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东:如何把握稍纵即逝的机遇

 海明山水 2015-08-11

  朱东:如何把握稍纵即逝的机遇
  如果说,对于人的一生来说,什么资源是最为稀缺,最珍贵的,那么大概就是机遇了(它还有个小名叫运气)。
  所以,这个世界上几乎每一个人,每一天,甚至是每时每刻,都要么在期盼机遇的到来,要么在奋力争取,甚至是争夺一项所谓的机遇。
  但是,老子却说柔而不争就好,这既不是迂腐,也不是故弄玄虚,而是因为把握机遇的关键,不是跑得够不够快,用力够不够大,而是对时机拿捏的是否准确。
  老子说
  其安也,易持;其未兆也,易谋;其脆也,易破;其微也,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累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
  民之从事也,恒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矣。
  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也。
  在这一大段中,老子说了三件事——
  第一件,“其安也,易持;其未兆也,易谋;其脆也,易破;其微也,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正是由于此时是“易持”“易谋”“易泮”“易散” 之时,所以才可以“为之”,才可以“治之”。这就是把握时机的问题。
  为什么一定要在“未有”,“未乱”之时就积极的行动起来,才能够把握住机遇呢?原因就在老子说的第二件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累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任何事物一旦发生了,出现了,就必然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
  所以说,“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其中“为之”的意思,就是要有意识的左右其发展变化的过程,有点拔苗助长的意思;“执之”就是通过人为的干预,来保持长期的占有,阻止其发展变化进程的意思。
  一言而蔽之,都是想用人的主观意愿,改变事物客观的变化规律。都属于有为的强的范畴。因此只能是“败之”破坏了事物的本来面貌,也就是说即使得到了,也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东西了。或者“失之”希望长期占有,最终反而会失去。
  而,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这个“无为”为应当读二声,“无执”,该发生的就让它发生,该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就是柔而不争的具体表现。
  由此可见,前面说的“未有”而“为之”的内容,就是为而使之合于道;“未乱”而“治之”的对象,就是有乱道之趋势而治之。
  以文中所言为例:“安”,“未兆”,“脆”,“微”可以大致分为三类,其中“安”是一类,是已有且已稳定;“脆”,“微”为一类,是已有而未稳定;“未兆”为一类,为未有。相应的行为方式也可以分为三类,即“持”是一类,求其稳定不变;“泮”“散”是一类,求其不进一步发展;“谋”是一类,定其未来之势。
  如果抓住了机遇,那么就可以“为无为,事无事”,虽然“终不为大”却“能成其大” 。反之,如果失去了在“未有”之时而“为之”,在“未乱”之时而“治之”的机会。再想通过人为的干预,来改变事物的进程,就只能是“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
  举例来说:
  中国明清两代均曾经历所谓西学东渐之事。然而,明朝之际,一方面以人文科学见长的中国之学,底蕴雄浑而未失灵魂活力,而且在自然科学方面,并未与西方形成显著差距;另一方面,西方的自然科学虽然方兴未艾,但中国的文明富庶,又足以令其肃然起敬。双方各有优劣,所以对人没有欺凌贱视之行,于己不失自尊自重之心。此时中西方的交流,即如“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平和而真诚,中国士大夫向西方传教士学习先进之自然科学,西方传教士则将中国的人文学说译著传播于西方,播下民本主义思想的种子。
  但是,清朝时期的西学东渐则完全不同,此时中国的人文科学,已经成为被异族统治者抽去了灵魂,去除了活力的统治工具,自然科学非但近于停滞,甚至还有有所倒退,因此当再次面对西方之际,无论在人文还是自然领域,均与西方形成明显落差,无怪满清第一任住英公使郭嵩焘在见识了西方文明之后,发出当时的西方“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视夷狄也。”的慨叹。其中非但可见,文明落差之巨大,更可见民人心中之自卑。当此之时,“合抱之木”,或已有碗口之粗;“九层之台”,或已有三五六层;“百仞之高”,或已行数十百步。焉能不顺其生而生,不顺起而起,不顺其始而始,时未至而得“为之”?时已过而得“执之”?
  所以,虽然晚晴以至民国,均有无数志士仁人,博学鸿儒,奋发而起,从自强到革命,从体用之说到新旧儒家,其心不可为不切,其力不可谓不强,然而终不能得遂其愿。原因就在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而已。
  如今要中国复强,国学复兴,也必须要重新沿着两百年前所起台阶拾阶而上,首先从经济实力上重登世界之巅,以从硬件上重建国人之自信与自尊,才能再求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东西之学,融汇而通之。
  这是第二件事。
  第三件,是说如何“成其大”,即如何最终走向最终的成功。老子说“民之从事也,恒于几成而败之”,意思是说普通人,绝大多数人在做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在将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为什么?
  原因就在上下文的联系之中。这个“败”,是继“为之者败之”,或“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而来,所以“恒于几成而败之”就是恒于几成而“为之”,再由为之而“败之”。
  究其根本,就是不能将柔进行到底,不能将“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将“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进行到底。
  事实上,就是随着事情的发展,随着成绩的积累,人们心中的那个“我”开始膨胀,心中的那股心气开始升腾起来了,于是心态就开始由弱变强,行为就开始,由柔变刚。
  一言而蔽之,就是不能恒于始终也。
  所以老子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矣。”——“慎终如始”是建立在于始已慎的基础之上,意思是要将开始时的谨慎,延续至事物终了。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老子说的这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告诉我们如何起步,如何通过柔而不争来抓住机遇。
  第二件事,是告诉我们如何对过程进行管控,即如何通过柔而不争,来保证事物的正常发展。
  第三件事,是告诉我们如何最终获得成功的结果,即如何通过柔而不争,来保证事物不会在最终阶段,出现偏差。
  而怎么样才能慎终如始呢?形象的说,所谓“慎终如始”即如俗语所言始终保持从零开始的心态,即将过程中的每一点,都作为起始点,都对其保持足够得敬畏的心态。这是“圣人”与“民”,与普通人之间在行为上的最显著的区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