问题上,禅宗比道生走得更远,渐修之筌蹄作用在禅宗那里更显得微不足道,他们往往认为渐修只是枉受历劫之苦,即便是三世精进修行,到头来也只证自心元来的佛,丝毫不添个物。他们以阿难侍佛三十年到头也只得个多闻智慧为例,说明千日闻教侍修,不如一日学道顿悟。作为结论,则是“得意者越于浮言,悟理者超于文字”,“得意而忘言,悟理而遗教”。 这与道生“得鱼忘筌”、“入理言息”之旨是遥相契合的。

  当然,如果从理论根据上看,禅宗与道生“得鱼忘筌”说是不无差别的。在道生那里,顿悟说是从本体、本性之学出发的。因为佛性是一种抽象的本体、本性,因此,欲入欲见此本体、本性之理,非言教信修可及,唯有靠顿悟;在禅宗那里,从他们的有关论述看,是从“经是佛语,禅是佛意”入手,因为禅是佛意,故非闻教言传可得,而须忘言会意,遗教悟理。当然,这种区别也只是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因为所谓佛意者实则指本心本体本来是佛,不可于心体之外更求别佛,这种佛意背后实隐藏着心为本体的思想,归极而言,禅宗之顿悟说也是以本体说为根据的。实际上,不仅道生、禅宗是这样,考诸中国佛性理论,举凡佛性思想属本体论的,修行理论上多重顿悟,天台宗是这样,华严宗也是这样。天台之实相,华严之一真法界,如果不经过最后的顿悟,是无法从整体上去把握的,因而也就不能超凡入圣,成佛得解脱。可见,本体、本性之学乃是顿悟说之根据所在。(信息来源:陇原佛学网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