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转载]《伤寒论》与医学现象

 johnney908 2015-08-03
 

《伤寒论》与医学现象

 

    学习中医应该重视医学现象。医学现象是学习中医的阶梯,是接近古代贤哲的路径,也是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沟通的桥梁。笔者认为,《伤寒论》研究要与医学现象研究结合起来。

医学现象

1 现象:所谓现象是指任何能够为人感受到的自然或社会事实。如天之风雨雷电,月之阴晴圆缺,植物之春华秋实,人之老老幼幼、爱人人爱,这些都是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

1 医学现象:所谓医学现象是指属于医学范围里的现象,它一般包括生理现象(如呼吸、睡眠、喜怒……),疾病现象(如症状、体征、传变……),医疗现象(如辨证、施治、护理……),以及疗效现象(如好转、加重、眩暝……)等。

1 医学现象学:这是一门尚未建立而尚待建立的学科。医学现象学是指研究医学现象的学问,其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医学现象的表述、医学现象的检测、医学现象规律以及现象间关系的认识、现象产生机理的研究、现象的调控,等。就中医医学现象学研究而言,它应该把对古代医学文献中有关医学现象论述的整理研究作为工作的重点。

1 医学现象学与症状学:医学现象不等于症状,不仅仅是症状,故医学现象学也不是症状学。症状学只是医学现象学的一个分支。

《伤寒论》医学现象学价值

2 《伤寒论》中的疾病现象:《伤寒论》记载的疾病现象包括疾病的脉症和传变、转归等内容,如寒热往来、太阳病转属阳明、除中死亡等。《伤寒路》记录了诸多疾病的各种现象,但作者并不是不分主次地,不作选择地记录现象。他对无数病例的临床表现进行收集,分析、归纳、筛选,然后记录有规律性的东西,这就包括书中一个一个具有相对固定结构的症候群。如果说单一症状的出现还有较多的可能性和变异性,那么具有相对固定结构的症候群则更多的是具有特异性,多由某种特定的病变产生。换言之,具有相对固定结构的症候群反映着某种特定的病变。从现象上讲,这种症候群即通常所称的“证”。由于证具有特异性,在方剂中又有一首与之相应的能治此证的方(汤),所以这种证又被称为“方证”或“汤证”。

2 《伤寒论》中的施治现象:有何证用何药,见是证用是方,这是《伤寒论》乃至后世医家的一种施治常规,而从医学现象学的角度来看,这正好也是一种具有规律性的用药现象或曰治疗现象。一般而言,这类治疗现象所反映的多是临床医生屡试不爽的医疗经验,应该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值得特别学习和研究。

2 《伤寒论》医学现象特点:《伤寒论》记述现象不带偏见,较多地尊重客观的临床事实。或许正因为《伤寒论》述而不作,它才能做到这一点。常见现代有些论著也是记述现象,但其作者由于受自己头脑中固有理论和观点的限定,不能够做到如实地记述,往往对客观现象增增减减,修修补补,结果不是记述而是“炮制”出或者是“装饰”出一个个规范的、标准的病证。这一增一减,一修一补,医学现象的价值和意义就被严重削弱和损害了,读者所见已不再是完全客观的现象记述。《伤寒论》则不然。《伤寒论》里寒证见口渴,热证见脉迟,实证见脉微,虚证见惊狂,凡此种种,才使读者见到活生生的疾病现象。《伤寒论》里见脉迟时也用承气,见衄血时也用麻黄,见咽痛也用桂枝,见下利也用大黄,这些治疗现象留给后世多少深刻的启发,留给后世多少宝贵的经验。

    《伤寒论》记述的医学现象其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有些现象(如第341条所述“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第342条所述“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我们至今不理解,或者也不能接受,自然也未能认识其价值。但是,我们至今尚不能理解或不能完全理解,不能接受的医学现象都是客观的,而决非作者凭空捏造出来的。

《伤寒论》医学现象学研究意义

3 《伤寒论》主要是一部医学现象录:《伤寒论》记述了大量的医学现象;《伤寒论》主要是一部医学现象录。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它主要描述现象,而较少解释现象。对现象进行解释,分析其产生原因,解释其形成机理,这就上升为理论了。而《伤寒论》里的理论是很少的。关于这一点,现代著名医学家秦伯未先生就曾经说过,他说:“《伤寒论》绝鲜理论。”(见《清代名医医案菁华·自序》)正因为《伤寒论》详于现象记述,而略于现象解释,述而不作,故《伤寒论》中所记述的医学现象以及由这些现象所反映出来的规律便是《伤寒论》主要价值之所在,是《伤寒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3 《伤寒论》医学现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如前所述,《伤寒论》主要是一本医学现象录。正因为如此,《伤寒论》研究从来就是研究《伤寒论》医学现象。对《伤寒论》各类医学现象进行解释、补充、论证,由此便产生了无数的《伤寒论》研究者和数以千百计的论著。值得注意的是,在对《伤寒论》医学现象进行解释时,由于作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认识问题的方式方法不同,作者固有的知识结构和科学观点不同,故往往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同一种现象却出现了几种、十几种甚至几十种不同的解释。有好言善辩者,海阔天空,玄冥幽微,读者莫知其纪,难会其意。这种状况,云遮雾障,多歧亡羊,极易便使真理湮灭在繁复之中。后人对前人的这类研究成果的继承,大多也只能是数说并存。注释性论述汪汪洋洋,浩渺无边,看起来好象丰富繁荣,其实正反映出我们尚未能把握真理。笔者曾作文指出,在《伤寒论》研究中,“观点”或“理论”提出易而破除难,但立不破,多破少立,这实际上是学术发展迟缓或停滞不前的一种表现。

    即使是一些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似乎已经成为定论的理论,它们是否即反映了现象的本质?对此问题也还要作进一步的探讨。并不是能够从《内经》、《难经》里寻找得到文字依据,或者从临床上找得到事实依据的理论便一定是正确的理论。中医古代医学文献浩渺无际,各种学说纷纭繁杂,似乎我们提出任何学说或观点,都能够从古代文献里寻找得到直接的或者间接的,明确的或者不甚明确的文字依据。另外,临床事实也是现象,若作者预先赋予它一定的意义,再用它来作为依据去论证某些理论,那也就没有什么理论不可以找到“事实依据”了。

3 如何研究《伤寒论》医学现象:无论人们如何解释,《伤寒论》医学现象却是始终不变的。故此《伤寒论》研究就要立足于现象,寻求现象之所产生的机理,探索现象所反映出来的规律。至于通过什么方法研究现象产生的机理,这还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传统的格物实验方法固然有其长处,而且中医对这样的方法也有相当大的依赖性,中医理论研究离不开这样的方法,在未来的研究中,仍将较多地采用这样的方法。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样的方法也有其不足。现代科学分析方法未尝不可以作为中医传统现象学研究方法上的一种有力补充。口苦是一种疾病现象,口苦是如何发生的?其诊断意义如何?我们用现代色谱方法,检测口苦者唾液中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由此探索这一现象的发生机制,这一研究便是现象研究的一种新思路。

中医学与医学现象学

     整个中医大学科就是研究医学现象的学问。现象的同义词在中医里有“象”,如脏象、舌象、脉象、等;有“候”、“证”、“症”、“征”等。一般而言,本质与现象相对,本质固定不变而现象飘忽不定。在中医古代文献里,现象固定不移而解释飘忽不定。所以,现象是学习古人经验的重要途径,现象研究是传统中医与现代科学交通的桥梁。《伤寒论》现象学研究作为整个中医大学科现象学研究的一部分,其意义不言自明。物候学家竺可桢教授用现代科学家的眼光,遵循现代科学原则,研究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物候,取得众人首肯的成果。中医学应该借鉴这一宝贵经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