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赏石文化的渊流、传承与内涵——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赏石文化

 刘公馆231 2015-07-16

  历来文化艺术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赏石文化也不例外。中国古典赏石文化脱胎于六朝时期的山水文化,而山水文化又是中国独特审美思想的渊流,同时又涵括了当时玄学与佛学等文化领域,因此说,中国古典赏石,径直就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当我们推开历史厚重的大门,沿着悠远的曲径漫步,便可看到自然的空明和人格的风骨,这就是中国古典赏石的精粹。

  历史上的“六朝”,是指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公元265年司马炎建西晋、公元317年司马睿建东晋、公元420年刘裕建宋,史称“刘宋”,开启了“南朝”历史,历经宋、齐、梁、陈。魏时东吴在建业(今南京)建都,东晋、宋、齐、梁、陈都是在建康(今南京)建都,所以南京又称六朝古都。同时,北方尚有少数民族建立的“北朝”和“十六国”,这一时期从公元220年始至公元589年止,先后360余年,史称“魏晋南北朝”。


  士子唯美思想的滥觞


  已故美学大师宗白华在论及晋人之美时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这是一个中国历史上社会激烈剧变的时代,西晋的“八王之变”导致东晋南迁、南北分裂、五胡十六国割据、战争不断、朝代频繁变更,酿成社会秩序解体、传统礼教崩溃。与此同时,士人逃避残酷的战争与政治,悠游山水和体认生命成为潮流。思想和信仰的自由、艺术创造精神的勃发,激发了文化的空前繁荣。南迁汉人的东晋士族,正是这种文化的代表,并创造了士人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

  晋人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将自身融于山水之中,这一时期文化的代表就有,王羲之父子飘逸神秀的书法、顾恺之和宗炳的山水画、谢灵运和鲍照的山水诗、陶渊明的田园诗、郦道元的《水经注》等,都与自然山水结下不解之缘。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和刘勰的《文心雕龙》,将晋至南朝的美文奇事记录下来,并给予系统的梳理。两书代表了当时美学思想的最高水平,成为后人研究晋人特有美学思想的教科书。


  山水审美与“风骨”


  六朝是个唯美的时代,晋人在外发现了自然之美,在内发现了人格之美。南朝钟嵘《诗品》引文说:“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采缕金。”谢灵运与颜延之山水诗的不同风格,后来被延伸为两种不同的美学风格。文学界认为,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为天然之韵,被称为美学和人格的最高境界。人格与“风骨”相连,是晋人的创造。南朝宋皇族刘义庆《世说新语》说:“羲之风骨清举”。“风骨”这一概念原指由形体外貌所表现出来的风度和气质之美,后来演变为施于各种文化艺术的溢美之词,进入独特内涵的美学范畴。

  唐人有诗:“寒姿数片奇突兀,曾作秋江秋水骨。”将奇石与风骨联系起来。宋人首倡石瘦为美。美学家朱良志在《真水无香》中说:“石是有风骨的。瘦石一峰突起,孤迥特出,无所羁绊。一擎天柱插清虚,取其势也。如一清癯的老者,拈须而立,超然物表,不落凡尘。”清人板桥题石:“老骨苍寒起厚坤,巍然直拟泰山尊”、“气骨森严色古苍,俨如公辅立朝堂”,以石之气骨喻文人风骨卓然也。(本文为节选。完整版本请阅读《中国赏石》)

  

传承中华文化·弘扬经典国粹

欢迎订阅公众微信平台号:chchjd

合作交流微信号:1805252969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