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驼峰航线:最悲壮的死亡空运线

 Confucius365 2015-07-29

1941年底,二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为迫使国民政府投降,日军切断了滇缅公路,使大量援华物资无法运进中国。

中美两国被迫在印度东北部和中国云南昆明之间开辟了一条转运战略物资的空中通道,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驼峰航线”。

“驼峰航线”于19424月开辟,美国空运队和中国航空公司共同承担空运任务,其中以美国空运队为主。它是二战时期中国和盟军一条主要的空中通道。


“驼峰航线”是世界航空史和军事史上最为艰险的一条运输线:西起印度阿萨姆邦,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丽江,进入中国的云南高原和四川省,总航程约800公里。

该航线地势海拔在4500-5500米,最高海拔达7000米,山峰起伏连绵,犹如骆驼的峰背,故而得名“驼峰航线”。由于当年的飞机设施落后,机上没有加压装置,飞机在异常高空飞行,机员需要有极大的耐力和技术。

同时,“驼峰航线”位于欧亚大陆三大强气流团的交汇点,当地天气经常是暴风雨、猛烈的湍流、每小时160-240公里的横风以及严重的结冰,因此堪称世界上最恶劣、最可怕的航空气候。


飞越“驼峰航线”对于盟军飞行人员而言是近乎自杀式的航程。从一开始,任务就受困于缺乏资源和有经验的人员:多数飞行员飞行时间很短,对在恶劣条件下驾驶多引擎运输机几乎没有经验;中国飞行员尽管操纵过若干种类的飞机,对空运使用的大型美制运输机也不熟悉。

那些岁月里,运输机时刻不停地从印度北部的13个机场起飞,在约800公里外的6个中国机场之一降落。有些疲劳不堪的机组成员一天可飞到三次往返之多;机械师在露天维修飞机……很多超载的飞机在起飞时由于引擎问题或遇到其他机械故障而坠毁。

由于飞行必须的零件和补给供应十分紧张,飞行人员经常被派往喜马拉雅山麓捡回飞机残骸上的零件以维修编队内剩余的飞机。这些悲剧性坠机的一个副产品是当地出现了大量的由飞机残骸铝片做成的器具。


驼峰航线的主力机种是C-46,它是一种比当时任何双发运输机飞得都快都高的涡轮增压双引擎飞机。尽管C-46笨重难看还毛病百出,却担负着在1943年到1945年间从印度向中国运输大量战略物资的重任。

C46飞机在2300立方尺的空间可以塞进四吨物资。更重要的是,C-46可以到达24000英尺高空,而坏天气时常需要飞这么高以避开高山。因此,C46也被飞行员们称为“迪斯尼小飞象”。

当然,C-46的缺陷也很明显:在暴风雨时油箱接头密封太差;高空中去雾器不正常工作导致进气管塞满了冰;油管也常被气化燃料空泡堵塞,造成发动机功率下降以至失效;最危险的是油管断裂,导致大量燃油喷洒到发动机上造成起火以至空中爆炸。


19424月至194511月,中美航空队往返于印度至中国云南、四川,总飞行时间共计约150万小时,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空中战略桥梁,只有1949年柏林封锁时的空运行动在空运货物量上超过了它。

这期间,美国陆军航空队转运部和空运部经由“驼峰”航线从印度运往中国的物资大约共有65万吨,总价值约7.8亿美元。其中,19457月达到最高峰,运输量为71042吨。


在长达3年的艰苦飞行中,中国航空公司共飞行了8万架次,美军先后投入飞机2100架,双方总共参加人数有84000多人,共运送了85万吨的战略物资、战斗人员33477人。

在这条航线上,美军共损失飞机1500架以上,牺牲飞行员近3000人,损失率超过80%。先后总共拥有100架运输机的中国航空公司,损失飞机48架,牺牲飞行员168人,损失率超过50%。


1945年,二战结束后,美国《时代周刊》这样描述驼峰航线:在长达800余公里的深山峡谷、雪峰冰川间,一路上都散落着这些飞机碎片,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这些铝片会在阳光照射下烁烁发光,这就是著名的“铝谷”——驼峰航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