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经方医学理论体系与修学体系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胡老讲解 应该“宜四逆汤”,应该有个“宜”字。在成无己本上就是“宜四逆汤”。应该有个“宜”字,不是“四逆汤方”。这是前后没有回文,不衔接了。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很含蓄啊,这个咱们可以看看少阴篇,这就是从“少阴篇”这节来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我看看多少节,哦,301,你们看看,“少阴篇”301这一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它是根据这条来的。少阴病也在表嘛。它开始得的时候,这个少阴病啊,以不发热为常的,脉也不沉。这个少阴病,在“太阳篇”头前就有,“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就指着发于太阳病,发于阴就指着说的发于少阴病,所以这个一般(感冒)也有的,所以在临床上要注意。它就来了。这个少阴病(并不)少见,身体素虚或者是老年人,他开始得病就是少阴病,这个体温呢,病人不觉得发热,你要试温,体温也挺高的。这个发病开始,不发热,只恶寒,所以大概有少阴病。那么这个呢就是,少阴病始得之,反倒发热,本来以不发热为常,而反发热,脉一般也不沉,而“脉反沉”,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这就是表证内有停饮。这个沉啊,《金匮要略》上有,脉得诸沉,当责之于水,里有水,脉就现沉。那么少阴病这个病啊,又里有水,这个少阴病为之在表的期间最短,就是两三天,他如果里头有水,一传里,非传到太阴不可,所以这个时候啊赶紧去饮,他搁细辛嘛,细辛也是主水饮的一个药,所以小青龙汤里头也搁细辛嘛。 我们这一段就是接着这来说的,“病发热头痛,脉反沉,”就指的这个“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就指的这段。“若不差”,就是服了麻黄附子细辛汤,而病还不好,“身体疼痛”,身体疼痛还可以有表证啊,可是有表证,已经吃过麻黄附子细辛汤,而脉沉,不愈呀,说明不能再发汗了。少阴病更不像这个太阳病。这也得赶紧救里了,温其里以去其(表)。由于这个少阴病要转入太阴,这个死亡率相当地高啊,所以近来,大家留心老年人得感冒死亡的非常地多啊。这个要得少阴病这种感冒,传里而并发太阴病的时候,死亡率相当地多。所以这个时候,得了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而脉沉,还主为里,虽然有表证,这个里头阴寒太盛了,赶紧舍表救里,或者是个当救其里呀。这根据上一条啊,当然也有四逆汤,这个地方都很好(理解)。不过这个,一般注家都搞错了,他没前后看,他觉得“若不差”(没什么特殊)。你看这个书上的不解呀不差呀,都有用意的,不是随便搁这么两个字,随便搁两个就没意思了,像这个头痛发热,脉反沉,他搁个若不差,什么意思啊?若不好,在这就讲不通了。就是根据那一条(301),他说“病发热头痛,脉反沉”,不应该脉沉,它是表证啊,由于里头有停水(反脉沉)。里头停水,有时候胃虚才停水,也就是虚寒,一方面要解表,依法呀,根据那一条,同时要用细辛去其寒饮。(但是)吃这个药还不行,这个阴寒太深,得赶紧舍表救里,它是这么一个。所以这一段根据字面讲,讲不通。 那么四逆汤头前讲过了,就是甘草、干姜、附子,甘草干姜汤加附子,这是温里最有力量的药了,后头说的温里回阳啊,其实就是温里。 胡老注解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为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若不差,谓服麻黄附子细辛汤后,发热、头痛已,但脉沉未差,而又身体疼痛也。惟此身疼痛,乃沉寒在里,气血郁滞所致,已无关乎表证,故当以四逆汤而救其里。 胡老按语 身体疼痛,为桂枝汤证和四逆汤证所共有,但桂枝汤证脉必浮,而四逆汤证脉必沉,故亦不难分辨。上条为表里并病,故有先救里,后救表的说明,此为纯里证,故只言救里,不言救表也。 学生总结与体会 联系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本条是首予此方,未解而舍表救里、专事温里,用四逆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